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潮觀點] 又 見 油 污 作者:廖鴻基 下午四點,賞鯨船帶著約八十名遊客從花蓮港出海賞鯨,我擔任這個航次的海洋生態解說員。 船隻出港後約十分鐘便遇見了這個航次的第一群海豚──飛旋海豚。這群海豚家族約五十隻個體數,牠們經常被看到在花蓮港港嘴附近海域活動。 這群飛旋海豚有躲避船隻的行為,牠們尋常和船隻以五十公尺以上的距離相拒,船隻只要稍稍靠近,牠們便集體下潛。牠們跟賞鯨船的對應關係,感覺上是警戒、隔閡和疏離的。 根據多次的相處經驗,我向遊客們解說──這群飛旋海豚可能因為經常在船隻出入頻繁的港口海域活動,因此,為了生存,牠們對船隻保持警覺及保持距離是必需的;另外,這個海域經常看到大片油污浮泛在海面上,這群飛旋海豚的生存前景應該是不樂觀的。 海面上的大片油污到底從哪裡來?我們曾經懷疑是否源自陸地河川所沖刷下來?也有可能是隨潮汐從花蓮港流蕩出來?或者,是海上航行船隻所排放?我們曉得,台灣島嶼上的大眾還普遍將海洋視為天然垃圾桶。 直到去年某個航次,我們親眼看見一艘將要進港的貨輪,從貨輪的船尾迤邐拖出了大片油污。這情景證實了之前聽說的傳聞──貨輪由於長途、長時的航行,船上的機械引擎必得於航行途中好幾次更換機油,這更換下來的廢機油,由於台灣各商港加油機制並沒有規定需要以廢機油來購買等量的新機油,因此,靠港前,最方便處理廢機油的辦法便是將廢機油傾倒在海洋裡。 去年,當我們目擊貨輪傾倒廢油這項惡行後,我們曾經向環保單位反應。相當讓我們氣餒的是,環保單位的官員說:一、過去沒有取締過貨輪排放廢棄機油的案例;二、除非我們能拍攝到該貨輪正在排放廢棄機油的影像,証據充分後才可能逕行告發。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貨輪排放機油不可能是從高高的甲板上一桶桶噴灑排放,所以,不可能拍攝到排油的畫面;換句話說,貨輪排放廢油的惡行,除非貨輪自制,否則我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告別港口邊那群並不親近船隻的飛旋海豚後,我們向南航行,不多久,約在花蓮港以南十五浬岸緣,我們又發現了另一群飛旋海豚。這群飛旋海豚總數約三百隻,無論家族數或家族行為均明顯不同於港口邊的那個家族。船邊的這群飛旋海豚,不斷的衝到我們船頭前蛇行乘浪,幾乎是沒有距離的貼近在船艏及船前舷兩側。這一刻是溫馨的,海面黝藍澄澈,不時看到魚群受到驚擾在水面留下的游痕,船艏甲板兩舷站滿了遊客,他們隨海豚的泳動節奏歡呼,船上所有人此時的心緒全焦聚在船邊游動的海豚身上…看得出來,大家都訝異這個年頭竟然還有機會與野生動物作如此近距離的和善接觸。 透過解說,我告訴大家,珍惜這一刻,將這群海豚當作是我們生活在太平洋裡的朋友,接觸牠們、認識牠們的同時,也請大家關心牠們的生存權利與生存環境。若我們沿岸海域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乾淨的海水及充足的食物(魚類資源)──我們太平洋的朋友們將會願意繼續留在我們的海域裡。 好景不常,話還說著,當賞鯨船隨著這群海豚往東南向前進,我先是看到了前方海面上出現了泛著黯淡虹彩光澤的異樣反光,接著,一陣油污惡臭味撲上甲板…近距離看時,海面黏黏稠稠一大片,連舷邊推出去的湧浪也似乎僵窒鬱燜住了而黏稠蕩不開來…遊客們紛紛掩鼻迴首,海豚們當然已經從海面上消失了蹤影…… 這場原本美好的接觸,受這片油污干擾打岔而提前結束了;這片原本美麗的海洋,被這片油污如此蹂躪與糟蹋。 面對如此傷感陡落的場景,我們的心情彷彿從原先的飛翔狀況倏忽跌落到泥濘不堪的油污裡掙扎。我對著麥克風不斷的說:「可惜…可惜…」,我看到許多遊客搖頭嘆息。 真的沒辦法管嗎?真的沒辦法避免這樣荼毒我們海洋環境的惡行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過幾次海岸行旅活動,靠近港區的海岸,我們總會看到這些油污在海域裡漂蕩一段時間後受浪揉聚成的污墨油塊紛紛被拍岸的浪濤推上我們的海灘上。事實證明,貨輪任意排放廢棄機油的情形在我們海域是持續不歇的,是嚴重傷害我們沿岸海域與海岸生態環境的。 今年年初,阿瑪高斯號貨輪擱淺燃油外漏事件,在媒體的大幅報導下受到矚目與關注,畢竟貨輪擱淺是意外事件而且也並不常見,然而,這種經年累月由貨輪或漁船人為排放的油污問題卻被大家所忽略了。 我們覺得,為了海豚、為了我們沿岸的海洋生機,這油污污染的問題必需受到重視,並且得儘快獲得解決。我們建議:
我們是海島國家,我們擁有一流的海洋資源,海洋將會是我們島嶼國家長足發展的前庭,沒有道理,我們如此糟蹋及蹂躪我們的海洋。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713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