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鯨豚簡介]

適應-呼吸作用 (下)

  1870年,法國的生理學加保羅•勃特,描述了一個心跳極慢的現象,或可稱bradycardia。這是鴨潛水時的一個現象。這種“潛水bradycardia”是潛水動物最可能的新血管反應。觀察者發現,瓶鼻海豚其心跳會隨著呼吸而持續波動,當海豚潛到水中時,心跳維持在33-45次/分鐘。但當呼吸時,心跳增加至80-90次/分鐘。而潛水越久,呼吸時心跳的增加越多。

  在許多動物的潛水bradycardia,常伴隨血液的再分布,使的只有重要的器官有含氧血的供給,血流到重要器官如腦及心臟,在潛水時乃持續供給。然而,供應其他器官的血管,如胃、腸、腎及肌肉,可能會被壓縮到無血流通過,而大量的血則存在腹腔及胸腔的靜脈(會變大成為血竇)。

  相似的機制,亦可能在鯨類運作,雖然只有極少的實驗證據,因此種實驗是很難進行的,當然鯨的體腔中,靜脈是大且可擴張的,這指出在潛水時,血流的重新分布是會發生的。靜脈的膨脹有另一種好處,及填充潛水時,肺中空氣被壓縮所空出的體積。

  動物運動和維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是從分解肝醣而來的,這通常是鯨有氧的途徑,這時會產生CO2和無毒的殘餘物,而呼吸系統的功能,即為供應血液氧而排出二氧化碳。

  當氧不足的時候,不能完全分解肝醣─如潛水的動物─的反應,則中間過程時被打斷,產生有毒的乳酸,即所謂無氧代謝。在這種狀況下,動物就負了“氧債”,只有當回到表面呼吸時,氧儲存補充才能恢復。

  在鯨類,似乎能吸收足夠的O2,使潛水時,大部分是有氧的代謝,而最重要的是,增加儲存及運輸O2的能力。

  然而,在這樣長的潛水期中,至少有一此組織會用盡其存氧,改用無氧代謝供能。這暗示在深水期的後期,鯨類能勉強有足夠的氧維持心臟活動,而甚至腦部,也可能進行一些無氧代謝。

【文章連載】
 適應-呼吸作用 (上) (下)

本文轉載自:海的巨人與精靈 http://whale.zo.ntu.edu.tw/

全文詳見:http://e-info.org.tw/topic/whale/2001/whale-01080101.htm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