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環保論壇】節能、有機農業、綠建築 兩岸社區最夯話題(上) | 環境資訊中心
台灣新聞

【兩岸環保論壇】節能、有機農業、綠建築 兩岸社區最夯話題(上)

2008年10月15日
本報2008年10月15日台北訊,林穆琳、熊家玲報導

編按:中國環保NGO代表就環保事務來台訪問活動已進入尾聲。昨日(14)是本次行程最後一天,主辦單位特別安排一場「社區環保下一步‧兩岸攜手話未來」論壇,供海峽兩岸朋友相互交流。社區環境議題千變萬化,下午場次將扣緊目前節能減廢、有機農業、綠色建築等熱門議題,展現兩岸NGO該如何影響社區、發動在地居民,共同守護自己的家園?

下午場次的中國發表人有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主任趙中,他將以目前正在執行的三個案例,說明綠駝鈴在中國大西北農村社區的關注焦點及工作推展方式。接著第二位發表的是綠眼睛環境組織的理事長方明和,做為中國青年環保的先行者,綠眼睛在野生動物保育及環境教育推廣擁有亮眼的成績,他們是如何辦到的?

第三位中國發言代表為綠色和平污染項目防治的資深主任賴芸,他將就中國電子產品廢棄物污染問題,分享綠色和平所採取的有效行動;此外,環境發展研究所環境教育項目負責人張蕙蓮,則以長期從事環境教育的經驗,介紹環境發展研究所組成工作小組,深入中國各地社區,針對中小學生推動節能減碳、環境永續課程的經驗。

在台灣方面,主辦單位邀請到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吳東傑,與在座兩岸來賓介紹有機食品、永續農業在台灣社區的推展情形:長青老人服務協會理事長陳芳姿,則與大家分享從無到有打造環保老人社區的溫馨過程。

甘肅三個實踐案例 看草根環保組織推動生態農業

趙中(甘肅省綠駝鈴環境發展中心主任):根據統計,2006年中國仍以官辦NGO為主,學生NGO次之,草根組織和其他的環保組織仍很少,且多集中在北京和東南方;尤其西北部的NGO最少,這就是甘肅省綠駝鈴環團成立的背景。在此分享我們所執行的三個案例:

第一是在城市中推展自然大學:我們在北京、天津、廈門等城市社區中,以綠駝鈴為平臺,透過自然大學形式,為公眾提供認識自然、觀察自然的機會,並訓練當地人解決當地周邊事情的能力,同時組織志願隊,定期考察週邊環境問題。其中,我們還鼓勵社區公眾實地參與如垃圾分類、廚餘堆肥、有機農業等環保活動,藉以影響人們自身的行為習慣,強化他們將生態農業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並加強城市與農村社區的連結。

第二,我們在甘肅生態沙漠化最嚴重的貧瘠農村,推動有機葵花養殖。許多農村由於長期只種小麥,土壤鹽鹼化嚴重,因此我們推廣間種葵花的生態技術,來降低土壤鹽鹼化,並成立NGO+合作社+農民的社會企業運行模式,來應變自然變化,並符合市場生產需求,開發農產加工產品如葵花子,創造產銷一條龍的服務,把利潤用來回饋社區發展。未來,我們期待能再逐步讓農民減少農藥使用,並發展葵花秸桿生產再生能源技術,使農產更符合友善土地的原則。

第三個案例,則是我們接受委託,預定09年春天,在甘肅震災地區,成立20戶草磚房,來推廣生態建築。草磚房有抗震、保暖、隔音、通風吸濕特性,並可降低10~20%的成本。同時我們將協助成立社區重建基金,由民眾自行決定需求公共建設項目,和生態概念宣導。

此外,我們也曾以蘭州無軌電車保留與否,對其環保效益進行科學論證,透過發動快閃時尚、政委陳情書、全國電車迷等方式,引發媒體及大眾的關注。最後在公聽會上,因為反方拒絕出席,駁回公眾訴訟而終止。這次的行動雖然失敗了,但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效益,因為我們已逐漸引起政府關注,不得不考慮百姓的聲音,公民意識也因而得以培養。

從關心野生動物、關注環境到關懷社區

方明和(綠眼睛環境組織理事長):綠眼睛在2000年成立,是中國南方成立最早的民間青年環保組織之一。我們的工作主軸很明顯,一是民眾環境教育,一是野生動物保育。在經濟發展的中國,愈來愈多人喜好山珍海味,許多野生動物因而遭殃,今日的中國幾乎已不見大型的野生動物了。因此我們在幾處經濟特別發達的沿海省分城市,設立打擊野生動物消費的工作站,組織10組大學生社團,並與政府合作,暗訪餐館及菜市場,接受民眾舉報,合力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同時我們也在各地成立野生動物保育站,做為受傷的野生動物庇護所及動物保育的教育基地。

在環境教育方面,我們一方面對民眾宣導野生動物保育觀念,另外,為解決日益嚴重的河川污染問題,我們也在經貿發達的溫州,組成學生工作小組,實地進行環境教育,如參訪工廠生產實況,以激發學生珍惜商品,並了解生產污染造成的職業病和河川。我們鼓勵學生自行發掘身邊環境問題,進行長期觀察及監測,並加以記錄書寫下來。有個學生就看到許多民工在環境惡劣的工廠,生產便宜而劣質的膠鞋,許多民工在工作2~3年後便遭解僱,因為老闆知道他們的健康已受損,不想負擔醫療費用。此外,他們也看到這裡常有老人家獨居,因為環境惡劣,下一代不願久居,連孫子都表明不想回來探望,因為他不敢喝老家的水。這些真實案例的披露,都可讓人深刻感受到為追求經濟發展,貧窮地方出賣土地及人民健康,遭受污染後更淪入惡性循環的悲哀。

問:您剛提到學生們的觀察報告出了一本書,只印成宣傳手冊,不便發行成書,其中是否有所擔心和壓力?
答:我們的定位很清楚,是做教育,這些手冊只是提供一年來這些學生所提供的初步觀察及反思,要做到以組織名義正式出版,需要更專業而精確的考據及全面的背景資料,因此我們只是對學生提醒環境問題對生活所造成的影響,因此未能針對某一專門議題深入探討,正式出版。

有機農業 從剝削經濟到保育經濟

吳東傑(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台灣推行有機農產約20年了,目前受限於產季,耕作面積約佔千分之一,這其中又存在著矛盾,人們常質疑有機農產的高價格,而忽略了有機農業在生態上保育的價值。人們也常落於淺層的有機概念,以為只是個健康食品,其實我們應該考量得更深層一點,加入生物多樣性和水源土壤涵養的永續意義。

為了糧食耕作,台灣不少山坡地和集水區都開墾為農田,造成土壤流失嚴重,以及棲地的零碎化。

人一生有可能吃掉一個生態系,也突顯出有機農耕及食物里程「在地生產、在地消費」的重要價值,因此我們發起「嘴巴運動」,告訴大家用吃來改變世界,並發起「校園有機日」計畫,從今年3月開始,先從每週一餐開始,在新竹尖石鄉,為8所學校3000位學生提供來自當地農作的有機營養午餐,讓學童認識有機食物的健康價值,進而實踐改善農業產區生態、減碳、公平貿易、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同時協助原住民部落發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