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與土地談場戀愛:我的樸門之旅(二) | 環境資訊中心

在澳洲與土地談場戀愛:我的樸門之旅(二)

2015年08月11日
作者:林貞妤(蓋亞行者工作室創辦人)

※編按:先前我們介紹了澳洲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概念及原則,我們看到樸門跟大自然的永續利用有非常緊密的關係,也就是說聰明的永續地景規劃設計,除了能有效減低人們生活的能量損耗外,還能獲得最大產出。今天我們將帶您從回收雨水到堆肥,一步一步了解樸門生活。

隨著氣候變遷,許多國家都面臨著乾旱或儲水不易的困境,2015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便指出水資源危機是未來十年影響全球穩定的十大威脅之一。

澳洲因早先移民在100多年中農業活動將大部分的樹木砍伐殆盡,使得土地風化,沙漠化,鹽鹼化而喪失存水功能,致使現在水資源保存在澳洲更是個熱門的議題。而臺灣年平均降雨量約有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的2.5倍,但卻是世界排名第18的缺水國家(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United Nations, 2005;經濟部水利署,2013),換算下來,臺灣每人每年平均可獲得的水量,僅約為全球的1/6,因此我們更應思索如何有效保存水資源。

水塔回收雨水 種藤降溫 

Tom在農場上設置了一套等高線集水系統,其中包含水壩、梯田、溝渠、水池、步道系統,水壩位於農場最高處,兩旁設有溝渠通往農場兩邊外圍,在大雨來臨時可用做導水洩洪的功能。

農場最高處的水壩。攝影:林貞妤。
農場最高處的水壩。攝影:林貞妤。

此外,還另有沿著等高線挖掘的小條溝渠,將水導到農場上各處作物區與水塘,在水塘裡養著魚蝦,跟可協助分解有機物質的水生植物。

Tom也在住家與教室附近設計屋頂集水系統與水塔,用來回收雨水。並在水塔周圍種植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或其它攀藤作物,以做降溫美觀用途。

屋頂右邊的水塔,用來回收雨水,並在水塔周圍種植攀藤作物降溫。攝影:林貞妤。
屋頂右邊的水塔,用來回收雨水,並在水塔周圍種植攀藤作物降溫。攝影:林貞妤。

堆肥廁所 不須用水

在回收人類排泄物方面,對於傳統沖水式廁所而言,每沖一次廁所會用掉6~8公升的水,堆肥廁所的特色是完全不需用到珍貴的水資源,因為它應用木屑、乾稻草、米糠、落葉等蓬鬆的有機物來取代水。

每次如廁後。灑上這些乾燥覆蓋物,就可以消除異味。此外,人類的排洩物含「氮」量高,而乾燥覆蓋物則含「碳」量高,對植物而言,最重要的堆肥莫過於這兩種元素了,一旦碳氮比例混合得當(建議碳氮比25:1),這樣的堆肥就能轉化成為肥美的土壤,用來種植作物。

Tom在屋子與教室附近,設置了堆肥廁所(Compost toliet),將人的排洩物,收集在一個桶子裡,再定期移到農場的偏遠角落等待一年左右的時間讓其發酵熟成為土壤。此外堆肥廁所也設計了排水管,將多餘的尿液排到植物區。透過植物根部的吸收,將尿液轉換成為植物成長的養分,絲毫沒有一絲浪費。

灰水系統(Grey water)

人的排洩物,會定期移到農場偏遠角落等待一年左右的時間讓其發酵熟成為土壤。攝影:林貞妤。
人的排洩物,會定期移到農場偏遠角落等待一年左右的時間讓其發酵熟成為土壤。攝影:林貞妤。

根據澳洲環保署(Australi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15)定義,人類日常生活包括:洗衣機、洗澡、洗手台、廚房產生的家庭廢水,都叫做灰水,又稱為中水。這些水經過處理後非常適合在花園裡重新回收再用。

Tom在農場尚設計了一套灰水系統,將洗澡、廚房廢水等灰水,導入一個圓桶,添入一些墊底的物質像撕成條狀,浸泡過水的厚紙板,培養土,再放入蚯蚓,最上面再鋪上稻草桿保護土壤。

蚯蚓會吃進硬質泥土和尚未腐熟的有機物,再轉化成糞便排出,除了幫忙鬆土之外,還提高了土壤養分。固體堆肥通常大概需要6~10個月的時間轉化成泥土,相比之下,用蚯蚓處理堆肥可加速這個過程,一般建議大約用兩公斤的蚯蚓來消化約一公斤的食物殘渣。等2~6個月後就可以收成豐富營養的蚯蚓糞肥土!

灰水系統。攝影:林貞妤。
灰水系統。攝影:林貞妤。
紅色的蚯蚓正幫忙分解有機回收物。攝影:林貞妤。
紅色的蚯蚓正幫忙分解有機回收物。攝影:林貞妤。

草葉堆肥:千層糕食譜!

另外,香蕉圈是樸門中很經典的概念,因為香蕉分解固態堆肥物的能力很強。Tom在農場的邊緣挖洞,將挖出的土壤沿著洞緣堆置,在上面種植四到五株香蕉樹,將廚餘或紙箱,甚至導入灰水至洞中,讓香蕉的根系慢慢分解堆肥物,這過程產生豐富的鉀肥,便可直接滋養附近其他樹種。

香蕉圈。攝影:林貞妤。
香蕉圈。攝影:林貞妤。

過去傳統農業因為大型農業機具的過分翻耕,加上化肥、農藥的使用,破壞了土壤微生物的平衡,導致地力下降,甚至必需要休耕許久後才能再次耕作。其實堆肥的用意,是為了改善土壤結構與保護土質,使土壤保持溫暖,減低乾燥硬化,使其能保留住流經的水份或營養質。

草葉堆肥是樸門領域裡相當重要的一環。一般建議堆肥碳氮比調整在20~30:1,因碳氮比太高時,會因氮素缺乏,微生物無法大量繁殖,使堆肥化過程減緩。但如果碳氮比太低,微生物會分解出過多的氨,氮素容易從堆肥中逸散掉。(Tom Kendall口述,201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15)。

通常草葉堆肥的材料,都是回收農場內的稻草、莖蔓、樹木落葉、雜草、動物糞便、少量廚餘等。幼嫩新鮮雜草含氮的成份高;牛糞或枯黃的草葉,則是含碳的成份高。根據農場土壤的狀況跟要種植的作物不同,來調整草葉堆肥的碳氮比,而一旦農場生態越平衡,土壤變得愈健康,未來就越不需要再花時間製作草葉堆肥。

Tom先選好一塊常走動觀察的區域來置作草葉堆肥,因為堆肥過程中需要隨時觀察溫度、水份的狀況。他示範了如何收集新鮮雜草,就是一手抓住要割下的雜草,一手將鐮刀平貼往草的底部方向割除,便能不費力割下大片草莖。

然後像疊蛋糕一樣,一層新鮮雜草,一層枯黃草葉,一層牛糞,一層雞培土(從雞舍取出,混雜了雞糞、乾草葉、稻穀的混和物),有時加一點豆科植物的葉子,增加原料多樣性,並在中間倒入廚餘,再繼續層層堆疊直到原料用盡,並視情況澆水,最後在蓋下帆布蓋保溫,增加堆肥速度。他都暱稱製作草葉堆肥時是根據他的「千層糕食譜」!

置作草葉堆肥。攝影:林貞妤。
置作草葉堆肥。攝影:林貞妤。
良好的堆肥約兩三天左右,中心就會開始發酵產生高溫而冒出熱煙。攝影:林貞妤。
良好的堆肥約兩三天左右,中心就會開始發酵產生高溫而冒出熱煙。攝影:林貞妤。

好肥料尤如優質黑巧克力

製作良好的堆肥,大概兩三天左右,中心就會開始發酵產生高溫,冒出陣陣熱煙,所以在堆肥後製作後的第四天,要做第一次的翻動,將邊緣的堆肥物跟中心部分互換位置,從上而下、由外而內的翻蓋,確保堆肥均勻發酵,也要檢查溫度、濕度、味道跟細菌生長狀況。通常希望濕度維持在50~70度,中心溫度如達到70度就一定要翻動,以避免好的細菌相被高溫殺死;若溫度不到50度,最好不要翻動。

通常濕度維持在50~70度,中心溫度如達到70度就一定要翻動,以避免好的細菌相被高溫殺死。攝影:林貞妤。
通常濕度維持在50~70度,中心溫度如達到70度就一定要翻動,以避免好的細菌相被高溫殺死。攝影:林貞妤。

之後需每隔兩天翻動一次,注意是否有腐臭的味道,一旦產生臭味,就表示開始產生如阿摩尼亞(NH3)或硫化氫,珍貴的氮素會變成氣體逸散失,如此堆肥就失敗了。

而這樣的過程持續20天後,分解後的堆肥就變成了營養的有機土壤,顏色就類似70%~80% 的黑巧克力,鬆軟而有香味。對植物而言,將這樣豐美肥沃的有機土壤覆蓋在周圍就好比給它吃了上等巧克力一樣!

樸門人就是利用這樣的原理,將土地上的能量由A處搬到B處,讓原本在農人眼中廢物的雜草落葉,轉變成對作物最營養的肥料。這便是將問題本身轉成解決方案(The Problem is the Solution)的最佳例子 。(待續)

第八天的堆肥已經轉為漂亮的黑褐色。攝影:林貞妤。
第八天的堆肥已經轉為漂亮的黑褐色。攝影:林貞妤。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逛逛大觀園】

※ 本文與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林務局   合作刊登

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加入打造優質環境媒體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