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水資源]

迎接台灣後水壩時代的到來 (上)

  自1970年代以降,世界各國的水資源開發政策,在各國民間組織鍥而不捨的呼籲下,加上水壩功能的衰退與後遺症的顯現,劇烈的氣候變遷,人口的成長等因素,以興建水壩為主的作法受到越來越多的檢討與調整。在逐漸取得共識的過程中,捨棄水壩的興建而朝向可持續發展的方案成為這個過程的軸線。

  幾件重要的事說明了這種巨大的變化:1994年,美國墾務局(主導水資源開發的單位)宣佈放棄以興建大型水壩作為水資源開發的主要方案。1997年,全世界20多國50多個民間組織聚集於巴西庫里替巴,召開了第一屆「全世界受水壩影響人民」會議;同年,美國西北部各州,開始編列預算拆除原有水壩。2000年,具有高度權威的評議機構「世界大壩委員會」(WCD, World Commission on Dams),在經過詳細的分析後,做出一份評估報告「水壩與發展」,做為各國政府進行水壩興建決策時參考的依據(Dams and Development: A New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

  世界大壩委員會於1998年,在世界銀行以及國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支持下成立,並組成了一個涵蓋各個領域成員的委員會。委員會對於大型水壩,總結出以下五點意見:

  • 水壩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 在很多情況下,為確保從水壩獲取利益,我們付出了不可接受的、而且通常是不必要的代價。

  • 由於在分配水壩利益時缺法公平,使得人們在與其他替代方案比較時,對於水壩提供水利與能源的需必要性上產生了疑問。

  • 讓所有因水壩興建而影響權益的人加入問題探討的行列,才能為解決不同立場間的衝突成為可能。

  • 應在初期階段就淘汰不適宜的開發項目,並選擇權益人一致認同,可以帶來最大效益的方案。

  此外,委員會提出了決策的框架應基於五個核心標準:公平、可持續性、效率、參與式的決策,以及責任追究。

  台灣的海島與高山地理,使台灣一方面享有多雨之利,一方面必須面對河川湍急之苦,這樣的環境正期待著優越的水利技術人才。在國際間,缺水警報逐漸喧騰刺耳之際,台灣的缺水危機同時隨著水壩的興建,一次比一次升高。我們在此提出誠懇呼籲,避免缺水危機再度升高的唯一方法,為視缺水危機為水資源政策調整契機。在具體的調整項目上,我們提出以下
看法:

  • 獨立而統一的水利事權;

  • 研發多元而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方案;

  • 更為開放民主的決策機制;

  • 水量供需的全面檢討;

  • 既有水壩的清淤與維護;

  • 積極推動流域管理工作;

  • 民生與工業節水措施的推動..等。

<發稿單位>
美濃博士學人協會、反水庫大聯盟、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八色鳥協會美濃愛鄉協進會、美濃愛鄉文教基金會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