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生活環境]數千萬加崙滲漏石油流入海中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7-02.asp ◆[環境政策]巴里島會議呼籲:儘速針對永續發展峰會採取行動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7-01.asp ◆[環境政策]抗議新建核電廠 芬蘭綠黨退出聯合政府 --﹥
全文及圖片詳見:http://ens-news.com/ens/may2002/2002-05-27-03.asp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環境資訊協會 李家淳 摘錄 作者:王緒昂 四月初,我倚坐在環島公路的護欄邊,靜靜的望著美麗的八代灣。在一陣恍惚之中,我彷彿聽到從海灘上疾走的孩童口中高喊出的聲響:「鯨魚來了!鯨魚來了!」。剎那間,蘭嶼島彷彿從夢中甦醒了般,人人爭相奔跑前來到海邊觀看那擎天水柱,海灣裡除了簇擁的人潮外,還處處洋溢著迎接遠方友人來訪的溫馨。 大翅鯨的到來可能與飛魚季有著同樣的重要性,如同春耕、夏耘、秋收與冬藏般具有同樣的意義,宣告了一個特定時節的開始。但小島上鯨魚季的開始,卻比飛魚季的捕獵活動多了一份溫暖的氣氛,那是打破了傳統上單純從自然中攫取資源的態度,轉化為人類跨越語言障礙試圖與其他生命和諧相處的行動。於是,達悟人紛紛邀請島上的友人走向沙灘,看著大鯨在離岸不遠的海灣裡盡情歌唱、舞蹈,與所有人都能有著近距離的接觸。 看大翅鯨躍出水面是種刺激的享受,但是聽鯨魚歌唱恐怕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經驗。雖然鯨豚都能發出美妙的聲響,像過去的海上觀察經驗裡,就曾經多次聽到了飛旋海豚、花紋海豚與偽虎鯨的迷人聲音。然而,在所有鯨類中,大翅鯨的聲音具有複雜且重複性高的特質,具有與歌曲類似的結構,因而被公認為具有「歌唱行為」的鯨類。所以每當這夏天在極圈覓食的鯨類於冬天回到靠近赤道的繁殖場時,附近的居民莫不歡欣鼓舞的迎接這些嬌客的來訪,好像都在期待著這年度的海洋音樂饗宴。 當然,大翅鯨的到來不僅只是如夏威夷、澳洲等地的區域性盛事,他們季節性的往返更是牽動著全球喜愛大翅鯨的人們的情緒。於是,人們彷彿也隨著大翅鯨的行蹤產生了遷徙的習性,平日只能藉由像國家地理頻道這樣的媒介來了解大翅鯨的群眾也開始忙於籌劃著長途旅行,隨著時節的到來而情不自禁的往這些地區靠近。伴隨著大鯨而來的賞鯨活動、觀光事業也為這些地方帶來了豐厚的收入,人類與鯨豚的互動也就漸漸的良善了起來,居民對鯨類的情感也逐年的增長。 事實上,2000年的春天,一隻雄性的大翅鯨就曾經在北返覓食的路途中來到蘭嶼外海做了短暫的停留,與這久違的島嶼有了親密的接觸。消息的傳開讓許多人興奮不已,因為牠的出現不僅僅只是讓這些熱愛鯨豚的人有機會去目睹大翅鯨這壯闊的生命,也為過去臺灣人與大翅鯨互動欠佳的歷史帶來了轉機,給予我們與這些奇妙性靈重新建立起友好關係的契機。 過去的捕鯨工業,捕鯨人以鯨油做機械的潤滑油、從鯨類身上取下鯨肉食用;而抹香鯨的蠟可用來點燈、腸胃內龍涎香可做香水固定劑,人類圖的就是所有取自於鯨類身軀的堪用物資。因而早在日據時代(一九一三年),臺灣便在日本人的導引下開啟了長期的鯨豚殺戮,這樣的歷史延續到一九八一年,當在臺灣捕鯨已無利潤可言為止。關於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我們無法理解這維持不到七十年的捕鯨事業究竟帶給臺灣人什麼樣的好處,但是對於現在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來說,發生在那個年代的故事卻留下了極深遠的影響,導致這些大型鯨類從我們的生活圈內消失。 對於候鳥、鮭魚、海龜以及鯨豚為何會沿著固定的行徑往返,科學家各自有著不同的解讀。然而對於有著深刻土地認同的人們而言,可能就不難理解這些動物回到誕生地的Natal Homing行為,也應該更能領會大翅鯨年年盼望回到出生地的心境。因此,過去在墾丁南灣展開的捕鯨事業,可就不只是單純的宰殺了幾頭大型鯨,而是象徵斷送了鯨類持續已久的歸鄉記憶,也迫使鯨類家族必得棄臺灣鄰近海域而去。 所以,在期盼了許久之後,當五月八日大翅鯨母子出現在花蓮外海消息傳來時,就真讓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工作人員陷入亢奮的情緒中。夥伴們反覆觀看在海上所拍攝的畫面,從電視上清楚看到她們上顎邊緣的節瘤、位在頭頂的兩個巨大鼻孔所噴出之心形水氣柱、隆起的背鰭以及邊緣帶著缺刻的尾鰭,我們第一次感覺到這具有獨特外觀的生命是與臺灣人如此親近。 雖然大翅鯨造訪花蓮的消息讓我們欣喜若狂,但是,在獲悉多家媒體記者決定以私下達成的默契,將久違臺灣的大翅鯨以抹香鯨之名發佈消息時,內心仍不免有些遺憾。畢竟誤認遠道而來的訪客是種失禮的行為,更何況是對於像大翅鯨如此的稀客。或許對於新聞從業人員來說,保育訊息不過就是穿插於政經新聞間的消遣,然而對於許多關懷海洋及生命的夥伴們來說,拋開每天令人煩厭的政治新聞,我們其實只需要如此的消息,純然去欣賞另一種生命的優雅表現,讓大家有機會能沈浸在這樣的單純快樂中。 下午,因前晚發燒而未能出海目睹大鯨的我終於得以出現在大洋中,於航程裡我們持續的在大翅鯨北返的路線上尋找,期望能再次找到那兩道心形水柱。但是,除了偽虎鯨與其他的三種海豚外,我們並沒能看到她們母子弓起的背脊或是巨大的暗色身影。於是,三個小時的漫長海上旅行終於停止在清水斷崖外,像是尾隨在她們身後的友人般,我悄悄的將她們送出花蓮海域。 在返航的途中,我只是凝望著北方,幻想看著他們的身影消失在暮色中。眼前的海水,除了不停閃爍著迷人的色彩外,也似乎正在輕聲細語的訴說著多年來發生在海上的故事。與這海中稀客擦肩而過的經驗並不會讓我感到沮喪,因為我明白我們將在不遠的未來再度相遇,而只要大翅鯨還願意經過臺灣,臺灣人便會以十足的熱情迎接她,這份誠意將不輸夏威夷島或是任何國家。那時,我也必定會在岸上來回奔走,揮手高喊:「大鯨來了!」,並與所有熱愛鯨豚的臺灣人在岸邊歡喜的迎接她們的年度造訪。當然,在關於臺灣周緣海域的海洋故事集中,大鯨回游的消息則必將是屬於這個季節的重要情節。 海洋的.生態的.環境的.文化的.後山的 ●[讀者投書]為什麼我們堅決反對設立「馬告國家公園」? --﹥ 今年4月4日,我們在「部落烽火電子報第一號」已經針對「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基本態度做了清楚的表達,當時,我們的結論是:「不要低估原住民族反撲的力量!」今天,來自行政院的明確訊息:「馬告國家公園」即將在近日內由行政院長偕同大同、烏來、復興、尖石四位在地鄉長在烏來宣佈成立! 今天我們要再次說明,為什麼我們堅決反對「設立馬告國家公園」: 1.是否成立馬告國家公園應該從民族與保育的雙重觀點來看待 我們都知道劃為馬告國家公園的5萬3000公頃土地,在1895年日軍侵台以前是泰雅族生活了數千年的傳統領域,根據國際公法約定,這是屬於泰雅族的民族領土。1895年日軍侵台後,以軍國主義的方式強佔這塊土地,在1913~1930年間泰雅族同胞為保衛這塊領土奮戰十數年,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日軍以武力奪取這塊土地後,將其置於專門開發山林資源的機構下管理,台灣的山林從此開始被大規模的人為破壞。 1945年日本戰敗退出台灣,國民政府來台接收;台灣光復,但原住民族的祖地並未光復,國民政府將接收自日本殖民政權的台灣山林全部充公,馬告公園這一塊5萬3000公頃的土地也沒有交還給泰雅族。從那個時候起,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繼續被林務局、退輔會、大學實驗林侵佔,山林繼續被開發,生態環境繼續被破壞。 可以這麼說:106年來的台灣山林史就是一部原住民族土地被殖民史,兩個殖民政權持續的奪取台灣的山林資源,而原住民族始終是被剝削的對象。這樣的「原住民族保衛土地」與「外來政權破壞土地」的關係結構是非常清楚的。 我們始終認為撤銷林務局與退輔會森保處,將山林歸還給原住民族是保育台灣山林最根本的方法,這樣的根本辦法其實在陳水扁總統與原住民成為伙伴關係的7條和約中已經明確的提出過。我們不懂的是為什麼這麼多人看不懂陳水扁總統的7條?「恢復傳統領域」、「承認自然主權」、「締結土地條約」、「推動原住民自治」,這樣的內容顯示陳水扁總統早已掌握正確的解決民族與保育問題的大方向,為什麼官僚系統還要提出所謂「共管機制」的馬告國家公園呢?5萬3000公頃的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不正是一個完整的「泰雅族自治區」嗎?為什麼不從設置「泰雅族自治區」的思考來徹底解決民族與保育的問題?林務局與退輔會森保處退出這一塊傳統領域,留下每年所編列的預算,交由「泰雅族自治區」進行山林的保育工作,台灣山林恢復一百零六年前的茂盛狀態是可以期待的。 2.共管機制的馬告國家公園能夠保護台灣山林嗎? 所謂共管機制的馬告國家公園,我們從計畫書中看到的只是公務人員的原住民族比例分配。我們看不到共管機制中原住民族的主權何在?原住民族可以提出遊客總量管制嗎?原住民族可以否決破壞山林的觀光道路建設嗎?這樣的共管機制計畫可以說是一部集安撫與外來思考所拼湊起來的一個計畫。 在高喊保育的同時,馬告國家公園卻計畫投鉅資興建五個遊客服務中心;在高喊保育的同時,計畫中卻投鉅資大舉興建觀光道路。我們想請教提出共管機制的靜宜大學生態研究所,以你們的專業能力,有沒有調查過新中橫的闢建造成台灣山林多大的浩劫?這其實也不用多耗公帑去調查,你們只需要問布農族的同胞就知道,近十年來的土石流就是開闢新中橫的廢土所造成,野生動物的銳減也是新中橫阻絕了動物通道所造成。原住民族都清楚最佳的保育方式來自於傳統的生活智慧,不清楚狀況的是保育學者,死抱著外國的保育理念硬套在台灣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上。 3.以保育為藉口,行觀光開發之實的馬告國家公園計畫 5月2日行政院長主持「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部會首長會議」,指示相關部會未來六年內達到「觀光客倍增」的目標。5月28日行政院長在立法院提出「國家發展挑戰2008計畫」的施政報告。在觀光客倍增的項目下,我們看到了以「顧客導向」的主要思維,我們看到了以國家風景區、國家公園、森林遊樂區為主所建構的套裝旅遊路線規劃,我們也看到了行政院在這個項目下編列了850億的預算,準備大舉開發觀光資源,以達成觀光客倍增的目標。我們終於比較清楚了,原來以保育為名、以共管機制為號召的馬告國家公園,其實真正的目標是為了配合國家重大建設計畫裡開發觀光的目標罷了! 大風起兮,風行草偃,在以經濟成長為取向的國建大旗下,標榜保育山林、保護資源的馬告國家公園只不過是一根微弱的小草,終究要倒向無止盡的開發。「保育、共管」只不過是塊美麗的招牌! 再者,我們不可否認,台灣的觀光資源絕大部分處於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裡面,但回顧原住民族傳統領域的觀光開發史,台灣從未有那個部落因開放觀光而脫離貧窮。觀光帶來鉅額的利益,但利益流向特定財團;觀光帶來破壞與垃圾,但殘破的環境留給部落。打著繁榮地方、建設地方為晃子的觀光開發,等到「觀光客倍增」時,也就是「原住民族痛苦指數倍增」的時候了。 4.兌現總統的承諾,是解決民族與保育問題的不二法門 我們始終認為,將1895年日軍侵台前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歸還給原住民族,並成立「民族自治區」,這是唯一可以兼顧民族與保育兩全其美的辦法。這樣的良策其實在陳總統的七條承諾已經全部涵蓋在內。總統的政治承諾其實方向很正確,所差的只是行政體系是否要執行罷了。 傳統領域劃為自治區,原來的公部門預算轉撥給自治區政府,原住民族以數千年來的生活智慧保育山林。在國家預算的支持下,高比例的原住民族失業人口可以無後顧之憂的投入山林保護,如此,在不多花一毛錢預算下又可以解決民族問題。總統提出的良策,行政院為什麼不執行呢?況且,國家每年編列數百億的災害防治經費,也可因為保育有成而逐年遞減,減少防治的的開支,彌補觀光收入的短少足足有餘。 推動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諮詢委員會,在多份說帖中不斷強調泰雅族Ga-Gar精神以說服泰雅族同胞,並強調獲得多數民意的支持。但我們翻閱所有諮詢委員會下鄉說明紀錄,參加說明會的泰雅族同胞總數加起來不超過500,相對於區內四萬泰雅族同胞,這樣的民意徵詢未免太過於偏頗。 現在行政院宣稱獲得四位鄉長的支持,但我們手中有三位鄉長反對馬告國家公園的談話錄影,為什麼會如此反覆?瞭解政府運作模式的人都知道,這就是赤裸裸的政治收買! 我們要再次提出最嚴肅的警告:不要低估原住民族的反撲力量!為了保衛我們的傳統領域,我們曾經用鮮血抵禦日軍的槍砲;為了馬告國家公園我們也會如此! 本文轉載自【部落烽火電子報】 http://www.pongso.org/maychin/index.htm ●[活動]拜訪春天、輕輕河畔草 --﹥ 時 間:6月2日(日) 上午10:30-16:00 許多在春、夏交際出現的小粉蝶、鳳蝶、彩裳蜻蜓、腥紅蜻蜓等美麗的昆蟲,近日頻頻現身在關渡自然公園的淡水生態池中,飛舞在台灣萍蓬草、咸豐草、翼莖闊苞菊間,非常美麗,讓來園的大小遊客驚豔不已! 關渡自然公園特別於本周日上午10點30分舉辦「台灣的蜻蜓」講座,邀請到資深自然觀察者、台北市野鳥學會義工劉玉成老師來用生動的幻燈片及實體標本為民眾介紹台灣常見的各種蜻蜓,看一下蜻蜓如何點水,引領民眾領略台灣蜻蜓之美! 下午2點30分還有一場「花蝴蝶DIY」親子動手作活動,教親子們如何用簡單的紙黏土塑繪出美麗的花蝴蝶胸針飾品。此外,在竹筒中生長的獨特蛙類─「艾氏樹蛙影片」,自推出以來,廣受遊客及團體的歡迎,預計將延播至6月底。 時 間:6月2日(日) 上午9:00-17:00 由美化環境基金會結合有多年經營二手物品愛心義賣活動與跳蚤市場的育成殘障福利基金會、華光智能發展中心與愛心跳蚤隊等單位,為台北市民們規劃了一處可供二手物品交換與假日休閒觀光的跳蚤市集,將在士林外雙溪的中影文化城前廣場自六月三日起,以後並將每月兩次定時舉行一次。 詳情請參閱 http://activity.ngo.org.tw/event.php?id=2063 時 間:2002年6月6日至14日 『霪雨霏霏,連月不開』的梅雨季節前後,雲霧裊繞的大屯主峰
詳情請參閱 http://butterfly.kingnet.com.tw
播出時間:6月1日(六) 下午03:45~04:00 首播 台灣雖然有豐富而且多樣的賞鳥據點,但是到外島賞鳥,仍舊是許多鳥友們的最愛。由於開發破壞比較少,通常得以保有比較好的鳥況,環境、氣候的差異,又造成了和台灣相距頗大的鳥類相,這都是讓鳥友們願意不辭辛勞遠赴外島賞鳥的原因。就像我們前不久才介紹過的金門,就有許多在台灣難得一見、甚至還不曾記錄過的鳥種,像戴勝、鵲鴝、斑翡翠和黑翅鳶等等,但是這些鳥種在金門卻相當的普遍,而且容易觀察。不僅如此,外島往往又具有豐富的人文史蹟,和特殊的風土民情,把這些資源給結合了,就更成為兼具知性和感性的深度旅遊。今天節目,就讓我們一起到澎湖去走一走。 本刊5月30日環境新聞【美國環境新聞掃描】,日期標示「4月1日」有誤,應為「5月24日」,特此更正。 ★[本會訊息]ENS舊有新聞連結更動啟事 --﹥ 適逢ENS進行網頁維護與改版時期,舊有新聞連結失效。欲查詢全文的讀者,請暫時將連結中的「ens-news.com」以「www.ens-news.com」或「ens.lycos.com」取代,即可讀取全文。待進一步處理後,再另行告知。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本會訊息]本刊知性專題暫停2-3週 --﹥ 本刊知性專題改版中,預計於下週復刊,造成不便,尚祈見諒。 ★[本會訊息]我們資訊搜尋的功能加強囉 --﹥ 先前''環境資訊中心''網站,僅先提供我們所有環境新聞的資料搜尋功能。在這次週年特刊中,多位讀者皆建議加強資訊搜尋的功能。 基於最佳資源配置的考量,讓別人的努力發揮最大的效益,我們網站內的全文搜尋,目前已透過 Google 的強大功能來達成。 所以,現在除了新聞資料外,所有其他相關文章或專題、專欄的搜尋,都可透過電子報報頭上方的''資料檢索''連結,或者在網頁右上角的''資料檢索''連結進入囉。歡迎大家上來瞧瞧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