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人文/科博館科普專欄]

與藻類的相遇 

作者:李曼玲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照片:林仲剛、李曼玲

Part I 隨緣

圖1.礁膜 (Monostroma sp.)只有單層細胞,灑一把在蛋花湯裡,吃起來滑嫩順口,滋味不比紫菜差,是很有特色的澎湖特產。  關於藻類的利用,我們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與勇氣﹔據史書記載,靠海維生的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發現了這老天爺賞賜的海裡寶物。他們吃海藻,蓋房子時用海藻做糊料,甚至用海藻養牲口。各式各樣紅的、綠的、褐的…藻類,都曾是先民們生活上的好幫手,陪著他們度過無數開疆闢土的艱苦日子。雖然,中國人對於藻類的依賴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減少;但是,仍然有七十多種藻類點綴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其中以吃的最多。海邊的婦女會在退潮的午後,帶著鐮刀、竹簍,到海邊刮點嫩嫩的海藻,回家加菜。收成好的時候,也會拿到市場叫賣,讓城市人嚐一嚐。

Part II 經營

  遇到了全世界最有商業頭腦的日本人,故事就完全不同了。他們對於紫菜(nori)的迷戀,不獨設立了好的養殖加工策略,也將這種富含營養的食品,推廣給世人,為他們自己賺進難以估計的財富。捕捉不到那來無影去無蹤的四分孢子,曾是這條養殖路上最難克服的障礙;就算他們把網子張掛在東京灣的每一個角落,功效也是有限的。所以,在最初的兩百多年裡,紫菜養殖規模都不大,而且得看老天爺是否肯賞這碗飯﹗

  在遙遠地球另一端的英國,藻類學者凱撒琳貝克女士,利用實驗室中的培殖技術,發現散發四分孢子的小細紅絲,原來是躲在貝殼上呀﹗難怪怎麼撈都撈不到。這令人欣喜的消息馬上傳到養殖戶的耳裡,並且學會培養這些小細紅絲的方法。他們把無菌的牡蠣殼懸掛在網子上供它們著生﹔隨後將長滿微小細紅絲的牡蠣殼沉到海邊的大網下面,破殼而出的四分孢子就可以附在大網上,發育成好吃的紫菜了。

  紫菜養殖的事業從此在日本蓬勃發展,最盛興的時期,全日本有30萬人參與這個事業,年產量21萬1千5百噸,為他們賺進至少5億美元。

Part III 期待

圖2.海帶(Laminaria sp.)是遍布於歐亞大陸沿岸的多年生藻類,碘含量豐富,是海水的6千至6萬倍。它所產生的褐藻膠質量均優,廣泛使用於各式工業產品中。  藻類帶給我們的驚喜,不只有紫菜而已;排骨湯裡的海帶,也是一個狠角色;它不只很美味,還可以供給我們寶貴的碘,讓我們健健康康。12小時吃一粒的感冒膠囊,據說可以在你的胃裡漸漸溶解;因為它的膠囊上有角叉菜聚醣(carrageenan)的成分。牙膏裡也有海藻的影子哦!那是可以讓牙膏保持黏稠的密秘武器——褐藻膠(alginates)。上自然課時用來培養細菌的洋菜膠(agar),可不也是從紅藻萃取而來的嗎?我們吃它、用它,受它照顧,真是我們人類的好幫手。只要稍加注意,你會發現它幻化成各種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與你相見。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1/culture010916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