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欄作家]

等出孩子的感覺
--關於戶外的知識學習

作者:陳健一 (台灣土地倫理發展協會秘書長)

  小學階段的小朋友來到戶外,感覺是先行的。尤其是「玩」的感覺出來時,孩子的專注與投入,會讓大人們側目;他們熱衷於玩沙,熱衷於和同行的孩子們追逐遊戲,並不熱衷老師提出來的資訊。

  這樣的「知性之旅」,家長或許會感到無奈和迷惑;甚至質疑,這樣的戶外教學,孩子究竟獲得多少?

  想說的是,來到戶外,強邀知識傳授,是不容易讓孩子真確獲取知識。除非孩子的知性習慣、好奇心能量已經積貯一定程度。

  帶孩子來到戶外,我較熱衷的,不是當下孩子的知識是否都獲得,而是我提供的「感覺到知識」的環境是不是成熟?會不會被孩子排斥?孩子在當下的情境,是不是願意參與知識和現場相互連結的判斷、體會活動?

  而後者,又是戶外、知識與孩子相互連繫的深度可能環結!

  整體而言,我較不關心孩子是不是精確地熟記老師告知的知識,我較在意孩子的行為中,是否呈現出「感覺到知識」的表徵。如願意用判斷語言、感覺語言表達他的知識經驗。或者...

  可以專心聆聽

  會表示看法

  能說出感覺

  願意觀察逗留

  願意閱讀資料...

  這些表現若更細緻分析,將可以理解孩子的對於該知識「主題」的深陷程度。

  通常,能夠表現「判斷」看法的孩子,對於訊息已有更深度的掌握。

  假如孩子願意閱讀相關資料,也可以視做孩子已經領受到一定程度的知識。孩子除了單純回應老師的提問外,假如能夠旁徵博引有關的資訊,孩子的學習體質又更前進一個階段了。

  再來,把孩子丟到圖書館、書店,孩子願意主動找資料、閱讀,甚至願意和你討論......

  這時候,該是偷笑的時候了。

  從孩子走進戶外,到願意參與觀察,適時回應老師的提問,表達自己的看法,到願意主動找資料,發展自己的想法......。整個過程必需經過較長時間,有意識的教學環境佈置,才可能成就,是絲亳簡化不來的。

  知道知識只要強邀記憶就可以了,但是要進入判斷,甚至「把玩」知識,必需對於該類知識有感覺才行。讓孩子感覺到知識是急不來,不能快的;每個孩子的收訊節奏及個別性向不同,不適合用「一致性」及「快速度」的手段強邀幾個孩子平等式學習。這中間,需要有意識的觀察,有意義的學習觸媒催化......,並且提供多樣的活動空間,拉長時間......

  再來是

  等下去!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