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廖仁滄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約聘服務員)
台灣原產的蝴蝶蘭有兩種,其中桃紅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Schauer)Reichb.f.)在台灣僅產於小蘭嶼,另一為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Reichb.f.),即所謂的台灣阿嬤。為什麼台灣蝴蝶蘭又叫做台灣阿嬤呢?台灣蝴蝶蘭有另一個學名為Phalaenopsi amabilis var.aphrodite(Reichb. f.)Ames,阿嬤這個名字便是來自amabiles的前兩音節。
台灣蝴蝶蘭之所以稀有,除了人為的大量採摘外,產地的狹窄也是原因之一,在台灣只有靠近東海岸海拔800公尺以下的亞熱帶及熱帶森林中較多,但是目前要找到野生者已是難上加難,有些單位現在正進行復育的工作,期待有一天,我們能看到滿樹的蝴蝶蘭,綻放著白玉般的花朵,在林間展翼嬉戲。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27-07.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27-06.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27-03.html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27-01.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ug2001/2001L-08-27-09.html 作者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從人口分佈圖來看,立即可看出,地球表面的生活空間,並沒有被明智地使用。大量的人口群聚在海邊,山邊以及終年氣候溫暖的區域。在美國加州南部,1千5百萬人所居住的沙漠地區,其資源則來自於數千哩遠的地區提供。可是美國第四大州的蒙大拿州,人口則少於一百萬人。 從太空中所拍攝到歐洲,北非及中東夜晚。(照片提供 NASA) 假若地球上的62億人口,是根據人口容量和生態系統法則來分佈,那今天我們對於環保議題的討論將會非常不同。其實,在這個地球上,已經有足夠的資源,來讓每一個生活其上的男女老少,吃的飽,穿的暖,住的好及得到好的照顧,所缺乏的是用心去做的「心」。 假若人們是靠著這種入不敷出、建基在貪婪的經濟法則來生活,認為可以為了少數人的富裕而消耗大量資源,那麼不論人口數目的多寡,地球都將無法承受。 當我們要指責任何人口問題時,都必須非常小心。問題在人們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他們是否應該存在。 我新生的孩子,將會被教導,去瞭解那些存在於我們和自然世界之間的緊密關係,他也會瞭解到,一個人的富有不應使其他人受苦。 他會被教導,盡量減少他所佔據珍貴的地球空間,而且視地球的資源如同寶物。他將會待動物如鄰居和朋友,而非奴隸或食物。 除此之外,我的摯友也是同事葛洛莉亞‧奧倫斯坦博士,一個生態女權主義(註)的倡導者,當她聽到賈斯汀的出生時,她告訴我說,地球的生態鬥士永不嫌多。(註:ecofeminism,結合深層生態學的女權主義,前者探討人類的破壞自然,在心理上、倫理上的關係,並研究如何以肯定生命的態度取代。) 參考資料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博士是西雅圖的作家與教師。為了妻子和新生兒,他正在重新安排的自己的生活。請將你的想法評論或願景寄給他jackie@healingourworld.com ,也可以參觀他的網站http://www.healingourworld.com 【文章連載】■人,太多了嗎? (上) (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may2001/2001L-05-25g.html 作者:鄭朝陽 具有森林專業背景的環境品質文教基金會秘書長劉銘龍表示,傳統觀念裡,森林是涵養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最佳保證;事實上,森林短時間內能留住的雨水相當有限,超過一定程度的降雨量,森林還是負荷不了。由於降雨強度逐年提高,除了造林穩固水木之外,以台灣山林地質特性來看,土石流與洪水災害勢難避免,政府與民間應有新的觀念和態度,來看待山坡地與河川行水區土地利用政策。 台大地質科學系教授陳宏宇表示,過去談山坡地災害都會講「順向坡」、「逆向坡」等專業地質名詞,但這次到中部和東部災區一看,都看不到這些「坡」。事實上,台灣在六百萬年前,因為板塊碰撞造出這個小島,已是地理常識,且板塊運動每年會把台灣抬高零點七公分;照理說,這麼多年來,玉山不該只有三千多公尺,但為什麼維持現在的高度呢?那是因為山林的風化、侵蝕、崩塌等地質作用,在板塊運動也同步進行中,而地質作用在溝谷間產生「崩積層」,中部地區尤其明顯,這也是地震、豪雨會導致重大災害的原因。 環保署綜合計畫處副處長黃光輝認為,台灣的山坡地存有許多不安定因素,上述地質特性加上氣候變遷,島上居民即難以招架;偏偏過去四、五十年來,農業上山、伐木等換取經濟價值的行為,讓坡地「輾轉難眠」,造成今天難以收拾的後果。 營建署綜合計畫組長林青也說,山上有違規超限利用情形,水邊不少違建也是人禍。他曾在一次勘查都市計畫用地變更的機會,發現中部一處行水區內蓋了二十二家旅館,其中十九家是非法違建;事實上,中央訂了許多政策和規範,都相當完備,但落實到地方,受到派系與政治力影響,全都走了樣,包括超限利用的坡地檳榔樹沒人取締等情形,都如出一轍。 黃光輝說,二、三十年前,先進國家就已明顯感受到天災地變的不規則現象,設計出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為開發行為的負面影響預先把關,演變至今,凡是開發行為上位的方案、計畫、策略等,都要進行「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確保各種土地利用計畫不會讓自然環境失衡;國內雖然也採納政策環評制度,但只是試辦性質,實質作用不大。 黃光輝認為,政府應該利用這次風災的機會,確實檢討政策環評制度,將「開發行為」作更嚴格的定義,把土地使用、農業、砂石採取等政策一併納入政策環評項目,才能根本改善目前的亂象;否則,所謂的山坡地農業開發「總量管制」,也只是口號而已。 作者:林佳穎 在我沒有親自到過柴山以前,我一直以為柴山這個地方,「應該」是一座「自然公園」。從都市計劃圖上看來,柴山這個地方,「應該」是被編訂為「保護區用地」。而在五月初,因為拍攝柴山魔芋節的關係,當我親自上柴山之後,這兩個「應該」的「假設」,全部推翻。 沿著柴山的木棧道,我跟在一群人後,一級一級而上。迎面而過的,是一個個肩上掛毛巾、汗流浹背、滿臉紅通通的走下山的人;在我身後,是背著背包水壺,邊聊天邊散步的一家五口;路邊的木凳子上,坐著四五個搖扇談笑的歐吉桑歐巴桑;一兩人,任由腰上的小型收音機大喇喇地嘶吼著;涼亭邊,小販賣著涼飲,也有某黨義工拿著水招呼著路人,「休息一下,來喝茶呦」...。 柴山之熱鬧,非常。 柴山的空氣微潤,樹林交雜著綠黃深淺不一的葉色,或狹長或扁圓,或蠟質或絨面,或羽狀或淺裂。每走一段路,前方不遠的林子裡,總會發現獼猴在枝頭間跳躍飛盪;近一點的,也有猴群懶懶的臥在樹枝上,或午睡或玩耍;偶爾,幾隻膽大的甚至靠近至伸手可及之處,跟著人群,走一小段有珊瑚礁岩鑲邊的步道。 柴山之驚奇,唯一。 珊瑚礁石灰岩地質一分一釐化育出來的表土,因為往來行人的踐踏,正快速地流失、硬化;植物被摘採踐踏,無法接續演替。柴山正不斷地在荒漠化......。七百多隻台灣獼猴,逐漸喪失在自然野地裡生存的本能,因為伸手向人們乞討,比自己採食來得更為輕鬆。聰明的猴子學會開涼亭裡的桶子飲水,翻撿垃圾桶裡的殘食飲料,甚至搶奪遊客手上的食物...。不知是否與飲食有直接相關,根據觀察近來猴群增加的速度加快了,少數猴子出現皮膚病的症狀,令人擔心是否可能引起猴群的交相傳染。至於其他的動物昆蟲,面臨怎樣的危機,因為沒有長期調查,不知道實情怎樣。 這是柴山「自然」公園?不,這裡是柴山「都會」公園。這邊編訂為「自然保護區」?不,這裡實際上是「都市綠地」。 樹根旁、灌木下、礁岩間隙、發亮的黃土上、涼亭柱子邊椅凳上、棧道縫裡,數不清的礦泉水瓶、飲料鋁罐、壓扁的鋁箔包、紙杯、衛生紙、煙蒂、超商塑膠袋,輕一點的,就在綠林間隨風起舞。不忍自家後花園變成滿目瘡痍的垃圾山的人,志願當起義工,在上山時,拎個塑膠袋,沿途撿拾這些不該出現在山林裡的東西。 山上的人說,「柴山是高雄的寶,咱們說實在的」「我只要一到柴山上來,看這些樹啊猴子啊,就什麼煩惱都沒有了」「我在這邊爬了好幾年了,身體越來越好,一些病痛都不見了」「這邊空氣好,樹又大棵,沒有污染,運動完後,整個人都很舒服。」「我們在這邊泡茶,就是要鼓勵大家多多上柴山,知道這個好地方」「我以前都在山下的公園跑步,吸那些車煙廢氣,反而頭昏腦脹,沒有山上好啦」。 按照高雄市都市計劃區裡所編訂,應當開闢的包括公園綠地,面積應達1082公頃,差不多是一座柴山的面積。而目前高雄市已開闢完成的公園綠地面積卻只有62%,這62%當中,真正可以算是綠地的面積又有多少?中正文化中心,科工館,蓮池潭風景區和金獅湖都是公園用地,中央公園的體育館、圖書館、游泳池,交通公園的棒球場,三民游泳池、中山網球場及很多大大小小的社區活動中心,老人活動中心等等硬體設施,都應該種滿綠樹,但是依照「都市計劃公設用地多目標使用方案」,卻可以依法建設在公園用地裡。 這真是一個怪異的現象:嚮往綠地新鮮空氣的市民到「非都市公園」的柴山自然保護區爬山休閒運動,然後大家到不是很綠的公園參觀展覽表演看書游泳拜拜。回過頭檢視近年高雄市公園綠地開闢面積,以85年度34公頃為最高,而後持續降低,至89年度僅僅開闢1.6公頃。因為捷運的關係,公園預算同樣地也遭到排擠效應。然而在都計法第45條中明白規定,公園綠地面積至少應達計劃區的10%。 柴山保護區面臨的遊憩壓力一天比一天升高,都市公園綠地還有四成尚未開闢,預算卻可以堂堂地減少。這難道不是個違法的都市嗎? 播出時間:9月3日(一) 晚上10:00-11:00 編訂為保護區的柴山自然公園,是市民最喜愛的休閒場所,日益增加的遊憩壓力,已超過柴山所能負荷。若依照都市計劃,目前公園綠地尚未闢足法定面積,但是編列的經費卻逐年降低....
播出時間:8月31日(五) 早上8:45 下午4:15 對家鄉的環境如果瞭解不夠,要談愛護保護都會變得勉強。台灣各級學校的環境教育正方興未艾,過去我們在節目中曾經多次報導,本集節目要介紹的是在外島,金門高中的環境教育。 金門孤立於台灣西南外海,地理特殊,因而擁有不同於台灣的動植物,例如它們的潮間帶,還可見到鱟等生物。太武山多風乾燥的環境,也造就一些原生植物,和台灣林相大異其趣。金門高中今年首度舉辦了一個鄉土環境教育營,我們就跟著他們,一起到金門去玩一玩! (1) 本刊8月24日環境新聞【參議院投票反對環保署提名人審核程序】,文中提及「三位民主黨國會議員正試圖阻擋參議院審核布希政府提名環保署的最高執法地位」,原翻譯有誤,正確翻譯應為「三位民主黨參議員阻止參議院通過布希提名環保署最高執法單位官員之任命案」,特此更正。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1082103 (2) 本刊8月29日環境新聞【風力發電比燃煤更便宜】,文中提及「公民和環境工程系」,原翻譯有誤,正確翻譯應為「土木和環境工程系」,特此更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