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2001-12-06 (全文版)

 
  本日主題: 愛爾蘭要求封閉英國核電廠受挫
知性專題 [植物簡介]雙花蟛蜞菊 (上)
環境新聞
(新聞檢索)
[生活環境]數百萬阿富汗難民面臨缺糧寒冬
[環境政策]研究發現美國狂牛症風險低
[能源議題]愛爾蘭要求封閉英國核電廠受挫
[生態保育]加勒比海發現全球最小蜥蝪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6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6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3
理性關懷 [環境關懷事件]都市腎結石調查系列三
專  欄 [我們的島]上帝的禮物
活動訊息 [活動] [座談會]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乘著夢想去旅行∼2002年生態月曆義賣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雙花蟛蜞菊 (上)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攝影:楊宗愈

圖1.匍匐生長的雙花蟛蜞菊往往與馬鞍藤混生。  嚴格說起來,雙花蟛蜞菊並不能說是只生長在海邊,不過在許多的海邊地區,非常容易就發現它們,而且是成片成片地生長(圖1),所以稱它們是「砂灘的守護者」,倒也不為過。

圖2.雙花蟛蜞菊也是一種多年生懸垂狀的草本植物。  雙花蟛蜞菊(Wedelia biflora (L.) DC.)中名的由來,應該是源自其屬名及種小名。原來本種在分類學上是隸屬於「蟛蜞菊屬」(Wedelia Jacq.),而其種小名"biflora"即意謂是有「兩朵花」,故其中名就取為「雙花」。看到蟛蜞菊的「頭狀花序」,再加上中文名稱又是「某某菊」,則說這種植物是屬於菊科(Compositae Giseke),應該是八九不離十了。

圖3.呈十字對生排列的雙花蟛蜞菊,其葉片則是卵形。  雙花蟛蜞菊是一種多年生匍匐性或懸垂狀的草本或亞灌木(圖2),延長的莖不但有稜還被有粗毛。它的葉片是卵形,呈十字對生排列(圖3),長約有5~14公分,寬約4~8公分,葉邊緣呈鋸齒狀;葉片摸起來雖然是屬於紙質,但由於上下表面都布有平鋪的硬毛,所以感覺還是厚厚的;葉柄頗長,一般是1.2公分長,有時可以長到2.5公分。

[生活環境]數百萬阿富汗難民面臨缺糧寒冬 --﹥

  巴基斯坦,伊斯蘭馬巴德,2001-12-03 (ENS)- 當聯合國在德國波昂日以繼夜地討論建立阿富汗臨時政府之際,此間的官員與救援單位愈加憂心,阿富汗境內數百萬無依無靠的難民在冬天缺乏食物與庇護所。

[環境政策]研究發現美國狂牛症風險低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2-03 (ENS)- 美國哈佛大學上週發布的一項指標性研究指出,在美國發生狂牛症的風險極低,因為有好幾個聯邦機構為杜絕此疾在國內發生,正逐步加強其相關的防治能力。

[能源議題]愛爾蘭要求封閉英國核電廠受挫 --﹥

  德國,漢堡,2001-12-03 (ENS)- 愛爾蘭最近一次試圖阻止英國核燃料公司在備受爭議的Sellafield混氧燃料廠之運作已告失敗。聯合國海洋法國際法庭拒絕愛爾蘭阻止該廠及相關海上船隻運作的要求。

[生態保育]加勒比海發現全球最小蜥蝪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1-12-03 (ENS)- 在多明尼加外海一座加勒比海小島上發現全世界體型最小的蜥蝪,根據「加勒比海科學期刊」12月號一篇文獻表示,此新發現物種也是地球上2萬3千種蜥蝪、鳥類及哺乳類中體型最小的。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6 --﹥

  • [生活環境]美商RCA職災案列為今年負面人權新聞首條 (台北 中央社)

  • [環境政策]保育水土防土石流 行政院決定國有林班地不再出租 (台北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漁場開發工業區 雲林縣副議長:雙輸 (台西鄉 聯合報)

  • [環境政策]花蓮環保局強調興建焚化廠政策仍將繼續執行 (花蓮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台灣中北部無限期禁設新高球場 其他地區開發案環評列為重點工作 嚴格把關 (臺北 世界日報)

  • [環境政策]配合國際間漁業資源保育的聲浪日高 國內休漁補貼將首度實施 (台北 民生報)

  • [生態保育]大批遊客浮潛未加以管理 破壞環境綠島人痛心 (綠島 聯合報)

  • [生態保育]嘉義林管處在山區興建大型蓄水池 以備森林火警時緊急使用 (嘉義 中央社)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6 --﹥

  • [生活環境]廣東將對典型區域的土壤污染進行探查 (北京 新華社)

  • [環境政策]北京稱將限建高爾夫球場 消除主要水污染源頭 (北京 中央社)

  • [環境政策]國家環保總局公告加強廢物進口審批工作的相關規定 (北京 新華社)

  • [環境政策]三峽湖北庫區進行最後一次大規模移民外遷 (宜昌 新華社)

  • [環境政策]國家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在修訂 蛇類有望特別關照 (北京 北京晚報)

  • [生態保育]中國大陸有21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保護地) (臺北 中央社)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1-12-03 --﹥

  • [環境政策]參議院投票反對能源提案附加條款 解除這次北極區野生物保護區的開發危機

  • [環境政策]退役軍官任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署長

  • [環境政策]環保署提供各界環境資料的網站登錄入口

  • [環境政策]全美各地違反淨水法案者面臨罰款

  • [生態保育]緊急法保護侏儒兔

  • [生態保育]控制性野地燃燒法對所有大型野地火災 並非都會產生積極的抑制效果

  • [生態保育]美國魚類暨野生物管理局撥款近 1,450萬美元給10個州 投入海岸濕地的保護

  • [生態保育]環保人士與建築業者共同保護乞沙比克灣

[環境關懷事件]都市腎結石調查系列三/水泥不透水 大地難保溼 --﹥

作者:鄭朝陽 (民生報記者)

圖說:國內公園地表水泥化比率偏高,不利生態保育,也是都市熱島效應的幫凶。記者鄭朝陽/攝影  近年來,幾乎每一位與環境保育業務有關的中央機關首長和地方縣市長,一上任總會宣示「永續發展」、「打造生態都市」等施政理念;實際上,你我居住的城市,水泥化面積比率卻持續增加,即使連公園也不例外。試想:一片無法透氣、呼吸、循環水汽的大地,能孕育出什麼樣的生態?類似「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這種都市發展政策,從制定到實施,從未回頭檢討對環境的負面衝擊,就註定我們的城市將愈來愈不適宜人居。 

  國中小學的校園是生態環境教育最前線,也是養成下一代具備永續觀念的主要殿堂,不過,國內的國中小學校園充滿了混凝土與柏油路等地面,有些學校操場地下變成停車場,甚至鋪上水泥與PU 跑道,造成校園不透水化、環境氣候高溫化現象。 

  「校園不透水率高達68%,如何學習生態環境保育?」成大建築研究所教授林憲德以三十五所國中小學校園環境的調查結果,提出高度質疑。 

  林憲德說,大地原本充滿無數的坑洞間隙而具有貯留大量水分的「保溼」功能,這樣的環境提供土壤內無數微生物的活動空間,因而滋養植物,建立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生物鏈;平時土地蒸發水分調節氣候,在高度水泥化之後,居住環境日漸高溫化的「都市熱島效應」日益明顯,都市洪水發生率也因此提高,而校園就是整個都市環境的縮影。 

  停車場蠶食鯨吞公園和學校操場,雖然隱身地下,衝擊不如直接在地面鋪水泥直接,但都市生態機能已嚴重折損。林憲德對此不表悲觀,他認為只要提出正確的對策,亡羊補牢還來得及。他說,興建時要保留部分自然土壤維持毛細滲透功能,藉此涵養水分,不得已闢為停車場的部分,則利用貯留滲透設計,設法讓雨水暫時留置在停車場底層,事後再以一定流速讓水自然滲透循環於大地間,無法排出的部分,再以人工抽出排除。

  「全民治水的時代早就來臨,我們卻還在開倒車!」經濟部水資源局主任秘書吳約西痛陳國內工程建設與水利防災長期分家,錯失不少利用既有設施涵養水源及預防洪患的先機,讓惡水日漸猖狂,例如「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這類惡化生活環境品質的政策幫凶,應該儘速檢討修正。 

  吳約西舉日本為例指出,由於發現氣候變遷,光靠水利單位興建抽水站和水泥堤防,已難以防範都市淹水,因此這十幾年來實施了「綜合治水對策」,將學校操場、運動場、公園、綠地、廣場等生態綠地規畫為貯洪區;豪雨期間,這些場地不但可以被淹沒,地表下還開挖三至五米深,成為大型蓄水塘,自然滲漏補注地下水後所剩餘的雨水,則待大雨過後再行抽乾。

  吳約西記得在美國攻讀博士時,第一堂課的作業,就是計算一宗基地在開發前發後所造成的雨水滲透損失,並設法讓開發後的雨水滲透總量和未開發時一致。他永遠忘不了這題作業的啟發意義,那就是「拿走多少,就該補回多少」,這才是「永續」的實質意涵,而當前實施的公共設施多目標使用方案,就缺少這樣的設計。

  他表示,截至八十九年的統計,全國已辦理市地重畫和區段徵收的開發土地共一萬四千七百四十一公頃,其中有四成規畫作為道路、公園、學校等公共設施,若能採納滯洪的作法,將有六千公頃的土地具有貯洪功能,平均蓄水高度以二十公分計算,一次豪雨即可儲存一千二百萬噸的水,相當於一座大水庫的蓄水量,效益不可小覷。

  在都市熱島效應與洪患兩大威脅的夾擊下,何時終結生態綠地水泥化的命運,政府不該讓民眾失望。 

[我們的島]上帝的禮物 --﹥

作者:林佳穎

  發電,很困難嗎?其實不。只要有風、有太陽,加上一點學習的視野,動手組裝簡單的設備,上帝就把電送到你家。

  在台北縣白沙灣旁,兩棟以太陽能跟風力相互搭配發電的二層樓住屋,已經先後發了一年多的電力。晴天出太陽的時候,屋頂裝置的太陽能板,將光能轉換成直流電,經過直交流電轉換器,就變成家用電力。陰天沒有太陽,海風隨之吹起,風力機葉扇轉動的動能轉成直流電,再透過同樣的路徑,變成家用電力。太陽能板與風力機,二十四小時相互搭配,陽光與風力,這兩種再生能源,隨時都在發電。

  如果沒有親眼看見組裝到安裝的過程,可能大家很難相信,原來只要你有DIY級的功力,就可以在自家安裝簡易又環保的發電設備。在其中一棟生態示範住屋的400W風力機安裝過程裡,安裝人員說:「裝這很好玩」。假如你組裝過達新牌衣櫥,那麼架設一支風力機的難易度,就是那個樣子。只是,你需要多一個電鑽,按著說明書依樣畫葫蘆,拼著拼著,一座獨家專用的發電機也就完成了。然後,只要等待微風吹起,風速達到每秒2.7米,也就是樹葉開始摩擦,發出聲響的程度,電,就來了。

  在歐美或是鄰近的日本韓國,再生能源在生活應用的程度,就像去加油站加油一般的稀鬆平常。以風電界執牛耳地位的丹麥為例,在1999年底,風電發電量佔該國總發電量的15%,但是丹麥的目標是在2030年,風電的發電量能達總發電量的50%。緊追在後的是德國與西班牙,第四名則是印度。

  除了發電設備,在生態屋所展示的太陽能產品,從收音機、庭園燈、路燈、交通號誌等設計裡,大家或多或少曾經見過。在台灣,絕大多數人對再生能源產品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玩具」的聯想,對再生能源因為不了解而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戴炎輝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也是生態屋屋主周美惠很感慨的說,當她從德國千里迢迢地把這些產品帶回來的時候,發現竟然都是台灣廠商製造外銷的,而在產地國,反而乏人使用。

  位在北回歸線的台灣,四季充沛的光電潛能,是再生能源之冠的德國的六倍;海島型氣候的台灣,冬天強烈的東北季風與夏天旺盛的西南氣流所帶來的風力,是風電國家所欣羨的。根據工研院能資所的統計,台灣西岸至少有3000百萬瓦的風電潛能。當這些潛能有效開發且達滿載發電的時候,可達台灣總發電量的十分之一,而這個數字,還只是風力發電罷了。

  歐洲國家對於再生能源的研究起於19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當時各國體認到能源獨立與能源自主的重要性,於是紛紛投入研究。近十年由於全球暖化的環境壓力,各國對於溫室氣體的排放管制趨於嚴格。從能源結構多元化以及環境保護方面來看,再生能源的發展有著絕對的必然性。全世界的再生能源市場,目前以每年30%以上的趨勢成長,發電成本也因市場的拓展與科技的進步而大幅下降。

  反觀台灣,目前化石能源佔87%,且高達95%必須仰賴進口的危機底下,再生能源的卻停留為開發階段,從比較開放性的角度來看,所有跟電相關的產業,其實都可能隱藏著再生能源研發與推廣的市場。坐擁著[風、光]先天優勢的台灣,在這場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的競爭賽的起跑上已落後二十年,若在此時仍然置身於外,無疑自掘墳墓。

  周美惠樂觀的認為,再生能源是台灣21世紀的希望,陽光上帝給我們,風給我們,我們只要懂得擅用,台灣人真的有福氣,就看我們要不要動手、動腦筋罷了。

[活動]北投的感動,從這裡開始! --﹥

  活動名稱:休閒健康行/北投老街巡禮
  活動時間:上午12/8(六)
  體驗地點:軍艦岩/北投老街
  集合時間:早上8:20 
  集合地點:陽明大學大門/北投國小視聽中心

  休閒知性之旅活動:瞭解個人基本體能,由活動指導員依健行計劃,軍艦岩步道帶領活動,沿途進行休閒效益及健康健行解說,並實際體驗。

  北投老街巡禮:學院培訓的學員以志願服務方式,在地的情懷,與您共享。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一律傳真報名。傳真:02-28962660

[座談會]「高齡化社會問題」座談會 --﹥

  活動時間:90年12月19日(三) 下午15:20~17:00
  活動地點:福華國際文教會館卓越堂
       (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30號左側2樓)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台灣社會學會
  報名方式:電話:02-25455338分機16或15 李泳箴
       傳真:02-25422570 E-mail: a.service@teco.com.tw

  我國已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本會特別邀請專家學者,針對人口結構與高齡社會問題、高齡人口的生活與社會福利、老年慢性疾病及其防治、高齡人口的社會參與及社區健康營造舉行專題座談會。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上帝的禮物 --﹥

  播出時間:12月10日(一) 晚上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上帝的禮物】

  發電,很困難嗎?其實不。只要有風、有太陽,加上一點學習的視野,動手組裝簡單的設備,上帝就把電送到你家。

故鄉生命力 系列之四 【柳暗花明】

  農業用地本來就具備觀光的條件,將生態觀光納入農業的生產體制,不過是順水推舟的一種發展趨勢。五年多前,台一種苗場開始將觀光與生態教育的構想,納入經營體制裡面,即使是921地震形成的裂縫,在農園也轉化成為紀念的印記,經過兩年的努力,農園的經營比地震之前還要好。從另一方面來看,現今的農業要具備生存競爭力,更要科學化、企業化的經營。花卉種苗事業結合生態觀光,似乎為農業開創了另一個可能性。

看守台灣 【再見 棄土】

  基隆河發源地平溪鄉,這裡有過環保團體曾經強烈抗議過的一段歷史─「平溪棄土場」,棄土場申請設置引發許多爭議,除了在基隆河上游水源頭設置棄土場的合理性,棄土場所在地位於水質水源水量保護區之外,縣府在環評法通過的前夕,核准棄土場的設置,也令外界質疑,鄉民多年的抗議也無法扭轉施政的決定。

  今年十月十三日,平溪棄土場使用期限到期,居民懷抱興奮的心情,對棄土場說聲再見,施放天燈祈福,願天祐平溪,回復往日的青山綠水。

  十二月八日,當初反對平溪棄土場設立的環保團體再次踏勘平溪棄土場,五、六年前記憶中的溪谷,卻已經消逝...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來來來烏來 --﹥

  播出時間:12月7日(五) 下午3:45~4:00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外景主持人張鈞帶我們到台北的近郊-烏來,去欣賞烏來的花花草草和鳥類生態,雖然人潮擁擠,賞景的心卻隨著人潮持續沸騰。今天節目中除了介紹台灣最小的鳥類-綠啄花,還有葉子最長的蕨類-海金沙,生態豐富,引人入勝,現在我們就加緊腳步,趕緊和張鈞去烏來大開眼界囉!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