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們的島] 混濁的界線 作者:張岱屏 (公共電視記者)
豪雨帶來水荒 颱風過後,自來水公司原以為按照往例,兩三天內水庫泥沙便會漸漸沉澱,不料隨著時間推移,水質混濁度竟然一天比一天高,從8月26日的2-3萬度,到30日的4萬度,到了9月1日更飆高到7-8萬度(自來水廠原水濁度超過7000度便無法處理),相關單位這時才警覺到,石門水庫泥沙淤積的高度,恐怕已經超過標高195公尺的石門大圳取水口。而經濟部也趕緊採取臨時應變方案,從石門水庫後池堰及壩頂取水,解南桃園燃眉之急。 但是,抽取水庫上層水,能夠解得了一時之渴,卻不是解決桃園缺水問題的長久之計。豪雨之後的水荒,暴露出大漢溪中上游集水區管理的種種亂象。 搶通道路 推廢土進溪 首先是上游集水區管理呈現多頭馬車、權責單位分立的現象。記者在9月2日深入北橫,當時公路局正在搶修榮華壩附近崩塌的路基,為了趕在9月5日之前搶通道路,施工單位將崩塌的土石直接推下河谷,只要再下一場雨,這些土石就會全部送進石門水庫。公路局基於盡速搶通道路的技術本位上,毫不考慮的就將崩塌土石推進大漢溪上游,但是土石推下去容易,要再清出來卻需要花上數倍甚至數10倍的成本。這便是各單位各行其事,沒有整體考量的結果。 台大土木系教授郭正泰指出,石門水庫上游集水區管理權責分立,林班地屬於林務局管理,而原住民保留地屬於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為鼓勵地方產業發展,對於在山坡地種植水蜜桃、水梨、綠竹筍等不加遏止,反而常舉辦促銷宣傳活動。不同的管理單位基於部門本位,往往朝著不同甚至互相衝突的目標前進,這是集水區經營管理上的大問題。郭正泰認為,相較於翡翠水庫集水區有一專責的管理機關,水源區的保育也做的較為完善。 大方採砂 抽溪水洗砂
9月6日,當南桃園的居民滿懷期待地打開水龍頭,卻發現水質如此混濁。桃園人何時有清水可用?而混濁的究竟是水,還是權責劃分不明、管理界線不清、執行不徹底的水源保護機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