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生活環境]美國五角大廈郵局發現炭疽菌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5-06.html ◆[生活環境]英國的河流比較乾淨了 美觀上卻被垃圾給破壞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5-01.html ◆[全球變遷]颶風蜜雪兒襲擊加勒比海地區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5-02.html ◆[其他]「地球會議」領導人馬西莫‧卡勞死於癌症 --﹥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5-03.html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瑞玉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 http://ens-news.com/ens/nov2001/2001L-11-05-09.html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保]環保真的可以是一種生活習慣嗎?~從一雙筷子談起 (上) --﹥ 作者:陳弼仁 環保,真的可以是一種生活習慣嗎? 「我們要怎麼樣保護環境?」「等我努力工作賺錢之後,我要當志工來服務社會...」「環保很重要呀!你們要好好加油...」是這幾年來最常從週遭朋友口中所聽到的話語,每每也讓我覺得十分有意思。究竟這些朋友在說這些話時,心裡想的是什麼?保護環境是不是很難?一定要有錢,而且放棄原有的工作及現有的生活,才能服務社會嗎?環保如果真的很重要,為什麼不是「我們一起加油」,而是「你們好好加油」,而你們,究竟指的又是誰? 雖然,直接或間接投入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工作,已經十餘年。從學生時代寫作業,交出生態防治法的報告,了解外來種對本土種的危害、人口問題,慢慢的拓展到垃圾問題,工業區開發與環境的衝擊,現今的垃圾及廚餘回收,能源問題,水庫興建與否...甚至國家公園修法,狩獵、賭博是否開放...等等,不斷的冒出來,佔據了清醒的時間。「明天有沒有空來開會討論?」「後天有沒有時間來參加記者會?」「有沒有空來遊行?」「有沒有空來幫忙演個行動劇?」「有沒有空...」日子,就這樣子過去了。回過頭來想想,除了在環保團體裡頭的朋友之外,其餘人對我的印像,大概就是每次跟我用餐時,從包包裡頭拿出一雙筷子出來。 帶一雙筷子,就這麼一雙筷子,究竟能做什麼?有什麼作用? 有些朋友,慢慢的有樣學樣,自己也帶起了筷子。但是,他們常會不好意思的跟我說聲對不起,說他們把筷子放在包包,放在車上,或是帶在身上,或是不小心、或是習慣性的拆開了桌上的免洗筷。也有些朋友語帶興奮,就像幼稚園小朋友一樣,開心的說著,我也自己帶了筷子喲!其實,我心裡一直感到困惑,也覺得蠻尷尬的。不過是沒有帶筷子,為什麼要跟我道歉?也不過是帶一雙筷子,為什麼要快樂的跟我報告?就這麼一雙筷子,並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卻給了許多人壓力,也給了許多人快樂。 有幾位朋友,甚至在相識多年後,談到對我的印像,就是帶自己的筷子用餐-特立獨行,很有勇氣。有時想想,也不知道該哭還是該笑。 作者:貓頭鷹 (東港溪保育協會會員) 年年上演,時有所聞的灰面鷲獵殺行為,好像從未停止中斷過;89年10月14日下午,屏東縣社區大學生態休閒社的學生,與來自全省各地的生態好友,不約而同地來到滿州賞鷹,就像回娘家的感覺般彼此分享與交換心得。 天漸漸的暗了,來自高雄的王健得夫婦,遇見我便下車急忙告訴我,昨晚槍聲不止,燈火通明的慘狀,根本是無政府狀態,用盡所有的方式,擾亂大炮的拍鳥行為及觀察;許多獵人更迫不及待的上山開火,呯呯嗙嗙地打了起來,大燈閃來閃去,任憑山下警察如此示警與巡邏,根本毫無效果,獵鷹者的行為仍是一意孤行地消遙法外;今年晉榮兄也同樣地告訴我實情,根本沒有辦法把賞鳥人放在眼裏,連上山拍照,都受當地人跟蹤、擾亂甚至嚇走灰面鷲;小孩子都買來沖天炮坐在大人的貨車上沖嚇鳥群,林林總總的情形,不輸打灰面鷲的惡劣行為。 一年一度的灰面鷲南遷高潮,從10月6日下午首批26隻登臨滿州後,便揭開了戲幕,一週後的10月11日及12日兩天,過境數量更高達4、5千隻。10月13日下午,所有關心台灣自然生態人士,不遠千里地來到滿州賞鷹,觀賞落鷹盛況。 四點半時,當大家在山頂橋上忙著找鳥看時,台視生態筆記的攝影師,從橋上往溪下拍,透過鏡頭將畫面由滿州溪帶入灰面鷲高空盤旋,意外地發現竟然有灰面鷲的腳、喙及羽毛等散落在過磷酸鈣的肥料袋四周,火速跑下橋下查看仔細,赫然發現到將近300隻灰面鷲的屍體集中在四大袋內,聚集在河床上或飄浮在水面上,不僅已經發臭而且更叫人不敢接近;至今仍不感到意外的筆者,死守恒春半島,已有9個寒暑,不知有如此大量的捕捉行為,總以為耆老口中的5、6百元一隻的灰面鷲,只是捕個二、三隻而已,而不足為奇,那裏知道是2、300隻的數量,甚至更高(這也難怪,灰面鷲過境的數量一年比一年更少,而且越來越漂浮不定的樣子)。 連續六天地盯住四袋屍袋的動向,從發臭到長蛆,就好像不曾消失的山林悲歌般上演,一批批的鳥過來,更是從不間斷的濫捕,鳥來捕鳥,伯勞鳥後有灰面鷲;鳥不來就盜挖樹,七里香或珊瑚樹都好,沒得挖就電魚,蝦虎或虎皮蛙也難逃;鳥仔踏暗地裏插滿山,根本沒有停止的一天;無牌貨車滿街跑,嚮徹雲霄與山巔,作賊盜竊好像不單921或911後才出現的問題,長久以來,當地人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活習慣,像是無法律可約束,根本不曾根絕過;好像為了生活一切都得行,不擇手段甚至沒有想那麼多,今天溫飽今天醉;也根本談不上政府保育的重視與國際的壓力與形象。 18日傍晚,待到17點後才從七孔瀑布下山,下山前張老闆說,16號颱風天那晚,受西北風吹襲影響,飛抵恒春半島的灰面鷲,撰擇番山路至出火一帶停棲,當晚10點燈火通明,居民還不是枉費灰面鷲新聞報導一樣照打,警察來了,警示燈閃啊閃,繞一圈後就走了,好像走秀般,誏民眾知道警察有出來做事而已,然而連林道的燈在閃,警察根本也沒下車就調頭走了。 原本對之寄予厚望的國家公園保育警察,反而在滿州山區巡視,那裏知道,當晚灰面鷲受西北風所肆,根本沒有在昔日的滿州里德山區一帶停棲,而改至恒春出火一帶停棲,數量約有2、3百隻,而滿州僅2、30隻不到;當晚,全國民眾在家看到各家媒體在播放灰面鷲悲歌同時,獵人照樣在山上打獵放槍,這難道是我們的善良國民嗎!真是難看與痛心! 本文轉載自【藍色東港溪電子報】http://forum.url.com.tw/enews/enews.asp?CH=15 作者:陳佳珣 因為一首綠島小夜曲,讓人們對綠島充滿著羅曼蒂克的情懷,想體驗島嶼的自在與悠閒還得要挑對時間,因為在旅遊旺季,綠島可能比台北還要擁擠。走在環島公路上到處都是人,尤其到了週休二日,小小16平方公里的島嶼同時有近萬人在島上遊玩,大型巴士、箱型車以及一兩千部的摩扥車在島上穿梭,塞車可以說是家常便飯... 綠島遊客量是以倍數成長,早期東管處剛接管時,一年的觀光人次約五到六萬人,去年已經突破三十二萬,觀光快速發展,對綠島有什麼影響呢?衝擊最大的是在島嶼的生態,例如綠島寄居蟹在每年的五月到七月繁殖,陸生的寄居蟹產卵還是必須回歸大海才能完成繁衍後代的使命,這過程必須穿越危機四伏的環島公路,因為騎機車夜遊的人們,往往輕忽這些小生命,波!一聲,就輾過一隻寄居蟹。現在,寄居蟹族群數量已經銳減。 海洋是綠島最吸引人的地方,島嶼四周環繞珊瑚群礁,夢幻般的海底世界是潛水愛好者的天堂,不會潛水的人可以到浮潛區浮潛,同樣可觀賞到珊瑚礁生態的美麗與多樣。但是有遊客反應浮潛區不像以前那麼美,魚兒減少了,消失的魚兒其實已經成了桌上的菜餚,進了遊客的肚子,漁類過度捕撈的問題,不僅關係浮潛區生態的可看性,更牽繫著海洋生態的平衡。對海生物的傷害有些是來自遊客的行為,摘珊瑚、撿拾螺類貝類等,甚至有些浮潛業者為了討好遊客帶頭破壞。一位浮潛業者悲觀的認為,要回復以前的樣貌是很困難的,也許未來要另外尋覓新的浮潛區。 今年六月,綠島石朗及柴口浮潛區已被劃為漁業資源生態保育區,區域內禁止任何捕撈及採集的行為,違者會被罰款,但是以東管處綠島管理站有限的人力,要徹底執行並不容易,還是有賴遊客的自律,畢竟遊客要看的是海底的生物景觀,當可看性降低、吸引力減少,客源必定也會減少,直接的衝擊還是觀光業者。 綠島能承受多少觀光遊客,才不會過度耗竭島上的自然資源,讓島嶼生態生生不息。過去,曾經以交通承載量評估出一天兩千人的遊客人數,隨著綠島觀光發展,往來台東綠島之間船隻增加,進入綠島的觀光客也跳躍式成長,這樣的評估並沒有意義。對於承載量的問題,觀光局已著手重新評估,年底結果將會出爐,雖然東管處長林明芳表示,長遠來看,總量管制是必須追求的目標,但是必須取得地方共識才能達成。 遊客一批批的來,一批批的走,在來去之間,島嶼的生態環境不斷走下坡,當自然資源耗盡,綠島還能維持今日的榮景嗎?觀光利益與生態資源之間的拉鋸戰,已是綠島最主要的課題。綠島的未來會如何?就看綠島人的抉擇。 ●[演講]大陸南方果樹產業之探討 --﹥ 時 間:90年11月9日(星期五) 下午三時 ●[徵求]一隻純正統台灣土狗找主人 --﹥ 目前八個月,大約八公斤,是母狗(已結紮),尾巴成鎌刀樣,舌頭有黑塊,耳朵直立著。真得好漂亮的一隻狗喔!是一隻身材修長,個性活潑,溫和親近人,忠實易教的土狗。更重要的是牠不隨意吵鬧喔,且會顧家。 以上句句真實,好主人快來認養,否則牠可能會被愛心媽媽送進狗場去,my god! 想看狗者,請洽有愛心的新莊聖安動物醫院姚醫生 02-22776711 播出時間:11月12日(一) 晚上10:00-11:00 封面故事 綠島假期 遊客一批批的來,一批批的走,在來去之間,綠島的生態環境不斷走下坡,當自然資源耗盡,綠島還能維持今日的榮景嗎?觀光利益與生態資源之間的拉鋸戰,已是綠島最主要的課題。綠島的未來會如何?就看綠島人的抉擇。 人與自然 種子的信仰 龍安村,在國民政府來台以前稱做龍眼林,位於中寮北邊七村的中間地帶。地震時,村長廖振益因急於搶救村民,只穿了一條內褲就衝出家門。第二天,龍安庄內就設立六個救濟站,提供伙食,由村內婦女主動輪流炊煮,「龍安大食堂」的名稱不逕而走。因為全盟的幫助其民間企業贊助,龍安村有了龍眼林社區學園,如今已經開始第四期的課程了。此外,思考著綠美化以及產業轉型的問題,龍安村也開始執行聚落植物園的工程。面臨著農產品價格不佳、產業轉型、人口外流的問題,廖村長說:「未來想要在村子裡成立一個綜合福利園區,少年人服務老年人,讓村民都可以安心待下來。」希望村長的願望可以實現,讓離不開故鄉的人可以真正不用離開。 看守台灣 流浪的沙灘 東北角的福隆海水浴場,曾經承載了許多人對於海洋的回憶,今年學術單位卻赫然發現,獨特的沙洲景觀竟然消失了,沙子流浪去了那裡?海流會不會再把它們帶回來,我們跟隨學術單位追查失蹤的沙灘,我們拜訪走過歲月的老人家,結果發現東北角已經有兩座海水浴場,因為錯誤的海岸工程,而步上消失的命運,究竟福隆海水浴場,是否會成為第三座消失的海水浴場,是否會伴隨著許多人的美好記億,一同走入歷史呢? 應徵條件與工作說明 1.因新聞特質高時效性的考量,本份工作的應試者需有當日即時翻完5則ENS新聞摘要及當日美國環境新聞掃描的能力﹔同時在當日6點前翻完後傳審校者,並進行後續聯繫與必要文句修改工作。(通常ENS在當日下午2點前就會出齊所有的稿子,偶有延遲﹔若當日4點半後才出來的新聞,可延至次日處理。) 2.本份工作包含從翻譯、審校至送進資料庫的時間流程控管。 3.本份翻譯工作內容,主要涉及環保及生態議題,因此需具備一定程度的專業性及學習能力,亦即對專業內容敘述的理解及專有名詞的正確翻譯﹔因此,以環境、生態相關科系或新聞科系者為佳。非上述科系者,需對此領域具備相關知識及高度興趣與認同。 4.本份工作對於正確性的要求極高,不出錯是絕對必要的,包括精確翻出:專有名詞或習慣用語的國內通用翻譯用詞(亦即翻譯名詞的統一性)﹔同時文句流暢及可讀性高也是必備條件。因此,翻譯時的資訊查詢能力及適度的文句調動都是必要的,切忌逐字逐句的"英式中文"翻譯。翻譯時,另應兼顧新聞習慣用語與表達。 5.工作地點可彈性選擇在協會(市民大道與敦化南路口附近)或在家工作﹔但需參加協會每週一次的例行工作會議。必要時,需能配合進行當面的工作相關討論。 6.目前工作重點為每日(週一至週五)ENS新聞摘要的兼職翻譯﹔未來工作內容可能擴及ENS新聞全文翻譯及協會其他工作,同時亦可能成為協會的專職人員。因此,"志同道合"是至關重要的。至於採行兼職或專職以及待遇問題等,則面洽之。 試 翻 ENS新聞摘要試譯稿
(下載 14KB)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