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新聞回顧
台灣國際

崔媽媽電子報

【設為首頁】

 

 

 

 

環境資訊協會全文版訂閱 資料檢索

環境資訊電子報 由 環境資訊協會 發行

2002-06-09 (全文版)

 
自然書寫 [自然書寫]梅的二三事 (四)
老樹巡禮 [老樹巡禮]八里-荖阡村朴子樹和茄苳
專  欄 [專欄作家-賈福相]野獸的失蹤 (下)
寓教於樂 [開懷篇]獅子
本會訊息 攝影賞析邀稿自然書寫邀稿
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歡迎使用郵局儲金定期定額捐款

[自然書寫]梅的二三事 (四) --﹥

作者:葉春良

  有個美國杏仁的廣告覺得蠻有趣的,螢幕中呈現美國收穫杏仁的方式,一台諾大的類似推土機的車輛,配合著西部鄉村樂,搖著一棵杏仁樹,那好像是為樹搔癢一般,剎時間,杏仁樹笑的杏子直掉,如下杏仁雨般,整棵樹的杏仁落下來,接著就成了包裝中的杏仁果。

  大學時,有一位住在東勢的同學,家裡有種梅樹,邀請我在春假後那段時間去他家作客,順便摘梅子。說到種梅樹,聽說有一部分是要賣到日本去,所以種植的面積還不小。收穫時,會找些人手幫忙,一開始看見長滿梅子的梅樹,我以為是要一顆一顆的摘,結果不是這樣子,收成的方法還真嚇我一大跳!首先,先幫梅樹穿衣,接下來就有點殘忍了,居然棒打梅花樹,只見梅花剎時間也是下像「梅雨」,果實落在帆布上,最後將落在帆布上的梅子收集起來,倒在簍中,再換下一棵梅樹重複這樣的動作。每一棵梅樹被打了好幾棒!同樣是收穫,印象中的美國杏仁是像被呵癢,種在台灣山坡的梅花好像很欠揍!

  新中橫--一條沒法子橫過中央山脈的道路。從南投入山的檳榔,到後來沿路的葡、竹林、蕃茄和茶葉,多少經濟作物沿著這條公路生長,帶來了財富。進入信義的路上,總是可見的擦身而過的砂石車和灌漿車,兩側山坡,總在上演著水泥和土石的拉鋸戰。每年的元旦的前後,從各地湧入的旅客總是讓小小的山城為之壅塞。環顧四周山坡的梅樹正怒放著花朵,只見滿樹的白花之下,是處處沒有植被的土地,在寒冷的空氣中,裸露的大地似乎是瑟縮著。梅樹下情侶對對,也有全家福,為了拍照,有時去撼動一下樹幹,花兒不耐騷擾,片片飛落,雪白撲滿大地。植物具來生存的本能,深知危險之境,必須保存子代,這項技能,在人類為了大量生產利用之下,很多果樹都被欺瞞。我望著被「永久竹竿」攙扶而身上處處佝僂的梅樹,突然覺的梅樹或許有知,在異地生存不易,何況是一塊不穩定的大地呢,他們努力開花結籽,或許是傳達另一層的訊息。(完)

[老樹巡禮]八里-荖阡村朴子樹和茄苳 --﹥

編號:北32;34∥樹種:朴子樹;茄苳∥高/公尺:20;10∥直徑:1;0.7∥年齡皆:100∥地點皆:八里鄉荖阡村荖阡坑小段  朴樹為榆科落葉喬木,台灣全境平地及山野都可以發現。核果為球形,成熟時由綠轉為橙黃或紅色,早年的台灣孩童喜歡拿朴樹未成熟的果子裝入細竹管,當成是子彈玩射擊遊戲。朴樹的樹冠展開,樹幹堅韌,抗風力強,是良好的綠蔭及防風樹種,而朴樹之果實為滋養強壯藥,葉片則為解熱藥,樹皮可做為通經劑。

  目前八里鄉的這棵朴樹已有老化跡象,主幹上方的分支處已開始腐朽,當地的居民多不知道病因,雖然樹旁一樣有土地公保佑,但與其聽天由命,還是早日醫治才是。

  沿著荖阡坑路往上走,在離朴子樹不遠處,你可以在路旁看到一個「七玄宮」的路標,順著路標的方向走進左方的小山路,走沒幾步,你可以在左方發現一條通往竹林的小徑,這便是尋訪這株老樹的必經之路。

  這是一株茄苳老樹,它的周圍早已開發成竹林與柚子園,老樹則孤零零的立在這片果園的小山頭上,在夕陽餘暉的照映下,有著一股日暮西山的淒涼美。果園所種植的綠竹筍與文旦柚,正是八里鄉的特產,因此建議欲來賞樹的民眾,可以配合文旦與竹筍盛產的季節前來賞樹,或者利用每年二月中旬到四月間的柚花時節上山賞樹,滿山遍野的花香,將使你難以忘懷。

[專欄作家]野獸的失蹤 (下) --﹥

作者:賈福相

  聖城動物園剛滿七十五週年,正在盛大地慶祝。我去了一次,又去了一次,而且,也在比較年輕的山郊動物園(Animal Park)逛了一個晚上。

  聖城歸來後,印象最深的卻是在兩個動物園中的旅程,一百六十英畝的動物園是築在山谷裏,有熱帶林、有乾燥的沙漠,也有亭亭的落葉樹。林中、池眸、溪邊,有獸、有鳥、有爬蟲。我曾經坐在一棵非洲鬱金香樹下,被成千成萬的大紅花覆蓋著,身邊有好幾畝盛開的野海棠,一隻小小的翠鳥來訪我,牠偏著頭,用有金圈的棕色眼睛望著我,吱吱喳喳地和我談了好久。

  四個小時車行在三千六百英畝的動物公園裏,也自有情趣,感覺沒有動物園中的親近和知己,但遙遠的相望卻更能引起尊敬。那些馬、駱駝、象和犀牛,正應該那樣自由地跑著,正應該在大的群居裏,找尋自己的同伴和配偶。

  聖城動物園最感動我的,卻是他們對瀕臨絕種的獸和鳥類們的生殖研究與保育。他們用最新的冰凍技術(精子、卵子、胎胚……)、試管受精手術、分子遺傳技術不遺餘力地做著補亡工作。譬如說,他們對「蒙古馬」的研究成果就很值得讚揚。這些金色小馬,曾經是成吉思汗的功臣。成大將軍賴這些馬組成了他有名的耐勞的騎兵旅,幾乎征服了歐亞兩洲。曾幾何時,今天只有不到千匹的馬還活著,而大部分都養在中國和蘇聯的動物園中。據他們研究的結果,這些蒙古雷瓦思克(Przewalski)馬,可能是唯一活著的各種近代馬的祖先,而這一千匹馬都是幾百年前十三匹馬的子孫,直系親屬交配的結果,很可能遭到遺傳病的干擾。他們已經發現這些馬中有維他命E缺乏的毛病,正在對症補救,已有六百匹馬的基因圖存在電腦記憶中了。這些資料對育種很有用處。

  動物園工作者對生態的研究也有新鮮的發現。一個導遊的中年女子,曾津津樂道地告訴我們十幾個遊客關於澳洲駝鳥的性生活:在性季節裏,雌鳥自由地跑來跑去,直到她找到一隻稱心的雄鳥,露水夫妻的結合到產卵即告結束,產卵後雄鳥兢兢業業地負責幼鳥的孵化和飼養,而雌鳥又自由地走開,找她的第二任丈夫、第三任丈夫。直到性季節告終。

  在西方,尤其美國,文化的中心是求快樂,而快樂的中心往往是性愛。許多古老的民族──在非洲和中東,快樂的中心卻是家族、卻是祭祠,卻是對各種年節慶祝的準備。所以當我們的導遊講完駝鳥的性故事後,她自顧自地笑著,許多「大女性主義」的遊客們也笑著.坐在我旁邊的兩個非洲朋友卻瞠目不知所云.而另外幾位遊客也並不認為這故事的影射是好笑的。我突然發現在這十幾個遊客的組織中,因為背景的不同與觀念的不同才更有情調。如果每人都想法一致、行為一致,那將是一個多麼不堪而無味的社會!

  山東鄉下的綠色知了、夏威夷高山中的樹居蝸牛,蒙古草原上的金色小馬……所有的花草樹木、所有的獸禽蟲蝝,都是眷屬,都是這樣息息相關,都把人生渲染得這樣豐富。

  近百年來,因為人類的膨脹,野獸的家被毀了,牠們流離失所,死於飢寒和疾病,其他的野獸因為皮毛和器官可以換錢也被有計劃地捕殺了。行獵者用直升飛機、用自動鎗、用特有的「優越感」逼著野獸們滅種。據估計每天有五十至一百種的野生動物自這個世界上失蹤,而每一種小獸的絕滅,等於人類生命的一個小毒瘡,不到百年,我們已經遍體毒瘡了。一個破碎支離的生命,縱有大廈和大錢仍然是支離破碎。

  「魂兮歸來!」 

  我們何不替那失蹤的野獸招魂?

[開懷篇]獅子 --﹥

  假日時,爸爸帶兒子去動物園,參觀到關獅子的鐵籠時,爸爸警告兒子:「別太靠近哦!」

  兒子大惑不解地問:「爸爸,他是不是很怕人呢?」

攝影賞析邀稿 --﹥

  「攝影賞析」是我們繼「自然書寫」之後,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

  這回,我們期望藉由「以影像為主體」的「生態攝影作品賞析」,引導讀者進入攝影者拍攝時的生態觀察現場與生態情境之中,讓讀者得以更生活化的方式瞭解豐富多采的生態現象,且靜心感受身歷其境的驚喜吧。

  歡迎各界投稿,並請搭配500-1000字左右的文稿,敘訴拍攝時的週邊生態環境與心得。

自然書寫邀稿 --﹥

  自然書寫是我們在週日開的一個專欄,想來大家都有與自然相處的經驗-安靜的、沉潛的、活潑的、會心的、輕快愉悅的、充滿無限慰藉的,無論是念天地之悠悠的感概或與大化同一的自在,更或是充滿無限驚奇與驚喜的發現...說說你與自然相處的經驗與故事吧,歡迎大家的投稿。

‥網站地圖‥
‥資料檢索‥

結盟授權網站

訂/退閱電子報



 


 

回首頁
   

最佳瀏覽環境:IE5.5以上版本,解析度800*600

 
版權皆歸原作者所有,非營利轉載請來信告知!
請支持環境資訊電子報,詳見 捐款方式捐款徵信 
 
社團法人台灣環境資訊協會
Taiwa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環境信託基金會(籌) Environmental Trust Foundation
Tel:+886-2-23021122 Fax:+886-2-23020101
108台北市萬華區艋舺大道120巷16弄7號