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植物區系,發展出不同的造船風格。台東龍眼的分布地,未曾與木荷的分布地相互接壤。台東龍眼的種源,來自於南方的菲律賓,台灣地區只分布於蘭嶼及零星栽植於東部的台東和花蓮;木荷的種源,則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兩廣、閩浙、湘川,台灣地區普遍分布於中新竹以南中央山脈西翼的山區。
木荷的樹皮含有alkaloid(生物鹼)白色結晶體,不慎挫傷皮膚則易紅腫發癢。排灣族人早年以魚藤來毒魚,在部落頭目的指定下,全村的居民到指定的河段,毒取溪流魚類。雖然木荷的樹皮,可以毒殺魚、蝦、蟹、饅,毒性比魚藤來得劇烈,但排灣族人不去用它,因為從祖先的經驗得知,只要用木荷毒過魚群的地方,五年之內將不會有任何生物資源可供運用。可借過去的禁忌(palisi)被斥之為迷信之後,生態文化的觀點當然也蕩然無存。 木荷新近的功能在廣東一帶被林業學者所重視,那就是它的的防火本領。木荷葉片含水量高,一般森林大火耐何不了它;樹冠高大葉子濃密,形成了天然的火牆;加上它的散殖能力強,適應性高,既能單獨種植形成防火帶﹐又能混生于松、杉、樟等林木之中﹐發揮局部阻火的作用。 不同的族群,採用不同的方式,配合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當地的生物資源。這是一種生態文化,可惜的是這些優質的生態文化,在國家政策、人口壓力及價值體係的改變下,已經慢慢消逝,何年才能回復自然生態之美,只有無語問蒼穹了。 本文轉載自【塔山自然實驗室】 http://tnl.org.tw/
由於樹齡甚長,上面枝節纏繞,更有許多第二代、第三代的雀榕長在巨大的軀幹上,其根系緊緊勒住母樹,有時還分不出是母樹或子樹的根。老樹基部周圍有排水溝,柏油則鋪蓋在根系上,對樹的生長多少都有些影響;據說老樹超大的根瘤,是近五六年才形成的,也許水泥及柏油阻礙了根系的正常生長,才迫使根瘤旺盛的竄出。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家:賈福相 近來偶讀有關禪的書,讀得很慢,讀過就忘了,唯有這段對白揮之不去,就像一枚釘子黏在磁鐵上,用手可以拿開,但一放鬆,就又回來了。 和尚問:「萬宗歸一,一歸何處?」 禪師答:「我在青州作了一領布衫,重七斤半。」 我之所以念念不忘,或許因為這是一個不能回答的問題。 禪師可以答說不知道,可以將和尚罵一頓,可以說春風吹得好醉人,或者說這麼大的雪將樹都蓋住了。禪師的回答教人莫測高深,饒有深意。天就是天,地就是地,問者自問,答者自答。 我又想到六0年代美國羅勃特.迪倫寫過的一首歌:「吹在風裡」。 「一個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稱為人呢?一隻鴿子,要飛過多少海洋,才能睡在沙灘上呢?……這答案,我的朋友,吹在風裡。」 風自由,東南西北,晃晃悠悠,又強又弱,又冷又熱,捉也捉不到,追也追不上,這些問題不能回答,但不是不可以回答,答什麼都好,吹在風裡。 問與答之間,靈犀一點,要感受、要領悟。答非所問的回答,或不回答,有哂然一笑的自由。 吹在風裡。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