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我們的島]

大海的翅膀

作者:于立平 (公共電視記者)

  在海洋裡有一種魚可以飛翔,一雙美麗的胸鰭,帶給人們許多神秘的想像,在台灣許多地方,流傳著古老的捕飛魚故事,漁民遵循傳統漁法,獵捕海洋中的飛翔者,近年來隨著美食主義與觀光風氣的盛行,從恆春到綠島紛紛興起飛魚季的熱潮,除了出海欣賞破浪凌空的飛魚,當然不能免俗的就是「吃」,於是價格低廉的鄉土魚走入了五星級飯店,也走出了危機...

  清晨5點,天還沒亮,恆春後壁湖漁港陸陸續續來了十幾位漁民,等待天氣好轉之後能夠出海,對於媒體的造訪他們習以為常,因為今年在恆春共有3組船隊以傳統的漁法獵捕飛魚,而這組「現撈仔」,是唯一沒有到蘭嶼海域留在當地的,為了促銷飛魚觀光的價值,這些漁民們除了正業捕飛魚,他們還兼具觀光表演以及媒體拍攝的公關任務。

  一般人談起飛魚一定會直接聯想到蘭嶼,其實在恆春捕飛魚的歷史也相當久遠,在恆春捕飛魚是集結團隊的力量,一組船隊要成軍,至少要有3艘船,17-18位漁民,船隊由一位總指揮-漁撈長來發號司令,最大艘的母船主要負責載運漁獲以及跳水趕飛魚的水手,另外二艘小船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合力拉起一條綁上稻草與紅尼龍線的草繩來圍趕飛魚,為了求生、躲避敵害,飛魚演化出一雙近似翅膀,可以滑翔的胸鰭,為了獵捕飛魚,漁民也依照飛魚的習性,鑽研出一套獨特的漁法,靠著團體合作的默契,以最原始的人力和大海搏鬥。

  捕飛魚的方式獨特,飛魚會飛也很獨特,為什麼魚會飛,又可以飛多高呢?

  根據魚類學者表示,飛魚的飛其實是滑翔,也就是說飛魚胸鰭的功能是做滑翔翼的工作,並不是像鳥類翅膀,牠是靠尾鰭快速擺動甚至每秒可達50次,然後撐開胸鰭,調整角度划出水面,如果是長得有點像飛機的四翼飛魚,滑翔的距離較遠最多可達200公尺左右,如果是豚鰭較小的雙翼飛魚滑翔的距離就比較近。常常出海時看到飛魚在飛,總認為牠們是自在的飛翔,其實飛魚會飛是因為被鬼頭刀等掠食性的魚類追逐,「飛」是牠們求生的一種本能。

  分佈在世界三大洋偏熱帶地區,屬於大洋性小型魚類的飛魚,每年農曆3月左右,會集體來到台灣附近海域,到了夏季,海平面上的飛翔又漸漸隱沒入海洋,究竟謎樣的飛魚,從何而來又到哪裡去,連學術界也沒有肯定的答案,不過根據學者調查目前全世界紀錄到的飛魚共有52種,光是台灣就發現了21種,佔了五分之二以上的種類,可說是飛魚資源量相當豐富,但是目前國內對於飛魚的研究與了解幾乎等於零,就連飛魚的資源正在無聲無息的消失,也很少人注意。

  在恆春捕飛魚是春夏季的重要產業,但漁民也直說「如果光靠飛魚會餓死」,因為漁民第一手的批發價約1斤10-20元,即使一經轉手市場上的價格漲到1斤50-70元左右,仍屬於中低價的魚種,再加上飛魚多刺,大多製成魚乾販售,銷售市場受限,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以往飛魚比較沒有被大量捕捉的壓力。民國91年開始,飛魚的魚肉,被人們拿去做為魚漿、魚丸、黑輪的原料,使得飛魚的捕捉量暴增了3倍多,而近兩年來隨著觀光風潮的盛行,價格低廉的飛魚,也開始有了不一樣的發展。

  觀光是好是壞很難有定論,走入生態觀光不但讓飛魚受到重視,也開創了賞飛魚的漁業第二春,這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台灣的觀光型態卻難以逃脫「吃」,從黑鮪魚到曼波魚,都是以美食為號召,當然飛魚也不例外,政府促銷,媒體推波助瀾飛魚生態的危機也慢慢浮現。

  尤其是吃飛魚卵,一直以來就是備受爭議。

  台灣東北角一帶是捕飛魚卵的重要基地,由於飛魚喜歡產卵在漂浮物上,所以漁民就利用草蓆來誘騙飛魚產卵,這項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近年來也備感大陸漁船競爭以及保育爭議的雙重壓力。

  海洋學者明白的表示,「以前每年有40個貨櫃的飛魚卵,外銷到日本去,飛魚族群量減少和捕飛魚卵有極大的關係,繁殖地應該要保護,而不是騙牠來產卵,吃飛魚卵是一種違反保育,不永續的飲食習慣」,雖然在台灣省漁業管理辦法中明定,請各縣市政府自行公告4月和5月為飛魚卵的禁魚期,但是因為飛魚卵的價格高達1斤200-300元,更是許多漁民長期賴以維生的重要產業,因此這一項行政命令最後還是無疾而終。

  漁民無奈的說「誰願意年紀這麼大,還去海上給海打,「禁獵」我們不就餓死?討海人沒辦法還是要拿呀!」今年有一百多艘澎湖漁船來到東北角一帶海域,根據漁民表示大陸漁船也有一百多艘,為了應付龐大的消費市場,為了養家活口,漁民也只好背負起「違法保育」罪名。

  為了繁衍下一代,飛魚張開雙翅飛越險阻,年復一年遠渡重洋,迴游到熟悉的海域,隨著飛魚資源量的減少,漁民與飛魚交織成的故事,是否會繼續上演,謎樣的飛魚,是否還能帶著大海的翅膀乘風而起?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