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關懷事件]山雨欲來的馬告(棲蘭)國家公園籌設

不要為國家公園而國家公園

作者:王皓棟 (文字工作者)

   從歷史來看,台灣的國家公園體系對原住民未曾友善過。最近有關馬告國家公園的籌設,再度挑動保育人士與原住民緊張的神經。

   事實上,不管從生態保育或是原住民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家公園的設置都僅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國家公園的設立是否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目的。過去所發生的無數原住民與國家公園管理上的衝突,都說明了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其實是目中無人的!在管理處的眼中,只有浪漫原始的自然,而沒有依賴自然資源生存的原住民。因此,人與自然是分離的。更有甚者,國家公園的設置多數是為了提供遊憩,研究與安置行政人員,而嚴重地忽略擬訂與當地居民生活相合的機制。雖然最近在國家公園的議題上,我們常聽到一些像是在地居民參與的口號,但是相關的機制卻是付諸闕如。

   另外,從原住民發展的角度來看,過去山區那種竭澤而漁的經濟開發模式,其破壞程度早已從目前的土石流與農村凋蔽的現狀凸顯出來。國家、市場、宗教等現代化的力量老早就穿透了原住民部落,且將部落切割成彼此競爭的不同利益團體。如今要談原住民與國家在自然資源上的共管模式,何其容易?原住民的組織主體性何在,這是必須考量的首要問題。總的來說,馬告國家公園立意雖佳,但是如果不考量以上關鍵問題,再弄一個國家公園,恐怕還是徒具形式,對生態保育以及原住民都非好事。

【右看】生態保育與原住民共同的起點

作者:周思平 (文字工作者)

   近月來,內政部底下成立馬告國家公園諮詢委員會,寄望延續兩年前拯救棲蘭枯立倒木的保育行動,以及發展原住民與保育雙贏的局面。因此,諮詢委員會中有不少的原住民代表參與。就國家公園設立的決策機制而言,這個諮詢委員會的確展現若干新意。

   馬告國家公園其實標誌了兩個過去很少交流的社會關懷方向,一是原住民部落發展,另一則為生態保育運動。近年來,原住民是山林守護神的論述,在台灣社會逐漸受到重視,這些論述有效地轉變了原住民在生態保育上的角色,從血腥的獵人轉成山林的守護者。同時,台灣的生態保育運動也從早期的保存主義色彩濃厚的作法,朝向人與自然共存的經營管理模式。

   馬告國家公園的籌設,正好是這兩條路線合流的例證。馬告山是泰雅族的聖山,馬告則是俗稱山胡椒的植物,以馬告為名跟原本以棲蘭山為名的國家公園,在意義上是有很大不同的。換句話說,在這個國家公園中,原住民必須是經營管理的主體,原住民的生態智慧也必須跟現代生態科學知識有相同的地位,如此也將為台灣的生態保育運動開創新的方向。這是一個新的開始,但任何新的開始必然對保守勢力有所打擊,最近一些林業人士與原住民的反彈聲浪足以說明。然而,這當中最需要去做的正是溝通一途。只有不斷對社會提出馬告國家公園的意義,才有可能落實生態保育與原住民發展共存共榮的境地。

本文轉載自立報 【左右看】山雨欲來的馬告國家公園籌設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against-001226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