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與第六次大滅絕 (上) 作者:颺如思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不只一次提到,人類的所作所為,正是「啟動」第六次大滅絕的機制。但是這樣的說法,似乎是太溫和了些,較適切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正在「引爆」第六次大滅絕。怎麼說呢?電影「明天過後(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的情節,正可以來比較這兩個動詞間的不同。 片中的古氣象學家將地球每年產生污染的速度,套入大氣運作的模型中,預測地球將於百年後進入冰河時期,呼籲各國領袖加強管制對自然的破壞,以避免冰河的來臨。這個過程正是在宣告人們已經「啟動」了定時炸彈,人們在炸彈爆炸前,還有一些時間解除炸彈。但後來的監測卻發現,冰河時期提早來臨,物種相繼滅絕,就像「引爆」了炸彈的連鎖反應,已經無法停止了,且會迅速爆炸,人們所能做的,除了逃難,只有祈禱。 由於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許多生物已經滅絕或瀕臨絕種,有些物種甚至還沒被人們命名,就已永遠消失在這個地球上,近400年的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人類是罪魁禍首。 可是生物多樣性到底對人類有何意義? 對生物多樣性的依存 以人類的習慣來舉例就是,市場上有數百種不同的蔬菜(這是食物的多樣性)可供人們挑選,才能每天變換菜色,否則一天到晚吃一樣的菜,營養一定不均衡,早晚會要命的。食物的攝取愈多樣化,愈能維持健康。 那麼以整個地球來說,生物的種類愈多,也就愈能養活更多不同的生物,其中有些生物能提供藥用,就像狗狗不舒服時,會去啃草;有些生物可做為其它生物的食物;有些則可提供其他生物棲息與避難。所以人類其實是依附在整個生物多樣性之下生存。我們會在之後幾期詳細介紹何謂生物多樣性。 前五次大滅絕 根據地質的紀錄,地球曾經歷過五次大滅絕,最有名的一次是66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而最大的一次則是發生在2億5000萬年前的海洋生物大滅絕(約有96%的物種滅絕,包括一樣頗富盛名的三葉蟲)。 大滅絕發生的原因眾說紛紜,到目前為止都還是很大的爭議。有人說是火山爆發,有人說是隕石撞擊。但不管是什麼原因,都是因為這些原因造成了長期的全球氣候變遷,使得原來的生物無法適應,相繼死亡,生物多樣性降低,造成了大部份物種的滅絕,整個過程可能經歷千萬年。 像恐龍的滅絕,從全球氣候開始改變,一直到恐龍完全絕種,總共經歷了1000萬年。現代人的生命,最長也只有100多歲,由下圖的比較就可了解,1000萬年真是難以想像的久。 每一次的大滅絕,都需要很長的恢復期。第一次大滅絕,過了2500萬年,地球才恢復生物繁榮的景象。第二次經歷3000萬年,第三、四次因為發生的時間距離很短(這是和地球的壽命相比較),所以總共花了1億年才恢復。第五次的恐龍大滅絕,則是滅絕過後2000萬年,世界才又出現這麼多種生物。 從上圖看來,人類在短短的時間,造成了數百種物種的滅絕,實在可以稱之為「引爆」,而這個大滅絕之後,就算活一百輩子,投胎1000次也看不到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至於為何許多學者會支持人類啟動第六次大滅絕的說法?下一期我們會從18世紀的工業革命開始談起,並探討工業革命所啟動的各種滅絕機制。
【文章連載】 ※本專欄由林務局贊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