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新聞-生態保育]陽光台北 繽紛生命 2002台北市生態保育週開鑼了 --﹥ 本報訊 連續數年舉辦的「台北市自然生態保育週」,將選在母親節進行,也藉此扣合保護環境-地球的重要性。今年活動主題是「陽光台北 繽紛生命Celebrating Diversity」。希望藉由地球上生命的能量來源-陽光,來突顯台北成為「生態城」的期許,並以「繽紛生命」來象徵台北盆地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 今年保育週的活動時間自5月10日(五)至19日(日)上午9時至下午5時,假臺北市士林區士林官邸舉行。開幕典禮當天,多達18個參與的民間團體,將共同邀請市長馬英九先生簽署「台北生態城市宣言」,為活動揭開序幕。七星生態保育基金會董事長陳盛福表示,「共同簽署」的活動象徵台北市民、政府與民間團體,在未來都能以這個宣言的內涵為生活與施政的準則,共同以伙伴關係來打造生態台北城。 除了各團體成果展之外,今年的保育週活動主題還包括:台北綠色地圖、原生植物展、由各單位提供的戶外自然體驗或觀察活動等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生態行腳,老少咸宜的自然保育講座以及精采台灣生態影片欣賞。此外,活動現場將有生態保育大捕頭提供民眾申訴或檢舉保育與環保相關議題的管道。各團體也藉此機會提供紀念品及相關的簡介資料供民眾索取,讓民眾能更直接的認識民間社團致力於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的努力與成果。 ◆[生態保育]西方石油公司放棄在烏瓦族土地上開採石油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3-01.html ◆[生態保育]溼地阻撓加州大學新研究校區建造 --﹥
美國,加州,莫瑟,2002-05-03 (ENS)- 加州大學在鄰近莫瑟地區建築新分校的計劃,至少延遲了兩個月,部分原因是由於保育團體的反對。環保人士和美國環保署官員反對910英畝的核心校園規畫地點,因為其將破壞環境敏感性高的溼地,包括為瀕危仙女蝦(fairy shrimp)提供棲地的春池(vernal pools)。(編按:vernal pool係美國西岸特有的溼地凹地,冬春兩季雨水或融雪流入成水池,夏秋多呈乾涸)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3-03.html ◆[生活環境]印度公司誓言削減有害氟氯碳化合物排放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3-02.html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L-05-03-09.html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境]您要改成重量杯級的心臟病發嗎? (下) --﹥ 作者:傑奇‧艾倫‧朱利安諾 博士 以肉類為主的飲食習慣,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衝擊。要種出1磅的小麥需要約25加侖的水,但要養出1磅的肉品卻需要2,500加侖的水。美國中部地區的地下水,是我們地下飲用水主要的供應來源,不過光是為了養牛的用水,就足以使得這些水源枯竭的速度響起警報。 養牛所需的土地面積是栽植蔬菜、水果和穀類的20倍。 肉牛(照片版權歸屬 凱斯‧衛勒,美國農業部) 畜養動物和將之製成肉品的整個過程,需要消耗極大量的化石燃料。幸好,世界上大部分的地區並不以肉類為主食。要是每個人都以肉類為主食的話,世界上已知的石油蘊藏量將會在13年內被消耗殆盡。但要是全世界都不再吃肉,同樣的存量則可以繼續供應我們260年。 肉品消費對美國經濟有著戲劇性的影響。這個仰賴政府補助甚深的產業必須要拿納稅人的錢才能存活,如果肉品產業的用水不再受到納稅人的補助,1磅漢堡肉的價格將會是35塊美金,而源自於小麥的蛋白質每磅只需1.5塊美金。 每年有超過2億6千萬畝的美國林地被伐除,只為了取得新的耕地好供應以肉類為主的飲食。 在美國,每45秒就有1人死於由飲食習慣所引起心臟病發作,這些人大部分都嗜吃肉類食物。平均來說,美國男性心臟病發的風險是50%;對男性一般素食者來說,他們心臟病發的風險降至15%,而對吃全素(不吃蛋、乳製品,或是其他動物性食品)的男性而言,風險就只有4%。 若您能將肉類、乳製品、蛋從您的飲食清單中剔除,那麼您心臟病發作的風險將銳減90%。 不幸的是,大部分的醫生是沒辦法跟您討論這些議題的。美國境內有125所醫學院,然而只有30所要求他們的學生必須修習營養相關課程。事實上,醫學院學生在醫學院的四年中,營養對人體造成之影響的課程訓練總時數僅有2.5小時。 但如果您經常看電視,在同樣四年的時間裡,您會受到數百小時的宣傳洗腦,告訴您速食產品有多棒多好。 每年有越來越多的病例是導因於接接觸到受感染的肉品,且據估計,單單在美國境內,每年就有7,000到8,000人死於食用受到感染的肉品。美國的屠宰場幾乎不受管制,而美國農業部主管的肉品檢驗系統根本就是個失敗的制度。每個星期,每22,000隻雞當中只抽樣檢驗1隻是否帶有致命的大腸桿菌E. coli 015H7,而牛之屠宰後的軀體,每300具也僅檢驗其中的1具。而唯一的防線是單憑肉眼判斷的檢查方法。 屠宰場(照片版權歸屬 不明) 最近,美國農業部通過了實施用射線照射肉品的安全手續。雖然病菌會留在肉品上,不過射線能夠有效殺菌。 有充分的證據指出,動物在屠宰場裡被活生生地屠殺。一些近期發行的影帶顯示,意識全然清楚的牛隻在屠宰場中被活生生地剝皮,而當牠們想掙扎逃脫時,屠夫就砍去牠們的腳。 美聯社在一則報導戴夫‧湯瑪士去世的消息中說,縱然湯瑪士是個超級富翁,但他最愛的餐點始終保持不變-溫蒂單層漢堡加上起士、芥末、醃黃瓜、洋蔥,還有薯條、辣沾醬、奶昔,和健怡可樂。 每年有數千人去世,更多的人則患有衰竭性的疾病;而且我們消費肉品的習慣,使得地球表面和居住其上的動物屢遭蹂躪。您面對那將自己塑造成代表美國標誌的貪婪產業,您不應該接受如此的壓力;反之,您應該將自己的健康和飲食習慣,從那些廣告業者的手中取回。 這件事您一個人就可以做到:以後當您經過賣漢堡的攤子,不要停下腳步。 參考資料
傑奇‧艾倫‧朱利安諾博士,是住在西雅圖的一位作家和教師。他已經有22年不曾吃肉,過去10年以來他的飲食中也已不含任何動物性食品。您可以和他分享您自己的想法,意見或願景: jackie@healingourworld.com 並請參觀他的網站:http://www.healingourworld.com 【文章連載】■您要改成重量杯級的心臟病發嗎? (上) (下) 全文與圖片詳見:http://www.ens-news.com/ens/jan2002/2002L-01-11g.html ■[環境關懷事件]原住民族有權維護和土地結合的勞動文化 --﹥ 稿源: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 原住民族的傳統勞動生產活動,自來即與土地緊密相連,無論狩獵、採集、遊耕,分享與共有生存所依賴的土地、發展出與自然環境律動相協調的社會文化制度。然而當代技術資本及區域專業分工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造成種種勞動異化的現象,人與土地疏離、人與人疏離,以至於土地自然資源的掠奪、階級或社會群體間的剝削成為勞動的過程及結果。如今,原住民族的勞動文化如同其土地與社會,持續面臨切割、破碎乃至完全瓦解消失的危機。 原住民族所面臨的危機,就是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危機。這樣的危機並非「社會福利」,例如勞工保險、失業救助等措施所能挽救。人類永續發展的議題,不僅牽涉「生態保育」,還必須是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變革。當「全球化」浪潮挾帶各式各樣、完全異質的內容席捲而來時,人們常常會以為「全球化」是要拋棄「本土」或「地域性」,而看不見「全球在地化」的面向,正是要強調尊重地域生態文化的特性對相互依存的全球社會有基本的重要性。台灣主流社會喜將原住民族「邊緣化」,定義自己為「移民社會」,移殖大漢中國排除差異的「有容乃大」,將本土孕育的生態文化改造成漢人樣式予以容納,近年來又喜將本土「單一化」,找尋「自己」(可能是企業資本家自己)在「國際」商戰中的「分工位置」,所謂的「全球佈局」,以達到去脈絡的「全球化」。台灣人與土地疏離,原住民族勞動被迫與土地分離。 「綠色矽島」的想像在上述勞動環境下,可能會進一步扭曲台灣人與土地的關係。勞動的目的被認知成在改造台灣島為「矽島」,「綠色」或「本土色彩」是用來粉刷「矽島」的顏色,非關在地生態及文化。實際上,生態及文化被工具化為調劑身心的勞動再生產條件。近年來在原住民地區設立了阿里山、茂林、東海岸、花東縱谷等國家級風景區,完全由政府及旅遊業者主導,在地原住民族的權利完全被忽視。 台灣原住民族在外來文化群體對山林資源的掠奪和殖民控制策略下,被迫離開土地,並成為台灣經濟發展過程中勞動力的重要供輸,在平地的就業市場中,從事著高危險性的體力勞動工作,另一方面留在部落的勞動人口,在從事農業的同時,則需靠著各種臨時性的工作,才能勉強維持生計。在大量引進外籍勞工後,勞動市場中原住民的工作,大量被外籍勞工取代,而在台灣加入WTO後,又將對部落中的第一級產業及勞動者造成極大的打擊。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深化發展,台灣持續以非永續性的經濟發展策略,建構資本主義商戰競爭國家的姿態。在這同時,做為國家在地要素的台灣原住民族,卻長期處於就業分部極端化、勞動條件惡劣、大量失業以及與漢人貧富差距日趨擴大的困境。這個去脈絡、去本土與階級社會底層的現象,不僅是檢視台灣社會公義的最後一道關卡,其中所涉及的潛在人口,和佔全國百分之七十的土地面積,更成為台灣在尋求全球架構下的新定位時,一個競爭力的盲點。 原住民族有權維護和土地結合的勞動文化!原住民族與台灣社會所面臨的危機,不僅在跛腳的「原住民族工作權保障法」和原住民老人津貼請領。我們必須拋棄二十世紀的舊思維,恢復原住民族部落傳統領域的權利,將經營管理權交還給土地原來的看守者,以復育其生態文化與土地倫理,實踐從整體上建立以原住民族人口和土地合一的民族勞動政策。
對於鯊魚,我們的印象是什麼呢?是森森白齒的殺人魔?還是巡弋深水的海中霸主?我們對鯊魚的接觸,又來自哪裡?是高級料理的魚翅?還是平民口味的鯊魚煙?仔細思量,我們似乎並不了解鯊魚!
●[活動]陽光台北 繽紛生命 2002臺北市自然生態保育週 --﹥ 時 間:5月10日至5月19日 從2002年起,每年五月- 我們特別感恩母親的月份,這一群人決定要聚在一起,藉由台北市自然生態保育週活動,提醒大家,萬物的母親--「地球」需要我們共同的關心與對待。除了各團體成果展之外,今年的保育週活動主題還包括:台北綠色地圖(台北生態生活地圖與台北繽紛生命地圖)、原生植物展(與台灣民俗有關的原生植物)、適合親子共同參與的生態行腳(由各單位提供所專長的戶外自然體驗或觀察活動),老少咸宜的自然保育講座(有關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等議題的講座)以及能讓民眾一次看個夠的從影像看大地(精采台灣生態影片欣賞)。此外,活動現場將並提供生態保育大捕頭的資訊服務,提供民眾有關申訴或檢舉保育與環保相關議題的管道。在各團體成果展期間,各團體都使出渾身解數,讓民眾藉由有趣的小遊戲或體驗活動學得與生態保育與環境保護相關的訊息與知識。為了鼓勵民眾參與,即使在各團體經費匱乏的情況下,大家還是慷慨地提供大會各團體的紀念品,只要民眾通過各團體提供的闖關活動,將有機會在大會服務處獲得各團體提供的精美小紀念品。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1940 播出時間:5月13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封面故事 【禁鯊令】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將透過實際獵捕的漁民、和從事鯨鯊研究的學者的角度,讓大家更了解鯊魚和鯨鯊在台灣的現況!並且思考到底我們要在漁民生計、生物多樣性、漁業資源永續利用、動物生存權間取得什麼樣的平衡? 人與自然 【誰愛魚翅】 鯊魚和一般的食用魚最大的不同,就在於牠的身上,從背部、胸部到尾部,長有六到八片魚鰭,也就是所謂的魚翅,而正因為擁有這些高經濟價值的魚翅,導致鯊魚的處境更加險峻。 看守台灣 【搶救樂生老樹】 位於台北縣新莊市的樂生療養院,是許多痲瘋病人重生的地方,經過七十個年頭,當國內不再有年輕的痲瘋病患,這個地方將成為捷運新莊線的終點站。院內四百多位病友,將全體遷移至新的大樓,但是院內將近一千棵的老樹,卻只能靜靜地等待怪手的到來。 就在五月二日,包括台北縣文化局、鶯歌陶瓷博物館、福智教育園區等單位,一同前來樂生療養院認養老樹,頓時老樹不再是即將凋零的廢棄物,而是各單位爭相認養的寶貝。 台灣有許多老樹,都在施工方便的考量下,消失在各個大小工程中,其實,他們可以有更好的對待方式...
播出時間:5月10日(五) 下午03:45~04:00 首播 想像一下,在每天讀書上課的校園裡,就有機會能夠悠遊在大自然的生態當中,這對現代的莘莘學子而言,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台北市文山區的東山高中,最近完成了後山約五千坪的生態教學園區,有螢火蟲復育區、吸引蝴蝶的蜜源植物區和蕨類植物區,並彙整了一本「生態觀察起步走!」教學手冊。由於校園裡蛙類的觀察非常方便,因此成為學生的入門活教材。而依坡地闢建的生態教學園區以登山步道、涼亭、觀景台為教室,來上課的學生,都會帶著觀察手記,用心記下一草一木,繞坡地一圈,就能滿載而歸。今天節目,我們就要到這個台北市近郊,擁有生態園區的東山高中走一走。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及部分專欄,因協會內部工作調整及規劃之需,將先暫停2-3週,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