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簡介]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 Linn. >>>
萱草在我國有幾千年載培歷史,萱草又名諼草,諼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記載見之于《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背,北堂也。」另一稱她忘憂,來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 萱草既可入藥,又可作菜餚。北方人喚作黃花菜,廣東人叫做金針﹔《本草綱目》載曰:「今東人採其花而貨之,名為黃花菜。」拉丁學名的種名fulva,就是「黃褐色」的意思。又其花絲細長,狀如古時金針,又名金針菜。 萱草有鎮靜安眠作用,且少有副作用,對各種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尤其是肝功能障礙伴有失眠者,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藥物。萱草花有藥食同功的雙重功能,不但營養價值極高,且有極好的健腦效果,在日本稱為健腦菜,並列為「植物性食品中最有代表性的健腦食品之一」。另外,據吳李久華在《延壽考》中云:「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群芳譜》記載:“春食苗,夏食花,其雅牙花的跗皆可食。但性冷下氣,不可多食。《中藥大辭典》載其含有生物鹼、黃酮類。據測定每100克乾製品中含蛋白質9.14克、脂肪0.4-0.25克、糖分50-60.2克、鈣300-463毫克,並含有維生素A、B、C及多種微量元素。 本文改編自【塔山自然實驗室】http://tnl.org.tw/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7-09-01.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7-09-07.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7-09-06.html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7-09-03.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jun2001/2001L-07-09-09.html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化作春泥更護花──神奇的「生物可分解塑膠」(上) >>> 作者:朱惟君 面對量滿為患,而又對之極度依賴,現代人幾乎片刻無法稍離的塑膠袋及其它塑膠製品,我們其實是充滿了又愛又恨的矛盾情結,恨不能就有奇蹟出現可以來為我們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 量滿為患的塑膠難題 在台灣,單是塑膠袋我們每年的使用量就有“30億個”之多,農業用的塑膠覆蓋膜每年用量也在8千公噸以上﹔將之掩埋,它其實秉性頑強、萬年不腐﹔送進焚化爐,亦常衍生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疑慮﹔就算有心考量資源回收,不僅許多塑膠袋使用後因油膩、髒污不利回收,塑膠袋本身亦因材質種類繁多,難以標示、分類,而有其實施上的難處。同時,塑膠無法像玻璃或金屬材質等回收後其性質仍和原材質相似,而是每經過一次再處理,其物性與機械性都會降低,並且處理過程也相當耗能。 生物可分解塑膠的誕生 事實上,自70年代塑膠工業開始蓬勃發展時,各國政府即已意識到處理廢棄塑膠製品將是一項新興且值得投資的事業。當時的科學家對研發出某種促使塑膠催化還原的技術還抱持著相當樂觀的態度。然而在歷經長時間努力後,不管是研究催化劑、光敏劑、崩解劑或還原劑等,均皆證明失敗而不可行。 故而於70年代末期,新的研究方向就改為研發某種新的「物質」,企圖從根本取代原來的石化原料,以對抗日益惡化的環境污染問題。因此不論在學術界或工業界都對生物可分解材料的開發投入大量的研究。 這類新的材質就是生物可分解的「綠色塑膠」,材料主要取自植物,運用生化科技,經精煉、發酵、合成等程序製造而成。以目前國內所引進的一種「綠色塑膠」為例,就是取材自玉米、小麥、馬鈴薯等作物所富含之澱粉為原料,加上其他可藉由堆肥過程分解的聚合物,製成生物可分解之塑膠袋、塑膠刀叉等產品。稱其為「塑膠」,係因其物理、化學特性與傳統塑膠接近而能取代其功能使用。 生物可分解材料在製造與使用過程中必須非常穩定,但是經廢棄後又必須在一個合理的時間之內分解成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生質能(biomass)、二氧化碳與水。生質能的形成對環境是有益的,因為此過程比焚化更能將碳固定於自然界,由於其可為植物所吸收利用,故而可以堆肥方式處理後回歸自然循環利用。 何謂「生物可分解塑膠」 生物可分解塑膠-又稱綠色塑膠,其暴露於空氣中時,並不會進行分解,但在有足夠的溼度、氧氣與適當微生物存在的自然掩埋或堆肥環境中,可被微生物所分解。其經使用丟棄後,必須於合理時間內完全分解,變成普遍存在自然界中的元素,如依照國際標準要求,需符合以下三項原則:
1.應完全崩解:需完全崩解,同時殘留碎片應崩解至無法以肉眼辨識。 本文原刊載於環保署資源回收月刊 (九十年七月號) 作者:林玲遠 小時後冷氣並不普及,盛夏的溽暑像是一鍋熱水,把人浸泡在裡面無處遁逃。童伴之間流傳一種說法:氣溫如果高過體溫,人就會窒息死掉。就像恐怖故事一樣,這項謠言為童年的夏天製造了無限的想像空間。 長大的過程中漸漸忘了這麼回事。從中央空調的辦公室離開,坐上總是過冷的公共汽車,到冷氣開放的商店街購物,夏天的暑氣越來越難侵犯台北市民的感官末端;輕忽之間,夏陽竟然越來越凌厲。 上個月底的某一天,太平洋高壓籠罩台灣上空,全台陷入一片熱浪之中,中央氣象局發出高溫特報,台北市竟然是全台灣當天溫度最高的城市,達三十七點八度,平了有史以來六月氣溫的最高紀錄。這個氣溫,顯然已經高過人體,一個體溫三十七點八度的人,毫無疑異的是發燒了;然而童年的恐怖傳說並沒有成真,人們依然呼吸自如,而且退避在自己製造的冷房裡,繼續無憂無慮的為這個城市,這顆地球加溫。 當然台北並不是台灣歷史上最高溫的締造者,由於焚風的影響,台東曾經出現更高的氣溫。然而應當要問的是,當全台都熱的時候,為什麼最熱的是台北,一個有山有海,又是台灣最北端的城市,怎麼成了全島最熱的地方? 二、三十年前,只要某個城市的氣溫突破攝氏三十一度,就會成為駭人聽聞的消息,如今各大城市的高溫在三十三、三十四度,已經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過去到了冬天,蚊子、蒼蠅會減少或消失,現在卻出入頻繁。夏天的傍晚,從關渡開車進台北市區,撲面而來的熱風和廢氣,令人窒息。 城市人口過度集中,無節制使用冷氣,大量建造水泥大廈,柏油和水泥把地面包得密不透氣,滿街都是排放廢氣的汽機車。這些污染和廢熱,使氣流自然形成一頂看不見的圓拱形帷幕,籠罩在城市上方,結果城市就像一座發熱的小島,暴雨,閃電,滯留不去的污染物,整個居住環境為之惡化。 身為台灣的首善之都,台北市對這些環境問題不能說沒有付出心力。許多人可能不知道,一九九九年亞洲週刊評選,台北名列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城市之第二名,其中減輕空氣污染方面的表現,就替它加了不少分數。台北市致力於推動機車定檢制度,鼓勵舊車報廢,投注經費研究更有效率的能源使用方式等,有些做法走在台灣甚至亞洲幾個大都市的前面;但台北市民聽說他們居住在亞洲第二舒適的城市中時,仍然往往面露狐疑,一副不可置信。 他們的狐疑不是沒有原因,儘管政府在改善車輛效能上作了不少事情,但是一年裡面空氣品質良好的天數仍不超過半數,就因為汽機車數量的持續成長難以遏止。捷運通車之後,捨轎車而搭捷運的人口確有增加,但機車由於其靈活便利的特質,難以被市民捨棄。雖然是小小一輛機車,它的污染量卻比一輛汽車高出四倍,承載的人數又少,在台北市光是有登記的就將近一百萬輛,比汽車多了三分之一!說它們是北市空氣品質的環境殺手,實不為過。 當然,政府在策略的運用上還有改進的空間;可是老實說,過分苛責政府,就是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習慣於空調冷氣與汽車文明的舒適的都市市民,可以振振有詞的談論非洲犀牛的保育,也可以義憤填膺的痛批熱帶雨林的濫伐,可是當環境問題切膚發生,真正需要訴諸個人的環境道德感時,舒適慣了的市民們可不可能拿出勇氣? 都市,怎樣才不會成為人類自掘的墳場? ●[活動]「生態保育進階研習班」 7.21-22 >>> 時 間:7月21日~7月22日 詳情請參閱: http://www.wetland.org.tw/news/index.htm ●[活動]苗栗縣明德水庫環境學習中心教學志工招募暨研習活動 8.2-5 >>> 時 間:8月2日~5日
主辦及承辦單位:苗栗縣教師會館暨勞工育樂中心 電話:(02)2935-5232#22 ●[活動]國際珍古德協會環境教育計畫-根與芽種子教師暨福山義務解說員培訓研習營 >>> 時 間: 研習地點:福山植物園 如果你想參與國際珍古德協會所推動的根與芽環境教育計畫!你想學習如何帶領學生,以實際的行動來關懷環境、關懷社區、關懷動物。成為根與芽計畫的種子教師,把根與芽的希望帶回校園,並帶領學生實際參與,讓保育的觀念向下紮根,為我們生活的週遭盡一己之力。 福山植物園是豐富多元的大自然教室,園區內擁有相當多樣性的自然生態,認識福山、了解福山、進而成為福山義務解說員,貢獻所學分享交流,為美麗的大自然增添一份知性之美。
* 本研習課程可申請核發教師研習時數。 ●[領養]可愛的小狗狗待領養-台灣動物之聲 >>> 我們家附近的理髮廳走廊前,有流浪的狗媽媽生了一窩小狗,現在有五隻。 理髮店的老闆不喜歡狗,他說如果我不能快點把牠們送出去的話,就要把牠們丟掉,所以請求大家幫幫忙。 雖然狗狗還這麼小,就要離開媽媽,但是也沒辦法。我會把牠們整理乾淨,等你們來認養,但是要快點喔!(900711) 田玉如 0939-808-620 (O)02-8954-1151 (H)02-2262-1472 ●[大地與人的對話]台東「池潭源流協進會」的簡淑瑩 7.13 >>>
播出時間:7月13日(五) 早上8:45/下午4:15 台灣之所以美麗,是因為這裡有許多志工在默默的守望。本集節目,我們要介紹的是,台東「池潭源流協進會」的簡淑瑩小姐。 簡小姐出生和成長,都在台東池上鄉。這裡環境優美,開發污染也少,由於自家生意就是書局,她得以保纜喜愛的環境、生態書籍。加入池潭源流協進會,除了保護大坡池免遭破壞,她更利用機會向當地民眾介紹池上美麗的生態環境,期望更多人因此愛上這裡。本集節目,我們就到台東拜訪簡小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