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副研究員)
(註)完全葉:一說是僅包括葉片、葉柄及托葉三部分。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03-03.html
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華,2001-09-03 (ENS)- 加拿大政府今年七月下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採礦廢水排放標準-「金屬礦區廢水排放條例」。本週,環保人士憤怒的提出批評,認為廢水中被容許的有毒物質含量仍然太高,而且有一項關鍵性檢驗並沒有被列入要求標準。這些條例將會影響加拿大93個金屬礦區的營運。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03-01.html
捷克,布拉格,2001-09-03 (ENS)- 捷克共和國決定,在南極區最受歡迎的科學研究地點喬治王島上,建立一個新的工作站,並成為第10個在此建立基地的國家。捷克的計畫已經引起部份國家和獨立觀察者的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沒有必要讓這座島上變得更擁擠。但是捷克打算繼續進行計畫,並尋求其他國家協助物資的運輸與補給。(編按:捷克的國土上沒有海岸線和海港,因此必須透過與其他已設有南極工作站的國家合作,或是藉由旅客遊輪,運送工作站所需的後勤物資。)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sep2001/2001L-09-03-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生活的未來-環境與經濟]台灣永續發展指標-經濟指標之建構與趨勢分析 --﹥ 作者:劉錦添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 傳統的經濟理論認為,環境資源在經濟活動中扮演「非稀少性」(如空氣)及「非耗竭性」(如農耕地)的角色,由這個觀點來看,一國的國民生產毛額(GNP)或國內生產毛額(GDP)似乎無疑地就是衡量經濟表現最重要的指標,特別是在二次大戰後,這項指標已成為評量各國經濟發展的準則。儘管如此,以GDP作為經濟福利指標的概念仍遭受若干質疑... 當一個社會面臨水資源污染、土壤侵蝕、森林山坡地的濫墾濫伐、酸雨、有毒廢棄物任意棄置、氣候變化等環境的改變時,我們很難再相信這樣的社會仍處於進步與成長的狀態,GDP的立論亦受到質疑。當自然資源有限,而環境資源遭受污染,或生態系統惡化後無法復原時,經濟活動就產生極高的社會成本... 針對以上的缺失,聯合國在1990年代以後積極推動兩項工作,一是在1993年出版SEEA(System for integrated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Accounting)的編制手冊,作為編制「綠色國民所得帳」(Green Accounting)之依據。另外是1992年UNCED 21世紀議程(Agenda 21)中提出永續發展指標之編制,也就是本研究計畫所提出之「永續台灣評量系統」... 根據環境顧志耐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 Curve, EKC)的假說,一個國家的國民所得與環境品質惡化程度會呈現倒U字型的關係。換言之,在經濟發展初期,環境品質惡化程度較為輕微,但隨著國民所得的增加,環境品質會逐漸惡化;然而,當經濟發展到某一轉捩點,產業結構逐漸轉型,由製造業轉向服務業或技術密集產業,環境品質才會改善... 台灣國民所得目前已成長至12,000美元左右,依據EKC假說,環境品質應由惡化逐漸朝向改善之路前進...儘管就經濟理論與實證推估,尚未證明持續的經濟發展可以自動改善惡化的環境品質,但觀察世界各國,不難發現環境品質惡化最嚴重的地區常是經濟成長快速的開發中國家,先進國家則擁有較佳的環境品質... 本文轉載自:全球變遷通訊30期2001/07/02 ISSN 1025 - 5222 【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http://www.gcc.ntu.edu.tw 作者:宋玉琦 今年的夏天很特別,當我用這八個字作開場白時,同行的攝影師說好ㄙㄨㄥ(,是啊!它是很ㄙㄨㄥ(,但對我而言,今年夏天的確很特別。當颱風數度過境台灣時。我也在開放和封島之間,來來回回於烏石港和龜山島北岸。記得當製作人派遣我拍攝龜山島時,在我腦海裡閃過的三個字是「火燒島」。喔!No!龜山島是火山島,不是火燒島。火燒島位於遙遠的台東的那一頭;而龜山島就在不遠處,距宜蘭東方海面十海哩,面積近三平方公里。對於我這樣一個很ㄙㄨㄥ(,來自中央山脈西側的人,的確很新鮮。 七月一日清晨五時三十分,我與工作人員準時抵達頭城烏石港,開始了我們的龜山島處女航。結果是記者與攝影師先在忽高忽低的船上嘔吐一遍之後。再開始正式工作。 龜山島,人稱惡水之島(SteepIsland)。環境果然險惡,四周峭壁不斷,隨時有崩塌的可能,況且海底持續湧出火山噴氣。不知內情的人問我,龜山島開放觀光,只開放龜尾潭一處,建了環湖步道,為何不建環島步道呢?天啊!我該如何回答呢?殊不知龜山島是一安山岩活火山,由火山熔岩流及火山碎屑堆積而成,其膠結程度非常差。遇大雨或地震,容易崩塌。連難得發現的一處小小珊瑚區,都有可能因天然的崩塌而消失不見,可見龜山島地質之脆弱,人根本攀不上那個壁啊! 另外,根據地質學家的研判(台大地質系宋聖榮教授),龜山島站在頭城外海,已有七千年的歷史(試想,中國人的歷史也不過五千年)。島上有過四次噴發的記錄。這種記錄可從火山熔岩流及火山碎屑的層狀堆積看出。同時從火山噴發物的流向,亦可判定龜山島係由兩個火山組合而成的。至於這兩個火山口,目前已無法看見,也許是掉落在海底。現今在龜首處仍可見海底噴氣湧出應該就是證據之一。 ●[演講]從環境人類學看自然資源的共管 --﹥ 時 間:9月10日(一) 上午9:00-10:30 詳情請洽 生態關懷者協會 02-23699825
播出時間:9月10日(一) 晚上10:00-11:00 內容:龜山里成立、龜山人尋根、抬媽祖活動、颱風/封島、登401高地、龜山島植物/林相介紹、龜尾潭開放觀光配套措施。 觀點:龜山島的開放,標榜是生態旅遊,檢視龜山島開放一年,仍可看見其規畫不週的地方。本集前段將記錄龜山人尋根及抬媽祖活動,中段藉由登401高地,講解龜山島的森林及前人墾荒遺跡。後段則著重在一般解說員(導遊)的不專業,或是太過於民俗化。針對這一點,主辦者(東北角風景管理處)有責任,遊客也有責任。遊客若能先試著去瞭解龜山島的歷史文化,在進行旅遊時,將對當地的自然景觀有更深切的認識。 播出時間:9月7日(五) 早上8:45 下午4:15 台灣東北角海岸,風景優美,是著名的觀光據點,許多人來此遊玩,多半只是戲水捉魚、烤肉,忽略了這裡的植物之美。 濱海植物在人們整地或施工時,很容易被當成雜草除去,有一些,則因為謠傳有藥效,所以被大量摘採,根據長期在東北角觀察生態的解說員表示,福隆附近的沙灘,原本有許多台灣少見的原生植物,因為人為造成的破壞,許多已不見蹤跡。 濱海的沙灘植物,有重要的定沙功能,也是自然景觀的一部份,本集節目,我們就跟著解說員,一起來認識它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