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澎湖貓嶼海鳥保護區 作者:張至善 (台東縣南島社區大學發展協會環境生態專員) 貓嶼包含大、小貓嶼和一些小岩礁。位於望安島西南方約16公里的海域上,因遠望時其外型狀似大小兩隻貓蹲伏在海面上嬉戲而得名。有趣的是,在小貓嶼東側有一塊突出海面的小礁塊則被稱為「貓乞」,意謂「栓貓的樁子」的意思。先人豐富的想像力及饒富鄉野傳承的趣味令人玩味再三。貓嶼的地勢峻峭,最高處海拔約70公尺,為澎湖群島中地勢最高處,奇特壯觀的火山岩地質、地形是她的另一項特色。此處不多贅言,直接介紹保護區的主角-海鳥們。 此地鳥類資源調查的記錄約有23科44種鳥類,稀有的海鳥如大水薙鳥、黑腳信天翁、白腹魚鷗鳥等均有在此停留的記錄,在此繁殖的鷗科鳥類計有玄燕鷗、白眉燕鷗、蒼燕鷗、紅燕鷗、鳳頭燕鷗等五種,其中以玄燕鷗及白眉燕鷗的數量最多,當海鳥們的繁殖季到來時,成群的海鳥們在此處繁殖、覓食,數量高達萬隻以上,這樣的場景令人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更應為我們擁有這樣的資源及保護區感到驕傲。 但是這樣的資源是很脆弱的,遠在臺灣島北部的北方小島,過去也有類似的景觀,數量龐大的海鳥遮天蔽日,使得小島上遠望如棉絮飛舞,小島還因此被稱作「棉花嶼」。但如此壯觀的景觀在棉花嶼上現已不復見,我們千萬要好好的保存現有的海鳥資源,不要重蹈覆轍,而使這樣的景緻從我們的手中消失了。過去貓嶼曾是海、空軍炸射的靶場,嚴重影響島上的海鳥族群,經研究者呼籲後已不再成為直接砲轟的目標,而將炸射的目標改在鄰近的草嶼,目前對於貓嶼保護區海鳥族群的影響尚屬未知,而保護區如今仍面臨的問題有漁民、觀光客活動、海洋污染、鳥類食源減少等問題。 由於貓嶼海鳥繁殖期間正值附近島民漁船作業之旺季,漁民偶而會上岸休息及修整裝備,使得巢位較易到達的地方,往往有鳥蛋被撿拾的事情發生。少數到貓嶼觀光的遊客為取得海鳥驚飛蔽日的畫面,無意間造成育雛或孵卵中的親鳥離開鳥巢,若離巢的時間過久,恐將造成蛋死雛亡的悲劇發生。此外人類所製造出來的污染、垃圾,它們的擴散能力已非人所能想像;連遠在海角天涯的貓嶼仍躲避不了人造垃圾的污染,但是很不幸的它就是這樣發生了,各式各樣的保特瓶、塑膠垃圾以及黏稠的油污如影隨形的出現在保護區內,造成了「海鷗飛處垃圾堆」的景況。另外,有研究指出海鳥族群和當地漁業資源的多寡有正相關的關係,即漁業資源越豐富,鳥類資源也越豐富,貓嶼及鄰近海域漁產近年來有日漸減少的趨勢,也可能是造成海鳥族群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 對於這樣的海鳥保護區,我們本身的行為該如何配合才能達到保護的目的呢?如果你是賞鳥人士,賞鳥時請在離岸附近觀賞,未經許可請不要登島,更不要有燃放鞭砲或吹哨的騷擾行為;如果你是在地人,不要登陸島上去撿拾鳥蛋,它並不好吃,也不比雞蛋營養,更不要將大海當作天然的垃圾場,希望每一個人能衷心的愛護這些珍貴的自然環境,只希望海鳥們能夠在這海上的樂土上,永遠的追逐著、喧鬧著。 --》丁香.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