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版
  2012.10.04







近期活動
活動訊息託播

公益贊助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維護森林很值錢 學者架構本土生態經濟學

圖片提供:林務局

聯合國發起的「生態經濟學」(TEEB)計畫,台灣學者也開始研究了。東華大學學者最近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民眾願意每年花300-1500元來使用森林所提供的各項功能,將森林的生態功能換算成金額,只是生態經濟學的起步,卻可一窺維護生態系帶來的經濟效益。

這項研究主要目標是建構評估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模式與指標,目前仍在進行中,預計年底發表。除了選擇由國家經營的森林,也針對兩個參與「社區林 業」計畫的社區進行調查。學者表示,須以居民的生計出發,才能引發保育的動機。無論是高雄美濃和花蓮富興社區,都已開始保育周遭的森林,發展相關的經濟活動,如生態旅遊、有機農業、餐廳等,生態經濟學早已推展。

精彩內文

【相關連結】
聯合國生態經濟學計畫
【經濟可以不一樣】超越GDP,幸福新定義
史上最重量級生態經濟報告:重視自然資本導正綠色經濟
里山倡議案例:花蓮富里豐南村的吉哈拉艾文化景觀

綠色影展|〈沈沒之島〉 是台灣?還是吐瓦魯?

作者:楊偲維

「本來要拍沉沒之島,現在卻變成ㄕㄣˇㄇㄟˊ之島。」跟著導演黃信堯第一人稱敘述看〈沈沒之島〉紀錄片的導演黃信堯在片中這樣說道。腦袋轉不過來的我還想了很久,「沉沒」和「沈沒」有什麼差? 等到意會過來,就更有一種體悟:要顛覆一套習以為常的「說法」太不容易了。

當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全世界卻都關心一個平均海拔只有2m的吐瓦魯,認為這個小島國就要消失了。台灣導演黃信堯也特地跑去吐瓦魯拍沉沒的證據,在旅途中卻一再想起台灣,因此他把對台灣的掛念剪進影片裡,當你看著片中輪番出現的台灣和吐瓦魯,也許就開始會起疑:這...要沉下去的是台灣吧?

精采內文

環球360°|誰敢吃?來自實驗室的人造肉

作者:Tom Levitt(中外對話編輯) ;翻譯:艾慶伶

年底之前,荷蘭科學家有望讓一個特殊的漢堡首度高調亮相,這個漢堡所用的肉不是農場產的,而是在他們的實驗室製造的。在實驗室裡,從一個活的動物身上取少量細胞,使其在成塊的肌肉組織中不斷生長,從而生產出合成的或者說實驗室培養的肉。從理論上講,這種肉可以供人食用。

實驗室人造肉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但要生產出味美價廉的肉製品卻很難。然而,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兩位研究人員如今信心十足地表示,他們就快取得突破性進展了。

精采內文

環境大記事∣播報員:林子晴

詹順貴律師駁斥美麗灣業者在媒體投書的內容,,並邀請民眾思考「如果沒拆掉,算贏嗎?」詹順貴指出,美麗灣為規避環境影響評估的要求,用土地合併及分割的方式來環評 ;但是台東縣府仍然認為,法院判決只涉及第一次所提的開發方案,其它6公頃的開發案現在仍繼續辦理環評,因此不會拆美麗灣,堅持「依法行政」的立場

同樣是有關環評制度,經濟部長接受專訪時表示,全世界只有台灣的環保單位有投資案同意權,只能期盼環保署及環評委員能夠兼顧經濟發展

日本在群馬縣的入野谷溼田,舉行水生食蟲植物「貉藻」入池的保育活動,貉藻是日本指定的瀕臨絕跡的水生食蟲植物,因戰爭後水質惡化而消失,現在有保護會定期清理池塘,並確認貉藻是否可以在野生環境中生長。而有些外來種在野生環境適應很好,已威脅到本土種花蓮市公所歡迎市民清除「小花蔓澤蘭」,還以一公斤5塊錢收購,景氣不好的年代,能除去外來種保護環境又可賺錢也是不錯的!

【更多今日新聞】台灣新聞 | 國際新聞 | 中國新聞

深度報導|十四張 新店大坪林即將消失的歷史聚落與原始綠地(下)

作者:施其陽

十四張的店仔街及斯馨祠,為大坪林五庄及新店最早形成的商業街及信仰中心,一直到日治時代被新店街取代之前,它一直是大坪林地區重要的市集,可說是十四張地區精華中的精華。只是,這樣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現今卻因為捷運及大廈興建,完全拆除殆盡。

儘管市政府承諾要在捷運完工後,興建一座歷史公園將店仔街內及附近的劉氏宗祠、利記公厝及斯馨祠等,遷移至此保存;但這樣的片面保存仍凸顯出兩個問題,其一是:移地重建後,歷史遺跡不再是歷史遺跡,它們將失去其地方開發見證的意義;其二是:只保留部分而非全部,很難讓後世真正瞭解該地的發展。

精采內文

論壇|捍衛海岸環境正義的部長在哪裡?

作者:廖本全

規避環評、投機違法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還可以被保護嗎?凡是想要保護它的,顯然就是同夥、共犯。台東縣政府已經不堪檢驗,但台灣社會正在檢驗內政部。

美麗灣渡假村所使用的土地,其使用編定是風景區的遊憩用地,但這樣的編定就表示財團可以為所欲為、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嗎?當然不是。所有的土地使用皆有其相關的上位計畫作為其指導與規範,《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就是沿海土地使用的上位計畫,其中央主管機關是內政部,而美麗灣渡假村正位於計畫所劃設的一般保護區之中,該計畫對一般保護區的保護原則是「以不影響環境之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下,維持現有之資源利用型態。」

精采內文

 

維護森林很值錢 學者架構本土生態經濟學

本報2012年10月4日台北訊,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長久提供服務的森林,往往被我們忽略了其價值,透過生態經濟學,讓民眾知道森林服務功能的價格,也要讓社區居民因為維護森林獲得工作機會。(圖片來源:林務局)大多數民眾嚮往到森林旅遊,呼吸新鮮空氣、一掬潔淨無污染的水源,沿路不知名的花草、飛禽走獸,更帶來歡暢的驚喜感,森林蘊藏豐富的資源,你願意每年花多少錢購買森林所提供的服務功能呢?

將森林已知的價值換算成價格

東華大學學者最近一份問卷調查顯示,民眾願意每年花300-1500元來使用森林所提供的各項功能,將森林的生態功能換算成金額,只是生態經濟學的起步,卻可一窺維護生態系帶來的經濟效益。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俊鴻根據訪談太平山、觀霧遊客的1100份問卷,推算出民眾願意為森林所提供的生態功能,一年支付的金額介於300至1500元之間。無論是太平山傳統的森林遊樂活動或走生態旅遊的觀霧,不同消費族群的民眾都願意付費維持森林生態系,以換取森林可提供的各項生態功能。當森林遭受破壞,這些生態功能也將無以復存。

根據聯合國「生態經濟學」 (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TEEB)的標準,生態系提供的功能包括4大類別共17種,包括:

  • 供給功能:含食物、原料、淡水、藥用資源。
  • 調節功能:如當地氣候和空氣質量調節、碳吸收和儲存、緩衝極端氣候事件、廢水處理、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壤維護、授粉以及生物防治。
  • 支持功能:如物種棲息地、遺傳多樣性的維護。
  • 文化功能:如休閒與身心健康、旅遊、美學鑑賞和文化、藝術和設計靈感、精神的經驗和意識等。

這些功能一直被視為公有財,讓人們忽略了其價值。

這項研究主要目標是建構評估我國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之模式與指標,目前仍在進行中,預計年底發表。除了選擇由國家經營的森林,也針對兩個參與「社區林業」計畫的社區進行調查。李俊鴻表示,須以居民的生計出發,才能引發保育的動機。無論是高雄美濃和花蓮富興社區,都已開始保育周遭的森林,發展相關的經濟活動,如生態旅遊、有機農業、餐廳等,生態經濟學早已推展。

由產業體會保護生態的好處

富興的有機鳳梨田孕育多種原生動物。富興社區以種植鳳梨為主,社區發展協會由此發展出有機耕作,以及相關的加工製品販售,當地也因此具備豐富的生態系統,如台灣野兔、環頸雉等;更可結合大富大農平地森林發展生態旅遊。社區兼顧生產以及供給面,並因將環境照顧好,而產生經濟效益。

類似的案例還有美濃,當地組織保育黃蝶翠谷,結合客家文化及特殊地景,發展旅遊活動,早已打響名號。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因缺乏有系統的歸納,因此忽視了生態維護帶來的經濟效益。這也說明,社區要成功的維護環境,需要以合理的經濟學為基礎。

李俊鴻表示,即使前端的自然資源調查完畢,也知道當地擁有豐富不可替代的生態資源,但是,後端當地居民的價值觀是否認為環境保護很重要,更具關鍵性決定要素。「自然資源是當地經濟和生計一個重要的資產,傳統上地方發展往往偏重於生產與高市場價格,結果往往造成對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傷害。」

尋找台灣的里山精神

雙溪母樹林保有重要的熱帶雨林種原。我們對於經濟與環境的關係,從以前的「保護環境不受商業過度利用」,逐漸蛻變為「利用商業模式以保護環境」的綠色經濟模式,現在聯合國更積極發展生態經濟學,將維護生態系的好處轉變為商業模式,維護生物多樣化同時可維持經濟繁榮、消除貧困。

隨著日本於2010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會議中提出「里山倡議」,維護生態系、創造人與自然共生的里山永續型農林業嶄露頭角,台灣或能透過富興、美濃這類社區經驗的整理,找出屬於本土的生態經濟學模式。

Top

 

綠色影展|〈沈沒之島〉 是台灣?還是吐瓦魯?

作者:楊偲維

「本來要拍沉沒之島,現在卻變成ㄕㄣˇㄇㄟˊ之島。」跟著導演黃信堯第一人稱敘述看〈沈沒之島〉紀錄片的導演黃信堯在片中這樣說道。腦袋轉不過來的我還想了很久,「沉沒」和「沈沒」有什麼差? 等到意會過來,就更有一種體悟:要顛覆一套習以為常的「說法」太不容易了。

當暖化與氣候變遷持續惡化,全世界卻都關心一個平均海拔只有2m的吐瓦魯,認為這個小島國就要消失了。台灣導演黃信堯也特地跑去吐瓦魯拍沉沒的證據,在旅途中卻一再想起台灣,因此他把對台灣的掛念剪進影片裡,當你看著片中輪番出現的台灣和吐瓦魯,也許就開始會起疑:這...要沉下去的是台灣吧?

被搶了數十年的水 農人真心酸

位於英國外海、總面積550平方公尺的西蘭公國。圖片取自西蘭公國粉絲頁。八八風災那天,導演在雲林拍淹水。雲林淹水並不罕見,沿海一帶每逢豪雨、大潮、風颱來就淹,政府用「圍堤」毫無成效;高鐵雲林段也因為下陷擴大被警告有崩斷危險。導演直言,大家都把地層下陷的錯推塞給農夫、漁民,刻意不去提搶走水源的罪魁禍首─工業。(在雲林,禍首元凶就是在麥寮的台塑)。於是,他也不無道理地猜測:只求工業發展的台灣政府,或許可以在要沉下去以前,打造一個像西蘭公國這樣的地方。大概是在諷刺台灣政府一點都沒有生活的想像力吧。

吳音寧在〈江湖在哪裡〉一書中指出「以農養工」其實是「以農換工」,被課以重賦、米糧賤賣、即使豐收也吃不到自家種的一粒米的農民,自此就要被扒乾了......看了真的很令人心酸。只求工業發展的經濟思維運作底下,種植稻米最需要的「水」優先讓工業使用,農民只能候補排隊;再者,灌排系統未盡完善且汙水排放標準遠低於灌溉水質的要求,工廠隨意排出的污水含重金屬(農人說污水有一種用肥皂洗都洗不掉的惡臭),要種好水稻、只能挖水井了。工業搶水持續至今,如彰化的中科二林園區搶水。

吐瓦魯總理疾呼,童年的沙灘要消失了...

旗津原來有高雄最長、最直的沙灘,自從政府多事建了海岸公園、延伸出觀海平台的底柱出現裂痕後,政府再花了鉅額以礫石和消波塊維護,變得很醜。圖片翻拍自公視。然而,黃信堯說他童年的沙灘早就消失了。片中拍到某縣政府特地運沙做人工沙灘,為孩子們打造海洋記憶。我們的海洋記憶是怎樣子的? 花蓮鹽寮、台東大武和長濱的漁民有一個選舉港的記憶,永遠無法完工的淤積漁港,得靠挖土機挖出讓船通過的水道、或是每天要費工挪開海邊的礫石、四人合力把船推才能出海;高雄蚵仔寮的海岸有各種造型的消波塊,共計投了七萬多顆,卻無法阻止海岸侵蝕;每年舉辦海洋音樂祭的福隆,腳下踩的沙子是運來的,因為核四重件碼頭興建之故。錯誤的海岸工程「永續」經營,漁民抱怨政府是「生雞蛋的無,放雞屎的有」。島民的海岸淪陷為財團的海岸。

吐瓦魯的大娘唱著「要多少天、多少月才能到達台灣」,應該是導演的心情註腳,似乎也是台灣島民的心聲,每天我們忙著對付財團、政府的爛招數,就好像在茫茫海上漂流、回不了家。黃信堯在片子裡僅淺淺一提他擔憂的,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覺得台灣人都太健忘,所以不願提到太多? 不像這篇介紹又臭又長。但是,他讓當地人說出對於淹水的莫可奈何、對於‘消波塊-黃金海岸’的戲謔,還有畫面中崩落的土石、變成汪洋的農地,應該可以讓非親身遭遇、卻生活在同一座島上的我們記憶很久很久吧。

※本片將於2012第八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播映,在10月19日至10月28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與萬代福戲院舉辦。

放映詳情與更多的影片請見:2012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Top

 

環球360°|誰敢吃?來自實驗室的人造肉

作者:Tom Levitt(中外對話編輯) ;翻譯:艾慶伶

年底之前,荷蘭科學家有望讓一個特殊的漢堡首度高調亮相,這個漢堡所用的肉不是農場產的,而是在他們的實驗室製造的。

就算是最有可能消费人造肉的素食主义者或是有环保意识的食肉者,也有可能不愿意食用这种肉。(图片来源:Michael Hughes)

在實驗室裡,從一個活的動物身上取少量細胞,使其在成塊的肌肉組織中不斷生長,從而生產出合成的或者說實驗室培養的肉。從理論上講,這種肉可以供人食用。

現代集約化肉類生產在土地利用、動物飼料及溫室氣體排放等方面對環境有負面影響,而在實驗室培養肉,可以減少這些影響,還可以拯救動物。與素食、非動物蛋白的肉替代品,如大豆、豆腐、闊恩素肉(Quorn)或其他植物蛋白相比,人造肉的蛋白質含量要高得多,口感好得多,質地也更像屠宰後的動物肉。

實驗室人造肉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末就已經出現了,但要生產出味美價廉的肉製品卻很難。然而,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兩位研究人員如今信心十足地表示,他們就快取得突破性進展了。

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馬克•波斯特教授獲得了一位匿名捐贈者40萬美元(250萬元人民幣)的資金支持,他宣稱將在未來數月內舉行公眾品嘗會,讓人們嘗嘗用他的實驗室人造肉製作的漢堡。

不過,他也承認,他的試吃品所演示的只是實驗室人造肉的未來用途,現在還不足以生產出具有成本效益的肉。

而另一位來自密蘇裡大學的研究員、匈牙利出生的蓋博•福加斯看起來離成功更近一些。去年在一次會議上,他成為美國第一個公開試吃實驗室人造肉的科學家。

最近,第一個大規模生產幾能亂真的人造雞肉的福加斯,可望贏得動物權益保護組織PETA提供的100萬美元獎金。

福加斯曾經致力於創造人體組織和器官。他意識到同樣的技術可以拿來制肉。如今他已經開了一家公司,取名「現代草地公司」,在美國農業部的資助下,致力於實驗室人造肉的商業開發。福加斯說:「我們要做的是一種由動物細胞組成的、具有某種肉類的質地和特徵的、可供消費的生物材料。」

「人造肉不僅僅能用來做我們經常吃的漢堡,還可以用來做很多食物。這就好比麵粉:生麵粉的味道不怎麼樣,你不會直接吃,但麵粉卻是無數美味食物的原料。我不知道我們的產品以後是否也能像麵粉這樣使用,成為諸多食物的原料,但這確實是我設想的努力方向。」

實驗室人造肉對地球有益

波斯特教授和福加斯博士二人都表示,減少肉類生產對環境影響的需求激勵著他們。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估計,畜牧業溫室氣體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8%。

相比之下,英國牛津大學去年出版的研究報告估計,在歐盟範圍內,實驗室人造肉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常規肉類生產的排放量低78-96%,所佔用土地少99%,耗水量少82-96%。

福加斯說:「當今肉類生產的遊戲規則與100年前完全不同了。現在的集約型肉類生產是不可持續的,正在摧毀我們這個星球。由於放牧動物或為它們種植飼料,當今70%的耕地以某種方式與動物相關聯。我們正在耗盡地力。」

福加斯承認,至少在最初,他的實驗室人造肉很可能是一個昂貴的小眾產品,價格堪比神戶牛肉(每公斤125美元至395美元)。

他說:「這個產品一開始並非供給人民大眾,而是供給有環保意識的人,和出於道德原因不吃肉的人。」

實驗室的人造肉引起食品安全方面的擔憂

然而,社會學家們說,消費者是否會接受人造肉而且敢吃,仍然是個未知數。擔憂肉類的環境成本的消費者,也可能對實驗室生產的食品十分警惕。福加斯和波斯特都清楚圍繞轉基因食品而產生的負面宣傳和懷疑。

一直在研究實驗室人造肉課題的卡迪夫大學的社會學家尼爾•斯蒂芬斯解釋說:「生產試管肉的人,尤其是在歐盟生產試管肉的人,很清楚這項工作與基因改造有關。利用基因改造生產試管肉或許是可行的,但科學家並不想這麼做,或者說,他們不想把他們的產品與試管肉聯繫起來」。

除了對基因改造食品安全性的擔憂,科學家們對實驗室人造肉如何歸類,仍然存在普遍分歧。作為其中一員,福加斯說,實驗室人造肉這個名稱,「立馬讓人失去興趣。」

斯蒂芬斯說:「有些人希望它成為肉,像其他任何肉類一樣得到認可。其他人則認為最好將其視為一種新型的肉,這樣一來,即便味道和外觀有些不一樣,也會被人們接受。有少數人覺得這是一種肉類的替代品,很像肉,但不是肉。」

「我認為,我們現在還沒有搞清楚試管肉(實驗室人造肉)的定義或分類,不清楚它到底是什麼。對它的最佳描述是『尚未定義的本體論物件」。」

斯蒂芬斯說,在這一問題和其他許多關於消費者認可度問題得到解決之前,實驗室人造肉不會進入我們的超市購物車中。

他還表示:「就算人造肉的確是一個適銷對路的產品,市場也會很小,不會堆滿我們超市的貨架。因為最初的供應數量會很有限,所以有時間慢慢贏得老百姓的認可。」

相關文章:

工業化養殖的環境代價

未來吃什麼?

把食品變成兇手

※本文轉載自中外對話網站,發表日期2012年9月25日。

※看中英文對照,並和中外讀者一起討論,請點此連結

Top

 
 

詹順貴駁斥朱贋州:美麗灣重傷環評法

本報2012年10月3日台北訊,賴品瑀報導

台灣是亞洲唯一擁有環境公民訴訟權利的國家,美麗灣案也是第一例公民勝訴案件。此案訴訟代理律師詹順貴今天在一場座談會中,駁斥美麗灣副總經理朱膺州的媒體投書內容,並邀請民眾思考「如果沒拆掉,算贏嗎?」

美麗灣渡假村透過土地合併與分割的方式,規避環境影響評估的要求,在沒有進行環評的情況下,即進行開發。台灣環保聯盟在2007年提起公民訴訟,在2008年1月獲得高雄高等行政法院的勝訴判決;更在2012年9月由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台灣環保聯盟勝訴,全案確定。然而,官司贏了,環境與公民有沒有得到實質的勝利?台大法律學院教授葉俊榮找來此案訴訟律師詹順貴,前進校園與學子、公民探究其中。

環境「公民訴訟」(citizen suit)條款源於美國,賦予私人可以經由訴訟,揭發企業違反法定環保義務或督促主管機關必須積極執法。藉由此條款,民眾可以在上街頭抗爭,得到體制內參與管道,而訴訟的手段,亦可讓企業與政府有所壓力。

葉俊榮表示,台灣為亞洲目前唯一擁有環境公民訴訟條款的國家,而且此條款在早在1999年1月便開使加入空氣污染防制法當中,在長達十多年後,在2008年的美麗灣一案,環境公民訴訟終於出現了公民勝訴的確定判決。

「如果沒拆掉,算贏嗎?」詹順貴反問聽眾。由於今(3)日中國時報刊出美麗灣渡假村副總經理朱膺州投書,強調美麗灣是經過謹慎、合法且繁複的環境影響評估程序,詹順貴提出回應反擊。

關於「以0.9997公頃分割手段規避環評」,朱贋州辯解為當時美麗灣與台東縣政府簽約時,國內遭遇SARS疫情而景氣不佳,因此僅規劃於一公頃以內興建旅館。直到2006年8月因觀光景氣復甦,才有增置Villa的規劃。詹順貴駁斥,美麗灣與台東縣府簽約時,便是以5.9956公頃的開發面積為計畫,業者2005年10月7日取得建照後,只隔兩個月,便在同年12月12日申請擴大,時間點上不但與sars疫情毫無關連。而該業者迨取得建造並幾乎完成主體建物後,才又在2006年9月26日申請全區開發,以「生米煮成熟飯」的既成事實,讓全區環評強勢過關。此舉,嚴重傷害環評法,讓它形同具文。

美麗灣喊出「污水零排放」,聲稱採用高規格系統處理汙水,處理後的水都接近飲用水標準,且都將回收作植栽滴灌,不浪費水資源,也不會排放至海洋裡。「植物都被砍掉了,如何自然澆灌?」詹順貴出示大量的暗管照片,他質疑,整個渡假村將排放大量的水,稀少的樹木就算淹死也無法全部吸收,溢出的水加上暗管排出的水,終究會流進大海。

綠黨中執委潘翰聲則發問「我們該怎麼拆才合法?合理?」他提出馬總統其實早在2008年long stay到台東時,便知道美麗灣的爭議,然而,目前政府當局卻已毀棄三權分立精神。不論是美麗灣一案,台東縣府不將最高法院判決視為最後結果,中科三期也是如此。

潘翰聲認為,問題出在BOT制度造成官不官民不民的怪象,應該身為公正第三者的政府跳下場,以裁判兼球員的身份,將開發案視為私人契約、商業機密而不讓公民參與、討論、甚至監督。而「國賠」也遭到濫用,反過來使得開發商以此要脅政府滿足其要求。

潘翰聲建議,公民必須從開發業者「志信」集團實質的經濟損失來施壓,不管是全面抵制旗下所有企業、在美麗華發送傳單、購買一股以在股東會取得與該集團核心對話的機會。

清大社會系教授王俊秀身為此案原告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的代表人,分享早在1999年,環團便替灰面鵟鷹控告當時的彰化縣長阮剛猛。他樂觀看待環境運動的可能,不管是環境信託的推動、替白海豚提出訴訟等維護自然界權力的行動,他希望更多台大法學院的學生可以加入仔細檢驗環評報告書的抓鬼大隊等行動,貢獻所學,並達到「法律人環境化,公益團體、環保人法律化」的狀況,讓公民運動可以更加專業。

Top

 

繼續環評 台東縣府拒拆美麗灣

本報2012年10月4日台北訊,賴品瑀整理報導

黃健庭,取自台東縣府官網。

台東縣長黃健庭3日下午於縣府主管會報時,針對美麗灣一案表態,縣府不會拆除,環評也將繼續。他指出,法院裁定結果屬美麗灣第一次所提開發案之環評,縣府完全遵照判決內容作為「依法行政」。

美麗灣案在最高行政法院分別於今年1月判決環評無效、今年9月判決建照無效定讞之後,引起大眾討論,台東縣長黃健庭3日下午於縣府主管會報時表態指出,縣府認定法院裁定結果屬第一次所提開發案之環評。台東縣府不會拆除,也將會繼續辦理環評。

黃健庭表示,建築法規定「建物要實質違建才能拆」,美麗灣開發的6公頃,早在民國75年已經是風景區建地,所有權人是台東縣政府,地權、地用都無違法問題,所以不是實質違建,縣府將不會拆除。而6月重啟的環評將會繼續辦理,縣府將回歸專業、保持中立,沒有任何預設立場。

黃健庭說明,美麗灣在93年12月徐慶元縣長任內與業者簽約開發,也是台東第一件的BOT案,94年10月取得建造開始動工,95年4月業者申請變更投資計畫(6公頃)、9月業者送環評審議、96年8月環團提出「停止開發」訴訟(1公頃)、97年6月第5次環評審查通過環評(6公頃)、今年2月二審判決「撤銷還評」定讞(撤銷第5次環評審查結論)、2月縣府要求業者停工、4月業者提出繼續環評審查、6月召開第6次環評審查,委員提出百餘個審查意見。

黃縣長認為,台東縣府對於美麗灣一案堅持「依法行政」的立場。

Top

 

環評無權 經長:接受法規現實

摘錄自2012年10月3日中央社報導

經濟部長施顏祥3日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表示,全世界只有台灣的環保單位擁有投資案的同意權,經濟部接受法規的現實,無關挫折,只能期盼環保署及環評委員能夠兼顧經濟發展。

施顏祥表示,國外環評單位僅是提供專業意見,再由行政院或主管機關綜合考量之後,決定要不要做。他強調,目前全世界只有台灣的環保署根據環境基本法擁有投資案的同意否決權。在法律架構沒有改之前,經濟部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

施顏祥說,經濟部是招商單位,廠商需要勞動力,經濟部就要去跟勞動主管機關申請,勞動主管機關又有一大堆規定,經濟部站在促進投資、招商的立場,就要協助廠商去取得勞動力。同樣的,廠商的投資計畫需要環評,經濟部也會協助廠商取得許可,環保署同意做,才可以做。

施顏祥以國光石化開發投資案當時專案小組提出的環保結論為例指出,如要把國光石化往外推5至10公里,而且要全部海水淡化,雖然看起來是同意,但列了一長串不可能做下去的但書,廠商成本過高、做不到,只好「撤」了,比等在那裡被「終判」好。

他表示,以前台灣對環境重視不夠,大家是先經濟後環境,後來變成經濟環境並重,現在則是環境經濟並重,必要時環境優於經濟。到了環境優於經濟的階段,大家就要考慮會不會影響經濟的發展。不過,同意、否決權不在經濟部,他也只能說「期盼」。

Top

 

日本入野谷溼田 復育瀕危食蟲植物貉藻

本報2012年10月日綜合外電報導,范君憶編譯,Kevin審校

會員於木製框架內放入貉藻(圖片來源:上毛新聞)日本館林貉藻保護會9月間在群馬縣館林市縣立館林美術館附近的溼地「入野谷溼田」,舉行水生食蟲植物「貉藻」入池的保育活動,總計約500株。「貉藻」是日本指定的瀕臨絕跡的水生食蟲植物。保護會定期清除池塘垃圾,以確認貉藻是否可以野生生長。

貉藻屬於茅膏菜科(Droseraceae),為水草的一種,漂浮於水中可捕捉水蚤、孑孓。曾經以館林市和邑楽町之間的沼澤多々良沼為首,於市區各地皆有野生貉藻分佈,但因戰爭後水質惡化全部都消失了。會員們於自家栽培貉藻,以在野生池塘復育為目標。

該會副會長荒井孫四郎年少時期在入野谷溼田有看過野生的貉藻。荒井孫四郎於6月以實驗性的將50株的貉藻放入入野谷溼田,50株貉藻皆順利生長。確定貉藻的莖已分裂繁殖中。9月間,會員再提供於自家栽培的貉藻,以10株的貉藻為一單位置入具有保護功效的木製框架放進於溼地中,後續將定期清掃和持續觀察。

※ 同步刊載台灣濕地網;資料來源:上毛新聞

Top

 

助除「小花蔓澤蘭」 每公斤換5元

摘錄自2012年10月3日民視報導

除草也能賺錢你相信嗎,花蓮市最近飽受「小花蔓澤蘭」入侵,這種外來的雜草生命力旺盛,對樹木林相具有強烈的破壞力,市公所歡迎市民清除「小花蔓澤蘭」,還以一公斤5塊錢收購,民眾就說,景氣差,除草兼賺錢還真不錯。

民眾用力的把「小花蔓澤蘭」從樹上扯下來,被視為雜草的小花蔓澤蘭現在可值錢了,因為拿到花蓮市公所秤重換錢,如果拔個十幾公斤可以換到一個排骨便當。

原來花蓮市的樹木,飽受號稱台灣十大境外植物殺手的困擾,於是向小花蔓澤蘭宣戰,10月底前,以每公斤5元收購民眾摘除的小花蔓澤蘭,預計收購45公噸,鼓勵民眾可以爬山運動,還可以順便拔草,小賺一筆。

小花蔓澤蘭原生於南美洲,屬於攀爬植物,因為種子輕,容易隨風飄移,生產速度快,會覆蓋在其他植物上,奪取養分,又稱為綠色殺手、綠癌。

這次拔草大作戰主要是花蓮美崙山,以及國福登山徒步區一帶,現在正逢它的花期,讓公所人員戰戰兢兢,市公所希望在獎金的刺激之下,帶動全民除草運動,一公斤5塊錢,景氣不好時機,對民眾來說不無小補。

Top

 

深度報導|十四張 新店大坪林即將消失的歷史聚落與原始綠地(下)

作者:施其陽

歷史建築遇上捷運用地  只能被迫遷移

已轉變為排水溝的昔日灌溉水圳,為已消失的水稻田留下了過往紀錄。十四張地區的文史踏查之旅,實在令筆者感到十分遺憾與不捨。

當我開始研究十四張的發展時,此地樣貌已是處於末期,因此筆者僅有一次機會能夠看到十四張原本的面貌。

當我二度前往十四張時,這裡重要的開發文史遺跡,皆已被拆除。利記公厝、劉氏宗祠、店仔街、斯馨祠、悠紀及厚記等重要歷史見證,就正好位在捷運環狀線的路線規劃區內,如此的巧合,是天意還是刻意?

十四張的店仔街及斯馨祠,為大坪林五庄及新店最早形成的商業街及信仰中心,一直到日治時代被新店街取代之前,它一直是大坪林地區重要的市集,可說是十四張地區精華中的精華。只是,這樣極為重要的歷史見證,現今卻因為捷運及大廈興建,完全拆除殆盡。

儘管市政府承諾要在捷運完工後,興建一座歷史公園將店仔街內及附近的劉氏宗祠、利記公厝及斯馨祠等,遷移至此保存;但這樣的片面保存仍凸顯出兩個問題,其一是:移地重建後,歷史遺跡不再是歷史遺跡,它們將失去其地方開發見證的意義;其二是:只保留部分而非全部,很難讓後世真正瞭解該地的發展。

要形成一齣極完整的歷史發展故事,這之中的構成要素是涵蓋甚廣的。一棟房子也許可以重建,但要將其歲月痕跡再加以複製則相當困難。

十四張開墾之初,斯馨祠與店仔街都是遠比利記公厝及劉氏宗祠還要早出現的歷史建物,沒有了店仔街的歲月痕跡,十四張的開發意義與見證將無法充分反映出來。

再者,市府將歷史遺跡拆遷至他處重建,這不但讓古蹟反映當地開發的功能消失,這也讓它們成為了其他地區的「入侵者」,對於這些被迫遷移的古蹟來說,新遷移之地並不是它們的家,也不是當地早期開發見證的反映。

欠缺合理安置的強制拆遷

茂密的原始樹林,至今在大坪林的其他區域中,也只有在十四張聚落中,有較為完整的保存。對於居住在店仔街及溪邊寮聚落的居民來說,他們反對的不是開發,而只是希望能夠獲得一個能夠棲身的空間,倘若政府能夠給予他們合理的安排,絕對不會演變成是與政府對立的局面。

這些分別居住在十四張超過一、兩百年及五十年的住戶,面對政府僅發放極少的賠償金就想要來將之打發,他們多是感到心痛與絕望,面對現今台北地區居高不下的房價,拿著這些微薄的補償金到底要他們何去何從?

鄰居之間的熱絡相互交流及緊密的與自然依存的鄉村生活,他們可以放棄,但唯獨對於是否能夠獲得一個棲身之處,他們絕對是斤斤計較到底,畢竟沒有一個最基本的遮風擋雨的地方,是任誰都無法忍受的事。

十四張能夠在現今高度開發的大台北保留至今,相當罕見。在現今都市與鄉村的發展模式中,往往有絕對不同的發展模式,鄉村因為人口少,所以能夠將保護自然環境預設成其發展目標;在都市之中,因通常都為人口的聚集之地,而使得都市中的土地往往都變得寸土寸金,因此對於現今人口聚集密度已快達飽和的台北市與新北市來說,保存文史遺跡以及原始綠地,往往都變成是一件不被容許的事情。

以一塊分別存在於都市與鄉村的相同原始綠地來說,在鄉村我們可以說保護綠地是應該且必要,但在都市中,則是沒開發為可惜,必須要被開發。

若撇開十四張的當地歷史開發見證不談,新店十四張不但是新店重要的發展見證歷史區,它同時也是真正反映出人與土地之間的緊密關係的依存象徵。

當地的居民告訴我:「當他們看見悠記因捷運動工而被拆除之時,儘管他們並不是該住戶,但他們的心中仍在淌血且正在哭泣,其最主要的原因為,他們已對自己所居住的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連結,怪手的每一個動作,都彷彿是在他們的心中烙下了一條永不能抹滅的傷痕。」

現今的科技及社會是不斷地再往前邁進,多數人常會對此沾沾自喜,但進步的同時,我們往往也因此而喪失掉了與自然和土地之間的緊密連結。

工程機具正在十四張的街中心大肆開發。

不論現今我們的社會及科技進步到了何種程度,我們終究無法擺脫對於自然的依賴,我們的食衣住行至今仍是取自於自然中的一切資源。

十四張的開墾大戶-劉氏家族的部分後代子孫及當地某些居民因自己的生存環境異於新店的其他地方而對此感到不滿而向政府抗議,要發展、要繁榮這都是居住在每個地區的居民都應有且不可被剝奪的權利,對於位在十四張且擁有這些百年古厝及土地的居民來說,他們也許擁有其居住權及土地所有權,但就以文化及原始生活傳承的意義來說,這應是屬於大眾都共有的資產。

藉由接觸這些原始綠地及歷史文物,我們能夠更深入地去瞭解早期開墾此地的先民的蹤跡及人與自然之間所互動的應有方式和態度。當地居民的單純的開發期待,這之中所產生的經濟利益往往都會引起建商的覬覦而使得當地的自然綠地及文化資產遭到蹂躪並進而形成官商勾結,將捷運機場用地劃於此其是否真的是意味著市政府是迫不得已?還是背後另有其原因?儘管我們不得而知,但可想像而知的是,原因並不單純!

也許對於政府來說,他們拆掉的單單只是一棟毫不起眼的房子及填平了一塊看似平凡的原始農地及綠地,但這對於當地的住戶及社會大眾來說,他們卻正是在摧毀都市中僅有的鄉村生活方式、先祖們的歷史開墾見證、我們的後代子孫對於自己地方歷史了解權利之剝奪、遠在外地打拼的鄉下人之間的深厚情感以及促使許多無法轉業的小自耕農失去自己唯一能夠謀生的技能、職業-農業。就以這幾個隱藏在開發之下的問題來說,這是市政府犯下的無論用多少金錢及多少事後補償都無法加以挽回的嚴重錯誤,它們無法用金錢來衡量,也亦無法用任何方式再去加以修復。

原本的店仔街已被捷運施工圍籬所取代。十四張捷運用地衝突事件,坦白說,儘管有許多的報紙及電視新聞都曾報導,但以普遍性來說,知道的並不算多;與許多著名的社會事件如文林苑都更案、國光石化、苗栗大埔農地徵收等環境新聞相較之下,其篇幅可說是微不足道。筆者深信:十四張的文化資產及原始綠地存廢問題,其重要性絕對不亞於那些媒體大幅報導的某些話題,我們應該要對此更加的關注,更去深入了解。(全文完,2/2)

Top

 

論壇|捍衛海岸環境正義的部長在哪裡?

作者:廖本全

規避環評、投機違法的台東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還可以被保護嗎?凡是想要保護它的,顯然就是同夥、共犯。台東縣政府已經不堪檢驗,但台灣社會正在檢驗內政部。

美麗灣渡假村所使用的土地,其使用編定是風景區的遊憩用地,但這樣的編定就表示財團可以為所欲為、愛怎麼用就怎麼用嗎?當然不是。所有的土地使用皆有其相關的上位計畫作為其指導與規範,《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就是沿海土地使用的上位計畫,其中央主管機關是內政部,而美麗灣渡假村正位於計畫所劃設的一般保護區之中,該計畫對一般保護區的保護原則是「以不影響環境之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下,維持現有之資源利用型態。」

因此,做為國土規劃與防災專家的內政部李鴻源部長,應該面對以下問題:第一,美麗灣渡假村不影響環境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嗎?這樣的土地使用是維持現有之資源利用型態嗎?第二,在《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的規範下,美麗灣的區位選址可以被同意嗎?土地使用沒有問題嗎?可以核發建築執照嗎?第三、這樣的建物,如果不叫做違建,那該稱做什麼?第四、若不拆除,需不需要修改《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第五,《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保護的對象究竟是財團、渡假飯店?還是海岸?

事實上,《台灣沿海地區自然環境保護計畫》已在2010年由內政部完成第一次通盤檢討,並因「杉原海水浴場南北兩端的海濱有珊瑚礁分布,特別是海水浴場北方礁石海岸,潮間帶長約數百公尺,寬約50~100公尺。」而將都蘭杉原海岸劃為自然保護區。此舉,不僅明白揭示杉原海岸之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更嚴格將杉原海岸的保護提升為「禁止任何改變現有生態特色及自然景觀之行為,並加強區內自然資源之保護。」但行政院卻尚未核定此一通盤檢討,是否與美麗灣有關,不無疑問。

此外,依據公路總局東部濱海工務所1995~1997年測量發現,東海岸平均每年退縮近四公尺,研究亦顯示都蘭沖積扇南緣海岸侵蝕速率為每年3.3公尺,而剛剛離開的杰拉華颱風,海浪直襲美麗灣渡假村。這樣的國土流失與退化地區,竟可無視安全與防災問題,放任濫墾、濫建。

佔領東海岸的野蠻遊戲正如火如荼上演,做為國土管理專家的內政部長豈能浪得虛名、視而不見,放任地方政府與財團蹂躪海岸國土。本來就不該蓋的美麗灣渡假村,再不拆,莫非財團不僅佔領了地方,也進一步統治了中央。

※本文轉載自命土悲歌部落格,簡版刊登於2012/1004蘋果日報

Top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林子晴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