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自然人文]

橘越淮而為枳

作者:楊國禎

  一棵日本櫻花嫁接在野生的山櫻花上,嫁接的原理在於使兩種植物間韌皮部內的篩管及木質部內的導管可以連通,而上下傳送植物生存必須的物質,水分由根部吸收藉著木質物的導管向上傳送;由葉片行光合作用產生的醣類則藉韌皮部的篩管向下傳送,如此而維持植物的生命。這種嫁接的技術,在古代已有紀錄,所謂「橘越淮而為枳」就是這個原因,一個北方的官員被貶到南方,當他任滿要回北方時,便把好吃的橘子帶回北方去栽種,沒想到卻長出不好吃的枳殼來,用來說一個人換了地方就變樣(壞)了。因為橘子的根很容易爛掉,農民就把橘子嫁接到根強壯枳殼上,當越過了淮河(冬天一月平均氣溫0℃的等溫線)後,嫁接在枳殼上的橘子不能忍受冬天的寒冷而死亡,能渡過寒冬的枳殼,來春發芽生長開花,長出不好吃的枳殼,古代文人只讀書,四肢不勤,五榖不分,無法了解箇中因由,產生了錯誤的解釋。

  中國古代文人對植物的誤解,有關楓與槭的描述是有名的。古時描述黃河流域的「楓」是冬天葉會變色的植物;東漢時,郭樸著的南方草木狀裡描述了長江流域以南的「楓香」,繪圖註解並不清楚,此後文人對楓與楓香混淆不清。唐朝時,日人進行大化革新,派人到中國留學,小野南山將楓香當作楓的訊息帶到日本,致使日本都把楓香當成楓,北海道著名的紅葉就要找新名字,日本人經過一番尋找,在一本「救慌本草」中找到形狀相似的槭樹芽,而將日本的楓稱為槭。當近代日本明治維新後,中國留學生反而將日本的楓與槭帶回,現在楓香取代了楓,楓成了楓香的別名,真正的楓(黃河流域冬天會變色的落葉樹)被槭取代了,中國植物誌中更已統一改成槭樹科、槭樹屬,所有的種類都改名為槭。楓香,現今世界只有三種,分別分佈在台灣(長江流域以南)、高加索、美國,葉互生,基部有長型托葉,果實聚集成球狀有毛。而真正的楓(現常誤稱為槭)則在全球溫帶普遍生長,約200種,葉對生,果實成對生長而有翅膀,台灣約有8種。台灣民間流傳的「三楓五槭」,是楓香 (三楓,葉三裂)與青楓 (五槭,葉五裂)的辨別,青楓是楓樹類(Acer)在台灣最常見的,並沒被影響而稱青槭。李學勇教授曾就楓香、楓及槭(七葉樹)予以正名(http://tnl.org.tw/article/taxa/maple/maple.htmhttp://tnl.org.tw/article/taxa/maple/chi.htm)。

  現在台灣民間的觀念,已將楓泛指秋冬葉子變色樹的通稱,不僅未求甚解,反而擴大模糊,表達了某種社會的一般狀況。

本文係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植物生態學課程片段。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