全文版
  2011.12.26







近期活動

逢甲大學2012地理資訊科技高中研習營(1/16截止)
陳仲嶙副教授演講 「國民環境信託的法律工具 」(1/9截止)
2012環品學堂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1/18截止)
蕪土吾民:2012年文化研究會議
2012數位綠地球國小冬令營(1/15截止)
2012環品學堂冬令營 -小小達文西(1/18截止)
樂生登報說明現況,請您來相挺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sony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台灣75%得肺癌女性未抽煙 禍首直指PM2.5

 

「我覺得呼吸不順暢,檢查時發現肺腺癌第四期,這種病不容易早期發現,剛開始就只覺得比較累。」善國璽樞機主教,昨日在彰化醫界聯盟等單位舉辦的 「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影響與對策高峰會」中,透過影片談到自己得到肺腺癌的經過。他強調,空氣、水、土壤這些都跟生命有密切關係,一定要控制環境汙染,才能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

台灣女性在半世紀以前是10萬個有一個肺癌,現在是20個,而75%得肺癌的女性並沒有抽煙。台大醫院家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細微粒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引發自律神經不平衡,長期下來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PM2.5比照美日標準 前環保署長:無法保障國人健康

中國:圍剿「灰霾殺手」PM2.5

美環保署:減少PM2.5、地面臭氧 年救16萬人

PM2.5 環保署2012年中納入空品標準

我們的島∣沉默的黑網

小啟:

因為電磁波議題最近再度受到重視,公視〈我們的島〉本週將重播〈沉默的黑網〉電磁波特輯。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聖誕佳節不平靜,紐西蘭的基督城地震仍然餘震不斷,受到反聖嬰現象影響,芬蘭不見銀色耶誕,我國也發生花期大亂的狀況,各位住在台灣的讀者應該也會好奇,溫暖的冬陽怎麼不見了?日照少,多雨,農民煩惱菜怎麼都「種不『水』」,但這個冬天之後,仍然有些問題存在,小麥、大豆復耕農與學者互相擁抱打氣,累積繼續推動雜糧復種的能量。而東海岸的原住民說:「山是我們的倉庫;海是我們的冰箱」,但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卻因鄉公所的疏失,傳統領域被收歸國有,多年來得不到願意解決的回應,上週五他們在石梯坪風景區入口處以「封冰箱」形式抗爭。都蘭、太巴塱部落都趕去聲援,推擠中許多耆老都傷心落淚了,反觀羅馬尼亞回應民眾訴求,與WWF一同鑑別、勘測、計畫。做出了保衛國家原始森林的承諾。台灣這塊土地有機會擁有原來的美麗風貌嗎?成大建築研究所學生黃彥璋,以台南七股漁塭排放水建立生態溼地、利用廢棄蚵殼打造新海岸線的「沙鯤漁火」設計圖,獲美國AECOM建築設計公司全世界學生徵圖第二名,但比起得到大獎,將設計圖變成實際可行的規畫案才是他最大的心願。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論壇∣COP17:寥勝於無,為德不卒

作者: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所博士生)

一切彷彿回到COP13會議的最後一天,只是這次延長的時間更久。194個締約國在會場苦撐待變,盼望一個奇蹟出現。果然,延後近兩天的COP17最終在12月11日的上午宣布達成了共識:Durban Platform (DP)。

DP的本質是一個充滿議價與妥協的安排(a quid-pro-quo arrangement),花了近兩週的時間才好不容易在EU與目前碳排大國(中印等)間建立共識。原則上,所有締約國同意,要在2015年談判出具體的減緩建制(mitigation regime),並使之能在2020年生效。這個預期的新氣候建制將要把減排的義務以技術性的方式分擔給「所有」國家;易言之,原本附件一和非附件一的締約國分類將不再重現。此項共識在某程度上可以解讀為將過時與割裂南北國家的舊氣候建制予以補正,特別是將南韓、沙烏地阿拉伯、中、印等碳排大國納入國際規範之中。 此外,既有的「京都機制」雖然定有罰則,但並沒有強制執行的制度設計,使得有承諾義務但無法履行(甚至是超量排放)的締約國在實際上不用承擔法律責任(例如:加拿大)。針對此一缺陷,印度等國家也提出建議並要求新的氣候建制務必要有所改善。

精采內文

 

台灣75%得肺癌女性沒有抽煙 禍首直指細懸浮微粒PM2.5

「環境報導」2011年12月26日台北訊,朱淑娟報導

「我覺得呼吸不順暢,檢查時發現肺腺癌第四期,這種病不容易早期發現,剛開始就只覺得比較累。」善國璽樞機主教,昨(25日)在彰化醫界聯盟等單位舉辦的「細懸浮微粒PM2.5對國人健康影響與對策高峰會」中,透過影片談到自己得到肺腺癌的經過。他強調,空氣、水、土壤這些都跟生命有密切關係,一定要控制環境汙染,才能保障全體國民的健康。

75%得肺癌女性並沒有抽煙

台灣吸菸人口下降,但肺腺癌發生率卻逐年上升,其中之一就是跟空氣中PM2.5(細懸浮微粒)濃度太高有關。

馬偕醫學院助理教授江盛表示,台灣十大死因之首是癌症,而癌症第一位就是肺癌,一年有7000個、一天有20個人死於肺癌,而肺癌最主要的是肺腺癌,為什麼?他認為環境中一定有嚴重的致癌因子。台灣女性在半世紀以前是10萬個有一個肺癌,現在是20個,而75%得肺癌的女性並沒有抽煙。

台大醫院小兒部兒童胸腔與家護醫學科主任呂立表示,顆粒大的懸浮微粒可由纖毛和黏液過瀘,無法通過鼻子跟咽喉。但細微粒可穿越細支氣管壁直達肺泡,同時干擾肺內的氣體交換,引起發炎反應,也會引發自律神經不平衡,長期下來健康會受到嚴重影響。

呂立指出,老人、兒童是PM2.5高風險族群,老人易得心肺疾病,對兒童較明顯的影響是新生兒早產、體重過輕、氣喘與過敏、慢性咳嗽及支氣管問題、呼吸道疾病等。門診發現許多小孩咳嗽,但只有少數家人有抽煙,用藥效果愈來愈有限,美國小兒醫學會建議,未來空氣汙染管制對兒童健康很重要。

台大公衛學院副院長詹長權表示,沙塵暴每年秋冬從長江下游出海一年約25%到台灣,對台灣空氣品質影響很大,他研究最近14年台北600萬人口的都會區有33萬2千多人死亡,其中心血管疾病28%、呼吸道10%,七成是65歲以上老人。研究也顯示沙塵暴來時死亡會升高。

台灣比照美日以健康效應考量訂定標準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鄭尊仁表示,歐美有些國家在1970年就有空氣清淨法,但1990年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大氣微粒造成急性、慢性疾病,包括心肺疾病死亡、住院、急診、肺功能下降,顯然那個標準不見得能保護健康。

哈佛六個世代研究也發現細懸浮微粒對健康影響大, 於是美國在2006年就訂了PM2.5管制標準,2006年又修正得更嚴格,日本也在2009年訂了標準(美日都是年平均值每立方公尺15微克、24小時值35微克)。

鄭尊仁說,台灣在訂定標準時使用環保署監站資料跟健保的死亡、住院、急診、門診、肺功能資料,初步得到的結論是:急性PM2.5暴露與心血管疾病的死亡、住院、急診有關;同時與氣喘就診、肺功能下降有關。

台灣的研究資料不足,但還是比照美日以健康效應為主要考量來訂定標準,也採用與美日相同的標準,未來將依新的科學證據定期檢討標準。

※ 本文同步刊載作者部落格「環境報導

Top

 
 

大半個台灣 冬陽怎麼不見了?

摘錄自2011年12月24日聯合報台北報導

根據中央氣象局統計,從11月1日至12月21日間,「雨日多、日照少」,有14地刷新同期「最少日照時數」紀錄;這些地方位於西半部多數縣市和台東、蘭嶼、東吉島,點在地圖上幾乎就是大半個台灣。

沒有創新紀錄的台北到花蓮也一樣,近兩個月台北、基隆、蘇澳、花蓮日照都是第二少,宜蘭第五少。

這51天內,淡水和蘭嶼的日照時數只有95.2、52.4小時,若以冬季白天11小時算,合在一起不到9天和5天。這兩個地方平均每天只能看到太陽1小時多,分別為氣候平均值的一半和3成。

中、南部地區冬天不易下雨,但這兩個月梧棲和嘉義下雨天數為14、15天,快比氣候平均值多一倍。

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表示,他個人了解某些農民種菜「種不『水』(美)」,部分也和日照少、下雨多有關。他解釋,太平洋高壓增強,11月時和低壓風向在台灣上空附近匯合,12月時東北季風開始吹,都讓台灣不斷下雨,日照時數「極端偏少」。

鄭明典說,和近幾年比較,今年全世界平均溫度稍微下降,台灣今年更是1996年來平均最低溫。他引述世界氣象組織的資料指出,反聖嬰年平均氣溫相對較低,但全球暖化趨勢並沒有減緩。鄭明典也提到,今年是「很不典型」的反聖嬰,原本南加州會較乾,結果鬧水災;巴西北部應該是「溼區」,但最近才開始下雨。

Top

 

「好農壯遊」 小麥、大豆復耕農充電之旅

本報2011年12月26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好農壯遊跟土地學習學,也跟學者學習,開啟參與式研究的對話。頂著寒風,由喜願行舉辦的「好農壯遊」團,20多位復耕小麥、大豆的農民,經過3天環島觀摩行程,23日來到最後一站,拜訪台大農藝所,農民以親手簽名的卡片裱框,送給他們尊敬的學者郭華仁教授以及盧虎生教授,農民緊緊抱住兩位學者,感謝他們為台灣農業及農民設想,不斷的提供寶貴的資源以及知識,讓雜糧耕作得以傳承。

喜願行總監施明煌感性地說這兩個裱框的獎狀是喜願小麥與大豆特工隊的「鐵牛變形金剛」,比喻兩位老師,使盡全力支持農民,這份來自農民的心意,不再於造價昂貴或美觀,而是真誠的感謝。

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致詞時表示,稻米、雜糧、水果、蔬菜這四種作物都是必要且同等重要,但政府卻將雜糧放手,仰賴進口,10-20年後當石油匱乏,台灣也會買不起雜糧,現在不復育,未來就來不及了。他以偉大來形容施明煌帶領的這個雜糧耕種團隊,除了民間的努力,認為政府也應支持。

農民們的好學也讓郭華仁肯定,他說,學者也需要向農民學習蘊藏在耕種之間的傳統知識,和農民以「參與式」模式研究農業。這段話讓在場的農民鼓掌致意。

學甲農民分享更種小麥心得。來自台中市的70歲農民很感謝這次的行程,讓他感受到雜糧的重要性。他說吃到老學到老,小時候也見過種小麥,雖然不曉得品種,但也能種出每甲地600-700斤又大又好的小麥。雖然沒辦法完全有機耕種,但是他強調不要讓土地酸化,土地是根本。

來自台南學甲以及台中大雅的小麥農民都說,印象中40年前的小麥都很大,可長到腰際,現在卻只長出一點點。郭華仁解釋,可能和土壤不健康以及環境改變有關。50年前台灣農地沒有化肥和農藥,土壤很健康,現在則充滿化肥和農業,使得農業生產有如「加護病房式的農業」,沒有了農藥和化肥就如同加護病房裡的病人拔掉餵食管和氧氣罩,活不了。

其次,40年來環境因素的改變,而且這些種苗太久沒種了,尚無法掌握土地的特性,以前都是透過不斷耕種,找出每一代最優選的種子育苗,一代又一代地適應土地,所以長得很好。現在種苗需重新適應土地,需要一段時間,而這也是提倡農民留種、保種的原因,唯有保種,讓種苗不斷種植,越種越適合這塊土地。

喜願行定期安排復種農民壯遊台灣,和各地農民觀摩交流。(圖片來源:喜願行網站)喜願行從2007年陸續推動雜糧復種,分別以「麥田狂想」與「大豆特工隊」代表小麥、大豆耕種計畫。4年來,喜願小麥以友善環境契作的模式,突破秋冬裡作種植與加工的困境,今年秋冬「喜願小麥」即將契作50公頃麥田,預估產出120公噸小麥,但這只達進口量的萬分之1,對於實際提升台灣的「糧食自給率」有著極大的差距,卻是施明煌充滿著浪漫與理想的夢想。2011年,喜願再號召農民種植大豆,建立另一個糧食自給的里程碑。

除了鼓勵農民加入復種,也發起的「好農壯遊」,定期安排契作農民觀摩學習交流的機會。此次行程,安排台中大雅、嘉義東石、台南學甲、高雄農改場、台東池上、花蓮富里羅山村、玉里、壽豐慈濟大愛農場等契作點進行田間交流觀摩,並拜訪台灣大學農藝系,聽取學界的建言。

※ 本文同步刊載於「上下游新聞市集」

Top

 

爭討領地 港口部落封冰箱

立報2011年12月26日花蓮訊,呂苡榕報導

東海岸的原住民說:「山是我們的倉庫;海是我們的冰箱」,長期的土地所有權問題,使得東海岸的原住民失去了親近倉庫與冰箱的權利,導致當地族人只能以「觀光客」的身分,踏上自己的故鄉。

土地問題引爆東部原住民怒火,花蓮縣豐濱鄉的港口部落(Makota'ay,馬庫達愛)23日在石梯坪風景區入口處以「封冰箱」形式抗爭,鄰近的都蘭、太巴塱部落也到場聲援,上百位部落族人控訴政府強佔土地,以傳統儀式向祖靈祈禱,卻遭警方阻擋,雙方爆發多次衝突。最後族人在石梯坪風景區內的私人土地上種下苗種,為後續抗爭運動埋下種子。

申請保留 遭政府刁難

由於土地遭收歸國有,1973年開始,港口部落的族人得向國有財產局承租原本屬於自己的土地。直到1988年,花蓮縣政府公告原住民原居土地劃編為保留地,隔年5月族人陸續向豐濱鄉公所申請「原住民族增劃編保留地」。 不過到了1993年,國有財產局卻將土地無償撥用予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而族人向政府機關抗議時,行政機關卻以「申請資料查無留存,敬請諒達」來應付,埋下日後族人抗爭的遠因。

除了保留地申請的相關資料遭遺失,申請過程備受阻撓,也讓族人相當憤慨。港口部落土地自救會會長陳英彥表示,早在1981年族人江玉榮就向國有財產局申請保留地,當時國產局以沒有地號為由不受理申請;後來江玉榮取得地號,國產局又推說無經費測量土地,拒絕申請,但最後土地卻撥給東管處使用;國產局的處處刁難,讓族人相當氣憤。

「1993年東管處向縣政府申請撥用土地時,告訴縣政府地上沒有任何建築與耕作痕跡。」港口部落青年Kacaw.kaokoy.cikatopay說,之後縣政府未查證,就將土地撥給東管處,實際上族人都在上頭耕作,地上也有建築物,結果就在族人不知情的狀況下,土地已悄悄移撥給東管處。

陳英彥出示族人承租土地的紀錄,怒指東管處未曾告知族人,不尊重族人的土地利用權力。「我希望中華民國政府要注重原住民族基本法,今天石梯坪的土地被政府強佔20年,政府應該公開道歉,歸還土地!」

極盡開發 故鄉變色

另一方面,花東地區近年密集的土地開發也讓當地族人感到憂心。陳英彥指出,花蓮縣長傅崐萁所規劃的位於豐濱鄉長虹段及靜浦段的「山海劇場」,北邊已有秀姑巒溪泛舟遊客中心,南邊則有「北回歸線標」,中間若再夾了一個劇場,這個地區不出兩年將會全變了樣。

這些建設脫離了原住民與環境共生的脈絡,僅以水泥化的想像強加在這片土地上。陳英彥表示,這樣的發展缺乏原住民的聲音,也失去原住民的文化特色,「未來我們的孩子只能以觀光客的身分,回到故鄉。如果現在不站出來,以後就來不及了。」

要回土地的運動從前年開始延燒,今年的12月15日,花蓮縣政府、豐濱鄉公所、東管處、國有財產局等單位與部落召開第3次協調會。Kacaw表示,當時東管處承諾一周內,會將當時申請撥用土地的相關程序資料整理給族人,不過一星期過去,東管處卻毫無消息。另一方面,曾經遺失申請保留地資料的鄉公所,在協調會上毫無具體承諾,逼使族人隔天憤怒包圍鄉公所,但鄉長卻堅持,不是她的任內造成的疏失,她無法解決。

陳英彥怒指,政府是一體的,怎麼能說不是自己的任內就不去處理,這樣的政府還能讓人信任嗎?Kacaw則表示,族人四處陳情卻四處碰壁,「行政機關一直推說我們不合程序,究竟是不合甚麼程序?」而前來聲援的都蘭部落青年博達爾‧沙也氣憤表示:「我們用你們的方式和你們談,但是你們連文件都搞丟,到底要我們怎麼和你們談?」

當天到場的東管處花蓮辦公室主任王芸琪則回應,申請撥用土地不需公告,「又不是徵收!」至於族人出示的文件和資料,王芸琪則說會帶回研究。對於鄉公所的行政疏失,她無法回應。面對族人的訴求,王芸琪表示:「可以經由陳情程序,我們會處理。」這種態度讓族人更加生氣,「我們都陳情幾百次了,今天還叫我們陳情!」Kacaw怒吼,之前承諾一星期有回應,現在還要我們給你時間!最後在族人的強烈要求下,王芸琪才鬆口,承諾29日可請部落派出兩位代表,前往東管處協商。陳英彥表示,自救會成員將一起前往。

抗爭活動上,族人以祭祀祖靈,祈求祖靈給予勇氣,之後吟唱與跳舞來進行儀式。警方卻以族人的抗爭影響用路人的權益為由,命令族人停止。陳英彥強調,根據集會遊行法第8條,「宗教、民俗、婚、喪、喜、慶活動等,不需向主管機關申請許可」;儘管現場大多是老弱婦孺,警方仍以大批警力阻擋族人活動,許多部落老人禁不住落淚。

最後族人行走至石梯坪風景區內的私人土地,親手種下苗種,期帶苗種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成長茁壯,而族人的抗爭也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部落族人的吟唱結束了當天的抗爭,但陳英彥強調,抗爭絕不會到此為止。 

Top

 

羅馬尼亞回應民眾訴求 堅決保衛國家原始森林

摘譯自2011年12月21日ENS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報導;黃健強編譯;蔡麗伶審校

羅馬尼亞多瑙河附近的原始森林。(ioanap3攝)羅馬尼亞的原始森林將受到政府保護,且羅馬尼亞環境與森林部將與國際性保育組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一同鑑別、勘測和保護其原始森林。

兩個月之前,WWF發起拯救羅馬尼亞原始森林的行動,直到12月20日,該國環境與森林部部長Laszlo Borbely和WWF組織終於簽署了合作協議備忘錄,其中就有列出保護原始林的行動計畫。Borbely表示「這份合作協議代表我們承諾明年將會結束原始森林的勘測,並將原始森林劃分成一個不同分類,使原始森林可免於人類的破壞干擾。」

超過十萬個民眾簽署支持這項保育目標,幫助保護羅馬尼亞的原始森林。這些原始森林佔俄羅斯以外歐洲所有原始森林面積的56%。

Borbely談說到,「我為WWF發請這樣的運動感到高興,而且他們可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十萬個簽名聯署。」

這份合作協第詳細地規定行動計劃來合法保護羅馬尼亞最重要和最珍貴的森林。

WWF多瑙河喀爾巴阡山計畫的森林專員Costel Bucur表示:「再過不久,羅馬尼亞原始森林的命運將掌握在專家的手中。我們真的有機會可以幫助政府,證明它們會實行必要的措施。」他提到,「真正保護原始森林的三個重要步驟包含,禁止人類干擾破壞、利用明確的標準立即鑑別劃分原始森林,以及確保私有森林地主的補償機制。」

為解決補償金的問題,環境與森林部以及WWF羅馬尼亞分會計畫要向歐盟執委會提案,將原始森林地主的賠償金支付列入2014到2020的計畫時程內。

短期內,環境與森林部和WWF羅馬尼亞分會將採用替代的財務機制,來補償原始森林地主保留樹木的損失。

依照合作約定,環境與森林部的代表每季將會與WWF檢視行動計劃協議的執行程度。

WWF羅馬尼亞分會將與專家一同參與起草立法文件、並規劃原始森林區域,提供此服務所需費用最少要十萬歐元。

位於Poiana Brasov的森林,當地為羅馬尼亞著名滑雪勝地及遊客中心。(Vlad Aryicu攝)「有了合作協議備忘錄,我們可以確保原始森林中一萬三千多個物種得到保護,或許最重要的是我們證明了一般民眾也可以改變我們國家。現今當局已經意識到社群的聲音。現在我們有理由可以慶祝,但從明天開始我們必須要團結一致持續行動,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同樣重要的議題上。」WWF多瑙河喀爾巴阡山計畫的國土專員Magor Csibi表示。

所謂的原始或古森林,是指人類尚未進入活動的森林,也是地球上仍保有自然生態最原始狀態的最後處女地。這裡是複合的生態系統,許多種子苗、幼苗、成熟的和老的樹木,交錯生長在許多巨大、多年生的樹木之間。而死去的樹木和腐壞的木頭,則與活的樹木一樣重要,它們可以提供許多動植物居住的空間。

WWF在發表合作協議的聲明中提到:「原始森林是歐洲重要自然遺產的一部分,其中卻因為管理不當而損失許多。這些森林的科學、教育和環保價值都是無庸置疑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wire.com/ens/dec2011/2011-12-21-02.html

Top

 

蚵殼造海岸線 黃彥璋國際賽奪銀

摘錄自2011年12月24日中國時報報導

成大建築研究所學生黃彥璋,以台南七股漁塭排放水建立生態溼地、利用廢棄蚵殼打造新海岸線的「沙鯤漁火」設計圖,獲美國AECOM建築設計公司全世界學生徵圖第二名,作品正在倫敦展出,還登上英國專業建築「Building」雜誌。

美國AECOM公司為鼓勵就讀都市設計與建築等領域的學生,每年都舉辦學生競圖比賽,今年以用水救地球的概念為競圖主題,共有來自全世界的850隊報名,最後190隊繳交競圖,從中只選出3隊進入決選。

入選的前3名,分別是麻省理工學院、夏威夷大學和台灣的成功大學黃彥璋,黃是唯一單槍匹馬應戰的學生,結果第一名由麻省理工學院奪得,黃彥璋和夏威夷大學的學生並列第二名。

黃彥璋說,七股潟湖是台江內海遺址,曾可泊千船,如今因人為開發及地球極端氣候影響,圍著潟湖的三片沙洲逐漸消失沒入海底,宣告潟湖的末日將近,對七股人民生計產生巨大衝擊。

黃彥璋心繫七股故鄉前景,所以就善用漁塭排放水、蚵殼做為海岸線重構的元素,作為培養新海岸線的溫床,當沙洲逐漸消失,新的生態海岸卻形成,成為七股新的庇護。

「沙鯤漁火」是黃彥璋的畢業設計,已拿過全國建築金質獎新人獎佳作,此作品設計一年多,他矢志將沙鯤漁火設計成實際可行的規畫案。

Top

 

論壇∣COP17:寥勝於無,為德不卒

作者:譚偉恩(政治大學外交所博士生)

一切彷彿回到COP13會議的最後一天,只是這次延長的時間更久。194個締約國在會場苦撐待變,盼望一個奇蹟出現。果然,延後近兩天的COP17最終在12月11日的上午宣布達成了共識:Durban Platform (DP)。

DP的本質是一個充滿議價與妥協的安排(a quid-pro-quo arrangement),花了近兩週的時間才好不容易在EU與目前碳排大國(中印等)間建立共識。原則上,所有締約國同意,要在2015年談判出具體的減緩建制(mitigation regime),並使之能在2020年生效。這個預期的新氣候建制將要把減排的義務以技術性的方式分擔給「所有」國家;易言之,原本附件一和非附件一的締約國分類將不再重現。此項共識在某程度上可以解讀為將過時與割裂南北國家的舊氣候建制予以補正,特別是將南韓、沙烏地阿拉伯、中、印等碳排大國納入國際規範之中。 此外,既有的「京都機制」雖然定有罰則,但並沒有強制執行的制度設計,使得有承諾義務但無法履行(甚至是超量排放)的締約國在實際上不用承擔法律責任(例如:加拿大)。針對此一缺陷,印度等國家也提出建議並要求新的氣候建制務必要有所改善。

DP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設法在時限之內促成各締約國達成一個具法拘束力的「後京都」的減排規範。而另一項使命就是關於綠色氣候基金(Green Climate Fund)議題的進展,北方工業國家已表示將到2020年將提供1000億的基金總額給經濟情況不佳的締約國,以協助其建立適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和削減國內的碳排量。 DP究竟沒有沒功用,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是「不確定」,除非未來它的發展能滿足以下的條件之一:(1)依UNFCCC第17條提出一份具有法拘束力的新議定書;(2)依UNFCCC第15條進行修正,或依第16條對其附件進行修正;(3)締約國間形成共識且有法效力的結論。無論何種可能,最終都還是必須回歸UNFCCC第15條3項,在協商一致的原則上進行。

然而,針對上述第3點有必要進一步解釋。何謂具法拘束力的共識結果(agreed outcome with legal force)?這其實是EU與印度談判後各讓一步的結果。EU傾向一個有法律效力的新議定書模式,但印度反對。於是乎最後折衷,以第三種可能性作為替代。詳言之,只要有法律拘束力即可,至於是不是「議定書」的模式已不再堅持。這樣的替代選擇對於不少反對新協議或是新議定書模式的國家具有若干的吸引力,但如果仔細思考一下,如果各國真的有意願要設計出一個具有「拘束力」的後京都減排方案,應該是重點為「拘束力」的嚴謹度,範圍,罰則等,而不是它的形式為何?顯然,各國並不是那麼認真地的思考這樣一個法律效果的新共識,因此藉口文書形式轉移焦點。

再進一步分析,撇開書面形式的要求,國家談判代表的壓力會較小,因為只要在國際場合上形成共識,可以不用拿文本回到國內層次上去完成憲法上的批准程序。毋寧,不少國家是希望盡力達成一個合作共識,但在自己本國的國內法上不要出現任何條文化的制度。這樣的心態當然應予譴責,但如果就執行的彈性與速率來說,確實可能是一個相當高明的策略。 大概也因為如此,目前聯合國官方文件或會議主席係以「相當重要的進展」來描述COP17最後是如何的成功;透過路線圖(Road Map)的方式擘劃出新承諾期限與一個更明確的方向。其實真相並非如此,因為DP的內容多少是證明先前幾年COP談判結果既空泛又不明確,而且在2015年之前,全球不會有任何具拘束力的減排措施。就此觀之,檯面上為COP17畫下美好句點的DP,恐怕只是個為德不卒的緩兵之計。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