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版
2012.10.21








近期活動

反核城市插畫海報聯展第三站(台南10/5~12/31)
《社情漫畫:公民的肥皂箱》原畫作品展(10/02-11/11)
2012第五屆台灣鳥類論壇
石虎保育推廣講座
10/27邀請你 共度全台灣最樂活的一天
新方舟計畫-棲地保育不能沒有你
演講「由水域生物變化看水質-淺談水域生物指標」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活動特區

白象

活動特區


 

編輯室小啟

如何託播活動訊息?

 

推薦評論

 
 

 
推薦訂閱
台灣好生活電子報
台灣立報
破報
Global Voice全球之聲
部落客報到
推薦瀏覽
國際珍古德教育及保育協會中華民國總會
生態關懷者協會
青蛙小站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濕地保護聯盟
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
海洋台灣

 
 

讀E.O. Wilson的〈取食共生物種〉

作者:楊家旺

取食共生現象(trophobiosis)是非常有趣的主題。一般來說,與螞蟻產生取食共生的物種,多數情形是,祂們提供螞蟻蜜露,換取螞蟻對祂們的保護,兩者互利。哪些生物會提供螞蟻蜜露呢?書中這麼寫道:「蚜蟲、介殼蟲、粉蚧、角蟬、以及小灰蝶與小灰蛺蝶的幼蟲會分泌蜜露供螞蟻食用。螞蟻則保護牠們免受敵害。」

在野外,我見過多次螞蟻取食蚜蟲、介殼蟲蜜露的情形(參見下圖1)。偶爾,也見到螞蟻取食角蟬蜜露的畫面(參見下圖2)。通常,螞蟻會以觸角或前腳觸碰蚜蟲,蚜蟲便從肛門排出蜜露供螞蟻取食。蚜蟲的食物來自刺吸植物的韌皮部,吸取汁液,但並非所有的養份都會被蚜蟲吸收,一大部份經由腸道分解並轉化,而後排出,成為螞蟻的蜜露。有一回,E.O. Wilson「拔下頭髮,模仿螞蟻以觸角輕觸索食的動作,以他的頭髮輕觸這些介殼蟲,結果『擠奶』成功。他發現擠出的液體具有甜味(自然學家從事田野工作時,閒暇之時便可以享受到這種學術樂趣)。」換言之,我們也可以在野外以髮絲向蚜蟲或介殼蟲索食,並品嚐蜜露的甜味。

精采內文

 

【男人的菜市場】我的雞蛋困惑

作者:劉克襄

通常,每隻蛋雞從半歲開始產蛋,直到一歲半被淘汰,大約生產三百多顆。但我們平常外食的雞蛋,會不會是打抗生素的雞所產下的?那隻雞是關在籠子裡產卵,還是在寬闊場地飼養的環境?還有牠產卵時,心情是快樂的嗎?平時吃的又是什麼飼料,會不會是激發牠生長產卵的藥物?突然間,許多食物安全和動物福利的嚴肅課題,都因眼前的雞蛋而起。

我進而有些大膽芻議,原來常吃的土雞蛋有不少是假冒的,茶葉蛋未必傷胃,生雞蛋真的不宜亂吃,現今認證的有機蛋比天上掉落的隕石還稀少。

一般雞蛋加了個「土」字,價格往往飆升三四倍。但它們很可能不是土雞蛋。以前在羅東菜市場,我即看過一個例子,三四位專賣雞蛋的老嫗,蹲在街口。她們用一個臉盆裝了一包包塑膠袋的雞蛋,都用米糠襯底,特別標明「土雞蛋」。裡面約有十顆,色澤不一,大小不同,喊價一百二十元,居然比有機商店的蛋高價。

我詢問她們這些雞蛋怎麼來的?她們說自己家養的。我想像,一般土雞整天在草地奔馳,不像蛋雞,日日吃好飼料,日日可產卵。因而每隻土雞一年生下的雞蛋,合該不會超過百顆。土雞蛋得來不易,一個老嫗如何擁有一包包土雞蛋,分明有仿冒之虞。

精采內文

 

璀璨:小鑽灰蝶

作者:陳秀竹;攝影:孫金星

小鑽灰蝶_-_姬三尾小灰蝶 孫金星攝影

帶著鑽石般的折射
光彩
在陽光下
耀眼

思緒縝密
在尾部
暗藏了
三對尾突
只為了驅敵
智慧
藏在小小的腦袋裡

精采內文

 

【聆聽】微光

《聆聽:一名山林解說員的驕傲與孤獨》作者序

作者:李圓恩

登山十餘年,從一個文學愛好者,養成了每次登山必留下紀錄文字的習慣,進而成為一名喜歡自然的學習者、觀察者,下一個階段,我期許自己能繼續擔任解說員的角色,並成為一個研究者、環保人士以及一名環境教育者。我一直嘗試努力走在社會期望之外地做自己,目前為止,還不賴!聆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那是從生活中持續往前邁開步伐前,最最重要的事!

而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我才意識到自然愛好者(登山客)和所謂環保人士之間的距離超乎我想像的巨大!喜歡自然、愛好攀岩、喜愛登山、熱衷玩飛行傘……追求個人的體驗刺激與紀錄之外,我們對於所生長的這片土地,其實是沒有任何回饋的。在某個分水嶺之前,我也只是個登山客罷了。直到2011年,在同事的影響下,於國光石化的議題中,意識到沒有美好的環境、漠不關心周圍發生的環境議題,我所喜愛的自然與山,以及所謂的世代正義,終將面臨無法回復的破壞。我開始盡己所能地閱讀相關環境電子報,理解各個角落正在發生的破壞和貪婪,也許幫不上什麼大忙,但至少我知道,我關心—而知道就是一種力量。

文字究竟能幫上環境什麼忙呢?身為一個拿筆比拿鋤頭厲害的我時常如此自問;而解說又能改變什麼呢?在某個階段我遭遇解說的瓶頸時,這問題也經常前來造訪。然而我知道自己沒有猶疑、徘徊的闊綽,很多事再不關心就來不及了,我一頭栽了進去,知道從此以後,都無法昧著良心,做個冷漠的生活者、單純的登山客。我們在每個階段面臨的課題都不相同,而現在,我「醒」了,便回不去某種視而不見之中了。

精采內文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Tel:+886-2-29332233‧ Fax:+886-2-2933-2059 ‧116台北市文山區萬隆街38號
環境資訊電子報‧投稿信箱: infor@e-info.org.tw訂閱 / 退閱
發行人:陳建志‧總編輯:陳瑞賓
編輯:王鎮中、彭瑞祥、賴品瑀、林子晴、葉人豪、詹嘉紋‧網編:賴品瑀
※感謝保誠科技贊助虛擬主機發送本電子報
※感謝各界志工與捐款者支持,詳洽徵信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