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虐待動物情況在英國惡化
知性專題 [自然生態]台灣生態環境問題知多少?(一)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報告詳列人類對全世界鯨魚的威脅
太平洋各國支持南太平洋鯨魚禁獵區
布希的能源計畫將惡化空氣污染
虐待動物情況在英國惡化
阿根廷非政府組織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策略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3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3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0
理性關懷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非核家園與永續校園:環境社會學的想像
專  欄 [黑潮觀點]又 見 油 污
讀者投書 [讀者投書]你有聽到河川在哭泣嗎?
活動訊息 [活動]蘭陽溪環境觀察活動
[活動]原住民教師環境教育研習營暨仁愛鄉環境學習中心規劃工作坊

[自然生態]台灣生態環境問題知多少? (一) >>>

作者:林俶圭 (自然步道協會理事長)

[溪頭的柳杉人工林]原為暖溫帶的闊葉森林,有很豐富的殼斗科果實等食物提供小動物覓食,食物鏈一經破壞,囓齒科動物即開始啃食柳杉頂芽,形成紅頭杉景象,造成極嚴重的經濟損失。  一但淫雨不斷,山區就紛紛爆出地基滑動、土石崩落等災情,臨海低地又再度成為水鄉澤國!你可了解在這些警訊中蘊含著怎樣的生態問題? 

  台灣的自然環境,正追隨著歐美先進工業國家過去200年來的開發過程,以驚人的速度在消失之中。河川中、上游兩岸,密佈著高冷蔬菜、高山茶園、果樹…等農場,中海拔的造林、開路,都已非常嚴重地破壞集水區的生態環境。低海拔山區的住宅、廟宇、檳榔、菜園…等,更是迫使眾多具有特色的生態及生物,面臨棲地消失,物種瀕危或滅絕的壓力! 

工造林取代天然林對土地造成的傷害 

  植物對水土保持,除了使雨水不會直接沖刷地表外,由於植物的根系能夠抓住土壤,水分經過土壤和植物本身的吸收,再慢慢蒸散釋放,所以能夠在森林中不斷循環,不致直接進入河床。

  但如果是像高爾夫球場的草生地或人工造林地,水土保持的功能就遠不如天然林。草生地只能減緩雨水對土地的衝擊,但是因為根系淺薄,對土壤及水分的留存有限,大雨降下,依舊容易造成洪水和土壤流失,破壞下游水域生態系的平衡。人工造林地則因為不是當地原生樹種,適應性較差,加上人工造林常為了容易管理多為純林,林相單純容易引起病蟲害。天然林因為是適地生長,林相渾然天成組成複雜,不但能自行對抗外來的環境壓力,其於水土保持的功能,都不是人工造林所能營造的。 

本文摘錄自『中華民國自然步道協會http://naturet.ngo.org.tw/

報告詳列人類對全世界鯨魚的威脅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7-10 (ENS)- 正當國際捕鯨委員會準備於兩週內在倫敦召開會議之際,世界野生物基金會今天發表了一份新報告,揭露至今持續對世界上鯨魚生存構成嚴重威脅的某些問題。從捕鯨到沿岸石油天然氣發展所排放的有毒化學物質,都對鯨魚造成威脅。

太平洋各國支持南太平洋鯨魚禁獵區 >>>

記者 Rowena Singh 報導

  東加,娃娃屋島,2001-07-10 (ENS)- 許多太平洋國家都希望,能將賞鯨這項無價的遺產流傳給後代子孫。賞鯨及其它相關的旅遊活動,帶給許多太平洋小島國家新的商機。這些國家將在下個月召開的國際捕鯨委員會中,為這些龐大的海洋哺乳類動物推動南太平洋禁獵區。

布希的能源計畫將惡化空氣污染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07-10 (ENS)- 環保與公共衛生團體提出指控,正當呼吸道疾病如氣喘在美全國各地急速蔓延,此時布希政府的能源計畫帶來更多危險的空氣污染源。這個能源計畫將建造1,300多個發電廠,它們大多數是以石化原料發電,並且會成為美國最主要的空氣污染源。

虐待動物情況在英國惡化 >>>

記者 Neville Judd 報導

  英國,倫敦,2001-07-10 (ENS)- 儘管英國擁有愛好動物的美名,但是,由皇家預防虐待動物學會(RSPCA)公佈的一項新研究指出,該國內虐待動物的情況持續惡化。這項研究是由皇家預防虐待動物學會委託曼徹斯特大都會大學(MMU)執行,其中強調了2000年動物遭虐待的可怕現象。

阿根廷非政府組織提出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策略 >>>

記者 Alejandra Herranz 報導

  阿根廷,布宜諾艾利斯,2001-07-10 (ENS)- 阿根廷非政府組織草擬了一份工作事項,旨在保存阿根廷的自然遺產。這份文件的目標,為阿根廷保護其境內生物多樣性的國家策略。來自200位個人及15個非政府組織的努力、觀點和想法,共同產生了這個議程。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3 >>>

  • 磚窯場偷偷復工 燕巢鄉居民狀告環保局(環局已去函要求該廠方15日清除所有汙泥 當地派出所監控此磚窯場 避免廠方再次復工) (高縣 東森新聞 報)
  • 八色鳥 獲選國際鳥盟全球保育主題鳥(八色鳥名列亞洲及台灣鳥類紅皮書的瀕臨絕種生物) (台灣、彰化 聯合報)
  • 華紙花蓮廠因空氣污染遭罰款15萬元 (花蓮 勁報)
  • 污染少水流強 綠島珊瑚復育力旺盛(另外浮潛遊客增加,且不肖漁民的肆意獵捕,造成漁業資源遭嚴重破壞) (綠島 中國時報)
  • 南科野放五隻小環頸雉至棲息地 讓學員見證生態保育的重要(一個多月以來經人工孵化成功、送農委會畜試所暫時照料) (新化 中國時報)
  • 全縣57條路線 砂石車禁駛(但因經濟不景氣 不少貨運業者都反映政府不要限制太多 交通局表示將再檢討是否變更禁止路線) (北縣 聯合報)
  • 海洋生態科技博物館 20億預計年底闢建 (宜蘭五結鄉 聯合報)
  • 中壢廢輪胎、回收物大火 波及民宅 (中壢 聯合報)
  • 景氣差 資源垃圾分類工讀生不嫌臭 還體會到垃圾回收真得會變成黃金 (草屯 聯合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3 >>>

  • 重慶為污染企業裝排汙黑匣子:在水、氣等污染大戶的排污口安置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系統 其終端與環保部門監測中心電腦連接 (重慶 人民日報)
  • 香港《定額罰款(公共地方潔淨罪行)條例》為亂丟垃圾、隨地吐痰和非法張貼街招等幾類潔淨罪行 訂立600港元的定額罰款 (香港東方網)
  • 滑縣國營林場遭大面積毀壞 當地居民毀林搶地問題未解決(面積19672畝,是豫北最大的防護林帶) (河南 中國經濟日報)
  • 加快環京津生態圈建設 天津建設外環線綠色長廊(其中涉及12個村莊 60多個企事業單位) (天津 人民日報)
  • 上海市人大審議《防治大氣污染》等兩條例草案:涉及政府責任 燃油與加油站管理 禁止露天焚燒 禁止擅自拆除或閒置環保設施等 (上海 解放日報)
  • 大連提出要把生態型城市建在森林中:按計劃 金州、甘井子區將建設1萬公頃防護林帶 使城市綠化水平達到國際標準 (大連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7-10  >>>

  • 抗議保護區不斷增加收費的科羅拉多示威人士將面臨聯邦政府罰款
  • 佛克納將掌管能源部的節能與再生能源計畫
  • 明尼蘇達州頒令 要求電力公司採用再生能源
  • 大型貨車改用潔淨柴油燃料 將使雷尼爾山景觀更清楚
  • 祕魯境內亞馬遜河流域 是世界上擁有最多種類哺乳動物的地方
  • 呼籲汽車製造商停止使用含汞的修車材料
  • 高草原野生物保護區八月即將成立
  • 新發表的海洋及海岸科學資料收集系統 可能推展至全國各地科學家來應用
  • 一張拱石國家公園影像 贏得「體驗國家公園」攝影頭獎

[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非核家園與永續校園:環境社會學的想像 >>>

作者:王俊秀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

、前言

  隨著永續發展的全球趨勢,「非核家園」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其永續度及文明向度的重要指標。因此台灣核四問題在單視野的政治正確(politically correct)判斷下,更突顯出其生態不正確(ecologically incorrect)。尤其台灣的環境負荷早以Diewan與豬舍形象聞名在外,核四更以其社會負荷與社會沉淪使台灣成為「風險台灣」(Risky Taiwan)。由環境社會學的角度觀之,核四一方面違反環境正義而產生自然打折(discount the nature):生態不倫及環境不義,另一方面也違反社會正義而產生未來打折(discount the future):社會沈淪及世代不義 (王俊秀,1999b)。就社會學習的立場而言,核四案更是負面的社會與環境教育。本文先以「有核家園」作為環境之負面教材,藉人民、空間、活動與時間等四個面向來探討核四的社會成本。接著再以「非核家園」之願景來探究永續校園作為環境行動者的理念與內容,最後將校園視為生態樞紐(ecological switchover),來「想像」以下議題:永續教育視窗、永續校園就是校園發電廠與校園環境博物館,以期論述以永續校園 (Our common campus)來生產「非核家園」(Our common future)。

、「有核家園」的社會成本:反環境教材

  社會成本泛指各種公共決策(包括政策、公共建設等)因單視野化(one-dimensionalization)與忽視正義原則而帶來的社會負荷(social loading)與社會沉淪(social sink),其特色為:本可避免卻仍付出的「殃及池魚」(外部性)與增加社會擾流(social entropy)之各種代價(王俊秀,1994),包括可計算的經濟損失與更多不可量化、無可挽回與不可見(intangible)的社會、心理衝擊 (飯高季雄,1989;田中靖政,1986)。核四為台灣近年來具爭議性之公共決策,更應以新視野與全民視野來重新審視核四決策過程被忽視的社會總成本,進而許台灣社會一個環境未來。本文以四個面向:人民、空間、活動與時間來探討核四的社會總成本。

一、人民的社會成本

違反自然的權利(the rights of nature)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以人類中心主義為主軸的核四決策思維,忽視了生命與生態中心主義為主軸的自然的權利,包括土地、海洋及居住其間的各種生物,導致了生物社會的沉淪,進而影響了該地區食物鍊的質變與量變。因此依最小抵抗原則:沒有聲音且不會抵抗的自然乃成為核四祭品的一部份,人與自然的決裂成為不可回復的社會成本。

違反「環境主權在童」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環境是向後代子孫暫借,而非繼承自祖先。核四決策完全忽視童意,陷未來主人翁於不義。還被強迫替上一世代處理核廢料,此種無法拒絕的「鬱卒成本」不合乎世代正義與世代會計,因此如果有機會選擇,可預計眾多孩童不願意出世成為「核童」。

「需要追逐供給」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以發展需要、產業需要與民生需要來強迫合理化核四的電力供給,其一的社會成本為寵壞人民,鼓勵浪費用電的「能源鴉片」,因此核四成為最壞的國民教育。其二的社會成本為政府未用一樣的心力來推動節約能源,一昧迎合財團要求,並且本末倒置的將核四由「最後選擇」變成「最先選擇」,損失巨大「省電社會科技」的機會成本。換言之,棄50億的節約能源而就2000億的核四,決策者有失職與政商勾結之嫌,創造了1950億的社會成本。

「人民白老鼠化」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落入「簡單現代化」的吊詭之中: 買最新設備就等於現代化,因此其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就是將台灣人民視為白老鼠,接受實驗中不可知的核電風險,如依環境保險的理念,則政府與賣方應提供「全民核保」的經費作為將台灣作為核能實驗室的保費,這筆應付而未付的天文數字已分散在每位勇敢的台灣人身上。

「原住民環境難民化」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核廢場置於蘭嶼的事實已使得島上2800名雅美族人也成為聯合國所估計「環境難民」的一部份,也是台灣違反環境正義(environmental justice)的具體例子,不但以漢人眼光看天下,更以核廢料殖民蘭嶼,以致促使蘭嶼展開民族自決運動,其所生產的社會成本:台灣因核能發展而失去蘭嶼。

二、空間的社會成本

「高密度核島化」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人口密度世界第二搭配核電密度世界第二產生了1+1>2的加成效果,寶島變成核島,這個因素再加上兩岸問題、社會治安與生活環境,使得台灣「旅館化」的傾向愈強,人民的流動人格(mobile personality)往下流動而沉淪,不但更加「原子化」:重私輕公,而且產生人與土地的疏離 (王俊秀,1999)。

「核電殖民」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在全球分工體系下的核電廠商品鍊,明顯的已成為美國政治的延伸,而商品鍊所尾隨的污染鍊、疾病鍊與風險鍊卻在台灣落腳。在能源政治化的脈絡下,台灣又因核四而成為美國的「核能殖民地」,而輻射屋事件就是核能發展下所產生的「正常意外」,超過1500戶人家的流離失所與身心煎熬的社會成本又豈能以金錢來衡量。

「故鄉光榮感」沉淪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核四廠屬於鄰避設施(NIMBY),貢寮非自願的中選,一方面讓故鄉的風水相當沒有面子,另一方面「故鄉光榮感」也因此無量跌停。核四促進「鄉恥感」的社會成本也無法以金錢來衡量,可視為不可彌補的鄉愁 (反原發運動全國連絡會,1997)。

發展限制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貢寮地區因核四而成為台灣光復後的再一個淪陷區,原來的城鄉差距因而擴大為「生死差距」,說貢寮是核電故鄉,倒不如說它是「核電墳場」。因此依中地理論(central place theory),核能中心度與發展中心度成反比,廢墟化將成為「核電墳場」的宿命,在台灣版圖上,貢寮已被核四所取代。

三、活動的社會成本

「科技霸權」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核四被視為高科技能源發展設備,技術取向的專家主導了核四建設案,在單視野的科技霸權下,專家成為「專門害人家」,一方面其所帶給社會的巨大風險卻由全民來承擔。

工具理性與黑箱決策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核四的決策與環評程序屬於「社會不在」的模式,由於工具理性的主導,吃硬不吃軟(重硬體輕軟體)造成了科技事實與社會事實的落差,產生了。黑箱決策使得「核能專家」與「能源消費者」之間的角色距離愈來愈大,各種反核抗爭活動也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成本。

「核恐怖主義」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核電廠等於核彈的不當連結加上國外發生之重大核子災變,使得「恐核」成為不可承受的心理負荷:吃飽等災變。另一方面,核恐怖主義也使得以核能為中心的各種組織與單位也「污名化」而成為另類的社會成本。

「風險分配」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相對於抽煙、駕駛等自願風險,核四為一種跨區域與跨世代的非自願風險,有很強烈的被壓迫性格。核四已成為風險擴大器(risk amplifier)(Beck, 1992),因此台灣的用電分配等同於風險分配,並且強迫分配至未來世代。如依環境人權原則,則未來世代要求的「核廢信託處理費」之天價就如同推翻政府。

四、 時間的社會成本

「跨世代核廢遺產」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以短視之「經濟時間」來處理用電問題,使得核電生命週期的50年與核廢生命週期的萬年之巨大差距將生產「天量」的社會成本,包括本世代對未來世代的「核廢詛咒」以及未來世代對本世代的「電譴」。

失去「時間機會」所生產的社會成本:

  一心一意興建核四,以致忽略了其他能源研發的「時間機會」。再一次落入「簡單現代化」的吊詭之中: 買最新設備就等於現代化。

、永續校園與永續校員:環境行動者

  環境社會學主張:環境是由社會所生產出來的。而社會則是由行動者、空間與活動加上時間的箭互動而成。在社會化的生命週期當中,學校角色的重要性無庸置疑,難怪校園(campus)這個字被美國的一項調查視為人生中五大關鍵詞之一。永續校園承「十年數木,百年數人」的理念,以百年為格局(跨世代),落實環境正義與行動者(校員)、空間、活動的連結,而以綠色學校為實踐的單位。綠色學校在實務上承加拿大SEEDS基金會的校園環保化行動指引,包括了96項行動方案、由英國推廣至歐盟會員國的生態學校(eco-school)系統(中華民國環境教育學會,2000)、美國的GLOBE與GREEN計畫、珍古德的根與芽計畫(Roots & Shoots Program)、澳洲與瑞典的綠色校園計畫等。理念上可用區位三角形(ecological triangle)來探討:

行動者(師生、家長、居民):環境主權在童、作中學、引爆面(empowerment)、負責任的環境行為、潛在師資、互為主體、守望、民脈鋪陳。

空間(教室、操場、社區):綠建築、社會建築、防禦空間、社區解析度、永續造景、社區中地、金字塔學習網、永續磁鐵、社區校園化。

活動(教育、生活、生產、生態):環境探索與學習、社區濃度、永續造產、校園文化、潛在課程、綠色足跡、快樂革命、校園永續指標、合作學習、校園行銷。

  內容上,則可採用王鑫教授所提而經教育部環保小組顧問會議所討論之四大方向為主探討之:

校園綠色教學:鄉土教材、生態觀察手冊、校園與社區環境地圖、環境探險手冊、綠色學習護照、校園與故鄉解說員、社區報校園特派員、校園永續論壇。

校園綠色生活:成立綠色社團、綠色童子軍團、環保家庭體驗營、校園環保會計、有媽媽味道的環保健康餐飲、零垃圾飲料校園、環保分班(環境堂號)、校園環境外交、校園兒童公投、地區性跳蚤市場、校園環境日。

校園綠色政策:環保與生態立校、生態守則(eco-code)、校園環境白皮書、校園21世紀議程、ISO14000校園認證。

校園綠色空間:有森林的學校、操場變農場、社區博物館、bio-top、地方環境學習中心、護照型環境學習點、協助規劃省水省能源之綠色設施、成立「生態守望教室」、社區有機農業中心、環境學習步道。

  近年來在台灣綠色學校的推動,除了理念層次的提升外,也有不少校園展開行動,除了台北市的綠色學校的行動研究(王佩蓮,2000)、災區鹿谷清水溝流域綠色學校系統(王俊秀,2001)外,若干具體個案皆具有特色 (林建棕,2001;巫有鎰,2001;賴榮孝,2001)。例如以「我們只有一個平溪」自許的平溪國中發展出親山、親水、親自然與親鄉土課程;台東東海國小的人親、土親、一家親的環境設計、向陽草原、向山借景、喝白開水運動等以培養「東海綠人」;台北縣五股國中的《發現綠色天堂》校園綠色教材如何化小荒地為大教材。由上可之小小校園充滿了大大的未知與可能性:校園即為一本打開的課本。

、非核家園與永續校園的對話:共鳴的創作

  永續發展是21世紀最重要的關鍵詞,它之所以關鍵(critical)是因為過去的發展造成了目前不永續的情況:全球變遷,「我倆沒有明天」正是目前環境與生態破壞的寫照,核電與核武的威脅更使得「全球變遷」雪上加霜。由於永續發展的內涵一方面以環境與生態為主軸,另一方面強調跨世代正義。因此以校園作為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的行動者來展開「變遷全球」是當仁不讓的 (王俊秀,1999),因為綠色學校或永續校園的環境教育必須由「人本中心主義」朝向「生命中心主義」而及於「生態中心主義」,而且「環境是向後代子孫暫借的,而非繼承自祖先」合乎跨世代正義原則。在此脈絡下,依環境社會學的主張:環境是由社會所生產出來的,校園作為一個社會行動者,更作為延伸的家園(extended community),有責任協助生產更好的環境。換言之,校園作為綠色生產單位,不但生產知識,也應該生產典範。由於有核家園是負面的環境教育,所以「永續校園生產非核家園」乃成為永續發展教育的教材與行動。

  非核家園除了是環境倫理的教育外,也應該是一種作中學(learning by doing)的行動教育。非核家園的行動面包括如何節約用電(節約一度電比開發一度電簡單許多)、如何善用綠色能源等,校園可以在這方面有所著力。

永續教育視窗:

  校園應成為「永續教育視窗」,透過該視窗,可以看到永續教育的未來,各種環境友善的思想與行動在校園中醞釀,再成為其他地方社會學習的典範。尤其節約與生產能源在校園中更多了一層「教育味」:非核家園由非核校園開始,即由《our common campus》來引領永續台灣的《our common future》。對個別學校而言,永續教育視窗也是一種決策機制,在教育影響評估(EIA)的理念下來檢視校園內的各種活動是否具有永續教育的意義,例如環境正義、世代正義、自然的權利等,由此來延伸具有教育意義的校園活動,例如兒童公投。

永續校園就是校園發電廠:

  校園本來就是「心靈發電廠」-啟發心智,展開探索,接著如此的脈絡,校園成為發電廠的想像因為非核家園的願景而得以落實。在世界各地所推動的綠色或生態學校(eco-school)運動案例中,已見到許多有創意的規劃與設計,例如改操場為濕地、農園、校園森林、綠建築、生態學習步道、雨水收集系統等。台灣在非核家園的脈絡下,可以將「校園發電廠」的理念與行動化為永續校園的新典範。太陽能吸光板與風車將成為校園建築的標準配備,「收割陽光、風雨」也將成為永續校園運動的代名詞。一方面全能電力併聯系統可望成為綠色科技的造產,合乎「綠色矽島」的願景,另一方面,電力法的「淨電收購」條款的修正也會使得「收割陽光、風雨」的校園有了「賣淨電,作境教」的契機。當全台校園都成為發電廠時,非核家園的願景已開始實現。

校園環境博物館:

  校園作為「學習中地」,不但應該自許為地區的學習中心,在終生學習與校園外交的脈絡下,校園更應該「自我博物館化」,成為學習的開眼器(eye-opener)。尤其在潛在課程的觀點下:校園是一本打開的課本,校園發電廠作為「再生能源學習島」也理所當然成為永續教育的教材,不但自學與他學,更藉此展開「共學」。

、結論

  永續發展強調「正義原則」諸如環境正義、社會正義與世代正義,其基本精神在於:我的更好不會造成你的更壞。由以上的社會成本來推估,很輕易就可看出「有核家園」是不經濟、不社會與不道德,更是不教育的一個「不永續綜合體」。其中決策單位的樂觀暴力:高估效益低估風險,更是造成高風險社會的主要原因,也就是「組織不負責任化」的台灣經驗,也成為社會成本的主要推手 (Beck, 1992)。生態學最小法則謂:供應最少的元素將控制一個系統的成長。因此時間、遠見、生態、能源等都是台灣的稀有元素。以環境生態為主軸的永續發展教育在「生態的翼,教育的根」(ecological wings and educational root)的理念下,非核家園的願景實現將有賴於永續校園的陽光與風雨,校園應藉此自許為生態樞紐(ecological switchover),來擴大稀有元素,例如以「生態時間」來取代「經濟時間」。美國羅斯福總統曾謂:要創造一個偉大的國家,必先讓國民具有偉大性格。以此類推,要創造一個永續的校園,必先讓「校員」具有永續性格。因此以「永續教育視窗」來引爆(empower)校園發電廠,創造非核家園的典範轉移,進而建構以各地校園為中心的「永續發展教育圈」,期待「非核家園造願景,永續校園率先行」。

、參考書目

本文摘錄自【環境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http://www.giee.ntnu.edu.tw/workshop/

[黑潮觀點]又 見 油 污 >>>

作者:廖鴻基

  下午四點,賞鯨船帶著約八十名遊客從花蓮港出海賞鯨,我擔任這個航次的海洋生態解說員。

  船隻出港後約十分鐘便遇見了這個航次的第一群海豚──飛旋海豚。這群海豚家族約五十隻個體數,牠們經常被看到在花蓮港港嘴附近海域活動。

  這群飛旋海豚有躲避船隻的行為,牠們尋常和船隻以五十公尺以上的距離相拒,船隻只要稍稍靠近,牠們便集體下潛。牠們跟賞鯨船的對應關係,感覺上是警戒、隔閡和疏離的。

  根據多次的相處經驗,我向遊客們解說──這群飛旋海豚可能因為經常在船隻出入頻繁的港口海域活動,因此,為了生存,牠們對船隻保持警覺及保持距離是必需的;另外,這個海域經常看到大片油污浮泛在海面上,這群飛旋海豚的生存前景應該是不樂觀的。

  海面上的大片油污到底從哪裡來?我們曾經懷疑是否源自陸地河川所沖刷下來?也有可能是隨潮汐從花蓮港流蕩出來?或者,是海上航行船隻所排放?我們曉得,台灣島嶼上的大眾還普遍將海洋視為天然垃圾桶。

  直到去年某個航次,我們親眼看見一艘將要進港的貨輪,從貨輪的船尾迤邐拖出了大片油污。這情景證實了之前聽說的傳聞──貨輪由於長途、長時的航行,船上的機械引擎必得於航行途中好幾次更換機油,這更換下來的廢機油,由於台灣各商港加油機制並沒有規定需要以廢機油來購買等量的新機油,因此,靠港前,最方便處理廢機油的辦法便是將廢機油傾倒在海洋裡。

  去年,當我們目擊貨輪傾倒廢油這項惡行後,我們曾經向環保單位反應。相當讓我們氣餒的是,環保單位的官員說:一、過去沒有取締過貨輪排放廢棄機油的案例;二、除非我們能拍攝到該貨輪正在排放廢棄機油的影像,証據充分後才可能逕行告發。

  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貨輪排放機油不可能是從高高的甲板上一桶桶噴灑排放,所以,不可能拍攝到排油的畫面;換句話說,貨輪排放廢油的惡行,除非貨輪自制,否則我們是一點辦法也沒有。

  告別港口邊那群並不親近船隻的飛旋海豚後,我們向南航行,不多久,約在花蓮港以南十五浬岸緣,我們又發現了另一群飛旋海豚。這群飛旋海豚總數約三百隻,無論家族數或家族行為均明顯不同於港口邊的那個家族。船邊的這群飛旋海豚,不斷的衝到我們船頭前蛇行乘浪,幾乎是沒有距離的貼近在船艏及船前舷兩側。這一刻是溫馨的,海面黝藍澄澈,不時看到魚群受到驚擾在水面留下的游痕,船艏甲板兩舷站滿了遊客,他們隨海豚的泳動節奏歡呼,船上所有人此時的心緒全焦聚在船邊游動的海豚身上…看得出來,大家都訝異這個年頭竟然還有機會與野生動物作如此近距離的和善接觸。

  透過解說,我告訴大家,珍惜這一刻,將這群海豚當作是我們生活在太平洋裡的朋友,接觸牠們、認識牠們的同時,也請大家關心牠們的生存權利與生存環境。若我們沿岸海域保持良好的海洋生態環境──乾淨的海水及充足的食物(魚類資源)──我們太平洋的朋友們將會願意繼續留在我們的海域裡。

  好景不常,話還說著,當賞鯨船隨著這群海豚往東南向前進,我先是看到了前方海面上出現了泛著黯淡虹彩光澤的異樣反光,接著,一陣油污惡臭味撲上甲板…近距離看時,海面黏黏稠稠一大片,連舷邊推出去的湧浪也似乎僵窒鬱燜住了而黏稠蕩不開來…遊客們紛紛掩鼻迴首,海豚們當然已經從海面上消失了蹤影……

  這場原本美好的接觸,受這片油污干擾打岔而提前結束了;這片原本美麗的海洋,被這片油污如此蹂躪與糟蹋。

  面對如此傷感陡落的場景,我們的心情彷彿從原先的飛翔狀況倏忽跌落到泥濘不堪的油污裡掙扎。我對著麥克風不斷的說:「可惜…可惜…」,我看到許多遊客搖頭嘆息。

  真的沒辦法管嗎?真的沒辦法避免這樣荼毒我們海洋環境的惡行嗎?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辦過幾次海岸行旅活動,靠近港區的海岸,我們總會看到這些油污在海域裡漂蕩一段時間後受浪揉聚成的污墨油塊紛紛被拍岸的浪濤推上我們的海灘上。事實證明,貨輪任意排放廢棄機油的情形在我們海域是持續不歇的,是嚴重傷害我們沿岸海域與海岸生態環境的。

  今年年初,阿瑪高斯號貨輪擱淺燃油外漏事件,在媒體的大幅報導下受到矚目與關注,畢竟貨輪擱淺是意外事件而且也並不常見,然而,這種經年累月由貨輪或漁船人為排放的油污問題卻被大家所忽略了。

  我們覺得,為了海豚、為了我們沿岸的海洋生機,這油污污染的問題必需受到重視,並且得儘快獲得解決。我們建議:

一、港口加油站必需建立廢棄機油回收機制,船隻以繳交廢棄機油作為添購油料的必要條件。

二、請港務局及漁業單位研擬禁止海域裡排放廢棄油料的法令及罰則,並行文所屬船隻宣導廢棄油料排放入海所引起的嚴重污染。

三、請海巡署將取締船隻排放廢棄油料,及記錄海域油污列為尋常業務之一。我們得有效根絕這樣的惡行。

  我們是海島國家,我們擁有一流的海洋資源,海洋將會是我們島嶼國家長足發展的前庭,沒有道理,我們如此糟蹋及蹂躪我們的海洋。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讀者投書]你有聽到河川在哭泣嗎? >>>

作者:曾繡雅 (新竹文化協會)

  在河床設垃圾場,竟然可能是合法的。

  所有的法條,包括污水管制條例、河川保護條例都明文規定「水源(河川)保護區不得棄置垃圾」,他們環保署的老兄們竟然可以說在河床地設垃圾場,是「處置」垃圾,而不是「棄置」垃圾,所以並不違法。在「合法」的情況下,如果中港溪河床(永和水庫集水區)的南庄垃圾場可以做到不滲污水的「工程水準」,那麼垃圾場將「依法」繼續興建.....

  天哪!這是哪門子的只准州官放火,不准百姓點點燈?前陣子在河床放置汞污泥的人也可以說他們是在「處置」汞污泥,不是「棄置」汞污泥,所有的人都可以說我在處置垃圾啊....

  貴為中央的高官尚可如此鑽法律漏洞,硬ㄠ,知法犯法,難怪台灣會亂成這樣。如果真的被如此惡搞到連水庫集水區、水源保護的河床都可以設垃圾場,那台灣還有什麼希望?

  新竹人,你知道你喝的水就是來自中港溪的水嗎?你知道如果再不關心,也許明天你喝的水是垃圾滲出來的嗎?

  關心環境正義的朋友,發揮您的力量將這封信傳下去,讓更多人知道環保署的誇張,也透過更多的壓力,讓這件不正義的事停止,一起救救台灣的河川吧!!

[活動]蘭陽溪環境觀察活動 >>>

  時  間:7月16日(一)
  集合地點:無尾港文教促會會館(岳明國小旁)早上七點半
  主  辦:宜蘭縣無尾港文教促進會
       游月慈 03-9904383;黃淑瑩 0937454799

  大同鄉的四季、南山村是蘭陽溪水系經過最後的山區聚落,近二十年來發展成為大規模的高冷蔬菜種植區,根據山林工作者賴春標的調查訪談資料初步估計,每年有一萬二千噸的生石灰雞糞土以及總價七千二百萬元的農藥拋灑在蘭陽溪的源流山域,累積已經十幾載。

  第二屆無尾港大專青年研習營將於七月十六日(星期一)到四季平台及部落,觀察蘭陽溪集水區因高麗菜種植而遭破壞的情形,同時瞭解原住民昔日的生活狀況,探討部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的關係。

[活動]原住民教師環境教育研習營暨仁愛鄉環境學習中心規劃工作坊 >>>

  時 間:8月2日(四)∼8月4日(六)
  地 點:信義鄉雙龍部落、仁愛鄉萬豐村(曲冰部落)
  對 象:南投縣之中小學老師、原住民社區發展協會幹部及大專以上青年
  報 名:即日起至7月20日額滿為止
  主 辦:財團法人美化環境基金會 電話:(02)2362-1823或090501486

  本活動主要以辦理三天二夜之研修活動與設計工作坊研習為主,研修內容分為「部落環保面面觀」、「原住民生態智慧」、「生物多樣性與保育實務」、「綠色學校」、「國家公園經營管理」、「工作坊推衍」、「現場實查」等七大主題。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