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臺灣鯨豚擱淺概況

作者:周蓮香 (台大動物系教授)

緒言

  「一隻草一點露」,即能使小草抬頭挺胸欣欣向榮,每種生物也各有其生存所依類的環境條件。海與陸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環境,其中各孕育著特有的生命形式,除了極少數的種類,如海獅、海象和螃蟹等乾濕表現兩棲性外,一般生物如果出現在非平常使用的境地就糟了,少有能存活的。海洋哺乳動物中的鯨豚雖然在5至6千萬年前已由陸生的有蹄類-中爪獸演化成完全適應海中生活的動物,然而牠們卻三不五時地在全球各個海濱角落再度上岸,由於原本四足走路的構造及本領已退化,此時躺在海濱上雖然還能呼吸新鮮空氣,但缺少沁涼海水的滋潤,很快地皮膚就曬傷,體內也因過熱而病入膏肓。不曉得當牠們躺在那裡,望著咫尺天涯的碧藍海水卻難以移動親近,是否也有無奈與絕望?

  為什麼這類不符合達爾文天擇說的行為一再發生呢?鯨類在全世界皆有擱淺紀錄,種類也相當的多,自1913年大英博物館開始建立鯨類擱淺記錄以來,全世界已知有一萬多頭鯨豚擱淺,實際的擱淺數量則遠超於此。擱淺的鯨豚如果是打單或是母子對上岸,大多身體有病、受傷或是太虛弱所致;然而如果是多隻集體擱淺,其活動力尚佳,何以如此?實令科學界著迷於解開鯨豚迷航的迷惑多年,仍不得一個完美答案,目前相關理論有一、二十種(註)。

  台灣的鯨豚隨著早期陸上人們的忽視,海上漁民以「海翁」、「海豬」稱呼牠們,命運也與一般魚類相似,當作人們食物的來源之一。1990年隨著鯨豚改列為保育類動物後,開始受到較多的關注,野柳海洋世界陳德勤先生在1990年至1994年其曾努力處理或記錄一些擱淺案例,1994年起國立臺灣大學動物學系鯨豚研究室開始逐步建立臺灣鯨類的擱淺資料檔案,蒐集各種有關鯨類在臺灣海岸之擱淺記錄,整合相關資料,期望未來能探討這些鯨類擱淺的相關現象及可能原因。

臺灣近年鯨豚擱淺概況

  臺灣最近的鯨豚擱淺資料,經彙整野柳海洋世界所蒐集1990至1993年資料及臺大鯨豚研究室於1994年元月至2000年9月處理或蒐集之資料後發現,自1990年1月至2000年9月期間臺灣地區鯨類擱淺記錄共有216件,339隻鯨豚。擱淺鯨豚可確定的種類分屬6科16屬,共22種,包括有:小鬚鯨、布氏鯨及塞鯨等3種鬚鯨科;抹香鯨科1屬1種;小抹香鯨及侏儒抹香鯨等2種小抹香鯨科;柏氏中喙鯨、銀杏齒中喙鯨、柯氏喙鯨等3種喙鯨科;1種鼠海豚科,新鼠海豚;及其他12種海豚科種類,有:瓜頭鯨、小虎鯨、偽虎鯨、印太平洋駝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瑞氏海豚、熱帶斑原海豚、飛旋原海豚、條紋原海豚、糙齒海豚、真海豚。

  以鯨豚擱淺次數來看,六科中以海豚科動物擱淺之次數最高,共計133次(佔65%),其次依次為小抹香鯨科29次(13%)、喙鯨科20次(9%)。以單一種而言,以瓶鼻海豚(30次)最常擱淺,其次為瑞氏海豚(19次)。在擱淺隻次上,則以瓜頭鯨(42隻)及瓶鼻海豚(40隻)最多,不過前者乃因有一次40隻集體擱淺而致數量最高。因此整體而言,台灣擱淺的鯨豚中以瓶鼻海豚次數最頻繁,總計隻次亦最高。

  就每次擱淺的動物隻數而言,在216件擱淺中,近九成(89%)是單隻擱淺2~5隻擱淺者佔9%,另有4件是10隻以上的集體擱淺(佔2%),以1990年3月瓜頭鯨集體擱淺數量最多,達40隻。

  在過去10年間,每年鯨豚擱淺事件的發生頻率,大致分成兩個時期,1990-1993年期間,最多是1991年的11次,其他每年皆在4次以下。1994年後每年擱淺事件數明顯上升,1997年達最高峰,共48次57隻擱淺,之後三年緩降為27至35次擱淺,由此可見有專業研究群投入之後資料明顯更為齊備。而就擱淺月份而言,每月皆會有擱淺事件,以冬春季較多,每年1月至3月之次數及隻數較高,夏季最少,尤其是六月。然而當颱風來襲頻繁時,鯨豚擱淺亦有上升趨勢,且活體擱淺次數亦多。

  就擱淺地區分布而言,各地出現之頻率變異頗大,以澎湖縣的37次居冠、臺北縣27次、宜蘭縣23次、及臺南縣市22次等三縣居次。台灣東西部地區之擱淺鯨豚種類有不同,所有弗氏海豚及大部份喙鯨類皆出現於東部,最常見的瓶鼻海豚多擱淺於西海岸,尤其是集中於澎湖海濱,此可能與東西兩岸截然不同的生態環境及鯨豚群聚組成有關。

  依據鯨豚被發現時的存活狀況,擱淺又可分成活體與死亡擱淺兩類,由1990年以來在216件擱淺事件中,有42%是含有活體的擱淺事件,死亡擱淺則占58%。台灣大學動物系鯨豚研究室研究於1994年投入鯨豚擱淺處理工作,初期因大眾傳播尚未建立,因此第一年可能因發現或通報時機較晚,所接獲擱淺鯨豚皆為已經死亡。隨著媒體的報導宣傳及定期研討會、研習營,還有不定期巡迴演講等宣導,民眾的警覺意識可能較為提升,因此活體擱淺的通報率也隨之上升。1995年起的活體擱淺數即有穩定增加趨勢。

  活體擱淺案件每年有8至17件不等。其中包括4次發生10隻以上大型集體擱淺,分別是1990年3月臺南的40隻瓜頭鯨,1995年9月新竹的12隻糙齒海豚,1996年2月臺南的18隻小虎鯨,1996年4月臺中的15隻熱帶斑原海豚。活體擱淺之鯨豚處理,因限於人力經費,若經經獸醫師認定動物狀況不錯,目前處理方式大多是推回海中,歷年來178隻活體擱淺的鯨豚個體,被成功推回海中者達33.1%,在早期1990~1993年為14.5%,後期1995~1999年則為41.5%。

  野柳海洋世界於1990年元月曾帶回水族館一隻露脊鼠海豚,之後8月帶回一隻真海豚復健,後來皆死亡。1997年起至2000年9月,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單位成員共18次企圖復健擱淺鯨豚。在2000年9月8日第一隻完成復健野放的海豚(阿通伯,瑞氏海豚)為台灣鯨豚保育史又記下了新的一頁。

遇到鯨豚擱淺該怎麼辦?

  如果您在海邊散步或遊憩,突然看到擱淺鯨豚或近岸有鯨豚在浮沈,在徘徊,你該怎麼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打電話通報,通報內容必須清楚述明動物大小、隻數、位置及死活狀況。中華鯨豚協會如果接到通報亦會與當地縣政府主管單位聯繫並找人至現場確認,然後再派適當人員到現場處理。如果是活體擱淺,千萬不要貿然草率推回海中,最好由獸醫確認後,再用擔架布及船隻載運至適當海域野放,在專業人員未到達之前,您可以執行「三要四不」措施來延長牠(們)的生命,方式如下:

三要

  1. 要將鯨豚身體扶正,背朝上,腹朝下,共保持噴氣孔暢通,胸鰭妥善放置(鰭下方挖洞)。注意湧浪,使鯨豚身體方向與海岸線成垂直以減少阻力。
  2. 要在鯨豚身上澆水,避免皮膚乾燥,並在牠們身上覆蓋毛巾。如果可能,在皮膚上塗氧化鋅油脂,千萬不可用防曬油。寒冬時,需在身體末端覆蓋濕油布。
  3. 要注意噴氣孔,保持暢通,並記錄呼吸及心跳速率(心跳需由專業人員測量)。

四不

  1. 不要讓鯨豚受到風吹日曬。
  2. 不要站在距離鯨豚尾部和頭部太近的地方,以免被打到。
  3. 不可推拖拉扯鯨豚的胸鰭、尾鰭或頭部,亦不可以翻滾動動物身體,以防鯨豚脫臼、骨折。
  4. 不可喧嘩:避免碰觸鯨豚的身體,減少噪音,隔離群眾。(尤其對特別敏感的種類如: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等更是要小心!)

  拍照存證(如果手邊適時有照相機或攝影機等),並寄一份給中華鯨豚協會存稿,提供研究使用。

結語

  加入鯨類擱淺處理的這段時間,從一開始僅由鯨豚研究室的師生及助理獨力運作,到現在有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全面動員,在鯨豚保育觀念的推廣是有些成就,然而在硬體和軟體設備上仍舊相當的不足,處理人員常常有力不從心之感。

  此外,處理活體擱淺所動用的人員之多,其任務之繁雜非一般人可想像,從縣政府、海巡署、警察、消防隊、搜救總隊及中華鯨豚協會、漁民、鯨豚志工、獸醫、研究人員,其間必須有適當的協調才能完成任務,協調之完美與周全性也常面臨考驗。雖然中華鯨豚擱淺處理組織網的成員眾多,但都是志工性質,沒有人能全力投入擱淺救援,所以在後勤上並沒有固定的組織可以隨時提供所有的支援,往往在聯絡工作就可能花不少時間,而且有時還會發生無後勤支援的窘境。因此未來亟需有個長程性的永久機構,如「鯨豚研究中心」來專責主要協調指揮與統籌工作,誠心盼望早日見到它的成立,屆時才能趕上開發國家鯨豚保育的水準。

註、鯨豚擱淺原因的各項理論

  鯨豚擱淺是指鯨豚在無助的情況下滯留於沙灘或海陸的交界處。而集體擱淺,一般泛指兩隻或兩隻以上的鯨類同時擱淺,但雌鯨和幼鯨一起擱淺除外。

(1) 返祖論:鯨類由陸生祖先(中爪獸)演化而來,在演化過程中的中間形態為兩棲性生物,在遇到危險時會逃上陸地避難,這種習性延續至今,使的鯨類遇到生命危險或精神緊迫時,還會表現出原始的行為,走上祖先慣走的道路,導致擱淺。

(2) 回聲定位論:鯨類藉回聲定位系統在海中尋找方向及食物等,當此系統發生問題時,如寄生蟲的破壞、疾病產生、地形混淆或氣候惡劣(如狂風驟雨、地震等),以致無法辨識方向而導致擱淺。

(3) 寄生蟲疾病論:擱淺的鯨豚常伴有寄生蟲或某些疾病徵兆,嚴重者可能造成身體不適或影響聽覺因而擱淺,然而很多正常的鯨豚身上亦發現許多寄生蟲,其負荷量與致病機制尚待研究。

(4) 社群論:群居性的鯨類通常由某個成員擔任嚮導,一旦嚮導因生病或其他因素擱淺上岸,其他成員便尾隨其後,發生集體擱淺。

(5) 攝食論:鯨類有近岸攝食的習性,會跟蹤迴游或生殖產卵的魚和烏賊,有時因戀食忘返,退潮後便擱淺在沙灘上,這類擱淺常發生在潮間帶很長、或連續小島大陸棚區、或有特別強而不尋常的海流處。

(6) 追捕論:當兇猛的鯨類(如虎鯨)追趕較小型鯨類(如條紋海豚或領航鯨)時,虎鯨的聲音可能使條紋海豚在驚慌之下逃向岸邊,雖暫時逃離虎鯨,卻因不習慣淺水域而擱淺。

(7) 污染論:人類文明產生的廢棄物或有毒物質對環境的影響間接造成對鯨豚的衝擊,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塑膠袋漂流物及工業有毒廢料排放。在台灣,也曾在擱淺死亡鯨豚胃中找到塑膠袋,此會造成腸道阻塞,營養不良,飢餓而死。工業產生的廢物會在鯨類體內累積並產生毒素,致使抵抗力減弱,甚而導致死亡。

(8) 自然毒素:海中的有毒藻類大發生時,如紅潮,鯨豚遭遇後可能中毒而擱淺。

(9) 氣候論:海嘯、地震、颱風及寒流等,惡劣的氣候因子可能使某些鯨豚個體不堪支撐而擱淺上岸,或游進不熟悉的淺灣環境。

(10) 地形論:在地形複雜處,可能造成鯨豚擱淺,大洋性的鯨豚較常在沿岸發生擱淺。有時,因淺水地區會使鯨豚誤判回聲的訊息,尤其是在沙岸斜坡,或是在暴風期間,水中混有大量的氣泡及沙子,故特殊地形配合氣候亦可能造成擱淺。

(11) 地磁論:在歐洲許多擱淺發生在磁場走向與海岸線成垂直之處,英國的Klinowska博士認為鯨類的迴游是沿著磁場地形而移動,當陸地海岸線與地磁線成垂直90度交叉時,可能造成干擾現象;在美國Kirschvink博士亦有類似的發現。

(12) 人類傷害:鯨在海中有些經歷漁網劫難或標槍刺射後,雖僥倖逃脫,然或因驚慌,或因身體受傷無法正常游行而擱淺。
至於台灣的鯨類擱淺原因為何,則尚待長期累積資料才能加以進一步分析及判斷。

本文摘錄自[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江瑩青 摘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thesis/issue-thesis001124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