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葉春良 一個小時候常開的玩笑:「你看梅(沒)花」,每每跟著別人指的地方看去,果真是沒花,然後彼此大笑一場,然後因為一部劉家昌的電影,又覺得這樣的玩笑有點不敬。還記得那時候的一塊錢,正面是蘭花(應該是蝴蝶蘭吧),背面就是一個很圖騰的梅花,雖然沒見過真正的梅花,但因為新台幣,真的「滿天下」。 老實說,現在四、五年級那一輩的人,對梅花以前可能是必恭又必敬,平常地方看不到,有種的地方必定又是個總統臨幸的要地,印象中,有種梅花的地方一定有亭子,然後腦中就會浮現出一本藍色皮,但是一學期只有在開學發書的那天看的政治暢銷書。 不知道為什麼,看到「子兒吐吐」這本兒童繪本總是十分親切,我問過很多人,他們也說曾有這樣的困擾,萬一吃到種子,會在肚子裡發芽,然後就在頭上結果。不知道有多少個夏天的夜晚,慌慌張張的爬起來摸摸看肚臍,必且還要摸摸四周有沒有長出西瓜(聽說有人在旁邊摸到西瓜,當場痛哭不止,那個缺德的大人啊,好壞!)似乎這種煩惱是一種長大過程的必要成分。 小時候愛吃酸梅加麥芽糖的棒棒糖,好幾次吃這種糖,一不留神,很容易把核給吞了下去。因為核不小,吞的瞬間要比西瓜子的衝擊大的多,這可不得了了,哭是免不了了,還有一個大疑問,我看過西瓜,知道西瓜會長出藤蔓。但是,酸梅的核是什麼植物,我連看都沒看過,於是怪物植物就在心中蔓延,遭了,晚上又會睡不著了! 這種恐懼,一直到瞭解沒辦法消化的食物會跟便便一起出來,才真正釋懷,但是,酸梅核到底是什麼東西長出來的?我一直都不知道。直到快到國中,有一次吃到姊姊從台中買回來的脆梅,我第一次發現,這兩種核長的真像,再看包裝,居然是梅花,我的心中一陣翻攪,怎麼可能呢?原來我吃的酸梅,居然是「國花」的果實,那種感覺,如果要比喻,應該好像聖母瑪麗亞又生一個小孩一般,但不同的是,一個是耶穌,另一個,居然是凡人。 從此以後,對梅花,我就真的沒覺得她很偉大了,越冷越開花原來還是要結酸梅,跟象徵神聖好像實在,唉…十萬八千里!所以,每次聽到那首歌,我都想成「沒花、沒花滿天下…」
高大的朴子樹屬落葉樹種,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面貌。春天新芽嫩綠;夏天碧綠滿樹;秋日結果纍纍;嚴冬葉落枝枯。當地居民表示,從前還只是小村落的五龍村,僅有兩、三戶人家,周圍原都是大樹,但後來由於颱風的侵襲,許多樹都被吹倒,僅存的幾棵經過歲月的洗禮,只剩這棵朴子樹仍屹立不搖。 這棵老樹在從前的年代與居民有著密切的關係,由於當地人以種田為生,自然需要牛來耕田,老樹自然就成了當時綁牛和休憩的地方。如今由於老樹缺乏有心人的清理,成為堆放雜物的地方,而前些年因蟲蛀而斷落的大枝幹,現今仍橫陳於現場。居民回憶起小時印象中的老樹,現在看來似乎還比以前小了些,是老樹縮水了呢?還是老樹在心目中的份量越來越小了呢?
本文摘錄【老樹巡禮-台北縣珍貴樹木】 http://www.csnp.org.tw/ 作者:賈福相 臘月中旬,夜來得很早,才五點,天就黑了。 冰點下的氣溫,沒足踝的積雪,北風呼嘯而過,有種懾人的荒寒。在室內,荒寒卻被嫣嫣的爐火裝飾得有些懷念。 懷念是一種柔情,把人們拉得近了些,再加上暖暖的酒、甜甜的點心,在客室內,我的朋友們都舉杯慶祝,慶祝蘇蘇的博士候選考試及格。 蘇蘇是紐西蘭人,三年前到我實驗室攻讀博士學位,過去兩年一直在臨海實驗所作研究。她研究的題目是一種胎生海參的生殖生態。這種小海參住在海底的泥沙裏,體內受精,袋狀的巢卵一半時間產卵,一半時間卻扮演子宮的角色。幾百個受精卵在卵巢(子宮)內發育,靠母體供給養料。懷胎期滿,這些小海參就破體而出,母海參卻仍可健康地生活下去。 初生的海參長得很快,四個月就性成熟,但都是雄的。第二年,當海參兩歲的時候,有些就變性成為雌的,而且開始產卵懷孕,但有一些卻一輩子都是雄的。所以在自然族群裏,雌雄的性比例是三十和七十。 蘇蘇的論文研究主要的就是要問為什麼有些變性,而有些不變,也要問這些小海參是如何在卵巢內取得營養而長大的。還有,因為海參沒有性器官,體內受精是如何完成的? 蘇蘇的身體很弱,她患有一種對自身抗原抵制的病,一種先天的免疫症,是不能治療除根的。病發的時候就食慾不振、疲乏多睡,不犯病的時候則與常人無異。 她很聰明,研究作得也很出色,但每當我看到她瘦削而無神的樣子就有些心痛,所以我從來也不督促她,也不對她的工作施以壓力。 今天上午考試的時候,她穿著很整齊,而且施了些脂粉和口紅,看起來非常女性化,這與她平日的裝扮不相稱。她是女性運動的擁護者,常常與其他的學生辯論這個題目,有的時候有些過火。 考試時,她對答如流,五位考試委員對她的成績都非當滿意。會後評分的時候,一位平常以嚴厲不苟言笑出名的教授卻說:「這是我教書三十年來,幾十次博士候選考試經驗中最愉快的一次,請把我這句話記錄下來。」 作為導師,我當然為她感到驕傲,但也有些慚愧。數年來因為忙於行政工作,我的學生們都是「自生自滅」,每個月談不到幾次話,並肩工作和一塊去海邊實習的時間越來越少了。 喝了幾杯酒,在閃閃的爐火照耀下,蘇蘇的臉上有些紅暈。她靠近我坐下來,輕輕地說:「今天下午我和爸爸媽媽在電話中談了很久,他們擔心我的考試,幾天來都緊張得睡不著……他們要我謝謝你。」 事實上我也有些緊張,好像自己考試一樣。天下父母和師長是不是都如此,總是沒有條件的掛心,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和學生一切順利而成功。生命有限,知識無限,一代一代地演下去,才能把有限拖成無限。 夜已沉,友人們戀戀地離去。清理完廚房後,妻子也去睡了。我一個人把所有的燈光關掉,坐在火爐前慢慢地再喝一杯紅葡萄酒。看爐火將盡未盡,看爐中的灰燼將成未成,我不知道我在想些什麼。 這個冬夜靜得好可愛。 ◆[開懷篇]性別之爭--關於電腦 --﹥ 一個教法文的老師向她的學生解釋,法文和英文不同,法文之中,名詞是有雄性和雌性之分的。 一個學生摸不著頭腦,問道:「那麼電腦computer,應該是雄性或雌性呢?」 這一下子可把老師給問倒了,這個字很新,字典中查不出到底應該是雌或是雄。 「你們各想出四個不同的理由,決定電腦是雌性還是雄性?」老師說 男子那方提出,電腦應該是雌性,la computer,理由如下:
女子方面,認為應該是雄性,le computer,觀點如下:
結果,女方得勝。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