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態保育]對全球最大面積的珊瑚礁而言 太平洋水溫過高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3-01.asp ◆[其他]受惠者推崇參議員傑佛茲的貢獻 --﹥
美國,華盛頓特區,2002-05-23 (ENS)- 在一年前,美國參議員吉姆‧傑佛茲脫離共和黨,讓民主黨取得參議院的控制權,民主黨人士與保育團體本週對其貢獻予以讚揚。傑佛茲原為佛蒙特州共和黨員,在2001年5月脫黨成為無黨籍獨立議員,並與民主黨核心黨團結為聯盟。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3-07.asp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莫聞 摘錄 作者:柳琬玲 (苦勞網成員、敬仁勞工中心幹事) 《哭泣的RCA母親們—記那一代電子業女工的飲泣》於5月1日報導後,RCA自救會求償行動又有新發展。 今年4月26日,RCA桃園廠廠址終於被環保署公告確認為「污染控制場址」,要求污染行為人或土地關係人負起整治責任;而另一方面針對RCA資方最近有意透過投審會脫產的舉動,板橋地方法院已裁定以勞委會出示的擔保書免除高達八億的假扣押費,延遲多年的正義似乎漸露曙光。 不料,在律師團向國稅局調閱RCA公司的給合所得稅各類所得資料清單後,卻赫然發現,RCA公司的利息所得只剩337,993美元,換算本金只有一千多萬!經濟部投審會信誓旦旦未核准RCA撤資、減資,但該公司在台24億資金卻不翼而飛?是否已將資產轉移其他公司?甚或偷偷轉匯出國? 現在,由受害員工組成的RCA自救會一方面委託台灣律師團繼續追查RCA資金的流向,另一方面已於5月21日派代表赴美正式拜會美國總工會及RCA相關工會,展開為期二週的拜會行程。自西岸加州到東岸紐約州,馬不停蹄的展開12個團體拜會、2個公開座談與演講、以及1個正式記者會,尋求美國勞工部、國會議員、美國總工會、奇異工會、環保團體、進步學者及在美的台灣留學生團體的支持,以揭露RCA在台投資、造成逾千名工人罹癌、土壤與地下水永久污染的惡行,為長期跨國抗爭作準備,促成在美國國會召開聽證會。 但目前來自資方的回應,包括RCA、收購RCA的美國奇異公司、及RCA廠目前擁有人─法國湯姆森多媒體公司,都表示他們沒有任何責任。加州柏克萊大學副教授蘿森說,RCA事件是「全球化的不幸代價」(中央社2月26日報導),自救會的求償行動,似乎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原報導連結:哭泣的RCA母親們 (上) (下) ■[生活的未來-生活環境]價格標籤沒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故事 (下) --﹥ 作者:依莉莎白‧沙文 我這些沒有呈現出來的資訊是重要的,因為當一個體系只以單一變數作為決策基礎時,它只能達成單一目標。如果你只是讓土壤中的磷含量達到最佳狀態,你並不能因此就有一座健康的花園;如果你只根據你兩個小孩其中一個的需求,來做所有的抉擇,如此你也無法擁有一個健康的家庭。 然而我們的世界裡存在這麼一個普遍性假設,認為經濟體雖然只考慮價格因素,卻仍然可以達成其他目標。在這個假設之下,如果小孩處於貧窮狀態,那麼我們必定是有了「兒童貧窮危機」;如果生態環境陷入水深火熱之中,那麼我們必定是有了「環境危機」。但這些並非顯著的問題,它們只是某個單一深沈危機的表徵:也就是一個經濟體在沒有充足資訊的狀態下運作,而且根本沒有能力去追求除了價格所能達成目標以外的任何目標。 無論我們是在試著去保護一處河口,或是幫助一個貧困的國家,我們發現自己正在掙扎,去對抗來自一個經濟體系的整體力量。這個經濟體系的設計是追求利潤的極大值,而不顧這個過程對人類及自然所造成的影響。它並不是邪惡或有惡意的,它只是一個強力的、資訊被剝奪的體系,狹隘地追求它唯一的目標。 與其我們因為對抗這樣一個體系而精疲力竭,也許該是重新設計一個體系的時候了。 我們可以借用很多的想法及技術,接下來只需要發揮創意,如何去運用它們。如果聯邦快遞(Fed-Ex)能夠追蹤世界上任何地方的包裹的正確位置,為何我們無法知道一串香蕉的歷史?既然我們能掌握無數的書評和影評而不會阻礙娛樂產業,為何我們不能評論乳酪、葡萄酒及花束對社會及環境的影響?為何我們不能估計產品的真實成本,並確使這個成本反應在最終價格上?為何我們無法找到方法,去獎勵用心的服務人員及負責任的製造商? 每個蔬菜都有一個故事。 我提出這些建議,人們會說我很天真,會說人類不可能自覺地去設計一種更高明的經濟體。 面對這樣的反應,我只簡單地回答,如果我們不試試看,怎麼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同時,我先請你數數看,有多少人是曾經想要去做「對的事情」來卻發現那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不可能」,是因為在與土地或人們有關的「對的事」上面做投資的人,沒有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報酬;是因為一份經過負責任的製造過程所得到的產品,卻無法以具競爭力的低價出售;或者,是因為消費者無法分辨,究竟哪些產品是將未來考慮在內的。(編按:「對的事」,在本文中指對於自然環境保護或人類福祉有正面貢獻的事) 就像被水壩攔住的水,這些試著去做「對的事」的人,他們的挫折感象徵了力量;一旦我們瞭解到我們正在打的仗,就是我們經濟體系中過時假設的產物,我們將能夠擁有這股力量。也就是此時,我們將看到保護鯨魚的老與兒童的守護者、太陽能板的開發者、移民勞工的組織者以及有崇高理想的企業領導者一起工作。 這世界從來不知道有個像這樣的聯盟,但是現在是個好時機,去找出它能完成些什麼。 作者依莉莎白‧沙文是一位母親、生物學家以及系統分析家。她住在哈特蘭的一座有機農場上,她是Cobb Hill Cohousing 的會員。她在由唐妮拉‧米朵斯創辦的「可持續研究所」(Sustainability Institute)工作,這是一個「思考-行動」智庫。 (編按:Cobb Hill是一個容納不同國籍人士的社區。他們實行可持續的土地管理模式,如有機耕作、生態林業以及減垃圾等等。他們也發展良好的社區人際關係,如分享、憐憫、溝通、重視與欣賞多元文化與愛等,網址: http://sustainer.org/cobbhill/) (2002.03.11) 【文章連載】■價格標籤沒有告訴我們完整的故事 (上) (下) 全文與圖片詳見: http://www.gristmagazine.com/grist/citizen/citizen031102.asp 作者:蕭靜美 1999年九二一地震,中部災區滿目瘡痍;2001年桃芝颱風、納莉颱風橫掃北台灣與中台灣,許多民眾飽受淹水之苦;今年五月的梨山森林大火,延燒180公頃以上山林;5月25日,幾天前,又一起空難事件發生;從四月到現在,全台灣進入抗旱的備戰狀態。這些現象不斷發出一個訊息,那就是在地球的環境變遷之中,台灣島也無法倖免,而災難新聞,使台灣引起了國際間的關注,以此打響了國際知名度,卻多了一個災難頻繁的印象。 天災何時發生,目前人類的科學知識還無法預知,但是地球暖化的直接影響,改變了世界各處的水文現象。例如降雨量、雨水的季節分佈、乾旱期的來臨,這些都影響到人類用水問題,包括水庫與供水管線的設計。根據台大水工所的教授譚義績的研究,台灣平均3年一小旱,10年一大旱,而目前的早象就恰好在這一個循環週期裡面。他進一步指出,我們對乾旱容易忘記,是因為旱象對人的生命並無重大威脅,而且持續時間不長,至多造成生活用水不方便。不過台灣山高水急,大部分的水都流到海裡面,所以水庫蓄存的水如果用完,就會有缺水之虞。 最近大家強烈地感受到,為什麼颱風一來就淹水,相隔不到半年,卻又無水可用。台灣平均年雨量在2500公釐,比起地球同緯度的其他國家,這樣的雨量並不算少,缺水實在沒有道理。再說水庫,在世界地圖上只有一小點的台灣,擁有大大小小的水庫超過60座,高度在15公尺以上的水庫,也有40座,為什麼還留不住水呢? 根據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的說法,台灣中有中央山脈,河川都是東西流向,坡陡流急,水很難被調蓄下來,很快地流到海裡面去。再加上雨水的季節分佈不均勻,像在南部90%的雨量是降在6月到10月之間,剩下七、八個月只降下10%,在這樣的地形與水文條件的限制之下,加上人口眾多,平均分配到每個人身上的雨量,只有1/6到1/7,說起來並不算多。台灣的水資源條件,並沒有想像中優渥。所以要留住水的方法,就必須付出更多的成本與代價。 在我們還來不及「開源」的現況之下,最能夠實行的就是「節流」。節水服務團執行秘書陳仁仲舉了一個例子,2008年北京要辦奧運,這麼大型的運動會,馬上面臨的問題,就是水不夠的問題,所以北京市要求,進到北京市的水,必須有50%的水要拿來再利用,所以他們不管是廢水廠或大型的回用處理,還是用行政命令去規範。台北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王塗發,在「水荒的省思」一文裡也提到,在1993年即發生過四十年來罕見的水荒,台灣早就是有名的缺水國了。 其實產官學界,針對台灣水資源之供需與管理對策已經研議多時,包括水資源的有效利用、集水區管理、水權制度、水價合理化等等。現在缺水最迫切能做的,就是節約用水,減少水資源的浪費,但是要如何避免水資源浪費,很多人說提高水價,以價制量來制約民眾用水習慣。 水利署副署長陳伸賢表示,一個國家要能夠永續經營,水必須要能反應資源的價值。台灣的水價比起世界各國都偏低,歐洲各國大概在30~50元之間,東南亞大概也都在25~30元,而台灣水價以台北市最便宜只有7.7元,但是台灣平均每人每日用水量大約在350公升上下,比起先進國家已經明顯偏高。 很多人聽到水費要漲,堅持反對,陳伸賢進一步說明,基本的用水度數盡量降低,也就是一般用戶,水價可能比以前更便宜,但是超過基本度數以上就會累進;而工業用水,利用水產生愈高利潤者得支付愈高的水價。他說,水價調整是一定要做的,水價調整,有時候會牽扯政治因素,尤其擔心民眾反彈,但是不跨出這一步,整個水資源的浪費與漏水的損失,最終還是由民眾來支付。 除了限水,我們還有什麼抗旱的方法,台大水工所教授譚義績提出這樣的概念,叫聯合營運,就是說地面水不足時,就拿地下水來做補充。在澎湖赤崁即有一個實驗成功的例子;另外在屏東林邊溪,屏科大丁澈士教授也正在研究地下集水廊道的運用。 旱象終究會過去,但是這些研究還是會持續,只是台灣人健忘的特質,沒有缺水時,會不會又忘了水資源的珍貴,而肆意浪費呢? ●[演講]環境保育系列講座-6月.生物多樣性與保育 --﹥ 時 間:6月8日(六) 早上9:00-12:00 目前,全球的物種正以每年1000種的速度滅絕,預估在2050年時高達1/3之全球物種將滅絕或瀕危,1992年各國共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試圖扭轉地球生界的末路。 到底什麼是生物多樣性?人類可以扮演什麼積極的角色? 生態學家金恆鑣將引領您進入生物多樣性與保育的領域。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44 ●[演講]蛙蛙奇遇記—台灣蛙類介紹 --﹥ 時 間:5月31日(五) 晚上7:00-9:00 蛙類是夜晚的精靈,是許多農村子弟的兒時玩伴。地處亞熱帶多雨潮濕的台灣,有多達30種蛙類。讓我們來尋訪牠們的世界,認識牠們、和牠們一起唱歌、一同玩耍。(註:免費入場,無需報名)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64 ●[徵求]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招募250位定期定額捐款人 --﹥ 時 間:5月28日至12月31日 二年來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每日發行的環境資訊電子報為國內最活躍且最具規模的全球環境資訊媒體,環境資訊中心(e-info.org.tw)累積了超過二萬筆的環境資訊與圖文照片。為了在過去所累積的成果上再繼續發展營運,期待您能成為本會的捐助人,讓協會繼續維護網站系統以及供品質更好的電子報服務,並有餘力進行更進一步的環境資訊服務與環境教育工作,並朝向成為專為生態發聲的專業網路環境媒體而努力。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56 播出時間:5月31日(五) 下午03:45~04:00 首播 台中人應該都知道大坑,但真正走過這條自然步道的人不見得很多。大坑步道位在北屯區和新社鄉的交界處,全長2點8公里,來回一趟約需要3個小時。這條步道像是台中市民的後花園,沿路海拔不高,此刻正是賞油桐的時節,滿山雪海,如煙如霧,非常的美麗。上山之後到最高點,可遠觀台中市區,一覽盆地景緻,令人心曠神怡。921地震之後,部分水泥路段因為毀損,改建成了木頭步道,走起來多了些野趣,也算是因禍得福吧。今天節目,我們就到台中大坑步道玩一玩。 ★[本會訊息]5月27日環境新聞-編輯室補充說明 --﹥ 本刊5月27日環境新聞【秘密研究顯示:基改作物會增加成本】,係引述綠色和平組織5月16日發自布魯塞爾之新聞稿。唯本報在國內轉譯刊出時,歐盟聯合研究中心(JRC)已發布該研究報告及Q&A摘要說明,公開提供下載。聯合研究中心網頁更新時間分別為5月17日、5月22日。特此說明。 感謝本協會理事高文彥先生來函提醒。
中英對照譯稿請見:http://news2.ngo.org.tw/php/ens.php?id=02052101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www.ens-news.com」或「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及部分專欄,因協會內部工作調整及規劃之需,將先暫停2-3週,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