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5-26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梅的二三事 (二)
自然人文 [自然人文]從竹田火車站的保存現況看地方建築的價值 (上)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五股-民義路龍眼樹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地鼠.冬眠.春天
寓教於樂 [開懷篇]吻仔魚五部曲
本會訊息 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梅的二三事 (二) --﹥

作者:葉春良

  「薄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併作十分春」;「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是說梅雪爭春而各有千秋,但是台灣緯度這麼南方的國度,要同時看見這兩種現象還真是有點困難。因為是「國花」,在那個強調愛國精神的時空中,很多城市和平地的校園內都可能因為這樣給他種上一兩棵,我相信,大概很多的梅花自種下之後,因為水土問題,果然堅忍的堅持始終如一的「沒花」!這些梅花如果沒死的話,多半最終會隱沒在校園的一個角落。其實因為種植時常常是沒選好地點,種在某些建築物旁和大樹下日照較少的地方,那這樣的梅花真的是命運多舛。我記得在小學時,那株梅花就是種在這樣的地方,而且小朋友都很愛國,對這株梅花都有異常的「照顧」,所謂的照顧就是拼命的給她澆水,而且好死不死,梅最怕排水不良,小朋友式的照顧讓梅花真是面臨比寒冷還要可怕的環境,所以始終很瘦弱,大部分的時間都以枯枝呈現。在其他的校園中,相信這樣的景象也一定常見,更讓人覺得不忍的,是旁邊掛著一個牌子「我們的國花—梅花」。

  第一次見到梅花開,應該是國小五年級的時候,地點在清華大學。那時還覺得梅花很偉大,記得剛看到梅花,心中還無限感動,找個椅子爬上去仔細端詳,還拿一塊錢去數數看有沒有很像。結果當然不是很像,因為硬幣上有十五根梅花的鬚鬚,而真實的梅花的鬚鬚長很多根也很長。而且摸一下,花瓣就很容易掉,記得當時還驚恐了一下的左顧右盼。另外一提的事,每年清華和交大的梅竹賽,照例兩校的學生都會讓這兩種植物上大作文章,那一年有一個標語印象一直很深刻:「梅花盛開;交通堵塞」那時候看不太懂,現在還覺得很莞爾。

  我所居住的城鎮叫楊梅,跟「梅」老實說應該沒有關係。楊梅科的楊梅是標準的原生樹種,跟外來薔薇科的梅是八竿子打不著。此地叫楊梅也是因為傳說很多楊梅樹在這塊丘陵低地叢生,後來因為開發砍的精光,只剩在國中的校園一隅還存有一棵。在這的地區的圖騰中,只因為一個「梅」字,就會發現對梅花是標準的依附攀親,一味的揚「梅」抑「楊梅」,就連廟中的對聯也是亦有所指的是梅花而不是楊梅。小時候不認識楊梅,倒是梅花的圖騰傳說知了不少,還天真的認為這個地方曾像桃花源一般,長滿梅花的「梅花源」。所幸,在鄉土意識抬頭後,這個地方廣植不少楊梅樹,現在的小朋友應該沒有這種錯誤「浪漫的遐想」。

[自然人文]從竹田火車站的保存現況看地方建築的價值 (上) --﹥

作者:盧建銘

  在921地震之後,災區內大量的臺灣傳統建築受到嚴重的破壞,建築學界由於擔心這些建築受到破壞,很快的在災後進行了普查,並且提出了歷史建築登錄的辦法,使得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受到各界的討論,成為建築學界內一門新的顯學。在討論歷史建築的保存與再生工作之前,其實必須進一步釐清「歷史建築」的實質內涵。

  如果習慣性的從「定義」方面來著手,立刻可以發現第一個就是對「歷史價值」的認定問題,接下來馬上就會牽涉到「建築」的定義及認定的問題,從臺灣目前價值開放自由的社會現況來說,強調「多元化的歷史價值認定」,常常是這種議題「理論推演」的結論,這樣的結論其實對歷史建築本身的價值,或者是保存的意義,或者是保存的技術其實有非常大的影響。但是「理論推演」和「實際運作」之間的差異,則必須更細膩的去討論。

  舉具體的例子比較容易說明這樣的發展情況,屏東縣的竹田火車站保存運動便是很典型的案例,而這個案例已經進行到一階段了,我們也應該有必要重新進行檢討。

  竹田火車站是一九四十年代興建的木造火車站,幾年前由於鐵路運輸受到其它交通系統的衝擊,營運情況非常蕭條,這棟建築物不能夠再發揮原有的功能,鐵路局計畫以危險建築為理由廢站拆除,在當時引起了屏東地方藝文人士的關注,認為這棟建築物是屏東地區重要的歷史建築物,是屏東線鐵路最後一棟木造車站,也是屏東人共同的歷史記憶,所以曹老師(即曹啟鴻立委)發動各界人士舉辦協調會進行搶救運動。鐵路局方面認為這棟房子只有接近六十年的歷史,年代並不算久遠,應該不具備有古蹟的條件,因此認為沒有保留的價值。

  當時我受邀以建築專家的身分參加,我以這一棟建築物是日治末期戰爭動員時期屏東地區產業開發及軍事防禦的歷史見證,而且在建築構造技術發展史上有獨特而稀少的特性作為理由,要求務必保留這棟建築物,並說明年代的久遠並不是歷史價值的判斷標準,而是這棟建築物是否可以精準的與當時的時代囓合在一起。

  而對地方人士而言,要求保存的主要理由是「共同的生活記憶」,許多地方人士起來發言,分別說明了圍繞在這棟火車站所發生的「日常」故事和「日常」回憶,好像如果拆除了這棟火車站,等於也清除了屏東人重要的生活記憶,特別是悲歡離合的那個部份。

  但是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發言者,卻是一位外省籍的高中老師,他要求未來在進行整修時,千萬不要拿掉車站牆面上的「反共標語」,他說因為這樣的標語在屏東快要消失了。當時會場上突然爆出很短暫的笑聲,因為這樣的反共標語可能是很多人都想要儘可能清除掉的,這樣的標語在光復初期曾經無所不在塗寫在各地的牆上,因此這樣的笑聲帶有一點嘲諷的味道。但是由於也很快的就意識到這樣的笑聲好像污辱到這一位老師,因此笑聲也收斂得很快。

  我們會發現從建築史的觀點,建築的價值似乎只是凍結在建築物誕生的時代裡,也就是建築設計者與建築物之間的美學價值,以及這些美學價值所代表的時代性格。而如果我們無法從這些建築文化去讀出那個時代,應該完全是閱讀者的過錯,代表我們對歷史文化的集體無知,也等於我們的文化延續出現了斷層。但是,完工後的建築物透過不斷使用之後,在生活文化上所產生的價值才開始漸漸展開,並且透過不斷的使用,而使得建築的文化價值逐漸累積。

[老樹巡禮]五股-民義路龍眼樹 --﹥

編號:北68∥樹種:龍眼∥高/公尺:13∥直徑:3∥年齡:115∥地點:五股鄉民義路二段22巷底  彎進民義路二段的22巷內,一路蜿蜒上坡,巷子的盡頭是一座名為龍雲宮的寺廟,而寺廟旁正在進行開路的工程,在請教廟內當地83歲的居民之後,才知道百年的龍眼樹就在廟前不遠處的路旁。

  百年的龍眼樹其實不只一棵,而是十多棵聚集在一起,這一片的龍眼樹林,位於從前山上居民種樟木、桂竹筍,下山販賣的必經之路,當時龍眼雖然不是當地居民主要的經濟來源,但利用山區的空地,種上一片龍眼樹,倒也長成了一片蓊鬱的果樹林,每年都會結實累累。不過時至今日,雖然每年仍會結出滿樹龍眼,但當地居民已不再摘食這些龍眼,這是因為龍眼樹都長的太高大了。

  在龍眼樹林下,因為不再有人採摘龍眼,所以樹林下長滿了菇婆芋等耐陰的植物,只是目前附近有重機具在開挖道路,而那些所需的工具就堆在這片龍眼樹林中,重機械的痕跡也破壞了林子下的土地,嚴重的威脅了老樹的生長空間。

[專欄作家]地鼠.冬眠.春天 --﹥

作者:賈福相

  二月二號是地鼠節。

  在美國的賓州,每到這一天,農夫們就注意那些剛睡醒的地鼠,它們從冰凍了的穴中慌慌地爬出來,四個多月的冬眠已經把地表的世界忘記了。如果有太陽,如果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嚇破了膽,又匆匆回到穴底,再睡七週。於是,農夫們就相信春天遲遲不來,仍會有寒風,仍會下雪,將是一個漫漫長冬。地鼠們如果在這一天沒有看到自己的影子,它們就欣然回到洞中,再兩週就會出來,春天要來了。

  這是個迷信,是聰明的農人們年復一年積下來的經驗,非常靠不住,但故事很有詩意,氣象台對天氣的預測到今天也不見得更科學。

  冬眠是沉睡,熊、刺蝟、蝙蝠都冬眠。地鼠可冬眠七至八個月,冬眠的機制到今天仍是撲朔迷離。

  冬眠之前,地鼠的體重可增加百分之五十,大部分是脂肪。冬眠的時候不食不飲,體溫由三十七度降到一度,心跳由每分鐘四百次降到五次。但並不是一直沉睡,牠們每兩週要醒一次。每次醒來就把臥床整理一下,排便一次,然後再睡。這樣睡睡醒醒,一個冬天就過去了。

  體溫由腦荷爾蒙調節。許多生理的適應是由低溫引起的,但是為什麼有些動物每年冬季來時就會冬眠,而其他的動物就不能?我們還是惘然莫知。就像是我們每天要睡覺,就像花開花落一樣,這是必須的,是一種循環,生理的時鐘。

  冬眠研究的重要是很明顯的。如果人也可以冬眠,或者只是長睡數週,不吃不飲的,就會解決很多醫藥和健康的問題。

  若干年前在師大讀生物的時候,我的指導教授就要我研究冬眠。他說:「你如果能我到一種冬眠素.就像殺蟲劑一樣,由飛機撒到敵人頭上,然後就去繳他們的械,不費一槍一彈,不流一滴血,就使敵人投降……。」

  我沒有聽話,而比我晚十年的王君,受了同一個指導教授的鼓舞,成了世界有名的冬眠專家。他雖然還沒有找到冬眠素,卻發明了一種可以增加體溫的藥,申請到專利,製成巧克力點心。吃了後,可促進脂肪代謝,不但可以增加工作能力,還能減肥。特別是冬天在室外工作的運動員、工人、軍人、獵人更為受益。很多北方的國家已紛紛要求許可設廠生產這種點心了。

  王君研究地鼠冬眠二十年,成果造福了人類。

  又是二月二號,電視報告,地鼠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春天還很遠。

  什麼是春天?地鼠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

  春風、春花、春雨是春的形,是春的色。季候鳥的細歌是春的聲,融雪中落葉的腐化是春的信息。立春到夏至也只是一段抽象的時間。

  什麼是春天呢?

  風雪茫茫裏,一個會心的巧笑,一個撫髮的姿勢,也自有春天。艷陽的三月裏,支離飄零的寂寞也常伴著冰寒的傷痛。

  地鼠是為了大地的荒寒才冬眠嗎?是不是為了遺忘?為了等待傷口的復原?

[開懷篇]吻仔魚五部曲 --﹥

首部曲

老公為了替破病中的老婆煮飯,決定到傳統市場買材料準備煮海鮮粥「孝敬」老婆……

老公:「老闆,今天有進新的魚獲嗎?」 
魚販:「有啊!你看鱈魚怎樣?」 
老公:「鱈魚…?可是我要煮粥哩!有沒有小魚?」 
魚販:「煮粥呀~~那吻仔魚最好了!』

老公:「吻仔魚?好吧!那…麻煩你先幫我處理一下,不用太麻煩,去頭去尾,再幫我切三段就好了!」 
魚販:「……………」 

二部曲

老公辛苦了半天,還是沒弄出一頓像樣的海鮮粥,第二天老婆索性自己到市場買來煮……

老婆:「老闆,今天有比較新鮮的魚嗎?」 
魚販想起昨日的經驗便說道:「有有有!才上岸的吻仔魚,粉鮮喔~而且,『整尾』煮來吃,味道更棒!」 

老婆:「這樣啊!那……老闆,來兩尾好了,我要煮湯。」
魚販:「…人……人客……………」 

三部曲

為慶祝親愛的老婆小病初癒,這對夫婦決定再到市場去買些魚回來吃吃……「老闆 ...今天有新鮮的魚嗎?」

魚販﹙哇!怎麼又素他們!﹚:
「喔,有有有!今天又有剛捕的吻仔魚...鮮的喔!『更多條『整尾』煮來吃,味道更鮮美喔~!」 

老婆:「老闆 ...那來個十尾,順便幫我將魚肚拿掉,我不要魚肚啦!」
魚販「…ㄛ~?~…………」

四部曲

經過此夫婦的「買魚事件」後,魚販不禁感嘆「世風日下,教育失敗」,這時,看到一位看似有學問的老人來到了攤前,於是哩,魚販就語重心長的將那對夫婦的情況詳細道出…… 

老人:「唉~~,現在的年輕人也真是的,連這點常識也不懂…。」 
魚販:「對啊!實在是造成我們的困擾!!」 

老人:「怎麼會這麼無知呢!吻仔魚只要去鱗就可以了,那用這樣麻煩?」
魚販:「……………」 

五部曲

在魚販老闆經上述的體驗後,有天有位小姐來向他買吻仔魚…

魚販:「小姐今天的吻仔魚很新鮮喔!」 
小姐:「好那幫我包二條」 
魚販(自暴自棄):「那小姐你要不要切?」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