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國家公園-台灣自然保護區面面觀] 自然保護區的發展新趨勢 (下) -實例篇 作者:狗咬拖鞋 (環境資訊協會) 隨著保育觀念的推展,區域式、單點式地保護區已成為過去式,國際上的保護區新趨勢,認為生態環境應保持完整性,因為單點式的保護區不僅破壞生態環境的完整,也降低生物多樣性,造成物種中斷,甚至絕種。 台灣保育行動也正要積極跟上國際腳步。1999年,有學者提出「中央山脈保育廊道」的構想,計畫連接中央山脈的高山地區、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和自然保護區,藉以形成完整的保護區生態系。 2000年,林務局建置完成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涵括了中央山脈上原先即已設立的插天山自然保留區、雪霸國家公園、太魯閣國家公園、雪山坑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瑞岩溪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玉山國家公園、鹿林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玉里野生動物保護區、出雲山自然保留區、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等。並且增設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3處新的保護區,以填補中央山脈保育廊道於北、中、南所形成的缺口。建置完成的中央山脈保育廊道南北綿延300公里,面積約63萬公頃,佔全島面積約17.5﹪。 中央山脈地形險峻,原本就是各種生物聚集生長的天堂,「中央山脈保育廊道」一來可以建立完整的保護區生態系,以各個相關法令阻止不當開發;二來也可維護生物多樣性,保存物種基因庫;三來提供自然科學研究與自然教育環境;四可增加原住民的就業機會,建立正向的合作關係;五可提供國民生態旅遊的機會,進而推廣正確的自然保育觀念。希望這樣的作為,能夠減緩從前不當的環境利用與開發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文章連載】 【相關文章】 ※本專欄與營建署國家公園組合作刊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