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工業革命與大航海時代開啟後,台灣以代工製造業為主流,追求最大化的經濟利潤。但幾十年過去,我們發覺經濟奇蹟的背後,是沉重的社會與環境成本,青年人口集中移往大都市尋求工作機會,而致社區村落的互助與文化傳承漸漸消逝。而台灣加工製造業在「輸入污染、輸出血汗」競爭模式下,犧牲的是美麗寶島的山、海、田,重金屬汙染環境,最後也汙染了我們的孩子。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多樣優點聯合國稱讚有加
我長期關注生態保育,希望發掘人與環境更合諧相處的生活方式,一種可以兼顧對永續環境的低碳、給孩子健康的食安保證、在地社區鄰裡的緊密連結與文化傳承的生活方式。也因此,前往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的發源地──澳洲,成了我再自然不過的決定。
澳洲農夫因所處的地理位置,時常要面對極端乾燥或潮濕的氣候環境,為了因應這樣的極端氣候與現代工業化肥農藥對土壤的危害,澳洲兩位生態學家Bill Mollison與David Holmgren發展了一套與自然共存的辦法──樸門永續生活設計(permaculture)。Permaculture 字面上是兩個字永續(Permanent)和農業(Agriculture)的結合,也有永續文化(Permanent Culture)的含意。
樸門永續生活設計捨棄使用現代農業的化肥農藥,轉而使用有機肥料,如用廚餘堆肥或蚯蚓肥、用人力或動物代替機器、耕地上保留多元棲地、種植天然抗蟲花草代替化學農藥以防治病蟲害等。這樣的利用概念所發展的農業生態體系,便創造了一個農業、生態、經濟、防災四贏的局面。這些成就使得澳洲在2012年被聯合國(the United Nations)評定是世界防災示範國,其教育、醫療、農業、還有因極端氣候災害導致能源或糧食短缺的應變能力都被聯合國譽為全球典範。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師
樸門的核心精神為照顧土地、照顧人類 、分享多餘。而樸門的老師便是大自然,因為大自然是最好的設計師,在自然界裡,沒有所謂的浪費,所有元素都是息息相關,不斷循環利用,依據這樣的精神,便發展出了樸門的設計原則:
- 觀察與互動
- 把問題看成正面的資源
- 以創意借力使力並回應變化
- 收集與儲存在地的能源
- 有效率的能源規劃
- 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生物性的服務
- 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可產生多種功能
- 系統中重要功能由許多元素來提供
- 將合理的相對位置整合起來
- 運用並尊重多樣性
- 應用自治系統並接受回饋
- 使用邊界生態及重視不起眼的資源
- 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
- 從設計模式到規劃細節
- 有勞有穫
而樸門創始者Bill Mollison的《樸門設計者手冊》將大自然裡的元素,分成幾個大項目當作樸門的重要主題,包括:
- 樸門原理:永續生活設計原則、自然模式、土地倫理、設計實作等
- 地理與氣候:氣候與微氣候、地形地景、土壤與堆肥、地力保存、水資源管理保存、雨水利用等
- 植物與動物:食物花園、食物森林、植物濾水回收系統、動物系統等
- 建築與能源:再生能源如風力與生質燃料運用、綠建築與綠色修復入門、適切科技等
- 經濟與社會:永續農業經濟價值、社會資源的匯集、原住民傳統智慧運用、永續社區的規畫、國際樸門設計連結等
我在澳洲陽光海岸樸門永續生活設計研究學院(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unshine Coast, Australia)參與的樸門永續生活設計認證課程(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 Course, PDC)就是學習以上述幾項自然元素實際落實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各方面。
用最少的輸入,得到最大的產出
在樸門裡有個分區(Zones)概念,就是以聰明的地景規劃設計,有效減低人們生活其中的能量損耗,卻能一樣有效獲得最大產出。一個理想的地景分區以住宅為中心,依據人們每天需要用到的自然資源如:植物種植密度,或需花費時間維護的訪問次數與關照程度遞減,可細分為5區:
- 區1:住宅,菜園,小瓜果樹
- 區2:莊稼,果樹,家禽
- 區3:家畜,水塘,飼料植物
- 區4:林木場
林木場。圖片來源:林貞妤。 |
- 區5:自然
自然。圖片來源:林貞妤。 |
授課老師Tom Kendall擁有一片85公頃的有機農場,其中他只用了25公頃做為生活起居、環境教育的場域。剩下7成的土地,他保留給區5:大自然與野生動物,只做觀察學習用途。
Tom小小的農場就如同一個完整循環的生態系,其中維繫這循環功能的最大推手,就是人。樸門人就像是能量移動者,靠著回收與堆肥這兩樣利器,將農場上的能量循環利用。(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