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樸門的生活智慧跟農業有非常緊密結合,當然絕大部分脫離不了「吃」,上篇我們學習到如何蒐集雨水、製做高級肥料,今天我們將從食物開始,告訴您如何有效地種植以獲取最大收穫。在樸門中,你會發現人和各類生物是如此的緊密依存!
樸門很強調藉由聰明的設計讓人們省時省工,效果加倍。所以樸門利用了生態學上的「共生關係」,植物與人類一樣,很難單獨在野外生存,它與周圍其他種植物,其實彼此間有著互利共生的關係,把這些互相扶持的夥伴植物種在一起,就是「群落種植」的概念。
小創意串成大力量
- 食物花園
最經典的例子如:美洲印第安人的「生命三姊妹」,指的是將玉米、豆科植物、瓜類種在一起。玉米一向是印第安人的主食,是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來源,同時又提供豆科植物性喜向上攀爬的支架,而豆科的固氮能力為土壤提供肥沃的養分;瓜類因貼近土地上橫向生長,此特性能保護土壤免受風化侵蝕外,並抑制雜草叢生。
Tom也在農場上將番茄和羅勒,檸檬樹和印地安麻(Apocynum cannabinum L.)種在一起,並在木瓜樹周圍種植深根植物或堆放石頭。因為木瓜本身根系淺,周圍植物與石頭除了能緊實土壤,還能保持土壤的涼爽溼潤,避免過度曝曬。而晚間石頭也會放熱,形成微氣候,保持土壤的溫度,在日夜溫大的地區尤其適用。
Tom身後的木瓜樹便是與豆科植物一起種植。攝影:林貞妤。 |
群落種植為糧食安全的骨幹,其好處在於除了增加產量外,也避免了單一種植容易有的大面積蟲害危機,倘若將蔥或辣椒等一般害蟲不愛吃的植物,交錯種植在菜園中,便能有效地侷限害蟲的肆虐!這也符合混合農作(Mix Farming)系統的精神,世界各地如中南美洲的米爾帕(Milpa)農法、日本的農林間作,或是推拉技術(生物間的吸引與排斥效應),都是仿效生態學的概念,採取群落種植來管理農場,減少農業投入與危害。
- 食物森林
除了群落種植的食物花園提供Tom一家人的蔬食外,他也規劃了食物森林區,用來耕種目標果樹。但在一開始,這塊農場野地是一片比人還高的蔓蔓雜草,所為野草除不盡,春風吹又生,光是靠他一己之力,那不知要花多時間才能拔除乾淨?於是他利用了樸門領域裡的「移動雞舍」,來協助他將一片雜草轉為具生產力的果園。
原本的雜草區,土壤貧瘠。攝影:林貞妤。 |
初級的食物森林,充滿各種果樹小苗,周圍覆蓋包含豆科植物的堆肥。攝影:林貞妤。 |
他首先裁出八根木條,用木條釘好三角柱形的外框,屋頂是一半遮蔭,一半網狀,讓雞隻可以有陰影處休息避雨與露天活動的場所。要種菜或建造食物森林之前,先把移動雞舍移到該區域上,再灑上一般常見的木屑,讓雞抓土找食的天性幫忙耕地、除草、吃蟲,而木屑吸附雞糞等排泄物與底下腐化的雜草土層融合,既除臭且形成天然的堆肥,增加土層中的磷含量。約一個月後,再將雞舍移到下個區域,而此區域就可以播種了!
透過移動雞舍改善土壤,並種植目標作物。攝影:林貞妤。 |
這很符合了樸門的設計原則中的系統中的「每個元素可產生多種功能」,想想雞隻本身除了提供肉蛋等優質蛋白質來源外,雞糞可作堆肥,羽毛可做裝飾或掃把,而牠們本身的踩踏還能協助食物森林進展,一舉而數得!
樸門是一種全方位的永續生活態度。圖片來源:林貞妤。 |
思考全球化,行動在地化(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
樸門不只是一種農法,更應該說是一種全方位的永續生活態度,它教我們的遠不只是怎麼作肥料或養雞,而是如何用聰明設計將人為照顧的時間和精力減到最低,還能讓一個自然系統本身能永續運作。
樸門需要先瞭解環境生態本身的特性,其設計系統容納多樣的自然元素,考慮當地氣候、地景環境、水文、物種和在地文化習俗等,在各元素間建立環環相扣的複數連結關係,將樸門基本的知識與技術,在面對實際狀況時適地適性運用。
或許我們能夠從樸門學到的不只是農業設計,在我們經營組織、社區或從事社會運動時,也應因地制宜的彈性回應問題。但樸門裡不僅關注健康糧食的生產源頭,我們還需考慮到另個問題:糧食如何輸送?尤其是考量到在地建康食物輸送的碳足跡。(待續)
【相關文章】
【延伸閱讀】
【逛逛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