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草山之旅] 魚路古道 (七) 作者:陳世一 ◎許顏橋
隨著下坡的腳步,我們可以感覺到左邊溪水下衝的生猛力道傳來的呼嚎。前面不遠處就是新建的許顏橋了。 許顏橋是仿舊拱橋原貌而建的,圓形的橋墩非常雅緻,安山岩的樸拙質感使這座橋看起來更加穩重而有古味。 橋頭兩旁,一邊刻著「許顏橋」,另一邊則刻「金包里大路」。 舊的許顏橋為以前金山茶商許清顏所建,當年,金山附近的茶農常要走魚路古道,將用布袋裝滿的茶葉以扁擔挑著,送到台北大稻程等地販售,而挑著茶葉過溪時,若溪水高漲或踏石過溪不慎滑倒時,茶葉泡水後將造成損失,所以,在附近有許多茶園的許清顏就出資蓋了一座許顏橋,來確保茶葉運輸的安全。 後來,年久失修,在日治末期被洪水沖蝕造成橋面崩毀,前幾年經過此地都還須踏石越溪而過。 走魚路古道卻碰到一座由茶商出資蓋的橋,也頗富趣味,大概魚本來就生活在水中,並不怕泡水吧! 往前續行,經過一束由山壁流瀉而出的乳白小奔泉瀑布,曲線非常柔美,像白帶魚般矯健地向下飛竄,相對於一般瀑布垂直散落的誇張聲勢和不動聲色的緩慢流水,這種山澗奔泉更具一種動態的特殊美感,以前的人稱這裡為蕃坑瀑布,原來的獨木橋也改建成安全舒適的木橋了。 前行的路逐漸寬大,樹林成蔭,路邊有一座磚造的大灶,大概是過去先民煮飯的重要廚具,有人說是陽明山砂金熱時留下的東西。 走接下來這一段路,時而有樹蔭,時而有小段會晒到太陽,時而在山壁中迴旋,時而可見竹子山的秀麗遠景,只要仔細留心注意,會有許多美感的驚艷。不過,如果能學習認識一些植物,將使旅程更加豐富。 舉例來說,從瀑布前行不久右側,在芒草叢中有一株昆欄樹,樹下有亮麗可愛的雙扇蕨,再過去有大葉片、葉面有突起的水冬瓜等,都很容易認識。 再經過一座叫外蕃坑橋的小木橋,右側溪水從溪谷中滿布青苔的大石縫流過。 前面的叉路,魚路就和河南勇路及舊水圳路合而為一,右邊有水溝連到上面的蓄水池,左邊的路則是古道正途,分叉口前端有一列葉背白色的水麻分隔。 緊接著路中石頭開始增多,右側山壁的溪水也滲到路面來。穿越樹林後,竹子山的雄偉山勢橫亙在眼前。隨後,樹叢和芒草交互出現,終而,必須跨大石和溪水而過,由此可見,這段路可能曾被沖毀過,不然,以現況而言,兩輪的炮車和馬匹是過不來的。 隨著路面上隨意棄置的木頭、塑膠布和黑網的出現,明白的嗅到的人煙的味道,鑽過一小片濃密的竹林後,苗木田就在左側了。 本文轉載自「陽明山之旅」,陳世一著,晨星出版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