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臺灣常見的海膽簡介-食用海膽 (一) 作者:李坤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動物學組助理研究員) 近年來有線電視發達,有許多專門播放日本節目的電視臺,在介紹日本海鮮時經常可以看到日本人在大吃海膽的鏡頭:海膽壽司、海膽蓋飯、海膽"沙西米"、海膽醬,吃者點頭如搗蒜,直呼"喔依汐(好吃)"!在臺灣也有數種海膽有人捉來吃,而且早年時更大量外銷日本,但近年因"哈日風"而帶動吃海膽的風氣大盛,再加上生態環境的惡化及被破壞,臺灣的海膽恐怕連內銷都不夠了! 臺灣常見的食用性海膽有3種,其中最大型的是白棘三列海膽(俗稱馬糞海膽)Tripneustes gratilla (Linnaeus,1758),體殼直徑最大可達11公分以上。棘刺細而短,長度不超過1公分,反而是管足十分發達細長,延長時可大於2公分以上。牠們通常用管足捉取四周環境中的藻類、石塊甚至垃圾遮蔽自己,形成偽裝,並不會挖洞躲藏。由於體型大、棘刺不銳利、不挖洞易於捕捉,且早年在全省及各離島的礁岩區數量皆不少,因此一直是最主要的食用海膽,近年來產量銳減,在野外的盛況已不再。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echno/Tripneustes-gratilla/Tripneustes-gratilla.ht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