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關懷事件]

生態工法的生態迷失-談台北市野溪整治 (上)

作者:林智謀 (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汐湖聯絡處)

  人類很多的工程不知不覺的宰制著成千上萬動物的生存空間,從台北市野溪整治,我們看到滯洪功能變差,水涵養變少,物種變少、水質變差...等,可是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的追蹤觀察比較,市府從未落實施工前後的調查和檢討,因為民眾的冷漠和認知不足,看到美侖美範的河岸,配合政府扮演溪流殺手,一條條的「溪流」開腸剖肚,變成穿上制服的「水溝」。

  因為不當整治,許多生物正面臨快速減少的危機,我們正在斷絕某些物種的後代,也期盼下一次整治能考慮以下幾點:

一、 需花大錢整遍溪流?

  防洪重點在於阻礙水流的障礙維護及下游排水量的規劃,是否需花大錢整遍溪流中上游。被整治的支流有如眾多高速公路匯集至末段的大河回堵,不當整治將使人口稠密的下游受創更快更大。

  每年洪水期,有大量的「淤砂」沖下,很快的就把昂貴的人工設施淹沒或損毀,再花費大筆經費維修,浪費民脂民膏,不如作一些兩岸的植被維護。

二、 民眾的生命財產重要還是生態重要?

  河流有侵蝕面和堆積面,應針對沖刷情形整治,如彎曲河道的外緣,常會沖蝕,尤其道路、民宅及農田地基,有遭受沖刷情形,就必須整治;另外可規劃一部份民眾親水空間區位等等,但其餘部份可考慮留給自然調養生息。

三、 現行整治會造成更大的洪患?

  原始河岸不同層次有不同涵養與緩衝洪水的功能,皆由大自然長時間的調適與平衡,堆砌的石頭太多將減少吸收面積,兩岸沼澤自然形成許多滯洪機制,尤其河道彎曲洪水不會直衝而下,但目前市府皆把岸邊沼澤填掉或拉直,寬廣的V型河道硬生生的填成窄窄的U型河道,這樣的規劃明顯與水爭道,對抗自然。

四、 物種殺手?

  整治後許多民眾看到更多的魚是因為牠們無處可躲藏,不是魚蝦變多,而是背後種類變少。

  其實野溪上游未受污染成為物種重要寶庫,是否能承受開腸剖肚?施工開挖,就先壓死了原有的螺貝類,剷除了無數魚蝦溫暖的家園,卻被稱為「生態工法」。

  兩岸淺灘、沼澤及土堤是澤蟹、蛙類、翠鳥、白腹秧雞,紅冠水雞、烏龜...的棲息及復育地,從此消失,他們將沒有第二代,試想懷孕的動物母親找不到生育地的窘境。

  河床無大小石塊、淺灘、深潭、植物等多樣性小地形,許多原生種魚蝦無處產卵;小魚小蝦無處棲息,易被大魚吃掉或被洪水沖走。

  其他還有多種水棲昆蟲如蜻蜓、龍蝨、豉蟲、紅娘華、水螳螂、水生螢火蟲...,他們需要岸邊沼澤、土堤及水草環境棲息、化蛹或下蛋,無法在溝渠石岸環境繁殖。

  岸邊樹木交錯形成陸橋,有利陸生動物交配和覓食,如:松鼠、白鼻心、攀蜥、草蜥、石龍子及各種爬行昆蟲...,基因路徑已被切斷。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草山工作假期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