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植物簡介/科博館科普專欄]海邊的「樹生鳳梨」-林投 (上) --﹥
作者:楊宗愈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副研究員) 「哇!樹上結了好多的『鳳梨』喔!」這是很多人前往蘭嶼,在海邊戲水或是環島遊玩時看到林投果的想法(圖1);不過,再想一想,鳳梨好像不是長在樹上,而且好像也不會長在海邊吧!其實能夠知道這些已經算不錯了,因為還有許多都市小孩,只知道鳳梨是從「冰箱裡」拿出來的,或是以為鳳梨都是「液體」的。這種「長在樹上的鳳梨」,其實是露兜樹科的「林投」。 林投(Pandanus odoratissimus L. f. var. sinensis (Warb.) Kanehira)又叫做露兜樹或是華露兜,在分類學上是屬於露兜樹科(Pandanaceae)露兜樹屬的植物,是一種多年生常綠性的大型灌木(可達3~5公尺高),多數是直立型,但植株成長後的分枝,往往兩兩纏繞,呈現半蔓藤現象,再加上它的氣生根(或稱不定根)很多,所以林投常常一長就長成一大片(圖2)。林投的葉子是以螺旋狀排列方式聚生在枝條的頂端,葉片下垂還有些彎曲;而它的葉片是像劍一樣細長,除了葉子邊緣有硬鋸齒外,葉背面的中肋部分也有硬鋸齒。 由於露兜樹科的植物都是雌雄異株而且是屬於佛焰花序(或稱肉穗花序),林投當然也不例外,不過它的雌花、雄花可都是長在枝條的頂端且佛焰苞也都是呈淺黃或是乳白色的。林投的雄花穗往往是下垂的(圖3),花絲也是癒合在一起;雌花穗則是直立(圖4),即使受粉後仍是直立,不過顏色則由乳白色轉為橄欖綠(圖5)。
《科博館專欄》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提供資料,「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贊助。 ◆[環境政策]首部基因資源全球指導方針出爐 --﹥ 荷蘭,海牙,2002-04-19 (ENS)- 各國部長在經過持續兩週的會議後於今天離開海牙,本次會議規劃了至2010年為止的全球生物多樣性行動方針。來自166個國家代表就指導方針細則達成協議,內容涵蓋基因資源使用與利益共享、國際性森林工作計畫、以及對抗外來種入侵的指導原則。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19-04.html ◆[環境政策]法官裁定:太平洋底棲魚類需要更好的保護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加州,舊金山,2002-04-19 (ENS)- 美國聯邦法官裁定,國家海洋漁業局未能落實法令,確實做好太平洋底棲魚類保護工作。法官支持環保、漁業團體的意見,裁定聯邦管理當局疏於處理意外漁獲問題,意外漁獲係指在漁獵過程中,非目標魚種及其他海龜、水鳥等生物遭意外捕捉或殺害。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19-07.html ◆[生活環境]俄亥俄州遭污染社區 電力公司買下全數土地 --﹥ 美國,俄亥俄州,柴郡市,2002-04-19 (ENS)- 針對俄亥俄州境內美國電力公司(AEP)所屬一家燃煤電廠排放硫酸污染案,該公司已同意買下遭污染社區全數土地。此次收購案涵蓋俄亥俄州東南區柴郡市內社區近200筆土地,補償總金額高達2,000萬美元,並將重新安置一小村落內221位居民。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19-06.html ◆[生態保育]肯亞又15隻大象被獵殺 4月份累計死亡數達25 --﹥ 記者 Jennifer Wanjiru 報導 肯亞,奈洛比,2002-04-19 (ENS)- 本週薩布魯禁獵保留區發生盜獵事件,造成15隻大象死亡,使得肯亞本月份大象死亡數目達到25隻。受到新一波盜獵行為的打擊,肯亞當局展開大規模搜查行動。過去非洲盜獵者以毒箭為武器,但如今小型武器的盛行使他們更具危險性。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19-01.html ◆[全球變遷]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主席改選 華生博士落敗 --﹥ 瑞士,日內瓦,2002-04-19 (ENS)- 大西洋兩岸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分歧今天再度獲得證實。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PPC)主席改選結果與歐盟期望相違,率直敢言的現任主席羅伯•華生博士因美國強力運作而落敗。在歐盟國家支持下,華生曾力圖角逐第二度的五年任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19-03.html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apr2002/2002L-04-19-09.html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境]私人土地,閒人止步:我們失去了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下)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人們無法就近接觸自然地區,受影響的不只是人們的休閒需求而已。如今世界上的森林與生態系已經變得越來越「碎裂化」,私有財產的交易行為製造出許多孤立的自然體系,僅是仰賴自身系統,往往是無法存續下去。 野生動物生態學家非常擔心,一旦生物棲息地變成零碎而孤立的小區塊,會無法維繫物種的存續。這種切割棲息地的情形,也會在許多土地產權範圍的週遭形成更多的邊緣地帶,這通常對生物健康有害,因為這些邊緣地帶使得生態系暴露在過多的陽光、風雨之下,而這些氣候並不是原始生態系所能適應的。 在西雅圖,我們很難找到廣闊的海灘或森林,菩及灣、聯邦湖以及華盛頓湖的美景僅能城市內幾個公園裡眺望。但自從1907年起,上百公頃的森林地就被圍起來了,稱做「高地區」。高地區位在市中心以北約15分鐘車程之處,很早以前就是擁有祖產的富豪家族的住處,如波音與諾得斯特姆(Nordstroms)集團等。1907年,在歐姆斯戴德(Olmstead)兄弟的設計下(有些城鎮中的公園設計亦出自他們之手),這些林地就變成了居民可望而不可及的地方。 高地區的警衛室(照片由本人提供) 當我們第一次搬到西雅圖時,我和家人想要開車到高地區去,當時我們在手上唯一一張地圖上,看到那裡有大片的森林與海岸林道。但當我們到達該處的時候(該區入口距我家只有10分鐘車程),在門口的武裝警衛使我們得改變計畫。 懷俄明野生動物聯盟表示,在他們的家鄉,有些私有地的產權人故意把公有地四周的私有地全買下來,這樣他們就可以拒絕讓外人進入,然後那塊公有地就變成私人的狩獵保留區,他們的賣點就是這裡地處偏遠,而且沒有其他狩獵者或是健行者。 德州水資源中心亦報告說,該州只有少數特權人士可以接近河流,因為大部分的河岸地都已經是私人所有地區。 像「自然保育」(Nature Conservancy)這樣的私人組織,他們會把募捐私人所得的款項拿來購買大筆的土地,然後保護這些土地免於人為開發。雖然大眾可以進入這些保育地,但是依該組織的財力,他們也只能買下比較具有特殊性的地區來進行保育。 加州的作法比較積極,該州有所謂的「加州海岸法」。該法強制規定,在海邊的開發行為應不得損及民眾接觸海岸的權利,但是屋主們還是試圖宣稱這些海岸乃歸他們所有。 美國政府幾年前也開始注意這個問題,國家海洋及大氣局成立了一個「海洋與海岸資源管理辦公室」,以確保大眾能有接觸海岸的機會。據他們表示,每年實際有1億8千萬的美國人到海岸地區一遊,但是許多人往往不得其門而入。 有些私人地產的擁有者願意讓大眾進入,但大多數的私人地主則並非如此,這些有錢有勢的地主有能力上達天聽,讓地方官員被他們牽著走。有很多地主更串連起來成立某些組織,例如:「產權所有人聯合會」以及「財產權捍衛者」,他們主要是想用法律途徑阻擋大眾進入私人產權地。這些人可是聰明得很,他們教導會員如何利用憲法大作文章,也教他們如何遊說國會議員。 現在是我們重新檢討這件事情的時候了,親近自然原本就是大家的權利,但這些地區卻被少數高高在上的人所把持。河岸、海灘、湖邊都應該是公共的資產,那些有錢人應該要把他們的住家朝內陸向後退個幾百碼。目前的休閒場所已變得擁擠不堪,地方政府應該效法加州政府的先進作法,把有錢人套在美麗大地的勒頸繩給解開才對。 參考資料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博士是西雅圖的作家與教師,他常常沿著海岸開車逛來逛去,想找一條路到海灘去。請把你的看法、評論和願景寄到 jackie@healingourworld.com ,瀏覽他的網站: http://www.healingourworld.com 【文章連載】■私人土地,閒人止步 (上) (下) 全文與網址詳見: http://ens.lycos.com/ens/jul2001/2001L-07-23g.html 作者:柯金源、于立平 在台灣東部海域,有一種生物,牠的年紀已經1200多歲了,這一個族群,早在數億年前,就已經在海洋裡佔有一席之地,但是科學家卻預測,二十年後牠們可能會從地球上消失,究竟這種古老的生物是什麼呢? 原來牠們的名字叫做「珊瑚」。 活了上億年的珊瑚,為何會開始上演一場失蹤記?這個問題聽起來很科學,但是如果從歷史的斷面來看,其實人與珊瑚之間的關係,卻是很哲學。為了尋找珊瑚礁,我們開始了一趟奇特的旅行,從澎湖、蘭嶼、綠島、小琉球、墾丁、東沙、東北角到桃園觀音藻礁,繞了台灣海域一大圈,結果發現每個地方對珊瑚的利用以及珊瑚價值的判斷,自有一套「珊瑚理論」。 ◎ 澎湖珊瑚礁淺坪的漁業文化 為了觀察澎湖海域大退潮後,珊瑚礁淺坪露出水面的景觀,在東方天空,漸漸露出魚肚白般的天光的時刻,來到通樑船澳,小舢舨噗噗的引擎聲,劃破漁村清晨的寧靜,出了港灣,水深從十米、七米、四米,漸漸到一米左右,五分鐘不到,小舢舨便抵達通樑村外的珊瑚礁淺坪,水底影像從深藍、淺藍到浮出珊瑚模糊景象,春末清晨,太陽蘊含著金黃的光色,灑在無風無波的內灣海面上,彷彿是一面古樸的銅鏡,站在船舷邊,彎下腰,照見的是千千萬萬的珊瑚蟲,歷經數億年繁衍、膠結後殘存的面容,反映的是聲聲的驚呼與嘆息! 船輕輕的滑過珊瑚礁淺坪的水面,菊珊瑚、指軸孔珊瑚、桌形軸孔珊瑚、腎形盤珊瑚等,一叢一叢的清晰可見,原來在澎湖只要挑個好天氣與掌握住漲退潮時間,在很多淺水域,不用潛水也可以看到美麗的珊瑚。只是,有一點點納悶,為什麼?在珊瑚礁淺坪水面上再三流連,卻看不到成群的珊瑚礁魚類,村長靦腆的表示,因為近幾年漁業資源日漸匱乏,漁民只好回頭捕捉珊瑚礁魚類,加上餐飲市場炒作,目前,珊瑚礁區的魚類是越來越來越少。 小舢舨順著潮流慢慢往南飄出珊瑚礁淺坪區,來到張村長家族的石滬,這一個單心形的百年石滬,是通樑村目前三個僅存的石滬之一,張村長一邊解說石滬構造捕魚的原理,一邊回憶當年魚獲量的盛況。 其實石滬只是澎湖人利用潮間帶漲退潮時來捕魚的方法之一,像抱礅、照海都是很有趣的古老漁法,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澎湖珊瑚生長環境的自然特性,以及澎湖人對珊瑚的利用,靠海為生的澎湖人,可說是將「珊瑚」用到最淋漓盡致的一個地方,從吃的,住的到用的,從宗教信仰到經濟來源,都與珊瑚脫不了關係,拿珊瑚蓋房子,在珊瑚淺坪討生活,曾經還有繁華一時的珊瑚漁業,在澎湖看到的珊瑚,是一種歷史的痕跡,一個漁村興衰的轉變... 相較於澎湖,在蘭嶼達悟人眼中,珊瑚礁成了一種不可侵犯的地方.... ◎ 蘭嶼達悟人的海洋文化 居住在台灣東岸的蘭嶼達悟人,利用珊瑚礁的方式就與漢人迴然不同,在蘭嶼流傳著一個有關珊瑚的傳說,達悟的老人告訴我們,一旦族人把海裡的珊瑚礁挖到陸地上來,大海會生氣,不但可能會發生海嘯,以後也會沒有魚吃,這樣的傳說故事,卻和現今學術界提出,珊瑚礁可以保護海岸,防止海岸侵蝕以及提供海洋生物棲息的科學理論不謀而和... 其實對達悟人來說,大海就像是家裡的天然冰箱,達悟人捕魚的觀念,也有一套合乎資源永續利用的邏輯,譬如,每年到了捕飛魚的季節,除了集體出海作業以外,傳統的禁忌是不能再用漁槍去打魚,而如果平時要吃魚的時候,也是到海裡抓到夠一天吃的量就好了,把大海當作廚房裡,想吃的時候就去拿,或許是這樣的傳統禁忌讓蘭嶼的珊瑚礁,成為台灣海域僅存幾處還可以稱為海底花園的地方。 其實在沒有人為的干擾之下,珊瑚這種生物,是可以很長壽的... ◎ 綠島 以前就曾聽說在綠島,有一個1200多歲的老微孔珊瑚,它可是全世界最長壽的活珊瑚,當地人給牠取了一個名字,叫做「大香菇」,但是近幾年人們卻發現,連「大香菇」都生病了,為什麼呢?原來全球環境變遷,海水暖化的因素,讓老珊瑚敵不過白化的危機,但是最可怕的卻是「觀光客」,當人們乘坐觀光潛艇來看這座「香菇頭」時,老珊瑚悲慘的命運就此展開,這艘大潛水艇,不是喜歡停在「大香菇」的頭頂,就是喜歡常常撞牠一下,偶而還會把牠整塊的身體撞落海底,好不容易等到潛水艇停駛,「大香菇」卻要面對海水愈來愈髒的窘境,「大香菇」不禁感嘆活了一千多歲之後,才和人類相遇,卻是這樣的下場。 珊瑚蟲隨著海流漂浮 作者:Yung 以前都會很注意不透露出哪裡有百合花,會擔心說出來就遭遇災難。這一次,要說出來讓大家都知道在這裡發生的事情。 最近幾年都會在春天的時候到麟山鼻探看百合生長的情形﹔在這裡有北台灣最大量和最密集的族群(東北角僅在公路邊的懸崖峭壁上還有殘存),但是可以看到的時間都不長,原以為是花期很短,五月到麟山鼻要看到百合花看是不容易。原因是都被遊客採走了,你能想像那一大片土地上數以萬計的花苞就消失了?看不到花朵。 在眼前這個時候,看著遊客一大把又一大袋地帶走花朵,沒辦法就是沒辦法。我已經放棄在這裡可以看到大片百合花盛開的念頭了,我需要另尋基地了,減少踏到這令人傷心的土地。 拔了一大堆,放在花瓶中也放不了幾天就丟到垃圾桶,又不種,何必呢?這是在賞花嗎?傷心啊! 看這採花人的行為,被扒下的葉子和根散佈在步道邊;看到這些,你的心會不會揪在一起?很緊。 布洛灣在國家公園內,復育的百合花可以受到較好的保護和對待,台東金針山的居民也會在路邊放置警告標誌勸阻遊客採花,在這裡的行政單位 原本失望放棄的心情看到2002/4/21(日)民生報戶外旅遊B7,又燃起了希望;題目是「東北角海岸線 野百合盛開」、「維護自然資產 任意攀折花木者 罰款」。東北角管理處將依據「發展觀光條例」,對任意摘花的民眾處以新台幣15000元的罰鍰。 在目前這個階段,真的需要這樣的管制和處罰,我們也需要逐漸改變對待自然的態度,也改變我們的行為。一點一滴的努力,都會看到改變和進步,因為我們還有很大進步的空間。(2002.4.13) ●[演講]『動物人生五十年』(英文演講) --﹥ 地 點:台北市立動物園演講廳 詳情請參閱 http://e-info.org.tw/activity/2002/ac02042501.htm 播出時間:4月29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封面故事 【戀戀珊瑚礁】 在海底下,有一種生物,牠已經在地球生存億萬年,牠也是海底的育嬰房,許多生物依賴牠生存繁衍,但是科學家預言,這種古老的生物可能在未來二十年消失... 牠就是珊瑚。 人與珊瑚的互動關係很多元,除了實際生活的應用外,還有更多的傳說、哲學思考在裡面,從澎湖、蘭嶼、綠島、小琉球、墾丁、東沙、東北角到桃園觀音藻礁,全台海域走透透,看看人與珊瑚如何共普戀曲... 從本週開始至五月底,我們的島將結合公共海洋月─「寶貝海洋」活動,推出系列的報導,請與我們共同珍惜我們的海洋。
播出時間:4月26日(五) 下午3:45~4:00 環保工作建立在根本的觀念上,而環保觀念要建立,從小的家庭教育是關鍵。目前就讀武陵高中三年級的吳宜玲,從小便是在一個深具環保意識的家庭成長,不止投入環保工作,去年更在校內創立「環境生態保護研究社」,招募一百五十位社員和環保尖兵,還利用課餘,社員們分組積極參與桃園地區社區和水源、垃圾掩埋場的環保議題研究調查,相關結果還送交環保單位,引起重視。今年更獲得國際青少年義工菁英獎。今天,就請您跟著我們一塊兒去拜訪這位環保尖兵。 ★[本會訊息]「台灣2002地球日電子報」開放訂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