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關懷事件]

都市腎結石調查系列報導三/
水泥不透水 大地難保溼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圖說:國內公園地表水泥化比率偏高,不利生態保育,也是都市熱島效應的幫凶。記者鄭朝陽/攝影  近年來,幾乎每一位與環境保育業務有關的中央機關首長和地方縣市長,一上任總會宣示「永續發展」、「打造生態都市」等施政理念;實際上,你我居住的城市,水泥化面積比率卻持續增加,即使連公園也不例外。試想:一片無法透氣、呼吸、循環水汽的大地,能孕育出什麼樣的生態?類似「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這種都市發展政策,從制定到實施,從未回頭檢討對環境的負面衝擊,就註定我們的城市將愈來愈不適宜人居。 

  國中小學的校園是生態環境教育最前線,也是養成下一代具備永續觀念的主要殿堂,不過,國內的國中小學校園充滿了混凝土與柏油路等地面,有些學校操場地下變成停車場,甚至鋪上水泥與PU 跑道,造成校園不透水化、環境氣候高溫化現象。 

  「校園不透水率高達68%,如何學習生態環境保育?」成大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憲德以三十五所國中小學校園環境的調查結果,提出高度質疑。 

  林憲德說,大地原本充滿無數的坑洞間隙而具有貯留大量水分的「保溼」功能,這樣的環境提供土壤內無數微生物的活動空間,因而滋養植物,建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物鏈;平時土地蒸發水分調節氣候,在高度水泥化之後,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日益明顯,都市洪水發生率也因此提高,而校園就是整個都市環境的縮影。 

  停車場蠶食鯨吞公園和學校操場,雖然隱身地下,衝擊不如直接在地面鋪水泥直接,但都市生態機能已嚴重折損。林憲德對此不表悲觀,他認為只要提出正確的對策,亡羊補牢還來得及。他說,興建時要保留部分自然土壤維持毛細滲透功能,藉此涵養水分,不得已闢為停車場的部分,則利用貯留滲透設計,設法讓雨水暫時留置在停車場底層,事後再以一定流速讓水自然滲透循環於大地間,無法排出的部分,再以人工抽出排除。

  「全民治水的時代早就來臨,我們卻還在開倒車!」經濟部水資源局主任秘書吳約西痛陳國內工程建設與水利防災長期分家,錯失不少利用既有設施涵養水源及預防洪患的先機,讓惡水日漸猖狂,例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這類惡化生活環境品質的政策幫凶,應該儘速檢討修正。 

  吳約西舉日本為例指出,由於發現氣候變遷,光靠水利單位興建抽水站和水泥堤防,已難以防範都市淹水,因此這十幾年來實施了「綜合治水對策」,將學校操場、運動場、公園、綠地、廣場等生態綠地規畫為貯洪區;豪雨期間,這些場地不但可以被淹沒,地表下還開挖三至五米深,成為大型蓄水塘,自然滲漏補注地下水後所剩餘的雨水,則待大雨過後再行抽乾。

  吳約西記得在美國攻讀博士時,第一堂課的作業,就是計算一宗基地在開發前發後所造成的雨水滲透損失,並設法讓開發後的雨水滲透總量和未開發時一致。他永遠忘不了這題作業的啟發意義,那就是「拿走多少,就該補回多少」,這才是「永續」的實質意涵,而當前實施的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就缺少這樣的設計。

  他表示,截至八十九年的統計,全國已辦理市地重畫和區段徵收的開發土地共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一公頃,其中有四成規畫作為道路、公園、學校等公共設施,若能採納滯洪的作法,將有六千公頃的土地具有貯洪功能,平均蓄水高度以二十公分計算,一次豪雨即可儲存一千二百萬噸的水,相當於一座大水庫的蓄水量,效益不可小覷。

  在都市熱島效應與洪患兩大威脅的夾擊下,何時終結生態綠地水泥化的命運,政府不該讓民眾失望。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