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5-17 (全文版)

 
  本日主題: 凍結興建垃圾焚化爐預算 連署書
環境新聞 [生活環境]含汞食品警報發布 應避免食用箭魚、鯊魚
[環境政策]美俄達成核武裁減協議
[能源議題]風力發電示範計畫將於卑詩省進行
[生態保育]為抑制5種野草生長 澳洲斥資數百萬澳幣
[土地與水文]肯亞豪雨氾濫造成53人喪生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7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7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3
環境事件 [環境關懷事件]凍結興建垃圾焚化爐預算 連署書
[環境關懷事件]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 (下)
專  欄 [我們的島]海豚之歌
活動訊息 [活動] [研討會] [節目預告]
本會訊息 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生活環境]含汞食品警報發布 應避免食用箭魚、鯊魚 --﹥

  英國,倫敦,2002-05-13 (ENS)- 英國食品標準局上週五(5/10)表示,由於在鯊魚、箭魚及槍魚內含汞量極高,孕婦或計畫懷孕婦女、嬰兒與16歲以下孩童應避免食用上述魚類。目前已知甲基汞對人體、動物神經系統均會造成毒害。

[環境政策]美俄達成核武裁減協議 --﹥

記者 Cat Lazaroff 報導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5-13 (ENS)- 布希總統今晨宣布,美國與俄羅斯已協議裁減50%以上的核武。在這項裁武計畫公佈數日前,國會曾針對俄國擬恢復核武試爆問題舉行秘密簡報會議,而布希原訂前往俄國訪問的計畫也將於2週內成行。

[能源議題]風力發電示範計畫將於卑詩省進行 --﹥

  加拿大,卑詩省,溫哥華,2002-05-13 (ENS)- 風電開發在加拿大卑詩省跨出嘗試性的一步。省營電力公司BC Hydro與AXOR集團公司已對卑詩省土地暨水管理局提出「王土申請案」(Crown Land Applications),預計在溫哥華島建設10百萬瓦特(MW)的風電示範計畫。

[生態保育]為抑制5種野草生長 澳洲斥資數百萬澳幣 --﹥

  澳洲,坎培拉,2002-05-13 (ENS)- 為有效控制一普遍的問題,澳洲各省與特別行政區之間建立獨特的合作關係;澳洲政府已追加560萬澳幣,用以協助抑制5種危害環境與經濟的野草。這5種野草名列澳洲20大有害野草名單內,它們分別是:黑莓、Chilean needle grass(學名Nassella neesiana,針茅屬)、荊豆、馬櫻丹以及serrated tussock(學名Stipa trichotoma,針茅屬)。

[土地與水文]肯亞豪雨氾濫造成53人喪生 --﹥

  肯亞,奈洛比,2002-05-13 (ENS)- 本月東非多數地區豪雨肆虐展現致命威力,肯亞災情尤為慘重。肯亞至少有53人死於洪水與山崩,包括週日在奈洛比發生一場狂暴的雷雨造成9人死亡。數處道路橋樑遭沖毀,國內多處地區已將學校關閉。

台灣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7 --﹥

  • [生活環境]長期失眠頭痛 小心鉛汞中毒。台中新世紀診所發現,國人重金屬中毒問題嚴重,幾乎兩名患者中就有一名體內汞、鉛含量高出標準值,許多人因此長期疲勞、失眠、不明原因酸痛,更有患者免疫力受損,導致癌變,醫師呼籲有關單位將毒性重金屬檢測列入常規檢查 (台中 中時晚報)

  • [生活環境]台東各界籌組反焚化爐聯盟由市長賴坤成領軍。 (台東 中央社)

  • [生活環境]環保署:九大汙染河,北港溪居首。 (斗六 聯合報)

  • [生活環境]台北市政府規劃在八里污水廠內設污泥焚化爐案曝光,八里民眾揚言圍場抗爭。 (八里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國家公園管理尊重原住民。行政院會昨日通過「國家公園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新增國家公園區域內若為原住民族傳統聚居、活動範圍者,公園在經營管理上,應以尊重原住民族傳統文化及生活型態為原則 (台北 中國時報)

  • [環境政策]高屏溪生態文化園區積極規劃,結合高屏溪流域豐富生態、文化及地方產業。 (高縣 台灣新生報)

  • [生態保育]梨山大火獲控制,未危及櫻花鉤吻鮭。 (豐原 聯合晚報)

  • [生態保育]私梟遭查緝海上丟包,保育鳥類、蜘蛛滅頂。 (新竹 中國時報)

  • [生態保育]「鳳頭蒼鷹」築巢,專家全紀錄 (南投魚池 中國時報)

  • [土地與水文]地震後再下大雨,土石流最易釀災。 (台北 民生報)

中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7 --﹥

  • [生活環境]我國森林旅遊綜合社會產值2005年將達到600億元。森林公園總數將增加至到1450處,每年接納1.5億遊客 (大陸 新華網)

  • [環境政策]農業部在北方旱區推廣保護性耕作,對節水抗旱、抑制沙塵、降低農業勞動有助益。 (山西 人民日報)

  • [生態保育]50多頭鹿胃中有異物,南京紅山動物園籲遊人手下留情。 (南京 華東新聞)

  • [生態保育]武漢900家企業(個體戶)馴養野生動物,年產值9800萬。(編按: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即在人為控制下,為保護、研究、科學試驗、展覽等方面進行的野生動物馴化、飼養和繁育。) (武漢 長江日報)

  • [全球變遷]我國有了海洋衛星。15日上午,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將我國第一顆海洋探測衛星"海洋一號"和氣象衛星"風雲一號D"送入太空 (太原 新華社)

  • [全球變遷]長江流域雨量增多,"厄爾尼諾"今年可能出現 (長江防汛總指揮部 新聞晨報)

  • [土地與水文]大陸專家建議借助自然力量遏止沙塵暴。關鍵之處不是治沙,而是管住人為破壞行為,依靠自然本身的恢復力量 (臺北 中央社)

  • [土地與水文]18日前後武漢關水位可能漲破百年水文記錄。 (武漢 武漢晚報)

美國環境新聞掃瞄:2002-05-13 --﹥

  • [生活環境]奧克拉荷馬州大陸碳素公司 遭環保團體與工會嚴厲抨擊(編按:大陸碳素公司於1995為和信旗下公司收購)

  • [生活環境]波士頓垃圾清運業者遭罰款340萬美元

  • [生活環境]環保署擴展煙霧預報服務

  • [環境政策]能源小組執行長罷免案 白宮試圖阻撓

  • [能源議題]推廣太陽能發電 太陽能慶祝活動登場

  • [能源議題]運送核廢料至育加山 醫師團體反對

  • [生態保育]海洋學家將獲頒國家科學獎章

  • [生態保育]提升生態意識 公園管理局安排藝術活動

  • [生態保育]線上圖書館 詳列私有地保育獎勵方案

  • [生態保育]不當棄置垃圾將危及野生物生存

[環境關懷事件]凍結興建垃圾焚化爐預算 連署書 --﹥

連署發起單位:看守台灣協會、蘇治芬國會辦公室

  有鑑於國內垃圾焚化廠供過於求,全國各地發生搶垃圾的情形;適值國家財政艱困,亟須將有限的資源,用於急迫之處,而非將納稅人的血汗錢,繼續浪費在過度鼓勵興建已供過於求的垃圾焚化廠上。環保署在執行垃圾焚化爐興建計畫中,未逐期檢討計畫執行的情形和垃圾量的實際情況,而造成搶垃圾的荒謬政策。我們要求立法院凍結環保署下年度(92年)計畫中新建焚化廠的規劃和行政作業費一億五仟五佰餘萬元,且在環保署未提出重新檢討可行的垃圾焚化廠區域處理計畫前,所有垃圾焚化廠相關的預算不得動支。

說明:

一、 行政院科技會議於七十五年決議垃圾「以焚化為主、掩埋為輔」的處理政策,七十九年環保署據以規劃公設二十一座大型垃圾焚化廠,又於八十五年制訂鼓勵公民營設立十五座大型焚化廠;預計於九十二年達到垃圾焚化率百分之九十的目標。

二、 環保署在規劃興建焚化廠的過程中,未能詳實估算我國垃圾產生量,且未把其他可行的垃圾管理替代方案(如源頭減量、資源回收、有機堆肥化等)納入考量,而計畫到了九十二年興建完成每日處理容量達三萬噸的焚化廠設施。

三、 依據環保署的統計,九十年度的全國垃圾量為每日一萬九千噸。而目前營運中的垃圾焚化廠有十九座,計處理容量為二萬一千噸;處理全國垃圾量足足有餘。目前發生垃圾焚化廠搶垃圾的情形,甚至有些垃圾焚化廠使用率僅一半或三分之二;在國家財政拮据的時候,竟然發生資源錯置浪費的情形,而不知制止。

四、 目前我國的垃圾處理設施不是不足,而是在於不均。環保署身為政策制定和監督執行的最高機構,不思檢討垃圾焚化政策的問題,而執意繼續執行造成資源錯置、浪費公帑的政策;而以開放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廠,以掩蓋垃圾量不足及垃圾焚化廠興建決策的錯誤。

五、 事業廢棄物應由事業單位自行處理,不該以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興建焚化爐替其解決。何況開放事業廢棄物進入垃圾焚化廠後,難以杜絕有害廢棄物挾帶進場,則垃圾焚化廠所造成的污染究難以控制,對環境生態和民眾健康會產生嚴重的衝擊。

六、爰此,要求立法院凍結該署計畫中新建垃圾焚化廠的規劃和行政作業費一億五仟五佰餘萬元;並要求環保署在未提出重新檢討可行的垃圾焚化廠區域處理計畫前,所有垃圾焚化廠相關的預算不得動支。

  如果您認同我們的觀點,您也不希望我們的納稅錢就這樣被焚化掉,請您花一點時間,簽署我們草擬的連署書,並將其email到 twwatch@ms31.hinet.net ,郵件主旨請寫:「凍結興建垃圾焚化爐預算」連署。同時也請您將連署書email給下列的政府官員:

1. 陳總統:president@mail.oop.gov.tw , abian@abian.net , vp@oop.gov.tw 
2. 游院長:eyemail@eyemail.gio.gov.tw
3. 郝署長:boss@sun.epa.gov.tw

連署人姓名:_______________
  E-mail: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話:_________________

[環境關懷事件]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談台北市野溪整治 (下) --﹥

作者:林智謀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汐湖聯絡處)

五、 缺少復育原生物種的規劃和維護計畫?

  整治之後並未落實復育原生物種;親水設施,會引導更多民眾餵食污染及捕撈掠取,我們曾看到民眾在整治河段撒八掛網,魚類根本無處可躲,讓人類再一次把快樂建築在動物的生命上,但看不到管理辦法。我們在親水區也未看到垃圾桶及洗手間設置,民眾會不會現場製造更多的污染?

六、 消滅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

  原來河岸有許多被溪水雕塑的地形景觀及生痕化石...完全剷除,穿上外來石塊,河岸原生植物改種外來種強勢花草(非洲來的鳳仙...),使地方自然特色消失,原有生態系統逐漸改變。

  制式規劃使在地溪流特色消失,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喪失在地人與溪流的特殊文化與情感記憶。

七、 水質變差?規劃待加強?

  分期施工產生大量混濁的泥沙,勢必使整個下游河段生態一再重複破壞及淤積。

  微生物可分解水中污染,原始河道未見優養化,但整治後被隔離,使河川自清功能變差,優養化嚴重。

  花了大筆經費, 卻未作污水整體規劃,任意讓各種污水排入,尤其家庭污水皆直接排入親水區,未來想改善只有敲開重做。我們認為加強污水系統或定期清理溪中垃圾比美化更生態。

  為民眾的生命財產,我們也肯定市府的努力,並贊成適當的整治,但規劃時必須更加細緻,如委託學術單位做「水文」及「生態」調查,完工後必須有配套追蹤檢討其真正的生態成效,才能標榜生態工法,否則誤導大眾。工程硬體很美麗,管理軟體不足,這是我們期待市府未來能再加強。但願難得的水文及生態環境,子孫還能看得到一些原貌!

[我們的島]海豚之歌 --﹥

作者:郭志榮

  海豚沒有名字。但是當海豚不幸擱淺岸邊,被人們救起之時,海豚有了名字,也與人類開始有了緊密接觸。

  小福,一隻來自大海的糙齒海豚。今年初,擱淺萬里海邊,經過救援後,野放大海,但是一星期後再度擱淺澎湖,再度救援之後,野放大海,至今應該優游在到它的故鄉。

  將近三個月的光陰,小福生活在人們的照顧之中,像小嬰兒般受到細心的照顧與關懷。從擱淺時的奄奄一息,到野放時的充滿活力,小福受到的不僅是專業的醫療照顧,更包含許多人類的愛心展現。

  在救援池子中,野放前的小福總是快樂的遊動著,心情應該是高興的。但是在池邊的人們,卻是必須克服許多有形與無形的障礙,來維持小福的快樂。

  在宜蘭救傷中心,小福在池中接受照顧,一群鯨豚協會的志工們,排班輪流照顧著小福,每分每秒記錄小福的狀態,為了治療小福的傷,將藥劑塞入魚腹之中,在偷擲餵食。

  將近一個多月的的相聚,小福到了野放時刻,所有工作人員感傷,但是仍必須打起精神,安排每一個夜放的步驟。野放前夕,小福依然在池中優游,也不知道是不是曉得即將回家,竟然就在池中倒著游了起來。池邊人看了好笑也傷心。

  野放當天,一切按照步驟進行,在志工的貼身呵護下,裹著保濕被單的小福,像極了初生的嬰兒讓人憐愛。一路上,車行後換搭船,終於來到野放地點,在眾人合力之下,小福上了滑板溜回大海,一場海豚故事仿若就此結束。

  野放後,鯨豚協會的年輕志工,表示海豚本來就是要回它的家,縱使可愛,大家也都有分別的心裡準備。不過小福離開,雖然不能想卡通一樣,還跳起來說再見,但是這樣一聲不吭的走,還是令人傷心。

  但是,令人傷心的小福並沒遠走。一星期後,小福再度擱淺澎湖海岸,身上多出許多新傷,情形不太樂觀。鯨豚協會的獸醫師楊偉誠,再度受命前往援救。

  夜色中,重傷的小福 在工作人員的圍繞下,接受緊急的醫療,受到驚嚇的小福顯得慌張,所有工作人員也無法理解小福怎麼從北向南游過台灣海峽,再度擱淺在澎湖海岸。

  二度進入人類社會,小福受到的熱情照顧不減。在澎湖水族館的池子內,小福慢慢又恢復健康,援救人員決定延長小福的休養期間,到完全穩定之後,再進行野放。其間,一度考慮是否可進行收留,將小福留在水族館內進行飼養,但是礙於法令規定,以及完善的照顧環境耗費鉅資,最後還是打消收留的念頭。

  照顧四十五天之後,評估小福各項健康指標達到標準,開始進行野放的準備工作,或許是小福的來來去去,這次沒有太多感傷,小福在澎湖外海進行野放,在進入海中,小福消失蹤影。

  來去二遭,小福帶給人類社會什麼想法,也許是在太多的感清投射之後,大家能夠靜心看待擱淺的海豚。

  在保育的觀點,海豚屬於大海,不屬於人類社會,無論多久的相處,終將回到大海。另一方面,為了研究、教育目的,收留飼養海豚也是一種考慮。而最後回到最初,對於常常擱淺的海豚,倒底應採取帶回援救,或者推回海中,依循物競天擇的生物邏輯。都是小福來去二趟之後,留給人類社會的思考。

[活動]「國際博物館日」80餘座博物館讓你自由行  --﹥

  時 間:5月18日(六) 
  地 點:80餘座博物館當日免票開放 
  主 辦: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財團法人光泉文教基金會

  5月18日,是一個屬於博物館、也是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轄下的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於1977年起,訂定每年的5月18日為「國際博物館日」(International Museum Day),希望以這一天提醒全世界的博物館結合力量,鼓勵民眾認識博物館、愛上博物館、積極參與和支持博物館。

  今年,518正逢週六,國內有超過80座的博物館響應博物館日的活動,提供民眾當日免票參觀;另有20餘座博物館推出特惠參觀辦法,歡迎大家告訴大家,一起來去博物館。

[活動]屏東黑鮪魚文化觀光季 --﹥

  時 間:5月4日(六)至7月14日(日)
  地 點:屏東縣東港鎮
  主 辦:屏東縣政府

  黑鮪魚乃高經濟價值漁獲之一,與櫻花蝦、油魚子並列為東港三寶,對黑鮪魚文化有興趣的民眾,可造訪位於東港鎮往小琉球渡船口旁東港漁業文化展示館,館內對於黑鮪魚的生態習性、分布漁場、鮪釣船構造、釣法、釣具等均有詳細介紹。館內體驗區裡,遊客可親自體驗漁民船上生活及卸魚的辛勞,參觀後亦可至頂樓觀景台登高眺遠,絕對讓您不虛此行。

[研討會]永續指標與政策檢討 --﹥

  時 間:5月20日(一)
  地 點:台北市徐州路100號 (台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
  主 辦:台大法學院及社會科學院
  聯絡人:江淳芳 02-23519641-498
      E-mail: jenling@ms9.url.com.tw

  在一片缺水聲中,人們不禁要問台灣的發展永續嗎?國科會專案研究計畫「永續台灣評量系統」研究群希望可以從「永續指標」看出台灣各種政策發展是不是愈來愈永續?本研討會藉由已發展完成的永續台灣評量系統來探討水資源政策、水污染防治政策、公共設施政策、石化產業政策、環境公共安全政策、都市發展政策及貿易政策下的初級產品出口政策、及海岸管理政策等政策的永續性,分別由李玲玲副教授、駱尚廉教授、葉俊榮教授、劉錦添教授、王俊秀教授、黃書禮教授、施文真助理教授、蔡慧敏助理教授發表研究,歡迎參加並參與討論。

[節目預告]我們的島-海豚之歌 --﹥

  播出時間:5月20日(一) 首播晚間10:00-11:00
       5月21日(二) 重播上午10:00-11:00
  播出頻道:公共電視

封面故事 【海豚之歌】

  小福,一隻來自大海的糙齒海豚。今年初,擱淺萬里海邊,經過救援後,野放大海,但是一星期後再度擱淺澎湖,再度救援之後,野放大海,至今應該優游在到它的故鄉。

  野放當天,一切按照步驟進行,在志工的貼身呵護下,裹著保濕被單的小福,像極了初生的嬰兒讓人憐愛。一路上,車行後換搭船,終於來到野放地點,在眾人合力之下,小福上了滑板溜回大海,一場海豚故事仿若就此結束。但是想不到牠又在澎湖海域擱淺了。

  海豚屬於大海,海豚擱淺是物競天擇,我們是必須把牠推回大海還是使用龐大的人力物力來救援呢?

看守台灣 【烈焰重生】

  去年年初梨山大火,行政院長張俊雄親自到場勘查,第一次引發媒體和全國人民熱切關注森林火災的問題。

  也許因為森林火災的救助看不到大水澆灌的畫面,看不到國外直昇機噴灑化學藥物的景象,也難見到一夕滅火的立即功效。到現在一年多之間,大大小小森林火災不斷發生,人們從剛開始的興致勃勃,似乎已經變得意興闌珊。

  森林火,那麼難搞,那麼不聽使喚;要怪罪台灣的地形也不是,要譴責政府救火不力也不是。漸漸地,人們靜靜的看著它來,看著它走,不知道該說什麼。

  現在,梨山又再度發生大火,而且超越去年,成為梨山地區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森林火災。這一次你該認真的想一想了,這樣的火是正常的嗎?捉摸不定的森林火,是敵人,還是朋友,好好的正視它吧!

[節目預告]大地與人的對話-後花園 (二) --﹥

  播出時間:5月18日(六) 下午03:45~04:00 首播
              晚上22:00~22:15 重播
  播出頻道:大愛電視台

  最近網路上出現一封警告信,提醒網友不要理會一封花園農場的信,信上宣傳在桃園某處有個農場種了大片大片的鬱金香,照片看來非常美麗,令人心生嚮往,許多台北人厭倦了都市生活,開了個把鐘頭的車子到那裏,也買了門票,進去一看,結果花只有幾棵,還都謝了,網路上的圖片其實是國外的風景,這根本是一場騙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都市人是多麼渴望綠地、和大自然親近,在節目中我們介紹過一些台北近郊的觀光農園。今天節目要介紹的,是由七星水利會支持的教育農園,占地不大,卻能夠滿足現在都市人一親土地的渴望,它就位在台北市內湖區,市民可以輕易地走進去體驗一下,我們現在就去看一看。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及部分專欄,因協會內部工作調整及規劃之需,將先暫停2-3週,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