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日主題快速掃描: 與孟山都生物科技種子訴訟糾紛 加拿大農夫面臨敗訴
另外一個因素是,台灣島從200萬年前浮出海面至今,經歷過數次的冰河期都未曾覆冰,也因此為台灣保留了極為珍貴的世界級物種。我們知道冰河對物種而言是極具毀滅性的,從今天歐洲和北美洲較單調的植物群落應可略見其威力。 而台灣在冰期時,有些時候是與大陸相連的,當冰河來襲時,台灣就成了北方生物南遷的避難所。到了一萬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北退時,地球氣溫回暖,適應冷涼的物種無法在原地生存,只有隨著冰河北退,或是往高山地區遷移,而台灣高山起伏,部份山地此時又再次成了北方物種的避難所,避免再一次無路可退的大滅絕。在台灣海拔1800至2500公尺的檜木林帶(或稱涼溫區針葉林帶),便存在有不少第三紀孓遺物種,如:台灣杉、香杉、櫻花鉤吻鮭、山椒魚……等,它們的存在都是冰河期一來一退的結果喔!... 【相關文章】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4-03 (ENS)- 美參議院通過一項法案,將大幅改變聯邦選舉資金募集方式。全美最著名的環保團體之一「山巒協會」週一發表聲明,認為該法案將使金錢脫離政治運作,這對未來環境保護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3-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3-02.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3-10.html ![]() 加拿大,薩克其萬,薩斯卡頓鎮,2001-04-03 (ENS)- 一位來自加拿大薩克其萬鎮西部的農夫,為世界各地的農夫爭取權利以保留種子作為明年播種之用,他計劃繼續上訴對抗孟山都生物科技公司。今年70歲、住在薩斯卡頓鎮東邊的柏西‧史基梅瑟爾,打算對星期四的聯邦法庭判決提出上訴。該項判決裁定,孟山都公司所擁有專利註冊的基因改造油菜種子被竊為他用,因而可獲得數千美金的賠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3-01.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3-11.html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信託基金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1/2001L-04-03-09.html ■[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自然志的驚歎號──台灣鯨豚書寫的未來可能 >>> 作者:劉克襄 台灣對鯨豚有一個重新的全面認識,並且視為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海洋文化的指標,應該是從90年代開始。 這時期鯨豚協會成立,開始宣導鯨豚生態保育,處理擱淺救傷,以及推廣賞鯨活動;同時藉由報章媒體的報導和宣傳,迅速成為台灣自然觀察的新休閒,甚至帶動花東海岸另一波的旅遊熱潮。在這個過程裡,文學作品的呈現數量雖然有限,多少亦發揮了某種程度的啟發,增添了我們對鯨豚和海洋世界的新想像空間... 廣義的自然寫作也不盡然是現代文學所能涵蓋。現代文學寫作或許是一種個人理想和嗜好的實踐。從事自然寫作的人,多半還是生活環境和生態保育的信守者。而鯨類書寫因其海洋環境的艱苦,其內涵本質更明確是一種生命價值的信仰。相對於其他自然寫作,鯨類書寫的特異更因此被肯定和突出... 這種特殊也來自於鯨豚軀體和行為散發的魅力。鯨豚所代表的許是可愛、溫柔而善良的,但另一方面卻是龐大、神祕而好奇的。對一般觀光客而言,可能前者大於後者給予的樂趣。但是對我們這類喜愛者來說,鯨豚擁有一種奧義。一種奇妙的力量,在我們的接觸和發現過程裡,讓一剎那變成永恆,讓永恆成為唯一。 這種教人狂喜的遭遇會不斷發生。以個人淺薄的經驗為例。今年四月,當我收到一個陌生的女子(余欣怡)寄來從蘭嶼八代灣觀察到大翅鯨的攝影圖片,並且在卡片上寫著「大翅鯨回來了!」要和我分享發現的喜悅時,我知道那種意義的複雜和激越... 世界上很少會有動物能夠和鯨魚那樣,激發一群毫不相識的人,只因有著這類共同的熱愛,產生波長相似的共鳴和亢奮。我們因為鯨魚分享著生命的幸福。這樣的幸福,我們在現今單薄地台灣海洋的鯨豚野外調查記錄上已經看到不少。我不禁快樂地想像,當這些記錄豐厚時,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本文摘錄自[第八屆鯨類生態與保育研討會] 作者:廖鴻基 二十一世紀開始不久,一月十四日晚上阿瑪高斯號貨輪在龍磐公園附近海域擱淺。過完農曆年,這起意外事件在民意代表及媒體的炮轟下揭開一段各取所需拼命撈油的戲碼... 我們看到誇大的、盲目的、富含不良動機及唯恐天下不亂的意圖大量混雜在其中,這些人也在撈油,他們撈的是政治油水、是嘩眾取寵的油水、是發災難財的油水...這段時間,整個台灣社會因而紛紛擾擾是是非非了一段時間。 阿瑪高斯貨輪擱淺第五十一天,三月六日,國外除油專家判斷一年內受漏油污染的海岸生態將恢復到百分之六十以上。三月七日,有台灣環保教父之稱的環保署署長林俊義先生為此事件黯然下台。整個阿瑪高斯事件似乎就此倉皇落幕... 這起事件,可以用高高舉起、重重摔下,暴起暴落來形容過程與結果的唐突落差。 事件落幕後,我們回頭來檢視過程。政府環保單位在強勢處理的時機果然是慢了一拍,但是,在強力著手處理後,我們看到了在各方聯手下展現出的除污工作效率。同樣的,在打擊政府威信、製造社會不安的政治層面來看,無可置疑的,藉此意外事件狠狠撈一票的政治撈油者也是極具效率而相當成功... 發生在二十四年前布拉格號油輪在東北角的擱淺事件,三萬噸原油外漏污染了七十餘公里海岸。當時政府以一桶一百元的代價鼓勵大家一起來撈油。那起意外,儘管附近居民幾乎全部動員大家一起來撈油。但是除了撈油,顯然那一場意外我們並沒有撈到該有的經驗和教訓。二十四年後,發生阿瑪高斯事件,我們看到的仍然是大家一起來撈油。上次比較單純,這次比較複雜。同樣的問題仍然存在,我們除了各取所需拼命撈油外,事件的重點──油輪擱淺油污外漏的處理能力──我們到底得到了什麼教訓?學得了哪些經驗?... 一個海島國家、海洋國家,我們有必要具備處理船隻油污外漏的能量與機制。我們很高興知道「海洋污染防制法」於去年十一月一日通過。老天很快的讓阿瑪高斯來檢驗這個法案的適切性。相當清楚,該法的權責單位並不明確,該法的施行細則也還闕如。如此情況下,環保署扛下所有責任顯然是政治角力下的犧牲品...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column/kuroshio/2001/co-kuro01040601.htm 作者:黃光瀛 (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 ...3月20日,在師大舉辦論壇的前一天,3位國際友人與教師會、原住民朋友、媒體及4位國家公園處長及內政部官員先去見行政院張院長後,臨時造訪陽明山國家公園保育研究課菁山自然中心,並做了座談溝通。 在提問題應答時,我走向前,並將三塊檜木送給他們。他們很高興站起來接過,並立刻湊上鼻子,聞聞那千百年來蓄積的清香。我告訴他們關於土地及大自然生物的認同(identity),我們(政府單位員工)與原住民是一致的。過去也許政府部門做得不夠好,但我希望國家公園由他們經驗的指導,及原住民朋友的監督共管下,可以做得更好。你們手上的檜木是台灣的國樹,他代表台灣,原始檜木林存在本身就是無價的。台灣檜木是世界上最好的樹木之一,而馬告國家公園的成立,正是要保護這世界的遺產... 朗(Ron)會後告訴我,他在鎮西堡的檜木林中早就想撿一塊了,可惜泰雅族朋友沒有送給他。這幾天的相處接觸他早就認同泰雅族原住民及台灣山林,他將會珍惜這塊台灣檜木,回去後用傳統木藝雕刻留念。 我幻想著在遙遠的加拿大北方凍原上,這塊台灣檜木會被朗雕成什麼呢?灰熊?族人長老像?也許是一隻孤鷹吧! 全文詳見:http://news.ngo.org.tw/reply/2001/reply-01040601.htm ●[活動訊息]「荒野有情」徐仁修暨荒野攝影家全省巡迴攝影展 >>> 時 間:4月6日~8月5日 當大水淹蓋半個汐止市;當土石流的問題越見惡化;而消波塊又快成為台灣東部海岸線之際,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識到大自然已無法再承受人們的漠視與摧殘?多少人警覺大自然的反撲正要開始? 為了守護家園的安全,永續台灣的美麗,荒野保護協會特地在全省各處舉辦「荒野有情-徐仁修暨荒野攝影家全省巡迴攝影展」,期待生態保育的理念透過更多的接觸到台灣各地。這場意義深遠的展出即將於4月6日起於台北市立圖書館總館B1藝廊登場,並將於4月7日(六)上午10:30在市圖總館B1藝廊舉辦茶會,說明本項活動,歡迎記者朋友及社會大眾共同參與。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凌波仙子」水雉 4.7 >>> 播出時間:4月7日(六)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在台灣,有一種水雉會隨繁殖期及非繁殖期,做羽毛的替換,在繁殖羽換成非繁殖羽的過程中,翅膀上飛羽的脫落不似一般水鳥一根根依序脫落更換,而是一次全部脫落,在飛羽長成之前,水雉會有兩週無法飛行,只能用快跑或潛入水中來躲避敵人。 水雉特長的腳指分散了牠的重量,所以水雉是一種可以步行於葉上的鳥類,輕盈的牠在蓮葉田田的埤塘中來回覓食,豐富了埤塘的生態相,可惜的是,由於溼地與水塘的大量減少,造成水雉的棲息地縮減,牠們的活力也隨著這樣的變化而逐漸消失,何時才能再看見靈巧的牠們在荷葉上跳動呢?該如何來保留這跳動輕靈的一幕?本集節目,就讓我們來關心這美麗的凌波仙子,「葉行者」-水雉。 ●[活動訊息]大地與人的對話-「凌波仙子」水雉的危機 4.9 >>> 播出時間:4月9日(一) 早上9:45/下午4:15/晚上11:30 1865年的四月,英國博物學家史溫候(Robert Swinhoe)在高雄的大水塘發現水雉,從此水雉就正式列名於台灣鳥類的名錄中。 1990年行政院通過高速鐵路的興建案,在環境評估中,環保人士發現,高鐵路線正好穿越水雉重要的棲息地,於是這種台灣俗稱為「菱角鳥」的美麗水鳥,再度引起愛鳥人士的關心。根據它們的調查,台灣水雉族群100隻,急需保護,一連串搶救水雉的運動,就此展開。 台灣水雉目前僅見於台南縣境內一些菱角田內,牠們的近況如何?又有哪些危機呢?請看我們本集的節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