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1.12.27







近期活動

《核你到永遠》全台影像巡迴座談-花蓮場
社群對話行動‧當都市開發撞上社會利益
李根政老師「台灣環境百年變遷與出路」演講活動
人之島的美麗與哀愁(希婻‧瑪飛洑 主講)
BOT東海岸?!從「出賣牙買加」看起
2012拓繪樂生計畫 召募工作伙伴
在稻梗與土壤之間長出搖滾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sony

活動特區

2011十大環境新聞票選

編輯室小啟

環資永續發展支持者網絡行動徵求志工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珊瑚礁體檢凸顯過漁嚴重 籲總統候選人重視海洋保護區

野柳地質保護區保育有成,可見石斑悠遊於珊瑚間,陳玄州攝。

由環保團體、研究人員與各地潛水志工結合國際保育組織的珊瑚礁總體檢行動,昨(26日)發布台灣海域體檢結果,顯示珊瑚礁「空屋率」過高,過漁情況 嚴重。「全球珊瑚礁監測網東亞區網」台灣區總籌陳昭倫表示,珊瑚礁和魚類、海藻是一個生態體系,如果沒有魚了,珊瑚礁勢必也會死亡。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在昨天的記者會上也指出,三黨總統候選人從21日接獲環團邀請至今,均未針對海洋政策建議提出任何主張,顯示各黨候選人對海洋保育的態度不夠積極。「漁業枯竭已經是 21世紀我們所必須面臨的問題,而各黨候選人居然還不痛不癢,漁業瓦解將會對很多人的生計造成影響,不僅是漁業或觀光業!」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環團致三黨總統候選人海洋政策承諾意見書 

陳昭倫:台灣海洋保護區的迷思與希望

2010珊瑚礁體檢:小琉球最劣 綠島黑海綿病肆虐

2009珊瑚礁總體檢:珊瑚生態系嚴重失衡

生物簡介∣綠島海洋小精靈

作者:俞明宏(資深潛水教練)

1970年時在澳洲東方的新喀里多尼亞島發現了棲息在棘柳珊瑚(Muricella plectana)上的巴氏海馬(Hippocampus Bargibanti),也開始掀起了全世界尋找豆丁海馬的序幕,這當中尤以1990年到2011為最熱門時段,到目前搜尋這海中精靈的水下活動仍未曾間斷過。

2007年6月15日對綠島的海洋產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影星吳倩蓮女士在綠島北邊中寮港外,水深10公尺處發現了Hippocampus Colemani克里蒙氏海馬,由於她的發現,頓時讓綠島更加發光發熱了起來。這位驚天動地的海洋大明星身長僅達0.7~1.9公分左右,在略顯蒼白的魚體上面有著明顯的紅色疣結,喜歡居住在垂直面的峭壁型珊瑚礁,主要棲地環境是以會鈣化的仙掌藻為主,不管是擬態或是覓食幾乎都不會離開這種藻類,因為這種沒有多少養分的鈣化藻,所以掠食性的魚類如隆頭魚科,很少會在仙掌藻附近停下來,也因此讓他們能存活在處處是危機的海洋環境中。

精采內文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萬里覓熊蹤──黃美秀的黑熊傳奇(一)

作者:李珊

黃美秀的研究生和義工這樣跋山涉水到大分山區,從去年10月算起,每月一回,已是第5次了;再往前溯,從2006年玉管處委託的黑熊研究計畫開始,如此開拔到大分已進入第5年。

黃美秀和大分結下不解之緣,源自於她的博士論文。

1996年黃美秀赴美攻讀博士時,原本打算延續碩士研究的主題──食蟹獴,卻因仰慕另一位熊類專家大衛.賈塞利斯的治學風範,而毅然投身門下,並一頭闖進難度極高的黑熊研究領域。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國光石化離開大城溼地後,白海豚的滅絕危機解除了嗎?台塑六輕的廢水使得雲林北海域水質酸化,四期擴建可能影響當地生態。同樣面臨危機的國寶台灣黑熊,日前在苗栗大安部落發生偷吃柿園事件,黑熊保育協會連忙跑去勘查,並與當地果農溝通討論如何處理,希望能有人熊和平共存的可能。

印尼雅加達11月中發生的水患引起重視,學者著手探討印尼雅加達及三角洲沿岸城市所面臨的,缺水、洪水氾濫與地層下陷等種種危機。我國面積最大的嘉義鰲鼓濕地,今年候鳥數減半,鳥友失望之餘,提出深夜偷捕魚的行為干擾了候鳥棲息環境,也造成食物短缺。而賞黑面琵鷺的重鎮台南七股呢?台江國家公園提出2011年最後一次黑面琵鷺普查報告,可能也是因為食源不足,小貴客比去年減少200多隻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行動參與∣「輻射外洩 滅我族群」反核行動

發起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政府知道我們不愛吃「罐頭」,於是搭配著鈔票發送的福利恩澤,教化我們必須要喜歡與「罐頭」共處,漸漸的,罐頭腐鏽的汁液侵入了人心,也腐蝕著這個民族最後的自信與尊嚴,正義一詞已乏人問津,耆老的身形也漸漸消逝,民族的傷痛更早已被金錢攻勢刻意地掩蓋與遺棄,一個民族被惡意毀滅,已在各位眼前血淋淋上演超過30年。

台灣政府滅族達悟的手段,除了眼前的鈷60與銫137,更大的元兇是長期對蘭嶼達悟族實行的錯誤政策與不正義的對待。

達悟文化成為中華民國慶典的附庸,蘭嶼社會變成問題千瘡百孔的弱勢族群,達悟人變成罹癌風險最高的一群人,而達悟島嶼則變成台灣消費文化想要攻破的最後人間淨土。

這一切看來都只是恰巧而已,因為政府說國家政策永遠合理,永遠合乎正義,永遠合乎標準,就像是鈷60與銫137,大家無須大驚小怪,即便達悟族這個民族消失也無須在意。

精采內文

 

珊瑚礁體檢凸顯過漁嚴重 環團籲總統候選人重視海洋保護區

本報2011年12月27日台北訊,葉人豪、林育朱報導

陳昭倫公布今年體檢成果由環保團體、研究人員與各地潛水志工結合國際保育組織的珊瑚礁總體檢行動,昨(26日)發布台灣海域體檢結果,顯示珊瑚礁「空屋率」過高,過漁情況嚴重。「全球珊瑚礁監測網東亞區網」台灣區總籌陳昭倫表示,珊瑚礁和魚類、海藻是一個生態體系,如果沒有魚了,珊瑚礁勢必也會死亡。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在昨天的記者會上也指出,三黨總統候選人從21日接獲環團邀請至今,均未針對海洋政策建議提出任何主張,顯示各黨候選人對海洋保育的態度不夠積極。

「空屋率」過高,突顯過度捕撈問題

陳昭倫表示,今年珊瑚礁體檢的結果和去年相差不大,都是一樣差,但值得關注的是在體檢過程中發現大型魚類和指標性無脊椎動物的數量大幅減少,顯示過漁的情況相當嚴重。陳昭倫形容這樣的狀況就如同蓋了許多房子,但是裡面卻都沒有住人一樣,珊瑚礁和魚類、海藻是一個生態體系,如果沒有魚了,珊瑚礁勢必也會死亡。

陳昭倫也以各項漁業總產量的圖表為例,指出近十年來漁業資源已經瀕臨枯竭,公部門僅表示這是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結果,但在國外的研究已經確定,造成此種災禍最大的主因是過漁問題,其次是棲地的破壞及汙染,氣候變遷才是第三個原因,因此過度捕撈才是魚類資源破壞的最大兇手。

2001-2010各項漁業總產量(資料來源:漁業署)

三黨唯一共識,不願承諾具體行動?!

環境資訊協會秘書長陳瑞賓對三黨候選人提出呼籲

陳瑞賓表示,台灣近十年來各項漁業生產量呈現下滑,全球海洋資源枯竭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海洋永續的發展,台灣需要更明確的海洋資源管理政策,因此環境資訊協會於21日向三黨全國競選總部送出海洋保育政策承諾建議書,但截至今日,三黨均沒有針對此提出任何主張!顯示各黨候選人對海洋保育的態度不夠積極。

環團對三黨候選人的承諾建議包含以下三點:1.全力推動劃設海洋保護區,以維護海洋永續發展、2.解決海洋保護區執法力不彰、3.推動相關法令立法。結果民進黨沒有任何回音,國民黨與親民黨僅回覆相關政策還需研議,暫時無法回應。

成立海洋保護區將是首要任務

2003年有超過百國代表在第五屆世界國家公園大會上簽署「德班協定」,呼籲各國在2012年前江領海面積12%劃入保護區,轉眼2012將至,我國海洋保護區面積還不到6%,遠落後於其他國家,台灣目前也只有東沙海洋公園及澎湖青灣內灣近漁區有保護措施。陳昭倫提到,全世界如果按照現今的狀況不做改變,2050年時將有60%的珊瑚礁消失,而全世界有10億人口依賴著海洋資源生活,其中5億人生活在太平洋島國。

陳瑞賓在記者會上公開呼籲三黨候選人,海洋政策的研議我們可以等,但海洋生物沒辦法等!一定要立刻採取活動,推海洋保護區,讓我們的生態可以有恢復的空間、並推動相關的立法。「漁業枯竭已經是21世紀我們所必須面臨的問題,而各黨候選人居然還不痛不癢,漁業瓦解將會對很多人的生計造成影響,不僅是漁業或觀光業!」

※ 什麼是珊瑚礁總體檢?

珊瑚礁總體檢基金會(Reef Check Fundation)於1997年發起的全球的體檢行動,當時是為了對全球珊瑚礁進行現況調查,提供科學上的數據,證實珊瑚礁已受到過漁、非法漁業和污染衝擊,調查結果震驚全球。台灣的珊瑚礁體檢自2009年開始由民間參與,全台進行六個潛點調查,2011年新增台東三仙台旁的基翬,總共在七個潛點進行體檢活動,參與志工均會將資料傳回加州總部。

2011全台珊瑚礁覆蓋率  

Top

 

生物簡介∣綠島海洋小精靈

作者:俞明宏(資深潛水教練)

※ 編按:台灣四面環海,除了本島,尚有綠島、蘭嶼、澎湖等離島,皆擁有得天獨厚的豐富海洋資源, 然而雖身為海島子民,大多數人卻對海不甚瞭解,甚至懼怕、將其視為無窮無盡的寶庫。近年來,隨著氣候變遷議題興起,越來越多學者、專家疾呼必須正式海洋資源枯竭的問題,除了改變飲食習慣(如不吃吻仔魚、鮪魚、魚翅等),也要透過法令劃設保護區,確保海下生態不受人為過度干擾。本週生物簡介即推出海洋特輯,將介紹平日難以目擊的海洋生物,透過專業人員的觀察,讓更多人瞭解還有這麼多美好的小生命值得我們用心守護。

1970年時在澳洲東方的新喀里多尼亞島發現了棲息在棘柳珊瑚(Muricella plectana)上的巴氏海馬(Hippocampus Bargibanti),也開始掀起了全世界尋找豆丁海馬的序幕,這當中尤以1990年到2011為最熱門時段,到目前搜尋這海中精靈的水下活動仍未曾間斷過。

芳蹤初現:克里蒙氏海馬

克里蒙氏海馬喜歡居住在垂直面的峭壁型珊瑚礁,略顯蒼白的魚體上有明顯的紅色疣結。2007年6月15日對綠島的海洋產生了一個巨大變化,就是影星吳倩蓮女士在綠島北邊中寮港外,水深10公尺處發現了Hippocampus Colemani克里蒙氏海馬,由於她的發現,頓時讓綠島更加發光發熱了起來。這位驚天動地的海洋大明星身長僅達0.7~1.9公分左右,在略顯蒼白的魚體上面有著明顯的紅色疣結,喜歡居住在垂直面的峭壁型珊瑚礁,主要棲地環境是以會鈣化的仙掌藻為主,不管是擬態或是覓食幾乎都不會離開這種藻類,因為這種沒有多少養分的鈣化藻,所以掠食性的魚類如隆頭魚科,很少會在仙掌藻附近停下來,也因此讓他們能存活在處處是危機的海洋環境中。

克里蒙氏豆丁的身長僅0.7~1.9公分。

想像若是將豆丁海馬S型的身體拉直,是不是會更像一條魚呢?實際上牠正是不折不扣的魚類,吻部像一中空吸管,單一鰓孔位於頭部的正後方呈凹陷狀,兩眼為獨立控制,並能一隻眼睛向前看一隻眼睛向後看,胸鰭位於鰓蓋的正後方,主要是用來控制方向,位於臀部位置有發達的尾鰭,尾鰭主要是用來前進,靈活的尾部長度與體高略同,主要以尾部捲曲的方式來勾住仙掌藻;由於豆丁海馬很怕亮光,所以一遇到潛水人員時,牠都是努力的揮舞臀鰭快速逃離光亮處,或是直接躲入仙掌藻後方或是內部,極不願意將臉朝向人類或攝影機器,以拍攝難度來說牠是極難拍攝的生物。

賽氏海馬,愛喝咖啡?

身體有漂亮色澤的賽氏海馬,由於其擬態方式高明,是最難尋獲的豆丁海馬。由於潛水人員大範圍的搜尋這類奇特生物,在相隔不到一個月的時間,由當時也是身任綠島導潛的姜小敏女士,帶著客人於綠島潛點公館鼻找到更奇特的賽氏海馬,此種豆丁海馬身形更加細小,體長約0.4~1.7公分之間,目前觀察到此種海馬喜歡待在與克里蒙氏海馬相同的珊瑚礁地形,但棲地環境卻截然不同,因為牠只待在兩種海藻上面,一是海木耳、一是延長蕨藻,身體呈現咖啡色,體表佈滿著白色細點疣結,頭部與頸部有酒紅色的塊斑,尾部有串列且均勻的細白斑點;棲地水深約9公尺,深度雖淺但其高明的擬態方式,被列為最難尋獲的豆丁海馬。

彭氏海馬:我走龐克風

彭氏海馬有土黃體色,體表有大小不一的團塊狀黃斑。彭氏海馬與克里蒙氏海馬兩者在體型上與外觀幾乎難以分辨,筆者在2008年曾紀錄到一長相怪異又類似克里蒙氏的豆丁海馬,在當時的認定是基因突變造成的,並未持續注意,直到2010年9月台灣水攝的Jolly女士拍攝賽氏的同時也拍攝到彭氏,這才重新引起筆者的注意,從往年累積的數百張照片與國外的彭氏做出比對,發現了克里蒙氏與彭氏有相當大的差異存在,即便與國外的做比較,也是有色澤明顯不同的地方。

彭氏的體色屬於土黃色,體表密佈著大小不一的團塊狀黃斑,頭部到頸部的觸手附肢相當發達,頸下與腰部的紅色圈紋塊班,水平延伸到胸前時,會有另一細長狀的塊班相對應,這在克里蒙氏海馬身上是沒有的諸多特徵。

可愛到爆表的巴氏海馬

巴氏海馬長相奇特,全身佈滿白紅交錯的細紋,並長了許多紅色疣結。2010年6月筆者帶領著海生館生物調查團隊,前往綠島北面的大峽谷潛點,幸運的發現在33公尺處有一株棘柳珊瑚上住著八隻豆丁海馬,不管是國內或國外,也從未紀錄到這麼多的巴氏海馬同住在一個宿主裡面,當下的感動不言而喻,這也代表著綠島擁有極為豐富的海洋生態,才能有此驚人的生物樣貌。

以外型來看,巴氏海馬是四種豆丁海馬裡面體型最大的一種,平均體高都在1.4~2.5公分之間,但牠也是長相最為奇特的一種,體色是白紅色交錯的細紋佈滿全身,而在疣結顏色的比例卻以紅色的居多,所以水攝者通常會以為牠是白色的身體紅色的疣結,其實不然,由於在深海紅色的波長較長,很容易被海水吸收,且水下10公尺的亮度也僅達陸地上的六分之一而已,更遑論巴氏海馬是住在更深的33公尺。

巴氏豆丁的體型是上述幾種豆丁海馬中體型最大的,平均約在1.4~2.5公分間。

海洋天堂,用心守護

黑潮主流在台灣只通過兩個地方,一個是蘭嶼一個是綠島。黑潮帶來了溫暖的海水,而綠島的海底地形是以緩坡的方式隆起於陸地,造成強勁海流,加上擁有充足陽光,種種天賦條件,讓綠島成為十分適合珊瑚礁生長的寶地。為了守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及資源,自2008年起台東縣政府在綠島劃設了6處漁業資源保育區,實施全年禁漁或季節性開放採捕的做法,讓這些海下嬌客安心休養生息,繁衍更多後代,也期盼能發現更多物種,讓這湛藍海洋更加美好。

 

※ 註:所有的豆丁海馬皆為海龍科海馬屬,俗稱豆丁海馬或侏儒\海馬
Hippocampus Bargibanti 巴氏海馬 (豆丁)
Hippocampus Colemani 克里蒙氏海馬 (紙片豆丁、小倩豆丁)
Hippocampus Pontohi 彭氏海馬 (龐克豆丁)
Hippocampus Sevensi 賽氏海馬 (咖啡豆丁)

※ 本文與林務局合作刊登

Top

 

台灣黑熊‧猛獸的迷思∣萬里覓熊蹤──黃美秀的黑熊傳奇(一)

作者:李珊

坐落玉山國家公園東側、拉庫拉庫溪流域中游的大分山區,雖不如主峰高聳峻偉、遠近馳名,卻是日據時赫赫有名的布農族武裝抗日的「大分事件」所在地。在這雲霧繚繞的中央山脈深處,因為青剛櫟林遍佈,每年冬天結果季節吸引酷愛櫟實的台灣黑熊從四面八方群聚而來享用大餐。由於黑熊平時行蹤隱密、族群稀少難得一見,這裡遂成為台灣黑熊研究的天堂。

雲霧繚繞的中央山脈中海拔山區,是 目前台灣黑熊活動的主要區域,「黑熊媽媽」黃美秀長期在廣袤森林做野 外調查,備受外界矚目,但她行事低調、不愛上鏡頭。圖中第一位即為黃 美秀。(薛繼光 攝)

然而,大分位處中央山脈南北交會與東西交錯的高山谷地,人跡罕至,單趟路程就要步行3天才能抵達,人力安排、物資補給及經費無一不困難。12年前,一位個頭纖瘦的女研究生──黃美秀──卻達成了這件不可能任務,她在布農原民協助下活捉了15隻黑熊,進行繫放追蹤研究。2003年完成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學位後,黃美秀回台任教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所,帶領研究團隊持續鎖定大分,進行黑熊生態、遺傳等研究,近年更擴大到全台的分佈調查,逐漸拼湊出台灣黑熊的生活樣貌,試圖為瀕危的台灣黑熊找出存活之路。
 
要進入大分山區,日據八通關越嶺道東段是唯一的道路,從登山口起算共40公里。今年農曆大年初四,光華採訪小組隨黃美秀的研究團隊從花蓮卓麓鄉南安登山口出發,研究團隊7人將10 天的糧食、研究器材平均分攤,每人背負2、30公斤重裝,展開前3天的入山行程。

沿著拉庫拉庫溪蜿蜒而上的日據古道,前段13公里開放給一般遊客,春節假期中登山客絡繹於途,碰面互道新年好,沿途飛瀑流泉,蕨類遍佈,宛如侏儸紀公園;過瓦拉米山屋後就是生態保護區,人煙稀少,咬人貓和螞蝗三不五時讓人繃緊神經,葉片落盡的山胡桃枯枝佇立雲霧中,為漫長山路增添幾許詩意。愈往內深入,野生動物的排遺愈多,路邊常可見像一顆顆黑色珍珠般的山羊便便,上百顆規矩地堆成一團,橢圓狀的山羌、水鹿排遺則像咖啡豆似地沿路散放。

3天行程多半是在細雨、大雨交錯中的緩步行走,山中霧氣環繞,即便只是細雨霏霏,雨衣罩頂仍然是全身溼透,行進間雖不覺冷,一旦卸下重裝停下休息或午餐,幾分鐘便打起寒顫,只能稍稍喘口氣,便再匆匆上路。

濕冷襲人、疲累沁身

 從登山口到黑熊研究樣區大分,必需 背負重裝步行3天才能抵達。此行3天多半在雨霧中行走,一行人每天全 身溼透,疲累交加。(薛繼光 攝)第2天行經山陰一個簡陋帆布棚下躲雨啃麵包時,黃美秀說起有回他們一行人從大分下山衝到此處時又冷又溼,天也黑了,有位隊員體力不繼,因此取消原定前行至瓦拉米山屋過夜的計畫,改為在此過夜,然而之前「藏」在此處的米竟不翼而飛(推測被工程施工人員享用了),一行七、八個人就靠著一鍋香菇湯熬過了飢腸轆轆的一晚,夜裡則在四面飄雨的帆布下,幾乎是「泡」在水裡睡的。

第3天經過「多美麗駐在所」遺址,瞥見宏偉的石版砌牆,老樹環繞,古意盎然,可惜因濕冷疲累襲人,實在無力駐足欣賞。途經一座吊橋時,黃美秀指著鐵橋下的木橋殘骸說,以前他們就是走那個木橋過來的,那時橋面長滿青苔、腐朽不堪,上面危危顫顫掛著幾根鐵絲,每走一步都提心吊膽;有些危橋更連橋板都沒有,研究團隊得像表演空中特技一樣地走在生鏽的鋼索上,下方則是深淵飛泉!

和當年比起來,經過玉管處多年整修補強,現在到大分的路況,在黃美秀眼中已彷彿如履平地。難怪,在她口中「比較辛苦」的第3天,對記者和義工們果然是一大考驗。這段路由於日據越嶺道因山壁崩塌損壞,需要直接翻過一個山頭,緊接著下切1,000公尺陡坡,山路崎嶇泥濘,三、四小時跋涉下來溼冷、疲累交織,每跨出一步都是掙扎,下到溪谷恍如隔世。接著再溯一段溪、攀爬繩索後終於看到對岸的大分山屋,重回日據古道的平緩路段,又一小時過庫庫斯溪、繞過一山後,才終於抵達大分。

大分「有熊國」

一身黑烏烏、胸前有V字形斑紋的台 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台灣亞種,也是台灣陸地上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 薛繼光 攝)黃美秀的研究生和義工這樣跋山涉水到大分山區,從去年10月算起,每月一回,已是第5次了;再往前溯,從 2006年玉管處委託的黑熊研究計畫開始,如此開拔到大分已進入第5 年。

黃美秀和大分結下不解之緣,源自於她的博士論文。

1996年黃美秀赴美攻讀博士時,原本打算延續碩士研究的主題──食蟹獴,卻因仰慕另一位熊類專家大衛.賈塞利斯的治學風範,而毅然投身門下,並一頭闖進難度極高的黑熊研究領域。

當時台灣學界對黑熊所知甚少,僅有師大生物系教授王穎做過黑熊的全島分佈區域初步調查,但黑熊的生態習性、族群數量等基礎資料都付之闕如。

※本文與台灣黑熊保育協會合作刊登

※原文刊載於光華雜誌

Top

 
 

白海豚滅絕危機 尚未解除

作者:胡慕情(公共電視記者)

國光石化開發案,在今年四月暫時落幕,引發爭議重點的中華白海豚,卻沒有因此順遂平安。日前六輕4期第6、7次擴建案,分別送入環評審查,第7次擴建案已經通過,26日,受台塑委託調查中華白海豚的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周蓮香指出,白海豚可能受到六輕排放廢水的影響,而減少族群數量。

六輕周遭是白海豚棲地熱點?

周蓮香接受台塑委託,調查嘉義台子村以北、濁水溪以南沿海,三年來出海102趟,其中72趟次直接目擊中華白海豚。「近岸調查,發現90%的中華白海豚,在雲林沿海活動。」

周蓮香表示,研究團隊曾經在台塑麥寮港航道,發現3隻白海豚繞過北堤往北移動,但在這裡只做移動的行為。相較於舊虎尾溪口及台子村族群密度高,而且母子對多,推測舊虎尾溪一帶可能是白海豚的育幼棲地。目前周蓮香的研究團隊,在雲林沿海,每年大約目擊39隻白海豚。

這次調查報告中,周蓮香將新、舊虎尾溪口至三條崙沿海,定義為白海豚「最重要的微棲地」,也就是「熱點中的熱點」。雲林「新興工業區」則是連接兩河口的重要廊道。

六輕沒影響?

這樣的說法,基本上延續著國光石化提出開發時的論點

國光石化開發時,有別於環保團體強調,從苗栗龍鳳港以南至台南將軍港以北都是白海豚棲地、不可切割的論點;周蓮香提出「熱點」的說法,認為白海豚最重要的棲地,位於苗南至彰化、雲林至外傘頂洲兩個地方,其他則只是遷徙。

這次報告,周蓮香便是以雲林至外傘頂洲為熱點的基礎,進一步進行研究,以麥寮港北堤作為分界。由於北堤以北只觀察到3對,相較於南邊的39對,南邊當然是熱點。她的界定,也讓主席李培芬委婉提問:「所以北邊比較少,是因為六輕的影響?」

李培芬指出,周蓮香在研究中,以麥寮港北堤為分界,「但是南邊涵括範圍很大,北邊範圍小,是否因為六輕造成南北有差異?」周蓮香頓了一下回覆:「還不能這樣講,因為濁水溪的白海豚狀況也很差。」周蓮香表示,她手邊缺乏六輕開發前的比對資料,只能說「因果有相關,但怎麼樣的因果,不是三年就可以回答的。」

彰化是不是熱點?

此外,國光石化開發針對中華白海豚進行專家會議時,周蓮香曾提出在彰化崙尾、大城目擊47隻白海豚的紀錄;今年2月,她提交給農委會林務局的報告也指出,母子對在全區都可見,這些數據,也引發媽祖魚保育聯盟執行秘書甘宸宜的質疑。

甘宸宜認為,周蓮香以報告中於雲林一帶的族群數量有48隻,且重複目擊率有90%,就定義這邊是很重要的棲地熱點,「有一點不安全」。甘宸宜表示,許多研究都指出,一隻海豚個體可以跑一百多公里,「目前這研究只針對雲林這地區,只呈現這地方的現象。這樣定義,恐怕無法反映真實情況。」

周蓮香表示,報告強調可以看見90%的個體,「只想表現白海豚對棲地的忠誠度」,未來會進一步統整西海岸有關白海豚的資料。不過這份資料,只會在林務局的調查中彙整。

PH值、噪音影響大

無論如何,這次研究,首次提出PH值對白海豚的影響。周蓮香在調查過程中發現,中華白海豚主要出現在水淺、受淡水影響,且酸鹼值較高的沿岸海域,以這次調查的範圍來看,研究團隊明確發現在六輕廢水排放口的白海豚數量低,顯示白海豚的覓食行為,會因為PH值降低而減少頻率。其次,白海豚會受到抽砂船的噪音影響,建議船隻船速要降到6節以下。

一般海洋PH值,大約在8以上,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長劉莉蓮表示,PH低於7.8對海洋生物胚胎發育會有不良影響;此外,也會影響動物鈣化能力、降低海域生產力。根據生物毒性實驗,虱目魚苗在PH值小於8的環境,也會死亡。

彰化環保聯盟總幹事施月英表示,周蓮香提出的內容,呼應了六輕長期榨用濁水溪水源、導致淡水減少而影響白海豚的事實,要求六輕必須針對節水提出明確說明。此外,除了廢水的PH值會對漁業資源有影響、間接影響白海豚之外,廢水中的重金屬也值得觀察,希望六輕提出說明。

主席李培芬表示,環保署已經針對魚類中的重金屬問題,要求台塑提出13項計劃書,「計畫在102年8月出爐,11月會有會議,到時候可以回答妳。」至於六輕用水問題,也有其他報告進行中,施月英的質疑,沒有在會議中被處理。

根據工業局監測數據顯示,台塑排水PH值確實比較低;目前抽砂船,也是因為台塑填海造陸造成積砂效應必須疏濬,而有進出海域的需要。但針對這兩項影響中華白海豚生存的關鍵因素,工業局只「希望台塑要注意這現象」。

儘管李培芬希望,台塑必須提出整體保護策略,但環保團體認為,目前開發案持續進行,影響白海豚的各項議題,卻被細分成各項研究報告「緩慢交差」,白海豚的生死掙扎,恐怕還會持續上演。

※本文轉載自作者部落格「我們甚至失去了黃昏

Top

 

黑熊出沒 苗栗大安偷吃柿

本報2011年12月26日台北訊,王鎮中整理報導

攀爬覓食是黑熊的本能。(黃美秀 攝)

苗栗大安部落黑熊偷吃柿園事件,是繼今年7月台東縣海端鄉的台灣黑熊疑遭火車撞擊事件後,另一起台灣黑熊出沒於人群聚落附近的事件;也是台灣黑熊毀損農作的第一個案例。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特別提出宣導強調,黑熊不一般會主動攻擊人;要斷絕熊的食物來源;切勿有私自獵捕、設陷阱等傷害保育類動物的觸法行為;通報政府機關讓政府單位處理。

相關單位也已與大安部落附近等果農與工人進行座談,此次事件與座談會顯示,政府單位十分關注人熊衝突的議題,希望於可以有效保障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之餘,也能保護日漸稀少的國寶黑熊。然一般大眾對於台灣黑熊這瀕絕物種仍存在著一團迷霧,當周遭生活環境出現了熊蹤,尤其財產受到危害時,心中自是充滿了難以言喻的恐懼與不安。如何促進人熊共存,保育此一珍貴物種,未來的保育教育宣導顯然還有很長的路要努力。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特別提出宣導指出:

1 黑熊不一般會主動攻擊人。在有熊出沒的地方,可以製造聲響,例如大聲說話、配帶熊鈴、攜帶收音機播放音樂等,或集體行動。避免人熊突然相遇的緊張,而造成的衝突。
2 斷絕熊的食物來源,提早採收與不要放置其他食物引誘熊去吃,拒絕讓熊養成習慣接近果園。
3 切勿私自獵捕、設陷阱等傷害保育類動物的觸法行為。
4 通報縣政府、鄉公所等政府機關,讓政府單位處理。因為黑熊的活動領域大,當某一甜柿園採完後,可能會出現在鄰近的甜柿園內,需要整個社區一起來防範,建立通報系統,即時掌握熊的出沒狀況。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記錄此一事件為,12月7日下午,苗栗縣泰安鄉一處海拔1,200公尺左右的泰雅族部落,傳出有黑熊出沒於柿園,食用並搗毀了甜柿。

協會接獲通報後,立即設法與柿園主人取得聯繫,透過電話訪談,瞭解柿園遭破壞的情形以及現場所留下的蹤跡,初步不排除是黑熊的可能性。

苗栗縣泰安鄉公所農經課接獲消息,亦與農委會特生中心的烏石坑低海拔試驗站相關人員啟程前往現場查勘,的確發現黑熊的新鮮排遺和腳印此外,據訪談了解,黑熊出沒該地區已耳聞多日,從一些跡象看來,熊隻可能不只一隻。

為即時化解民眾的恐慌,並減少可能的危害程度,12月13日苗栗縣政府、鄉公所田課長、林務局鄭小姐等相關此業務之人員、農委會特生中心低海拔工作站林育秀、黑熊保育協會理事林冠甫與屏科大野保所黃美秀副教授一同前往事發地進行勘查。

由於果農於懷疑是黑熊危害之後,便即時將甜柿趕忙收採完。所以,第二次場勘未再發現新的熊活動痕跡。黃美秀認為果園主人發現甜柿被黑熊吃後馬上緊急採收, 是非常正確的決定,即「斷絕食物來源」。果農張太太與團隊溝通後,表示經說明後,對於黑熊比較有認識,不再像之前這麼害怕了。

但是,現場也意外發現好幾處吊索陷阱,農民表示是因為害怕熊再來,而設置的。由於此法對於控制危害不僅成效有限,反而還可能激怒動物,甚至違法。勘查小組強烈建議拆除陷阱,避免傷害瀕臨絕種的台灣黑熊或其他野生動物。

現場也發現旁邊的另一果農,因擔心黑熊可能會吃樹上的甜柿,遂擺設食物希望吸引熊的青睞。事實上,這是錯誤的方式。因為這反而會告訴熊此地有食物,增加黑熊滯留此地的機會時間,增加人熊衝突的機會。

當發現有熊出沒在果園附近時,第一時間儘快通知鄉公所,讓政府單位來進行協助。切勿自行處理,避免因傷害保育動物而觸法,或在獵捕的過程當中造成人身傷害。

黑熊保育協會理事林冠甫分享了他本人數次在山區遇到黑熊的經驗。一般情況,黑熊遇到人第一個反應是趨避逃走,所以當甜柿園有熊出沒的痕跡時,務必要小心, 無需過度緊張。出現人類活動地區的熊,晝伏夜出的機會提高,故建議夜晚儘量不要單獨巡果園,而白天進入果園時,最好可以製造聲響,例如攜帶熊鈴、加重腳步聲、唱歌或者帶收音機播放音樂等,讓熊知道有人接近可以避開。

12月7日相關人員場堪後,特生中心於現場裝設了數台自動照相機,在13日檢查時這些照相機並沒有拍到黑熊,表示果園搶收後降低了黑熊再度前來的吸引力。

12月13日會勘後,鄉公所等管理單位承諾盡快召開座談會,宣導大安部落附近等果農與工人相關應對方式。該座談會業於20日晚間六點左右召開,除了當地居民,苗栗縣政府、農委會與林務局亦派代表出席。

黃美秀理事長在座談會中針對台灣黑熊的習性進行宣導,以降低因無知造成的誤解或非必要的恐懼。

當地居民最關心的議題有二,其一為台灣黑熊所造成的果園損失,政府有無任何補償機制;其二,萬一人與熊無法避開,因衝突造成人或熊之傷亡,所涉及的罰則或裁量。

相關政府單位允諾(1)農委會將討論建立補償機制的可行性;(2)呼籲務必通報地方政府或主管機關台灣黑熊出沒毀損農作物,切莫自行獵捕或安放陷阱,以免觸法;(3)將呈報主管機關,針對台灣黑熊毀損農作的第一個案例進行檢討,以期建立完整的通報與因應機制。

Top

 

三角洲不宜人居 印尼需嚴審國土規劃

本報2011年12月27日綜合外電報導,潘忠廷編譯,莫聞審校

印尼在雅加達淹水區戲水的孩童。(照片節錄自雅加達環球報/Antara Photo)雅加達11月中水患引起該國學者重視,著手探討在河口三角洲與洪泛平原區都市擴張所帶來的環境與社會問題。

印尼科學院(Indonesian Institute of Science 簡稱LIPI)研究員Jan Sopaheluwakan日前表示,從歷史文獻看來,三角洲城市的發展充斥的缺水、洪水氾濫與地層下陷等種種危機。印尼雅加達及三角洲沿岸城市未來將因位處氾濫平原,而面臨一連串社會與環境問題。

Sopaheluwakan表示,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應以宏觀的視野進行空間規劃,避免貿然進行開發。此外,若想要解決三角洲的問題,就得針對上游的問題進行瞭解。假使上游地區的居住規劃、水資源以及環境管理未能妥善處理,那麼下游的問題只會顯得更為無解。

印尼公共工程部部長Hermanto Dardak也表示,雅加達並非印尼唯一有洪水氾濫、地層下陷與海岸侵蝕問題的三角洲城市,其他包括東加里曼丹的沙馬林達,以及西加里曼丹的坤甸等,印尼所有的三角洲城市都有著類似的問題,未來有賴以環境友善的方式對城市進行規劃。

Dardak表示,最近泰國的洪災就是個三角洲氾濫最血淋淋的例子,除非我們進一步積極管理預防,否則同樣的場景亦有可能發生在印尼雅加達的吉利翁河。

※ 本文同步刊載印尼環境資訊中心臉書平台。參考資料:雅加達環球報報導

Top

 

棲地的魚被偷 鰲鼓候鳥數減半

摘錄自2011年12月26日聯合報嘉義報導

國內面積最大的嘉義縣鰲鼓濕地,棲息的鳥類高達200多種,是國內重要賞鳥區,但鳥友發現2011年鳥況「極不理想」。

嘉義縣野鳥學會常務監事陳建樺指出,2011年鰲鼓濕地冬候鳥的數量約比2010年減少一半,候鳥減少的主因是常有人拿漁網夜間潛入網魚,包括蜈蚣網、流刺網都有,干擾候鳥棲息環境,也造成食物短缺。

陳建樺指出,2010年棲息在鰲鼓濕地的黑面琵鷺,最多達120多隻,至目前只有50多隻,原本隨處可見的魚鷹幾乎不見蹤影。有鳥友表示,往年雁鴨至少上萬隻,今年約只有2000至3000隻,約減少7成。

管理鰲鼓濕地的台糖東石農場主任陳耀祥說,將加強夜間巡邏。

Top

 

大台南地區黑面琵鷺 比去年減少200多隻

摘錄自2011年12月26日自由時報台南報導

台江國家公園2011年最後一次黑面琵鷺普查,統計結果25日出爐,大台南地區數量1399隻,比起2010年最大量的1671隻,少了2百多隻,嘉義鰲鼓濕地則有34隻,嘉南地區數量共1433隻。

台管處保育課研究員蔡金助表示,2010年11月28日調查的數量1671隻,為歷年來的最大量,之後,曾文溪口主棲地便接連發生黑琵不翼而飛,主棲地有時只剩10餘隻,甚至沒有半隻的窘境,讓遊客失望而回。2011年數量雖不及2010年,但相對而言,今年數量比較穩定,主棲地不會沒有黑琵可看。

蔡金助說,從這2年的普查,幾可判定去年黑琵搞失蹤主因應是食源不足,今年台管處在七股台南大學預定地增闢覓食區,這次調查有420隻黑琵棲息,效果顯著。

Top

 

行動參與∣「輻射外洩 滅我族群」反核行動

發起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為了追求我們明天的幸福》

30多年前,從中華民國政府將台灣不願承受的「魚罐頭」棄置於蘭嶼那一刻起,幸福對我們而言已是追憶的名詞。

政府知道我們不愛吃「罐頭」,於是搭配著鈔票發送的福利恩澤,教化我們必須要喜歡與「罐頭」共處,漸漸的,罐頭腐鏽的汁液侵入了人心,也腐蝕著這個民族最後的自信與尊嚴,正義一詞已乏人問津,耆老的身形也漸漸消逝,民族的傷痛更早已被金錢攻勢刻意地掩蓋與遺棄,一個民族被惡意毀滅,已在各位眼前血淋淋上演超過30年。

台灣政府滅族達悟的手段,除了眼前的鈷60與銫137,更大的元兇是長期對蘭嶼達悟族實行的錯誤政策與不正義的對待。

達悟文化成為中華民國慶典的附庸,蘭嶼社會變成問題千瘡百孔的弱勢族群,達悟人變成罹癌風險最高的一群人,而達悟島嶼則變成台灣消費文化想要攻破的最後人間淨土。

這一切看來都只是恰巧而已,因為政府說國家政策永遠合理,永遠合乎正義,永遠合乎標準,就像是鈷60與銫137,大家無須大驚小怪,即便達悟族這個民族消失也無須在意。

30多年來,達悟人獨自承擔了這一切,獨自對抗病痛,獨自面對暗夜襲來的恐懼。

2011年12月17日,島內族人共同召開會議,對於隱忍30年的核廢議題取得共識,對於核廢,我們提起口中努力保留的最後一口氣,不再噤聲。

中華民國政府虧欠達悟人太多尊嚴與正義,這一次,我們要贏回屬於我們的公理與正義,近40位的部落族人將與我們一同前往台北提出具體訴求,不僅是為了反核,更是為了維護蘭嶼達悟的完整性。

今日的共同覺醒,是為了逝去的祖靈,為了我們的後代,為了我們明天的幸福,也為我們的島嶼 - Pongso no Tao。

這一路來,我們走的沉重,走的緩慢,但步步扎實,步步邁向光明,期待關心蘭嶼的您,與我們攜手向前,與我們一同迎向公平正義的到來。

此次行動,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虛心地接受各方的建議與支援,如蒙支持與贊助,本會將開立捐款證明,不勝感激。

捐助方式:

一、郵政劃撥:
劃撥帳號「19846318」戶名:財團法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

二、劃現支票或匯票:
抬頭「財團法人蘭嶼部落文化基金會」請加註「禁止背書轉讓」及反核廢捐助字樣, 逕寄本會:台東縣蘭嶼鄉椰油村12-1號

電 話:089-731000
傳 真:089-732173

捐助經費將用於本活動所需設備、活動材料、餐食、差旅補貼、文宣製作、與雜項耗材等支出,並將於活動結束後結算公開款項支出。

台北行程與時間如下:

7:30~8:00 早餐
8:00~9:00 出發至立委院
9:00~10:00【輻射外洩 滅我族群】立法院記者會
10:00~11:00至行政院遞交宣言與聲明書、聯署書
12:00~13:30午餐
14:00~15:00至親民黨總統競選總部/瓦歷斯貝林
15:00~16:00至民進黨總統競選總部/田秋堇、賴坤成、陳瑩
16:00~17:00至國民黨總統競選總部/孔文吉、簡東明
17:00~18:00晚餐
18:00~其他相關行程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葉人豪、詹嘉紋、李詩婷、賴品瑀‧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