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自然人文] 民族植物隨筆-鳳梨 鳳梨 Ananas comosos (L.) Merr.原產於熱帶美洲的巴西、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再由加勒比海居民帶回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島種植。拉丁屬名的ananas就是當地住民對鳳梨的稱呼,其意是指「絕佳的水果」。西元1493年12月,Christopher Columbus(哥倫布)第二次航海到加勒比海,下錨停留在西印度群島Guadaloupe火山島旁的小海灣,之後進入到附近的村落,船員們受到熱情的招待。當時送來的一大堆蔬果,其中一種讓這一批歐洲來的水手好奇的就是鳳梨。他們紀錄道︰「外形看起來令人反感的,一節節堅硬的似松果;果肉卻又像蘋果。」因此,鳳梨傳入歐洲之後就以英文稱之為pineapple,同時也成了晚宴或盛宴時象徵高社經地位及慇勤好客的指標。 十六世紀,隨著西班牙殖民及傳教的腳步,鳳梨從西班牙傳到了菲律賓、夏威夷、印度與中南半島,其後不久,又從中南半島由陸路進入廣東,此時稱之為「波蜜」。台灣於清康熙末年才從東南亞引進鳳梨栽培,當時有飽學之士見其果實怪異「其果實有葉一簇,狀似鳳尾」,乃引用紅樓夢中的「有鳳來儀」簡化成「鳳來」來稱呼這種水果。當切開鳳梨,聚合果的軸與梨相似,而「來」這個字又與閩南語的「梨」同音,在意義上又似一種水果,所以在音、意與形三者條件的配合下,鳳來被鳳梨的稱呼取代了。 「鳳」本是指稱一種吉祥的鳥類,象徵富貴。在傳統建築上,常常可以在住屋的山脊上,看到有鳳來儀的象徵圖象或雕塑。而鳳梨也象徵著這層意義,所以在漢人旳祭儀上,都會在案前擺上鳳梨,甚至在神案雕鏤鳳梨的圖紋,以祈求平安順利。鳳梨與閩來語的「旺來」同音,所以,在各公司行號開張的處所,都會懸掛鳳梨造形的彩飾,希望生意興旺。國內的選舉文化似乎也逐漸赴向這種祈福的模式,送鳳梨、送菜頭以求高票當選的情形屢見不鮮。其實鳳梨原產地的住民亦把它當做吉祥的象徵,在巴西出土的古文物中,仍然可以發現以鳳梨外型的寬口罈,用以埋葬過世的親人。 鳳梨是熱帶地區極為重要的水果,除了去皮生食之外,其與肉一起烹煮,可以使肉類變得軟嫩,其外皮捶打後用布包好,可以用來做藥布治療外傷;1891年用鮮鳳梨提鍊出來的鳳梨酵素(bromelain),已經被用來治療壞血症,新近的研究,鳳梨酵素也常被用來治療心臟疾病、燒傷、膿瘡和潰瘍等,有著很好的效果。另外,鳳梨的葉片,則是用來製做萱紙的好材料。 在台灣的原住民,阿美族、卑南族、排灣族三個比較靠近熱帶地區的族群,會在田裡的角落栽植鳳梨做為水果並賦予名稱之外,其它族群對鳳梨的稱呼多以pineapple轉音的日語稱呼。排灣族稱之為bangworale,卑南族稱之為laha,阿美族稱之為talacai。因其果實外形與海邊的林投相似,所以阿美族的名稱與林投樹相同,就如同我們稱呼林投為野波羅一樣。再看遠在太平洋西岸的夏威夷群島,所產的鳳梨近半個世紀以來執世界之牛耳,島上的住民之為hala kahiki,hala就是指林投,意思也是指外來的林投。從西印度群島的ananas,到夏威夷的hala、卑南族的laha、阿美族的talacai,這中間的俗名透露了什麼訊息呢?可能有待近一步的瞭解。 本文轉載自【塔山自然實驗室】 http://tnl.org.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sunday/culture/2001/culture01110401.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