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黑潮觀點]

河 口

作者:廖鴻基

  秋風起,北風一波強過一波,氣溫陣陣寒涼。這時節,河口漸漸熱鬧,沿岸居民像守信的候鳥,他們來到了河口。有人帶來了構造簡單的手叉網(兩根交叉的竹竿,之間架著紗網);有的帶來小型圍網,這些魚網網目都細如紗窗,他們將在這個季節聚集在河口捕撈鰻苗。

  每年秋冬季,隨著氣溫漸冷,河口匯聚的鰻苗將越來越多。成熟的鰻魚下海產卵,卵子孵化後,鰻苗在秋冬時節匯聚河口,準備上溯到溪流裡棲息。一條鰻魚苗,價錢好的時候,身價在三十五至四十五元間,主要是供應鰻魚養殖業所需。

  趕了一季工的「長篙仔」膠筏也已經下水,它們將整個冬季待在河口撈捕鰻苗。因為必須在北風呼吼拍岸浪濤高聳的寒夜裡作業,又作業區河海交匯通常波濤洶湧,為了使膠筏不易受浪翻覆,長篙仔膠筏的造型沉穩龐大,馬力十足。它船邊兩側各有兩根十幾公尺長的鐵管用以撐住細目撈網,因此被稱為「長篙仔」。

  想想這一身重裝,為的卻只是約兩公分長度,全身幾近透明,只剩下兩顆黑眼珠看得見的鰻苗,感覺有點像是殺雞用了牛刀的莞爾。

  河口捕撈鰻苗曾經有一夜致富的例子,當然那都是過去好久的事了。秋冬季在河口捕撈鰻苗是台灣沿海居民的一項傳統漁撈,是沿海居民一場不無小補的渴望,是秋冬季老天恩賜給台灣沿海居民的禮物。

  河口是多種河海魚類上溯或下海的通道,是個特殊的生態區,卻同時也是個尷尬的生態區。人類生活所製造的廢水也是經由河口排放到大海裡去。環境污染再加上過度捕撈,鰻魚苗數量是一年不如一年。

  去年夏天,我沿著南台灣一條受到生態保護的河流往下游走,我看到了受保護的魚群在乾淨的溪水裡優游,我歡喜看到了這條河川在人為的努力下漸漸恢復了生機。當我走到河口,看見有不少人用手叉網在海岸邊捕撈魚苗,也看到了兩座小型圍網對準河口水流沖下的海波間張揚蠕動。

  沿海居民為了貼補家用,他們來到河口捕撈魚苗是可以理解的一項傳統漁撈,況且,我問捕撈魚苗的歐吉桑,是不是抓魚苗來吃。他說:「那麼小,塞牙齒縫啊,是要賣到魚塭裡去養。」

  魚苗被捕撈後,先是被裝在一個白色水瓢裡,歐吉桑將水瓢拿上岸來。我看到了許多黑眼珠在水瓢裡打轉。接著,歐吉桑的眼力相當精明專業,他將一些黑眼珠從水瓢裡撈起來說:「這是烏仔,要養的烏仔魚。」歐吉桑小心翼翼的、呵護的姿態,將挑選出來的烏仔魚苗放到沙灘上的一個塑膠容器裡。這是他辛勞的收穫。

  水瓢裡剩下的,水瓢裡剩下的一群黑眼珠,歐吉桑手腕那麼一轉、一潑,這麼輕忽的、唐突的,這些黑眼珠被歐吉桑潑灑在沙灘上掙扎。

  我小心的問歐吉桑,把這些不要的魚苗放回水裡去不是比較好嗎?歐吉桑瞪了我一眼,不以為然的說:「放回去?牠們又會跑到我的網子裡來增加我的麻煩。」

  這一刻,歐吉桑扮演的是上帝的角色。魚苗同樣都是兩顆黑眼珠,一樣都出生不久,一樣都有活下去的企圖。然而,這一刻歐吉桑的手就要來判決牠們的生或死。

  原本美好的一場際遇,當我看著沙灘上那群掙扎而救不得的黑眼珠,我的心情整個灰黯下來。(本文原刊載於2001.11.3聯合報/聯合副刊)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