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按:昨天向讀者們介紹了金斯頓轉型社區的轉型組織工作內容,其中食物組將廢棄不用的停車場,透過樸門永續設計轉變成食物花園,本參訪團即跟著轉型小組,來到了這個農園,除了在看似雜亂無章的園裡發現令人驚喜的纍纍果實,也和小組成員對談,究竟他們對社區、對未來生活的想像是什麼樣子呢?請看本日專欄。
加入食物小組KPR(Knollmead Permaculture Reserve)的初體驗
在金斯頓轉型城鎮操舵小組(Steering Group)成員Martin Birley的引介下,我們實際參與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KPR的每月例行活動,藉此實際體驗究竟樸門永續設計落實於社區農園的狀況。跟台灣不同,英國都市近郊地區有公營的出租農園(allotment)可租給對於園藝或農藝有熱情的民眾來使用,一般來說租借時間為其一年,約滿後由市議會轉租給其他申請的民眾來使用,因此這類的出租農園可謂異常搶手。
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早在1992年時就已成立(相較於TTK成立於2008年來說是個更老字號的在地組織),而這座經營將近20多年、小有規模的食物森林獲得金斯頓議會的青睞,永久取得這片土地的使用權,也因此培養出一批熱心於樸門設計的支持者。KPR的負責人西蒙.凱(Simone Kay)女士表示,KPR的前身是金斯頓地區關心社區發展的綠色人士所組成的團體,並在市中心有定期的集會來討論當前所面臨的問題,現今位於若米德的樸門示範園區便是在當時所討論出來的具體行動方案。西蒙女士表示不同組織相互連結成網絡最能發揮影響力,因此KPR與轉型城鎮金斯頓的合作關係,除了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樸門的設計理念外,也能讓人直接透過KPR所經營的食物森林直接與土地有直接接觸經驗。
在這片籠罩在夏日金黃陽光照拂中、枝葉濃密的森林,總共區分成三個區域:果樹區(多種李子樹、蘋果樹、以及各種可食與不可食野莓的種植區域)、溼地花園區以及實用雜木林區(像是用於coppicing與編織的木種)。由於缺少人力可以做密集的管理,因此園區以樸門設計中的第三或第四區概念進行營造,希望以最少的人力與資源介入來讓自然自己發展。園區中的各種設施,例如堆肥式廁所、花圃、樹屋,都是使用當地實用雜木林區所疏伐下來的硬木與柳樹進行編紮,這工法屬於傳統英式管理田間林地的手法,整體來看可說既保留傳統的工藝也同時兼顧到材料的永續利用。
參訪當日正值李子成熟時節,西蒙女士希望來自臺灣參訪的我們加入採集的行列,待採集結束後會將所有果實秤重、做記錄,然後均分給所有參與活動的成員。高掛在樹梢上的李子在午後陽光映照下顯出黃澄透紅的成熟姿態,用園藝特製長桿費力採集的過程中難免會打落些過熟的果子,而這些果子自然成為採集者們當下最豐富的報酬。一顆顆甜美多汁的李子,讓西蒙女士直讚今年是有史以來收成最為完美的一年。
採集過程中另一位對於樸門以及園藝專研甚深的布萊恩(Brain)則是並不藏私地分享他的果樹管理經驗,並指出樸門作為一種設計系統要能切合當地的氣候、地貌以及可用資源,然後做出適當的修正。舉例來說,用於覆蓋在土壤上的保溼層(mulch)除了能替土壤保溼外也能抑制雜草生長,但一般來說多以鋸木後的塊狀碎屑作為材料,但他們則是使用在超商購物就能取得的紙板,除了有類似的效果外,紙板分解後也能成為土壤養分中的一部分;另一個例子則是運用園藝技術於園區果樹來增進果樹的產出,透過修剪讓果樹呈現枝椏往周遭生長、中央空缺的狀態,除了能讓更多的枝葉接受到陽光外,也能將果樹的養分集中在這些往周遭伸展的肢幹上。
採集結束後的午茶時間,西蒙女士表示她很難替若米德樸門推廣計畫下一個完整的定義,因為包含的層面實在太廣,因此與其蓋棺論定地說KPR是專注於食物森林的營造,毋寧說是讓人們在園區體驗的各項過程中凝聚情感與改變意識,因為樸門的三大精神照顧地球、照顧人群、公平分享彼此是緊密連結的,對於都市生活環境中逐漸式微的社群精神有實質提昇的作用。社群意識的凝聚與分享,西蒙女士表示,是最為關鍵的,而現在KPR最大的挑戰是在於如何讓更多人參與在這個社群意識凝聚的過程當中,因此與TTK的合作可以讓更多對於綠色生活方式有所期待與想像的人們來加入。
在分享過程中KPR成員彼得表示任何單一組織過度的成長都有潛藏的危機在其中,唯有透過多元、熱心的小型公民團體彼此串連、分享資源,才能避免官僚主義、集體主義成為妨礙社區進一步發展的絆腳石。此外,彼得也表示綠色生活不在於擁有多少物質資源可運用,而是人們的意識中是否對現況有所反省與體察,了解生活所需實際上是如此的簡單,藉此破除現代價值觀強加的心理枷鎖,讓個人能用更貼近自然、對得起自己心中新興崛起的那份問題意識來真實的過簡單生活。對此彼得表示更多的沉思、提醒、教育以及自然體驗是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人們彼此相互連結、形成社群來致力於推行簡樸生活的努力,在面臨氣候變遷與能源、資源匱乏的未來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後現代社會中建構小而美的社群生活
在後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的是大規模都市發展,被鑲嵌在這個背景中的人們囿於教育、價值觀被綁架的狀態下,對於另種未來的想像大大傾向於科技萬能論的範疇,但我們目前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是單純的技術性難題,我們同時也面臨到生活型態對於地球環境所造成的難題。現在生活規模如此之巨,註定各種資源的耗用也將無比巨大,實難想像在2050年地球人口達到90億人口大關時,當所有人皆以歐美生活水準為目標時,生活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如同印度環保先鋒范達娜.席娃(Vandana Shiva)曾表示,要扭轉難北半球這不公義、不永續的狀態,富有的北半球要必須在自己的土地上扛起餵養自己的責任。轉型城鎮運動似乎就是這樣的一種翻轉,在這運動中我們有幸看到不少富有英國的人自願加入公民社群運動的行列,並見證到不同公民團體間如何偕同一致地在城鎮轉型、永續發展的大帽下,彼此策略聯盟共同合作去拓展綠色生活的視野,以及如何爭取更多人的參與。永續的未來,建立在人們的社群連結之與對未來的想像上。
※ 本系列專文感謝 、 贊助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