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本日主題: 北歐環境部長抗議輻射線外洩
知性專題 [植物簡介]團團白花的蘭嶼胡桐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明天『經發會』場外 環保團體將表達抗議觀點
拯救森林 15個國家是關鍵地區
哥斯大黎加沿海可可斯島發現非法捕鯊漁船
北歐環境部長抗議輻射線外洩
尚比亞廢棄物管理系統一片混亂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3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3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0
理性關懷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人,太多了嗎?
活動訊息 [活動]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團團白花的蘭嶼胡桐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圖1.蘭嶼胡桐的葉子是全緣的長橢圓形  3、4月份飛魚祭的時候,前往蘭嶼做休閒活動是最划得來的,既可以觀賞到特別的民俗風情,又可以親近大自然,不是一舉數得嗎?蘭嶼雖然是浮潛、戲水的好地方,但是千萬不要忽略它的地上景物,因為蘭嶼是個水也好、山也美的地方喔!

  蘭嶼的「天池」海拔不高,是許多「體力差」的遊客也能夠「走」上去的地方,而今天要介紹的主角──蘭嶼胡桐,正是沿途常看到的植物種類之一。

圖2.圓錐花序的蘭嶼胡桐  為一種常綠性喬木的蘭嶼胡桐(Calophyllum blancoi Planchon),在植物學上是屬於金絲桃科(一名「藤黃科」)(Guttiferae )胡桐屬(Calophyllum L.)的植物。對生的葉子呈全緣狀的窄卵形、圖3.蘭嶼胡桐的花序是由頂端和葉腋長出來的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圖1),長約有4.5∼20公分,寬則約是3.5∼8.5公分,上下表面摸起來都是光滑沒有毛茸,質地則是薄的革質或厚的紙質;葉柄淺綠色,約0.8∼1.5公分長。蘭嶼胡桐和一般我們常見的瓊崖海棠(C.inophyllum L.)最大的不同點就是在花序的位置。瓊崖海棠又名胡桐,和蘭嶼胡桐都是圓錐花序(圖2),不過瓊崖海棠的圓錐花序只從葉腋處長出,而蘭嶼胡桐的花序則同時會由枝條頂端及葉腋部分長出(圖3)。

圖4.蘭嶼胡桐的花苞一般呈球形或橢圓球形  蘭嶼胡桐的花苞呈象牙白色,形狀則是球形或橢圓球形(圖4);而當它平展開放的時候,顏色則為亮麗潔白,直徑約有2∼3公分寬(圖5)。圖5.潔白美麗的蘭嶼胡桐花它的花萼有4枚,長橢圓形,一般為白色花瓣狀,往往是以疊瓦方式排列;花瓣約有4∼5枚,呈倒卵形,可長達2.5公分;金黃色的雄蕊多數,略呈4股叢生長出;中央的心皮淺綠色,子房球形,長可達0.5公分。成熟的核果呈紫黑色,卵圓形或倒橢圓球形,約2公分長,直徑1.5公分寬。種子堅硬,呈橢圓柱形或橢圓球形。

  蘭嶼胡桐在菲律賓的呂宋島及婆羅洲的東北部都有分布;在台灣,主要原生地是蘭嶼及綠島。在蘭嶼,當地人叫它作“aipasalao”,主要是用在工作房的支柱等建築材料原料之一。

圖6.蘭嶼胡桐的新生葉往往是紅棕色圖7.被引種馴化種植到台灣苗圃的蘭嶼胡桐  由於蘭嶼胡桐的顏色極富變化:花朵漂亮(白色),結實累累頗為壯觀(紫色),新生葉往往又是紅棕色(圖6),一般葉的青綠;再加上樹型優美,發芽率又高,所以已被引種馴化種植到台灣(圖7)。不過,當我們有機會到蘭嶼旅遊的時候,還是得趁著春光,把握機會看看它們的「自然之姿」喔!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網址:http://www.nmns.edu.tw/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網址:http://fnmns.nmns.edu.tw/

[台灣新聞]明天『經發會』場外 環保團體將表達抗議觀點 >>>

本報訊

  由於經發會目前所達成之287條共識,即將於8月24日至8月26日的三天大會裡通過。環保團體表示,其中多項共識,例如「將檢討放寬山坡地坡度超過30%可為建築用地」的議題,顯然已忘記去年賀伯颱風引發山坡地崩塌,林肯大郡等住戶傷亡及損失慘重,造成台灣社會及經濟損失無法估計。當時的內政部長黃主文有感於台灣已過度開發山坡地,為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而將山坡地開發許可坡度調降至30%。除了獲得社會的支持外,環保團體也致贈扁額以表支持。因此,包括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生態保育聯盟、主婦聯盟及台灣教授協會等10餘個環保團體將於明天至經發會會場外-世貿中心國際會議中心前,高舉抗議旗幟。

  據環保團體表示,此次經發會由於並無環保、社運代表的參與,同時缺乏公正客觀的社會監督,演出因而荒腔走板,共識也光怪陸離。不僅各組之間的共識互相矛盾,許多荒謬的財團條款也毫不避嫌,大辣辣的提出。如果經發會順利地在這三天內通過共識,總統順勢背書要求行政部門鼎力配合、國民黨會後召開政黨協商、配合修法,將會對台灣的社會、環境埋下不良的後果。

  經發會的共識中,雖然也不乏友善環境的決議,例如:政府應加速評估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再生能源的開發﹔推動「綠色建築」...等。但多集中在以環保為名的產業發展,仍然落在經濟發展為思考的脈落之中,而不是真正思考台灣的能源需求及能源政策。如果再進一步檢視其他跟環境相關的共識,例如要求農委會三個月內,放寬毗連農地變更做為工業使用﹔依森林法等相關法令,解除保安用地﹔對於不合法抗爭者,政府應展現公權力,強力取締﹔反對核四公投,以免影響投資意願及信心等。更是明明白白的將經發會的共識-惟利是圖,給表露無遺。

拯救森林 15個國家是關鍵地區 >>>

  英國,倫敦,2001-08-20 (ENS)- 一份新報告指出,拯救世界上僅存且具特殊重要性的森林,如此的工作應該集中在某些國家。一架獨特的衛星,目的在調查地球上僅存未受破壞的森林,包括原始林、成熟林及自然更新的次生林。當中有超過80%的森林面積集中在15個國家。

哥斯大黎加沿海可可斯島發現非法捕鯊漁船 >>>

  哥斯大黎加,彭塔雷納斯,2001-08-20 (ENS)- 一艘保育巡邏艇今天在哥斯大黎加沿海可可斯島國家公園附近,當場捉到正在作業中的非法船隊。由「海上牡羊人保育協會」的保羅•華特森擔任「海洋戰士」船長,他當場逮捕這些正在可可斯島附近作業的漁船。這座無人島周圍14哩以內的海域為禁漁區。

北歐環境部長抗議輻射線外洩 >>>

  芬蘭,伊洛瓦,2001-08-20 (ENS)- 北歐五國環境部長今天共同寫了一封正式的抗議信函給英國首相東尼•布萊爾,信中對位在Sellafield的核廢料再處理場輻射線持續外洩的狀況表示不滿。這幾位部長對於Sellafield廠的合法輻射量未來會被提昇的可能性,表達了嚴重的關切。

尚比亞廢棄物管理系統一片混亂 >>>

  尚比亞,盧卡沙,2001-08-20 (ENS)- 非洲國家尚比亞的環境專家和政府官員都指出,主要是水污染和不恰當的衛生下水道等設施,造成了與環境相關的普遍流行病,如痢疾和霍亂。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3 >>>

  • 傳有害廢棄物偷運大陸 環署追查 (台灣 聯合報)

  • 行政院22日通過地質與土石採取兩法維護天然環境 (台灣 中華日報)

  • 月世界山坡地濫墾 縣府取締業者並罰款 鄉公所要求修復遭運土車壓壞的路面 (高雄左鎮 聯合報)

  • 虎尾寮等重劃區屢遭人傾倒廢棄物 廢棄物進南市垃圾掩埋場或焚化場費用高 (台南市 中華日報)

  • 環局向山區亂丟垃圾者宣戰 訂定裁罰基準 嚴重者採取扣車行動 預計下月22日世界清潔日開始施行 (北市 聯合報)

  • 防烏賊 柴油車排煙檢測站成立 (斗六 聯合報)

  • 與廢油井為鄰 東香里民高壓回打地底的水質有問題 向中油抗議多年未獲理睬 (竹市 中國時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3 >>>

  • 廣西進一步邁向清潔能源大省:計劃在南寧和貴港分建兩個燃料乙醇生產基地,利用本地豐富的糖蜜和木薯生產清潔燃料乙醇 (廣西 新華網)

  • 太原將在全國率先試行「二氧化硫排污交易制」 (太原 新華網)

  • 用水量排汙量位居全國前茅 加上水資源利用偏低 廣東水資源危機已現 (廣東 中國環境報)

  • 河南濮陽濫採地下水 城區地面下降:個別部門團體小利益等諸多原因,使封井工作基本上形同虛設 超量開採未止 (濮陽市 中新網)

  • 重視解決林區居民燒柴問題:需大力宣傳森林法和刑法,更正砍木頭當柴燒不算違法的錯誤觀念 (中國 光明日報)

  • 北海珊瑚紅樹林獲外援:北海市潿洲島珊瑚礁和山口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全球環境基金援助專案中國南部海域專案 (廣西 新華網)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08-20 >>>

  • 阿爾岡寧國家實驗室違反核安規則 遭法院傳喚

  • 緊急基金發給克拉瑪斯盆地受旱災之苦的地主

  • 聯邦和州政府合作改善愛荷華水質

  • 桃莉斯杜克基金會以820萬美元贊助大黃石區土地保育工作

  • 太平洋煤氣與電力公司將儲藏的樹木種子 重新植入燒毀的林區

  • 沙加緬度鯉的新數據分析報告 現在公開接受評論(編按:Splittail,鯉科,生存於沙加緬度河中,體色金銀,因魚尾前端岔開而得名。)

  • 都會及社區森林獲得補助

  • 休士頓獲2百萬美元協助監測地表臭氧層受空氣污染影響的程度

  • 加州發電廠承諾將更嚴格控制污染

  • 演藝人員協助公共廣播活動 推廣「野地火災安全知識」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人,太多了嗎? >>>

作者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願我們認識
每一個人的心靈,
以及我們共有的心靈。
-- 拉姆•達斯

  自從1970年代環境保護主義初露曙光以來,環境問題就常常歸咎於人口過多。許多現存的組織告誡我們,除非人口成長減緩,否則我們不可能改善逐漸惡化的環境品質。

  由於孩子最近出生,使我聯想到這樣的分析太過簡陋。和地球人數相比,人們選擇生活的方式以及消耗物品的模式,更可能是影響環境的重要因素。

  一本在1990年代極具開創性的書「人口爆炸」的作者-保羅•埃利希,是少數幾位首次將人口與環境品質下降之間做關係聯結的人。他強調,人口容量的概念應該是決定一個地區的人口是否過多的主要因素。人口容量意指,假若人數超過土地所能承受的數目,則表示人太多了。

  他的書出版幾年之後,在埃及開羅舉辦的1994 國際人口暨發展會議,埃利希藉著一場題目為「太多有錢人了」的演講,進一步修正他的分析。他說:「人類對於地球維生系統的影響,並不只是由人口總數來決定,還跟這些人如何生活有關。當這樣的因素被考慮進去,一個完全不同的畫面浮現出來:主要的人口問題出現在富有的國家,事實上是,太多有錢人了。」

  這樣的分析為人口議題的討論增加了一個關鍵性的面向。在一個地區內,每個人所消耗的資源數量,比其總人數更重要。

  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城市裡,都會有一些富人區和窮人區。就拿我居住多年的洛杉磯來說,我知道有一些人的家,佔地一萬平方英呎。兩個人住在比佛利山這種豪宅裡,他們所消耗的資源--能源,燃料及食物等,是居住在窮人區十個街區內的人所使用的好多、好多倍。

  如果以簡單的人口分析法來看,窮人區將會歸類為人口過多,而比佛利山的則不會。

  這份在1994年埃利希演講中所使用的分析,至今仍然適用。1990年代初期,每一個美國人平均使用的能源,是日本人的兩倍,超過西班牙人的三倍。直到今天,數字更高,但是人口的比例則相仿。

  相較於印度,美國人鐵的用量是印度人的50倍,能源是56倍,人造橡膠及新聞用紙是170倍,馬達燃料是250倍,塑膠則超過300倍。

  美國人口佔世界人口5不到,但使用的資源及製造的垃圾,卻超過世界的四分之一。極少數的有錢人,造成地球三分之二以上的環境破壞。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may2001/2001L-05-25g.html
版權歸屬Environment News Service (ENS),環境信託基金會(鄧國光 譯,蘇崧棱、蔡麗伶 審校)
中英對照全文:http://e-info.org.tw/issue/surround/2001/issue-surround01082301.htm

[活動]非核家園志工培訓營 >>>

  時 間:9月2日(日)-9月5日(三)
  地 點:台北縣貢寮鄉福隆村東北角風景區龍門營地
  主 辦: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報 名:02-23648587  傳真:02-23644293
     E-mail: tepu.org@msa.hinet.net 即日起報名,額滿為止
  費 用:保證金500元,完成全程課程者於出營時退費

  師 資:施信民 (台灣大學化工系教授)、高成炎 (台灣大學資訊系教授)、王榮德 (台灣大學職業醫學與公共衛生研究所教授)、張國龍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王塗發 (台北大學教務長兼經濟系所教授)、鄭先祐 (文化大學生物系教授)...等專家學者。

  為了護衛非核家園,台灣母親需要您的投入。

  為了讓非核的理念深入社會每一個角落,為了一起努力經營永續的台灣家園,歡迎您成為台灣第一批非核家園志工;在這裡,我們可以一起討論並深入了解核電危機,掌握台灣能源問題對我們生活的衝擊影響,並建立環境生態防衛的觀念和宣導能力。

  志工時代已經來臨,志工台灣是愛台灣的最佳表現,而護衛非核家園的生態志工將是您最驕傲的選擇!歡迎大專同學與中小學老師報名,也歡迎社團幹部共同參加。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馬來西亞的植物林相和民俗風情 >>>

  播出時間:8月24日(五) 早上8:45 下午4:15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這次我們的採訪小組,遠赴馬來西亞拍攝當地特殊的植物林相和民俗風情,有幸邀得自然寫作家杜虹,參與這趟古晉之旅。以下的文章是杜虹在旅程中撰下的隨筆。

  巴哥國家公園是砂嶗越成立最早的國家公園,它是一個坐落在中島山的國家公園。我們從巴哥的小村莊出發,沿著退潮後淺淺的水道出海,在河口沙洲間前進,近海處有漁民的定網漁撈,遠處則是一大片沼澤紅樹林。

  我們在剛退潮的沙灘靠岸,岸邊峭壁是歷經了數百年海浪侵蝕的岩塊和岬角,圖紋的岩石,在陽光下顯得燦爛奪目。據說這裡已經一個月沒下雨了。走再巴哥國家公園的熱帶石楠林中,身上每一個毛細孔都呼喊著熱。土壤淺薄,植物都缺水,一叢叢高掛樹頂的豬籠草形容枯槁,而我身上,卻有一道道逕流奔竄,褲管捲至腿肚,已經顧不得形象了。

  除了長尾猴子外,鬍鬚豬也成群結隊在我們住的木屋附近閒逛,由於巴哥國家公園成立的早,因此自然生態還保持的很完整豐富。然而長期的保護之下,這裡的獼猴都不怕人,在我們被近距離的騷擾與驚嚇後,終於深刻的體認到,人跟野生動物最好還是保持適當的距離。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