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06.21







近期活動

2012台北好水暑期環境教育活動(6/25報名截止)
2012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海洋班)(7/6截止)
新生一號出口影展放映:《核你到永遠》(Into Eternity)
「熱愛生命 守護地球」第11屆文薈獎(8/15 截止)
2012全國生物多樣性教育培訓班(基礎班)(7/6截止)
6/24【2012民間國是論壇】唱土地的歌 音樂分享會
國際樸門永續設計教育家Robyn Francis訪台唯一公開演講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台灣濕地網 2012志工寫手大募集(持續招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來自地球之肺的亞馬遜戰士 排出人形圖騰反水庫

1500位巴西原住民在里約佛朗明哥海灘拼出圖騰,象徵 RIOS PARA A VIDA (Rivers for Life)。這項型的圖案規劃由知名藝術家 John Quigley設計、執行。 照片提供:Spectral Q/Chico/Paulo。

 

一千多名生活在地球之肺的亞馬遜原住民,19日下午齊聚里約佛朗明哥海灘,趁著全世界聚焦在此的時機,排出震撼人心的人形圖騰,透過遙控空拍畫面,將反水庫的聲音傳達給全世界,要求巴西總統迪爾瑪‧羅賽芙(Dilma Rousseff),停止在亞馬遜支流「星谷河」(Xingu River)蓋水壩。

巴西亞馬遜原住民組織(Indigenous Organization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COAIB)副主席Sonia Bone Guajajara在現場指揮族人進行排字行動。運動領袖之一Sheyla Juruna也表示,「我們要告訴全世界、人類與地球同樣需要拯救,這個圖騰是要表達我們可以更永續地生活,尊重地球上的人,不破壞其自然資源。」Juruna的家,就在星谷河Big Bend河段附近,美山水壩(Belo Monte)興建後,她的社區將被摧毀。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巴西蓋大壩毀雨林 台灣與全球同步抗議

原民苦行護雨林 玻國公路將轉彎

亞馬遜原民抗議開發案 祕魯政府鎮壓逮捕民眾

興建水壩威脅原住民族生存

【氣候變遷Q&A】(34) 什麼是全球黯化現象?

本報2012年6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早期,由廣泛的數據以及科學研究支持指出,到達地球的太陽能量大幅降低,此現象稱為「全球黯化」(global dimming)。

此黯化現象,有顯著的地域性差異。南半球在1961~1990年代的黯化現象相對較為輕微,然而北半球經歷較為顯著的黯化(太陽光減少4%~8%)。1990年代之後,有些區域像是歐洲和北美的太陽光強度部分回復了(brightening),但是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則是經歷進一步的區域性太陽光減少。

精采內文

環球360°∣如果你參加RIO+20……

作者:Leila Mulloy(中外對話實習生)

吉伯•格拉澤(國際科學理事會高級顧問):我對各國的決策者首先要說的是時間不等人。過去20年,我們在永續發展道路上取得的進展非常有限。總的說來,人類對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影響更加嚴峻,給環境造成的壓力可以說是到了有可能徹底改變地球系統、將我們置於危險境地的地步。

另外,社會和經濟層面的主要挑戰依然存在。例如,縮小南北(半球)經濟差距、減少貧困等等。此外,到2030年,全球糧食產量還需要提高50%到70%。之後,還需要繼續增長。我們必須在應對這一挑戰的同時確保資源的永續管理。

我要說的第二點就是,我們需要採取完全不同規模的措施。各國領導人必須重新作出承諾,從政治層面推進永續發展,而不是「一切照舊」,還像過去20年一樣地磨磨蹭蹭。我們必須強化各項措施,推進永續發展。我們的生產消費模式需要變得「綠色」,經濟也需要向更「綠色」、更均衡的模式轉變。

精采內文

環境大事記∣播報員:賴品瑀

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也應邀在RIO+20領袖高峰會開幕典禮中以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身分發表演說。與會各國代表的議程包括森林與漁業保護、弱勢地區電力普及、全球石化燃料消耗量削減、農業發展推動、自然環境保護同時兼顧經濟成長。而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助長下,大家應該都感受到氣候亂了套,極端氣候的現象愈來愈明顯,風暴威力變強,路徑更難預測。BBC推出影片,當中科學家透過電腦模擬,讓以往鮮少和颶風正面交會的紐約和超級颶風狹路相逢。「最大風速半徑剛經過曼哈頓,在那裡形成8呎高海水,大浪,有大浪,機場出現6呎高海水。」這樣的畫面,現在也不再難以想像。澳洲南部最近強風大雨,河水暴漲沖進海裡,強大的撞擊力,就像義式咖啡機打奶泡一樣,把海中的鹽分和有機物質激烈攪拌,形成大量泡沫,這樣的奇觀,每3到5年才會出現一次,許多民眾趕去體驗這場特別的泡泡浴。

大雨一直下,大家昨晚嚴陣以待的泰利颱風快步通過,但「颱風尾」西南氣流還是「緊咬」中南部。能洗個舒服的熱水澡最棒了,可是在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仍有成千上萬的人民無法享有乾淨用水。現年22歲的南非大學生馬瑞尚發明了「乾洗凝膠」,讓人可以乾洗澡,瑞尚相信這項產品的問世,將可有效幫助世界上貧困地區的居民,改善他們生活品質與衛生需求。真是溫馨!臺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的婆婆媽媽,組成環保kuso樂團以回收創意服裝、道具及3代同堂打出名號,成立3年來得獎無數,樂齡又環保。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特稿】無地自容 放生蛇處境難

本報2012年6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近日媒體連續報導,疑似宗教放生眼鏡蛇、南蛇等上百條,於台中市太平區、往福山植物園路上竄動,不但再度挑動台灣社會集體恐蛇神經;並因民眾通報,而須動用政府資源捕捉,在不知道這些蛇來自何方的情況下,無法野放,也無處收容之下,很可能遭到撲殺的命運,一場放生,演變成荒謬的恐怖片。

人類對於蛇無來由的恐懼,早於舊約創世紀夏娃聽了蛇的話,而使得上帝動怒,言明夏娃的後代世世代代與蛇交惡。受這故事影響,大夥兒都以為蛇看到人一定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傷害人類。這種想法合理化人傷害蛇的行為。

精采內文

 

來自地球之肺的亞馬遜戰士 排出人形圖騰反水庫

本報2012年6月21日巴西里約訊,莫聞報導

一千多名生活在地球之肺的亞馬遜原住民,19日下午齊聚里約佛朗明哥海灘,趁著全世界聚焦在此的時機,排出震撼人心的人形圖騰,透過遙控空拍畫面,將反水庫的聲音傳達給全世界,要求巴西總統迪爾瑪‧羅賽芙(Dilma Rousseff),停止在亞馬遜支流「星谷河」(Xingu River)蓋水壩。

1500位巴西原住民在里約佛朗明哥海灘拼出圖騰,象徵 RIOS PARA A VIDA (Rivers for Life)

巴西亞馬遜原住民組織(Indigenous Organizations in the Brazilian Amazon,COAIB)副主席Sonia Bone Guajajara在現場指揮族人進行排字行動。運動領袖之一Sheyla Juruna也表示,「我們要告訴全世界、人類與地球同樣需要拯救,這個圖騰是要表達我們可以更永續地生活,尊重地球上的人,不破壞其自然資源。」Juruna的家,就在星谷河Big Bend河段附近,美山水壩(Belo Monte)興建後,她的社區將被摧毀。

美山水壩耗資180億美元,估計將截走80%星谷河水量,淹沒600餘平方公里土地,數萬印地安人被迫遷離家園。

行動圖案由知名藝術家John Quigley與原住民共同設計,象徵永續未來需要真正的綠色能源,如太陽能,而不要奪走河流生命、摧毀流域內原住民社區的大型水力發電,下方字樣RIOS PARA A VIDA,即「生命之河」(rivers for life)之意,意味著,河流生養數百萬人,不該建壩水摧毀其生命。

John Quigley曾與亞馬遜原住民合作數字人形圖騰,包括2009年的Salve Amazon(拯救亞馬遜)圖騰、以及最近在星谷河沙洲排出「停建美山水壩」(Pare Belo Monte)字樣。

※2009年圖樣:

John Quigley - Salve Amazonia  2009年,拯救亞馬遜人形排字(Amazon Watch 提供)
※停建美山水壩圖樣

亞馬遜原住民在星谷河沙洲排出「停建美山水庫Pare Belo Monte (Stop Belo Monte)」字樣  2012/6/15,亞馬遜原住民在星谷河沙洲排出「停建美山水庫Pare Belo Monte (Stop Belo Monte)」字樣。照片提供 Atossa Soltani/ Amazon Watch / Spectral Q

原住民的行動獲得來自不同領域的NGO團體支持。而策劃這項行動的,除原住民組織外、上有多個環保團體共同策劃。總部設於華府的「看守亞馬遜」(Amazon Watch)成員Andrew Miller指出,這是為了讓全世界注意到像美山水壩這種大型水電站計畫對河流、森林與居民生存的威脅,並提醒「水力發電未必是乾淨能源」。到目前為止,巴西政府仍把美山水壩列入清潔能源。

「看守亞馬遜」執行長Atossa Soltani也指出,我們要和原住民朋友站在一起,守護數百萬人賴以維生的河流,他更指出,「未來20年內,在亞馬遜還有70多項大型水力發電計畫,這對亞馬遜是項災難,大型水壩絕非乾淨能源!」

諷刺的是,聯合國早就指定2012年為「所有人能享用永續能源年」 (Year of Sustainable Energy for All),而乾淨能源也是Rio+20永續發展高峰會的焦點議題之一。在此背景下,巴西美山水壩是否為真正乾淨能源、是否符合經濟效益、環境永續、社會正義、民主參與,是否兼容原住民傳統知識,將受到國際檢驗。

超過350個組織聯合起來的tck tck tck團體(時間緊迫之意)也聲援亞馬遜原住民,其領導Paul Horsman表示,人們必須記取過去的教訓,大型水壩、燃煤和核能發電已是過時的發電方式,未來應是屬於太陽與風能的乾淨能源時代。他說「我們已有方案,也有技術,就缺政治企圖心和行動。」

更多亞馬遜戰士的相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teia/sets/72157630204434924/detail/

Top

 

【氣候變遷Q&A】(34) 什麼是全球黯化現象?

本報2012年6月21日綜合外電報導,陳巾眉編譯,蔡麗伶審校

圖為中國武漢籠罩在空氣汙染陰霾之下。空氣汙染是造成全球黯化現象的主要原因。圖片來自:STR/AFP/Getty Images。從1960年代到1990年代早期,由廣泛的數據以及科學研究支持指出,到達地球的太陽能量大幅降低,此現象稱為「全球黯化」(global dimming)。

此黯化現象,有顯著的地域性差異。南半球在1961~1990年代的黯化現象相對較為輕微,然而北半球經歷較為顯著的黯化(太陽光減少4%~8%)。1990年代之後,有些區域像是歐洲和北美的太陽光強度部分回復了(brightening),但是其他地區(尤其是中國和印度)則是經歷進一步的區域性太陽光減少。

全球黯化並不是因為太陽本身的亮度改變,因為太陽亮度變化的幅度太小,無法解釋所觀察到的大幅度地球黯化現象。實際上是由於人類活動產生的空氣汙染導致了此現象。汙染產生的氣膠(aerosols)可以吸收和直接反射太陽光,使得太陽光無法到達地球表面,同時也會造成雲變得更白和停留時間變長,意味著反射更多的陽光。

雖然我們無法排除地球氣候系統的自然變化也是全球黯化的可能原因(透過雲的自然變化),但是強烈的證據直接指向人類所造成的大氣汙染。舉例來說,1990年代,歐洲和北美通過空氣汙染防制法案後,此區域的太陽光強度回復了。相對而言,中國和印度的黯化現象較為嚴重,和此地區的快速工業化有相關。

全球黯化已經帶來了顯著的影響。例如,數據指出此現象掩蓋了過去已經累積的溫室氣體所造成暖化效應。像是那些太陽光強度回復的地區經歷了更快速的暖化。

未來的全球黯化現象將會與大氣的空氣汙染緊密相關。另外一個因素,雖然在過去的影響不大,但是在未來將會對全球黯化產生顯著影響─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暖化。高處大氣層的暖化導致大氣中的水蒸氣增加,水蒸氣會吸收部分太陽光,減少其到達地球表面的強度。如果未來全球持續暖化,更多的水蒸氣將會造成廣泛的黯化現象─雖然相對應的冷卻效應不會減少整體的暖化趨勢。

※此篇文章由英國氣象局氣候科學家Ben Booth以及衛報共同撰寫。

※參考資料:英國衛報報導

Top

 

環球360°∣如果你參加RIO+20……

作者:Leila Mulloy(中外對話實習生)

按:本周,世界各國領導人將齊聚巴西里約熱內盧,參加在那裏召開的2012年地球峰會。自1992年召開首次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距今已經20載,而此次的峰會的目標就是「促使各國政府重新作出政治承諾,確保永續發展」。Leila Mulloy就峰會應優先探討哪些議題採訪了一些活動人士、學者、商界人士。

Rio de Janeiro From a Conference Room  I was in Rio de Janeiro for a week delivering a training session. This was the view from the conference room window. It was a bit difficult to keep the course participants in their chairs and away from the windows.

「不能再無動於衷,任由其發展下去了」

吉伯•格拉澤(國際科學理事會高級顧問):我對各國的決策者首先要說的是時間不等人。過去20年,我們在永續發展道路上取得的進展非常有限。總的說來,人類對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影響更加嚴峻,給環境造成的壓力可以說是到了有可能徹底改變地球系統、將我們置於危險境地的地步。

另外,社會和經濟層面的主要挑戰依然存在。例如,縮小南北(半球)經濟差距、減少貧困等等。此外,到2030年,全球糧食產量還需要提高50%到70%。之後,還需要繼續增長。我們必須在應對這一挑戰的同時確保資源的永續管理。

我要說的第二點就是,我們需要採取完全不同規模的措施。各國領導人必須重新作出承諾,從政治層面推進永續發展,而不是「一切照舊」,還像過去20年一樣地磨磨蹭蹭。我們必須強化各項措施,推進永續發展。我們的生產消費模式需要變得「綠色」,經濟也需要向更「綠色」、更均衡的模式轉變。

第三,科學新知所帶來的(無論是技術還是其他形式的)創新和社會轉型是通往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為了推動知識創新,RIO+20和各國決策者必須對永續發展和國際技術活動相關的科研活動給予支持。RIO+20峰會上,各國決策者應加強科學政策聯繫,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創新在推動永續發展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在發展科學活動的社會參與方面,RIO+20應該成為一座里程碑。

「到2020年,將海洋總面積的30%闢為海洋保護區」

彼得•雷恩斯(珊瑚礁保護基金會主席):《生物多樣性公約》呼籲到2010年將世界專屬經濟區(某國獨享開發使用海洋資源權利的海域)的10%辟為海洋資源保護區,或MPA。之後,世界保護區大會也呼籲到2012年將海洋資源保護區的面積增加到20%。同時,世界永續發展首腦會議和OSPAR 委員會也達成一致看法,認為應在2012年前建成完善的海洋資源保護區網路。然而,目前,納入MPA範疇的海洋面積剛剛超過1%,而受到有效保護的珊瑚礁還不到6%。

作為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樣性、最富活力的生態系統,珊瑚礁具有無比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為5億多人直接提供生計和糧食保障,更間接維持著數百萬人的生存。但是,過度捕撈、污染、氣候變化等破壞行為卻使近一半的珊瑚礁被毀或滑向不可逆轉的危險境地。如果不採取措施的話,到2055年,我們永遠失去的珊瑚礁面積將超過90%。到那個時候,人類將面臨著一場全球人道主義災難。

近期,260位全球知名海洋學家發出緊急呼籲,敦促建立數量更多、面積更大的海洋資源保護區,並提出,只有MPA的面積達到30%才能避免造成永久性傷害。里約峰會上,各國決策者必須明確宣佈,到2020年將建成一個生態協調、管理完善、嚴格「禁捕」的海洋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禁止一些打漁行為,並且面積將達到世界海洋面積的30%。在珊瑚礁保護方面,必須借鑒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印度洋查戈斯群島的「超級MPA」的成功經驗。

「停止核能、石油、煤炭等不永續的經濟發展模式」

雍容(綠色和平東亞分部政策與公共事務主任):世界各國首腦齊聚一堂,就「我們想要的未來」進行討論並達成共識。

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公平、和平、公正、綠色的未來。

公平、綠色的經濟並非遙不可及,但是,必須及早採取行動。提倡永續舉措是關鍵,但是,各國政府必須首先果斷地停止各項不永續的行為。建立在核能、石油、煤炭、遺傳工程、有毒化學物、森林資源和海洋資源過度開採基礎上的經濟是永遠無法實現永續化的,或者說是,永遠無法實現綠色環保。

為了召開RIO+20峰會,2010年5月舉辦了首次籌備委員會會議。自此,為了實現「我們想要的未來」,各國政府已經協商、準備了兩年時間。對於他們所做的努力,我們非常感激。 但是,就在各國談判代表為了本國利益而爭執不休的時候,我們的地球卻不能再等待下去了。

此次會議不能再出現將各項準則簡單地重述一遍、將新的名詞記錄一下這種換湯不換藥的結果了。我們要的是拿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即便在里約峰會上我們不能就實現能源的清潔化、安全化、2020年前實現零砍伐等問題做出明確的承諾,但是,至少也要確保達成公海生物多樣性協定,並最終提交給聯合國環境署。

「汲取前車之鑒」

克洛•伊卡賓(國際生存組織):世界各國的領導人準備在巴西開會討論永續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認可部落人民的權利。此次會議將永續發展描述為「全球長期發展的指導原則」。但是,只有在部落權利不被忽視、部落人民居住的環境得到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這一指導原則才能發揮作用。

20年前各國決策者齊聚里約之後,世事已經發生了太多的變化。重要的是,巴西已經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之一。但是,伴隨著這一新的頭銜而來的是責任。巴西有責任推動經濟的永續發展,在不破壞巴西珍稀的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條件下實現經濟的發展。

20年前,巴西創建了亞諾瑪米保護區,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行動使一個瀕於滅絕的部族延續了下去,並且從法律上承認他們對於土地的所有權。此舉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它不僅賦予了亞諾瑪米人民族自決的權利,支持他們主張世代相傳的權利,而且還保護了他們身處的環境。20年來,亞諾瑪米人基本上是安全的。雖然一些地區的金礦開採依然沒有停止,雖然他們仍然面臨著健康威脅,但是,人們已經深知他們的權利。而他們也建立了自己的組織,積極地保護自身的權益。

RIO+20峰會上,國際生存組織希望決策者能夠從亞諾瑪米保護區汲取重要的經驗,並且能夠關注並幫助巴西的阿瓦族。與亞諾瑪米族一樣,他們的土地雖然受到了保護,但是非法砍伐依然猖獗。他們的人口也在不斷減少,目前只有450人了。

巴西的發展仍在繼續。全世界對於資源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對於決策者而言,重要的是不要忘記各族人民以及他們的土地。從他們身上,我們能夠充分體會什麼才叫永續的生活方式。

「永續發展必須尊重人權」

萊拉•梅塔(英國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挪威生命科學大學國際環境與發展副教授):決策者需要致力於公正、公平的永續發展,在不破壞生態完整性的同時,提高邊緣人口的生活品質。但是,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他們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所謂的「綠色經濟」仍然與經濟發展脫不了鉤,甚至為大型企業打著永續化、以及所謂的糧食、水源、能源共進模式的名號掠取貧困人口的土地、水源、生計的行為披上了合法的外衣。

就目前來看,談判似乎並無多大成效,有關人權的一系列承諾也一退再退。例如,一些參與「非正式磋商」的國家就對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是一項基本人權的提法非常抵觸。如果不能就這項人權做出承諾,那麼,對於很多目前缺少安全飲用水,並且被剝奪了這項權利的人而言,要想改善他們的境況就會非常困難。除非政治家能夠克服他們的國本位情結,否則,我擔心RIO+20恐怕可能會流於無果,甚至有可能會是最後一次圍繞永續發展召開的全球峰會。

「推廣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

安德魯•斯萊特(百事公司英國愛爾蘭分公司外部事務部經理):各國政府應承諾同私營部門等各領域展開合作,在與氣候變化和食品安全目標相一致的前提下,實現到2020年尊重、保護、滿足人民擁有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權力。

只有當我們能夠解決21世紀日趨嚴重的水資源問題時,包括綠色增長在內的任何形式的增長才有可能實現。世界上有近30億人口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企業已經備受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困擾。分析表明,到2030年,全球水資源供給同預測的需求相比,將面臨40%的缺口。

我們所消耗的水資源中絕大多數用於農業灌溉,占全球總用水量的70%以上,這一比例在發展中國家更是高達90%。食品安全和飲用水安全的缺失已經影響了全世界八億多人口。因此,敦促政府、企業及其它領域採取措施的催化劑已經清清楚楚地擺在我們面前。

RIO+20必須傳遞出清晰、一致、雄心勃勃的資訊以激發變革、推廣成功的合作夥伴關係,例如:由企業與世界銀行組建的2030水資源集團為應對日益嚴重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貢獻了許多新的觀點。通過承諾同私營部門等各領域合作,在與氣候變化和食品安全目標相一致的前提下,實現到2020年尊重、保護、滿足人民擁有安全飲用水和衛生設施的權力。

「我們必須為糧食支付『真正的』價格」

安瑪麗•布勞德(未來論壇首席永續發展顧問):我們正在努力找出糧食體系中導致其自身先天不均衡的因素,然後設計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案,方案應該可以擴展以進行更廣泛的應用,並且能夠將糧食體系帶到更加永續發展的軌道上。

那麼,我們從中學到了什麼?我們又應該向決策者提出哪些建議呢?

通力合作的時代:參加里約峰會的決策者需要明白將糧食體系推向不永續發展的軌道上所帶來的問題與利益,然後研究他們應該如何同非政府組織及企業合作,研發、實施解決方案。

支持種植戶:糧食體系中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存在著根本的不平衡。很多情況下,價值鏈的動態變化使生產方傾家蕩產,從而極大地影響了他們的生計與發展,並導致糧食供給的短缺。

將人民與糧食緊密相連:數百萬人對糧食在哪里生產、如何生產一無所知,導致人們不願為糧食支付「真正的」價格,或者減少糧食浪費。決策者可以做出更多的努力讓公民參與糧食生產過程,包括支持公民自己種植糧食、幫助公民瞭解糧食的影響、提供更加清晰、明確的糧食標籤等。

瞭解我們的生態系統:我們需要決策者嚴肅地對待破壞生態系統、資源、及其賴以生存的棲息地所帶來的威脅。生態系統的破壞不僅會嚴重地影響我們當前及未來充足的糧食供給能力,它帶給我們的其他好處也將一併失去。 

相關文章

「只有公平發展才能成功」 2012年6月15日

RIO+20和中國的綠色未來 2012年6月14日

里約會議:絕非「拯救人類的最後稻草」 2012年6月13日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6月18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聯合國永續發展峰會 李遠哲演說

摘錄自2012年6月20日自由時報巴西報導

第三屆聯合國永續發展大會(UNCSD)領袖高峰會,20日起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3天,來自全球193國的政府領袖、金融家、學者和環保人士,將針對當前環境和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如貧窮、飢餓、能源短缺及環境惡化等,嘗試研擬對策。我國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也應邀在開幕典禮中以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身分,代表全球科學家發表演說。自我國退出聯合國後,李遠哲是第一位在聯合國正式會議演講的台灣人。

由於本屆大會與同樣在里約舉行的首屆大會相距20年,因此又稱「里約加20」(Rio+20),以紀念1992年劃時代的里約地球高峰會,催生「21世紀議程」(Agenda 21)等氣候變遷與生物多樣性的全球協議,並發表「里約宣言」,成為日後國際環境建制的重要參考文件。

近兩萬物種瀕滅絕

與會各國代表的議程包括森林與漁業保護、弱勢地區電力普及、全球石化燃料消耗量削減、農業發展推動、自然環境保護同時兼顧經濟成長。然而,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19日發表的最新瀕危物種評估報告「紅皮書」(Red Lists)指出,在現有的6萬3837種物種中,共有1萬9817種物種瀕臨絕種,其中兩棲物種占41%、珊瑚類占33%、哺乳類占25%、植物占20%、鳥類占13%,對人類賴以維生的糧食來源構成嚴重威脅。

這次峰會預定22日發表一份名為「我們需要的未來」(The Future We Want)聯合公報,各國代表原本希望在19日對大會成果文件草案達成共識,但歐盟和若干非政府組織對草稿不滿意,最後大會未能在各國領袖抵達前敲定最終文件草案。

雖然全球有超過100個國家或政府領袖前來共襄盛舉,但美國總統歐巴馬、英國首相卡麥隆,以及德國總理梅克爾缺席,以專注解決正於歐洲蔓延的政治與金融危機。因此,外界並不期待這場會議能拿出具體行動或承諾,援助開發中國家。

Top

 

全球氣候亂了套 超級風暴大發威

摘錄自2012年6月20日TVBS報導

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助長下,極端氣候的現象愈來愈明顯,風暴威力變強,路徑更難預測,BBC所拍攝的系列影片中,科學家鐵口直斷,以往鮮少有風災的美國紐約,未來也會有超級颶風找上門,然而受限於現有氣象預報科技的不足,恐怕連該不該下達疏散命令,也很難做出決定。

全球暖化導致氣候亂了套,原本就難捉摸的颶風更加不聽話,威力增強了,還會脫離原有的颶風帶,一路往北跑,颶風生成要靠天時地利,路徑往哪兒走,得看老天爺臉色,以往鮮少和颶風正面交會的紐約,現在也要「剉咧等」。

科學家透過電腦模擬,讓大蘋果紐約和超級颶風狹路相逢。氣象專家:「最大風速半徑剛經過曼哈頓,在那裡形成8呎高海水,大浪,有大浪,機場出現6呎高海水。」

Top

 

海中奇景! 罕見泡沫海綿延5公里

摘錄自2012年6月20日TVBS報導

澳洲南部海灘最近出現泡沫海奇觀,大量泡沫覆蓋在海面上,綿延長達5公里,而且這泡沫,就像用咖啡機打的奶泡一樣綿密,大自然的奇景,吸引許多民眾前來體驗,相當特別的泡泡浴,而泡沫海生成的原因,和當地最近強風大雨的天氣有關。

被風吹起白色一片片的不是雪,而是泡沫,海面上更是壯觀,一大片綿密的泡沫,綿延5公里,簡直變成了泡沫啤酒海,自然界的奇觀,出現在澳洲南部維多利亞省。

衝浪客玩得很HIGH,蹲下身子讓泡沫蓋過自己,泡沫順著浪潮排山倒海而來,綿密的泡沫,竟然在海裡形成宛如隧道的奇觀,幾個大男人玩得不亦樂乎,頭髮和鬍子全都沾上泡沫,民眾來這裡體驗特別的泡泡浴,但卻苦了這隻想要玩水的小狗,碰到沒見過的泡沫海,狗狗嚇得倒退好幾步。

泡沫海生成原因,是澳洲南部最近強風大雨,河水暴漲沖進海裡,強大的撞擊力,就像義式咖啡機打奶泡一樣,把海中的鹽分和有機物質激烈攪拌,形成大量泡沫,這樣的奇觀,每3到5年才會出現一次,也讓人驚嘆大自然的奧妙。

Top

 

斐大學生發明 乾洗澡凝膠

摘錄自2012年6月19日中央社報導

南非大學生馬瑞尚(Ludwick Marishane)受1名懶得洗澡的朋友啟發,經數月研究後,發明洗澡無需用水的產品,並獲全球認可。

現年22歲的馬瑞尚是南非開普敦大學學生,發明了稱為「乾洗凝膠」(DryBath)產品,只要將它塗抹在皮膚上,就可達到和用水與肥皂一樣的清潔效果。

這項發明也讓馬瑞尚獲得「2011年全球學生企業家獎」(2011 Global Student Entrepreneur)的殊榮,而這項產品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尤其是在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由於缺乏基本衛生設施,成千上萬的人民常常無法享有乾淨用水。

這一產品和一般的抗菌洗手液不同,並無濃厚的酒精氣味。它製造出1層無味、可生物分解、以及含有滋潤效果的清潔膜。

馬瑞尚成長於1個貧困的鄉村地區,由於當地普遍缺乏熱水,讓冬天洗澡成為難事,馬瑞尚的朋友因此懶得洗澡,並常抱怨說:「為何沒有人發明一個產品,只要倒在身上就可讓身體洗乾淨?」於是馬瑞尚上網搜尋相關資訊,試圖找出製作這項產品配方的化學公式。經過半年的努力,終於發明成功,並為產品註冊專利。

產品目前已開始量產,主要的商業客戶為全球大型航空公司和各國政府,用於長途飛行以及軍隊士兵執勤。馬瑞尚相信這項產品的問世,將可有效幫助世界上貧困地區的居民,改善他們生活品質與衛生需求。

Top

 

台南銀同社區黃碧雲阿嬤四代同堂 樂當環保義工

摘錄自2012年6月20日Nownews台南報導

臺南市中西區銀同社區環保kuso樂團以回收創意服裝、道具及3代同堂打出名號,成立3年來得獎無數。目前在銀同里長鄭雀燕的領導下,不但向心力有增無減,更從3代同堂進階至4代同堂。

85歲的黃碧雲2年前帶著57歲的女兒王玉貴、48歲孫女蔡淑惠、33歲孫女蔡淑貞加入銀同社區環保kuso樂團,3代同堂共享社區環保樂,今年再把3歲的曾孫俊杰帶進樂團,跟著曾祖母又唱又跳,4代同堂,小俊杰樂在其中。

黃碧雲在臺南市土生土長,是個典型的傳統主婦,只知道洗衣煮飯照顧家庭,不曾參加社團活動。受到鄭雀燕里長的鼓勵,加入環保義工以來,不論幫忙回收資源垃圾或樂團表演,黃碧雲不落人後,而且每次都要先上髮廊把頭髮整理漂亮才出門,團員都叫她「水阿嬤」。

聽到團員喊她「水阿嬤」,黃碧雲直說「沒啦!現在醜了啦。」她說,里長有心帶我們出來,大家也不嫌棄她是老古董,她也很高興出來做環保,跟著大家加減學,把還能用的東西回收再利用,「做環保很快樂,就不會覺得累。」

鄭雀燕里長原是幼教老師,因投入社區關懷,服務老人及弱勢家庭,當選里長並組織環保kuso樂團,用創意做環保,同時促進親子活動,樂團裡多的是2代同堂、3代同堂,如今又進階4代同堂。鄭雀燕說,只要大家都願意為環保奉獻心力,5代同堂也歡迎。

Top

 

【特稿】無地自容 放生蛇處境難

本報2012年6月21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眼鏡蛇。圖片來源:毛俊傑

近日媒體連續報導,疑似宗教放生眼鏡蛇、南蛇等上百條,於台中市太平區、往福山植物園路上竄動,不但再度挑動台灣社會集體恐蛇神經;並因民眾通報,而須動用政府資源捕捉,在不知道這些蛇來自何方的情況下,無法野放,也無處收容之下,很可能遭到撲殺的命運,一場放生,演變成荒謬的恐怖片。

人類對於蛇無來由的恐懼,早於舊約創世紀夏娃聽了蛇的話,而使得上帝動怒,言明夏娃的後代世世代代與蛇交惡。受這故事影響,大夥兒都以為蛇看到人一定恨之入骨、想方設法傷害人類。這種想法合理化人傷害蛇的行為。

到了近代有了媒體之後,誇大聳動的報導也助長恐蛇心理。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兩爬研究室副研究員林德恩說,媒體的報導往往將事件放大,使得人類對毒蛇恐懼的心理及負面印象也被增強。

林德恩表示,大部分的人視蛇為不共戴天的仇人,非置之死地不可,一般人開車看到動物會閃躲,但看到蛇會刻意輾壓,甚至來回輾斃,造成蛇類為路死大宗。

蛇不擾人人自擾

台灣陸生種類的蛇接近50種,加上海蛇約60多種,其中只有6種有毒,並沒有想像中的高,蛇類研究學者都指出,大多蛇類都很溫和,除非面臨生命威脅,否則並不會攻擊人類。

此次放生的蛇,出現南蛇和眼鏡蛇,媒體報導則指出,放生者表示並沒有眼鏡蛇(保育類),而是臭青公(王錦蛇),三者都有家蛇之稱,意思就是和人類的生活關係較為密切,會出現在人類居住之處,捕食老鼠以及農民飼養的小雞,身長都超過180公分,其中眼鏡蛇有毒。

台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林思民說,南蛇除非處於捕捉或飼養的狀況,才會顯出兇狠的一面,否則以其日行習性、動作快速,在野外大多是被人嚇跑,一溜煙不見了。

而台灣紀錄上,真正被眼鏡蛇咬到的人非常少,主要是因為牠在發動攻擊前會有非常明顯的威嚇動作,所以大部分的人都有機會閃躲。至於攻擊農民的機會,林思民表示,資料數據顯示,因為印度農民習慣赤腳下田,常被蛇咬傷;中國農民習慣穿鞋,因此80%的咬傷案例發生在捉蛇、養蛇、賣蛇、研究蛇和玩蛇的人。

「這樣的數據呈現一個訊息,蛇本身沒有那麼危險,只有當人想要欺負蛇,才會發生咬傷的狀況。」但是林思民也提醒,眼鏡蛇的毒性非常複雜,雖然現在醫藥發達,很少聽到有人被蛇咬「死」,但是往往會留下一些肢體的後遺症。

林思民擔心,現在這些蛇被放出去趴趴走,增加與人類相遇的機會,較令人擔心的是一旦這些蛇跑入民宅,民眾在放鬆、沒有預期的情況下看到蛇,相對的危險會高很多。

基因入侵不可小覷

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林思民表示,放生對蛇是不好的,如此一來,讓牠們到處被捕捉。從人道立場來看,雖然希望放生的蛇可以活下來;但是從生態角度來看,一個動物只要被放在不屬於它原來的環境,就算是某種程度的外來種。

對於放生造成外來種的體會,國人以為從島外進來的才算,可能造成掠食,競爭,疾病和寄生蟲的傳播,這些對人類利益可見的傷害,比較受重視,林思民卻指出,「基因入侵」的影響更不容小覷。

其實台灣因地理山勢陡峭,原生物種得以在台灣演化出不同的族群,擁有高度的遺傳分化,具有遺傳基因多樣化的優勢。林思民表示,一旦把不相互屬的物種任意移動,只要從東搬到西或南放到北或反向操作,各地的「特有性」就會消失了,使得原本多樣化的基因喪失,造成所謂的「基因入侵」。

「這就像『全球化』代表區域文化的消失,因此「全球化」造成的是多樣性的下降,例如每個景點都賣一樣的商品。從遺傳的觀點也是這樣。」林思民說,而基因入侵的問題不容易被察覺,往往未被正視。

這些原為了護生而放生的蛇類,被捕捉之後,根據《野生動物保育法》第14、15條,宜蘭縣政府可直接處理,包括委託相關單位收容、暫養、救護、保管,也可以撲殺,「永遠冬眠」。

低海拔池沼型蛇種瀕滅 學者憂

台灣60多種蛇當中,命運大不同。林思民表示,生長在山區或森林環境的蛇,森林資源可以供養牠們,族群較沒有問題。但是某些利用低海拔濕地的蛇則處於極度 瀕危的狀態,這些池沼大部分是私有地,而且即使保護了池沼,也不見得可以保護周邊的環境,「低海拔的池沼是保育上最難達成的一塊。池沼性的蛇,大概是很難 救,」他悲觀表示,大約有3、4種蛇類會在幾年之內消失。

即使如此,17種保育類蛇種,只有金絲蛇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保育速度趕不上現況。 

基於維持生物多樣性,林德恩表示,每種物種都有其重要性以及生態地位,並且和人類息息相關,只是人類尚不知。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