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專題-缺水不缺水誰之過]

天災?還是人禍?--山林與水的故事

作者:鄭廷斌

  缺水情況再度出現,政府為顧全高科技產業而緊急休耕稻作並施行所謂的「南水北運」,搶水大戰再度上演,各團體為了水而陳情抗議,這種每隔一段期間就要上演一次的情況卻是深刻的曝露出台灣環境嚴重失調,政府長期重經濟輕環保所造成的結果。

  森林就像是一塊巨大的海綿,能吸收涵養大量的水份。當降雨時樹葉、樹冠及附生於其中的生物能截留一些水份並降低雨水直接對地面的衝擊。地表的動植物、枯枝敗葉及富含碳的腐植質均能吸收及保存大量的水份,而眾多巨大的樹根就如同一根根的吸水管吸取大量的水。當未降雨時,之前所吸收的水即緩慢源源不斷的流至溪流。所以有森林的地方,溪流是很少乾涸的。

  森林能吸收和貯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對調節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和碳循環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所以破壞森林不但會產生和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至大氣層中,同時也破壞貯存二氧化碳的機制,加速全球溫室效應的惡化。來自聯合國IPCC的報告顯示,現在每年產生的二氧化碳約70億噸,16億噸來自森林的砍伐特別是雨林的砍伐。但森林生態系每年吸收約13億噸的二氧化碳(海洋約20億噸)。所以森林特別是雨林的砍伐或保護,對調節全球的二氧化碳濃度影響實為巨大。根據一份來自亞馬遜雨林的報告顯示,伐木和焚燒使大片的森林地變成草地,原有的雨林地變的又熱又乾,因為草地不能蒸發如青翠植物或農作物一樣多的水。在砍伐後無森林地區溫度已提高了約攝氏一度,降雨已減少了約30%。類似的影響也發生在撒哈拉沙漠周邊地區。

  森林中的植物的根可抓緊和匯聚土壤,此外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除可保存碳和水份外更可避免水土流失。砍伐森林將會迅速造成土壤有機物的氧化及土壤流失。若是在山坡地因重力作用更會因此容易造成山崩及土石流。台灣常見的土石流即是因砍伐森林及過度的山坡地開發所造成的惡果。根據食品和農業組織在1992年的報告,每年因侵蝕所造成的水土流失約250億噸,可覆蓋整個台灣約4.5公尺高。這些所有流失的土壤有機物等於每年釋放出約10億噸的二氧化碳。

  森林,特別是熱帶雨林在地球的水文系統循環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每天大量的水(例如約50-70%的降雨在亞馬遜雨林地區)被蒸散到空中並逐漸形成雲。這些雲除了反射部份太陽光回到外太空外並對熱帶雨林形成降溫作用。此外熱帶雨林也扮演一個類似『熱唧筒』的作用,空中的氣流及洋流能將太陽能從赤道分散到中高緯度地區。這個機制除對中高緯度地區形成增溫的效果外並冷卻熱帶地區,對於全球氣溫的調節非常重要。所以破壞雨林將同時影響熱帶和寒溫帶的氣候,氣溫及降雨。在一些雨林被砍伐的巴西地區,年降雨量已很顯著的降低。

  今天台灣的中低海拔森林植被已被砍伐破壞殆盡,山坡及水源集水區也因濫墾濫伐而喪失掉涵養水源功能,豪大雨時並造成大量的泥沙土壤流入水庫及下游地區,水庫除因淤積而減少壽命外,並造成蓄水量大減,中下游地區也因河床淤積而排水量大減,下雨時水庫迅速滿載而需洩洪、溪床迅速滿溢而造成水災,但是沒下雨時卻又迅速乾涸,這就是為什麼今天台灣只要下大雨就淹水,沒下雨就缺水的一個主因。

  此外河川有機及重金屬污染嚴重,能夠利用的水大量減少。傳統上農業灌溉用水除了灌溉功能外還有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但是當農業用地轉變為工商及住宅用地後,補充地下水的功能除了喪失外更常因超抽地下水及工業廢水污染,而造成地層下陷或地下水污染。

  台灣長期以來因水價便宜,扭曲產業結構,耗水產業蓬勃發展,更輕忽水的循環利用。而民眾也不懂得節約水,甚至浪費水,估計台灣目前每三人約用水一噸,若民眾及各個單位能節約用水並大力推行廢水回收用來澆花草、洗設備及街道等,每天回收一萬噸,即可提供三萬人一天用水所需。

  台灣本屬缺水地區,水源幾乎全靠颱風、梅雨及東北季風,現今因人類排放的大量溫室氣體而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將來台灣氣候變異及不穩定情況將越來越頻繁。南水北運、休耕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嗎?若再不做好環境保護、還林於山及節約用水,情況將只會更形嚴重惡化而已。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