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美國防堵溼地保護的法律漏洞
■[魚類簡介]北部的海水魚類-耳帶蝶魚 (Chaetodon auripes) >>> 作者:邵廣昭 (中研院動物所所長)
幼魚在較淺的水域包括潮間帶的潮池活動,在這裏比較能躲避掠食者的攻擊…蝶魚的吻一般較尖突,可以方便它們在礁縫或珊瑚叢中啄食小生物。它世界地理分布也在西太平洋一帶,台灣的南北及澎湖等離島的珊瑚礁區均可發現。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topic/fish/Chaetodon-auripes/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11-11.html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1-11 (ENS)- 在最高法院裁決限制對溼地的保護後,這禮拜聯邦政府便採取彌補措施,以防堵淨化水法案中一項主要的管理漏洞。這些新規定足以挽救上千英畝的溼地。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11-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11-01.html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1-11 (ENS)- 在一個感性的惜別會上,內政部長布魯斯巴比特帶領著數百名員工、經歷一場交織著軼聞幽默與團體榮耀的懷舊旅程,以彰顯在八年任期內,他堪稱是即將卸任的柯林頓政府裡,最重要的環境政策決策者之一。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11-15.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11-10.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王美惠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an2001/2001L-01-11-09.html 作者: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氣候變遷在地球整個歷史演進中不斷的發生,規模大小不一。但自工業革命以後,在影響氣候變化的因素裡,增加了以往自然界所沒有的人為成分,使得氣候在未來的變化裡又更添其不確定性。最明顯的就是因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CFC等)的排放,導致大氣中的濃度不斷增加,使得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自十九世紀中期起就逐漸上升,目前北半球上升的幅度已近一度,造成全球暖化的現象...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研究項目中,水文循環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在IPCC(1990)的報告裡就約略描述了伴隨全球暖化的現象之後,全球水文循環也會因之改變。也就是說,全球各地降雨的強度及分布型態會因應氣溫的上升而有明顯的變化。一般認為北半球的高緯度地區,如俄羅斯及加拿大,降雨量會增加,而低緯度的亞熱帶會減少。很不幸的,臺灣可能就位在降雨量減少的區域內。除了降雨量以外,水文循環中的其他參數,如蒸發量、逕流量及入滲量也都會產生大幅度變化。這些水文循環條件的改變,不但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也直接衝擊水資源運用及糧食生產,需要我們詳細的加以探討... 分析臺灣的長期雨量記錄,我們也初步發現臺灣的雨量自1950年代以後,有逐漸遞減的趨勢。特別對臺灣水資源最重要的梅雨和颱風期的雨量而言,除了北部及東部以外,其他各地都有逐漸減少的態勢。同樣的在非洲撒哈拉地區、印度等地也發生自1950年以後雨量逐漸降低的情形,反映出北半球亞熱帶因水文循環的改變大體減少的態勢。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對北部及東北部的影響可能不大,但對中南部水文環境而言,則無異是一項「雪上加霜」嚴重警訊,值得我們密切注意。雖然臺灣的雨量在長期趨勢上有減少的現象,但在短期和局部的變化上,仍會有暴雨造成的洪災,1996年夏天的水患就是一例。除了雨量減少外,旱澇頻率的增加也與全球氣候的變化密不可分,例如火山的活動及聖嬰現象均會給我們帶來異常極端的雨量... 水資源在質與量逐漸惡化的危機,是下一個世紀所有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而這個課題又與全球的氣候變遷息息相關。對住在臺灣的我們,如何在環境的人為開發和自然保護上取得適切的平衡,以及如何因應人力無法抗拒的自然作用而進行適當的調整,是臺灣未來能否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 本文摘自【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gcc/chinese.htm ■[環境關懷事件]由國外環保激進人士看森林經營與自然保育(中) >>> 作家:吳俊賢 (中國文化大學森林系兼任副教授) 林業經營與物種滅絕未有直接關聯 當「國家公園」之觀念由美國向全世界推展之際,我政府於民國73年1月在墾丁成立第一個國家公園,此後陸續在森林區域內設立國家公園,至今已經16年多,然從生態與社會層面去加以檢視,可謂弊病叢生,無法獲得當地社區民眾及原住民部落之認同... 台灣林業界目前正推動一項調查佔全島面積59%的森林對二氧化碳之吸存量及其價值,提供新政府擬訂保育政策及綠色GNP之參據。因此,今後國家公園應移歸到有林業專才之農委會來加以妥善經營,才能有利於台灣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 今天如果要在荒野地、沙漠、濱海等荒無人煙地區新成立一個國家公園,筆者絕不反對,甚至舉雙手贊成。但是要在棲蘭山已經森林十分茂密、與人類活動十分頻繁之地區成立國家公園,就必須考慮其成本與效益... 國外激進環保團體以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最著名,Patrick Moore博士是綠色和平組織創始人之一,曾當了9年的加拿大綠色和平組織主席,7年的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執行長,現在為英屬哥倫比亞森林聯盟的執行委員會主席,其在最近發表的一篇反省的文章中就提到,對於1996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WWF)在日內瓦所召開的議題會議宣稱每年因人類活動所將消逝的物種高達50、000種之多,主因就是商業性伐採作業乙事,他過去3年多在許多場合請求野生動物基金會提供因為伐木所可能造成物種滅絕的名單,但他們卻提不出任何一種物種以茲佐證。事實上,以最正確的科學知識而論,在北美沒有任何物種是因為林業而滅絕。 其實真正造成物種滅絕的原因有三,即人類用刀槍直接殺害、大面積的砍伐天然林以為農用、以及外來種或病菌的引進... 系列文章: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issue/against/2001/against-01011601.htm 作家:陳玉峰 「國家公園好不好」跟「國家公園經營的好不好」是兩回事。 國家公園的設計,在台灣目前所有土地利用的類型中,毫無疑問,對生命歧異度、文化保存、生態保育、水土保持與國土保安等面向,最是無懈可擊。 如果國家公園的經營管理不好,該換的是經營人員,而不是廢掉或不設立國家公園。國家公園就是代管台灣世世代代永遠傳承的資源銀行,它生產的是自然文化,任何人造文明所無法替代的世襲遺產... 台灣的國家公園又為什麼存有「被反彈」的聲浪?因為: 一、有別於傳統農林土地最大管理單位系統,國家公園在台灣的興起乃由內政部少數官僚主事,執事及委外或培養出的人員,大異於舊制... 二、國家公園法、森林法、文資法、野保法...等法源皆屬特別法,欠缺定於一尊的國土規劃或環境基本母法,形成多法疊床架屋管理同一塊土地,所謂「事權不統一」,各祭特別法,衍生機關之間的協調間隙... 三、挾帶新興事務及資源優勢的國家公園養尊處優,且以後起之秀、略佔便宜之姿... 四、處理原住民事務依循「公事公辦」老套衙門心態,未能因應社會變遷作彈性調整。原本就國家公園的精神、立意而言,原住民文化是其精髓,奈何官僚執事未能擺脫沙文本位,無能妥善處理異文化的尊重與轉化為行政合宜措施... 所有國家公園事務當中,最該立即改善的議題即原住民事務,且須有專責、專職單位,短期內可進行對「國家公園組織通則」的修訂...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viewer/yufeng/re-yufeng01011601.htm ●[活動訊息]「琵鷺 鄉情」環保生態營 1.20-21 >>>
新政府宣布停建核四,固然令關心環境的人士振奮,可視為台灣環保運動的一大勝利,亦驗證明台灣環保聯盟十多年來反核的堅定信念。然而隨之而來的政治動盪與社會不安,使我們毫無勝利的快感,並提醒著所有關懷台灣社會的人,我們不能老是玩著「零和遊戲」,台灣環境的曙光已然綻露,歡迎你投入環保志工的行列,一起來建造新的家園。 活動詳見:http://news.ngo.org.tw/activity/2001/act-01011601.htm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動物園的省水系統 1.17 >>>
一般人提到動物園,直覺想到的是各種可愛的動物、孩子的最愛,除了生物保育和生態教育的功能外,其實它也可以是極好的環境教育場所,台北市立動物園是台灣知名的明星動物園,每年到那裡遊憩的人超過500萬,這個動物園其實是全世界第一個採用兩種水資源的動物園,他們的水資源利用有一套完整的系統,並且行之有率,可以作為公共設施的省水模範,本集節目,我們不僅要到動物園參觀它們的兩棲收容站,也要看看他們的省水系統,我們現在就到動物園去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