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環保論壇】NGO談河流保育 從社區教育做起(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環保論壇】NGO談河流保育 從社區教育做起(上)

2008年10月15日
本報2008年10月15日台北訊,劉育珊、陳誼芩報導

人類自古以來,沿著水邊定居,但隨著工業化、都市化的發展,廢水排入溝渠,在河邊蓋高架橋、掩埋垃圾,讓河流變得難以親近,但是仍有一些人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江河。第三屆兩岸環保與永續發展論壇以「社區」為主題,昨(14日)最後一天的行程,中國與台灣環保NGO代表,從社區出發,分享各自河川保育經驗。

來台交流的中國環保NGO代表,走訪完台灣西部地區九個社區,看見各從人權、文化、環境等不同角度出發,以社區為主體的環境行動。而河川保育方面,從點、線到面的治理缺一不可,在昨日上午「社區環保下一步──兩岸攜手話未來」座談會中,邀請中國環保NGO代表對此議題進行討論,以下為座談精華整理(編排順序不代表發言先後次序)。

運建立(襄樊市環保協會會長):

綠色漢江會長運建立漢江是長江的最大支流,南水北調之後水量剩下1/3,2002年8月成立綠色漢江,重點是保護水源,到農村、社區、學校宣傳發動廣大民眾,前後已辦理21期教育培訓班,進行環境意識傳播,並挑選30位優秀青年深入漢江調查污染源頭,用數據向當地政府報告,專題節目也大篇幅的報導。漢江可以和歐洲的萊茵河比擬,是全球同緯度的河川中,水質最好的。

2004、2004年帶隊徒步唐白河,全面瞭解漢江襄樊段的生態狀況。唐白河的污染是河南和湖北間的跨省污染,為此,我們發動小學生寫信,上承溫家寶,才停掉河南省許多污染廠,現在唐白河河岸已改善許多。我們現在擁有一艘「綠色漢江號」,是我會的水質監測船,也是流動的水上教育基地,讓人民在漢江上看河才更了解保護漢江的重要性。

當然河川治理並非一蹴就可,需長治久安,污染容易治理難,需當地居民行動起來,我們還要到更多社區去宣導。

周翔(安徽綠滿江淮總幹事):

綠滿江淮總幹事周翔我們的組織從2001年由大學生發起,到現在轉型為民間團體,有全職3人、兼職6人,主要從事安徽本土的環境保護專業,涉及自然生態、環境污染、環境宣傳、環境教育、環境健康等領域。

其中,在淮河保護交流項目方面,加強公眾對淮河的水污染治理與水資源節約利用的意識,及推動社區草根人士維權。淮河流域佔耕地面積1/5,發現許多排污情況,很多污水處理廠沒有正式運作,加上工業污染、動物屍體、生態破壞、地表水污染等,當地很多人都患結石病。

為解決水污染問題,當地居民多投放明礬,但並未真正達到淨化功能,綠滿江淮考察後發現淮河問題很多,決定選一個點作為對象──蚌埠市仇岡村,這個村主要的污染來源是當地的三家化工廠,當地水塘、農田都被污染,小孩罹患呼吸道疾病,都要帶口罩上課。

我們進到村子調查這三家化工廠的產品,幫助當地成立社區組織,在得知上級領導來視察時,村民自發的把污染底泥放在入村必經之路的石橋上面,並安排人「接待」;另外,也讓小學校長寫信給政府。將近一年的努力和媒體的關注,2007年蚌埠市首次實施流域限批,同時仇岡村的三家化工廠也關停整改。但仍舊面臨許多困難和瓶頸,像是受害者賠償問題;期限將至,化工廠若不搬遷,要如何行動?路還在走,且漸行漸遠,但我們有信心,深信能夠成功。

戚志堅(綠色浙江環保協會常務副理事長):

綠色浙江戚志堅綠色浙江環保協會來自杭州,組織正式成立於2002年,目前無專職,工作以環境宣傳為主,以推動公共參與會目標。2000年到2007年,舉辦環保時裝秀、廢油變肥皂,其中也和餐館合作,讓周圍居民學習作肥皂,並在杭州市社區教學。另外,也推動奧運五福瓶、五色環保印保護溼地活動、母親河典禮(採集家鄉的水)、植樹節掛樹種行動。

我們對傳統環保活動模式的反思,提出「EOE」環境創意行動項目,有利於動員更多民眾參與生態建設,讓志願者和社區居民成為活動主題,培養更多的環保骨幹,也大大減輕了協會組織者的工作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