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蝸牛簡介] 無殼蝸牛──蛞蝓與半蛞蝓 作者:謝伯娟 大部分的人都聽過蝸牛,也常無意間在花園、菜圃或買回家的蔬菜裡,發現牠們的蹤跡;但除了牠們的招牌──殼,鮮少有人知道牠們的長相,或仔細觀察過牠們的構造。 在動物的世界裡,蝸牛屬於種類第二多的「軟體動物門」,理應像昆蟲與螃蟹般被人們所熟知。但事實上,在人類的世界裡,蝸牛卻是備受忽視的一群,人們常忘了牠們的存在。這些種種不平等待遇,都是因為蝸牛體型微小、行動緩慢與習性隱密,在不易被人發現的前提下,就容易被人所忽略。然而,在蝸牛的真實世界裡,卻處處充滿驚奇與不可思議,就像一個不易發現的大自然寶藏,只要耐心等待,用心體會,把自己想像成一隻蝸牛,就可以看見其中的奧祕。 首先最令人意外的,就是──不是所有蝸牛都有「殼」!
對一般蝸牛而言,「殼」是一個重要的保護構造,不但保護其內的軟體免受異物的傷害,更能防止在陸域生活的蝸牛體內水分過度蒸散。雖然殼對蝸牛有許多優點,但它卻是蝸牛們的「甜蜜負擔」,因為殼的主要成份是「碳酸鈣」,所以蝸牛必須在日常生活中攝取碳酸鈣,以建造這個自己居住的房子,並把這棟房子揹在背上,不管是吃飯、睡覺、散步、爬樹,都得揹著它移動,這對於身體柔軟的蝸牛而言無非是沈重的包袱。
蛞蝓雖然少了殼的保護,但身體卻也更加靈活,可以比有殼蝸牛爬行得更快,更能鑽進有殼蝸牛所無法鑽進的石縫或樹縫間,一樣可以找到保護。而且因為牠們對碳酸鈣也不再那麼需要,所以省去了許多攝食上的麻煩,這些對有殼蝸牛而言都是無法想像的優點。雖然如此,殼終究是個防止水分散失的良好構造,如果蛞蝓遇到大旱,或是在烈日曝曬前還未回家,就很容易乾死,這正是為什麼我們經常在路上看見「蛞蝓乾」的原因。由於蛞蝓沒有殼來防止水分散失,所以牠們分泌像膠水般濃稠的黏液,減緩體內水分的散失,也可以潤滑爬行時所遇到的粗糙表面。
※蝸牛家族小檔案: 扁山蝸牛Pterocpclos wilsoni (Pfeiffer, 1865)
扁山蝸牛是典型的地棲性蝸牛,常棲息於森林底層的落葉堆間,或是土壤層上的縫隙中。夜晚則活動於土壤層上,爬行於落葉或岩石表面。 牠們的螺層低平幾乎無螺塔,管狀螺旋明顯。殼表十分光滑呈深褐色,具有不規則的深色斑紋,有些為橫向,有些為縱向,斑紋間還常有波紋狀的斑紋。具膜狀半透明的殼皮,常因磨損而脫落,斑駁情況十分明顯。軟體呈灰黑色,頭部與觸角顏色較深。 •殼的細部形態 殼形:扁圓錐形 (2005-08-09) ※本文節選自遠流出版之《蝸牛不思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